資源簡介 第9課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一、爭取民主之路:美、英、法資產階級革命(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年)——和平漸進的改革1、背景:(1)經濟根源: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根本原因)(2)階級基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要求限制王權,擴大自身政治權力。(3)思想基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4)政治傳統:英國有限制王權的傳統。(《大憲章》與早期議會)2、過程:(1)1638,蘇格蘭人民起義(導火線)(2)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3)1642-1646年,第一次內戰(國王軍PK議會軍),1648年3-5第二次內戰(4)1649年處死國王查理一世,1649-1653年共和國時代;(5)1653年克倫威爾成為護國公,1653-1659克倫威爾獨裁時期;(6)1660-1685年查理二世復辟;1685-1680年詹姆士二世繼位(逃亡法國)(7)1688年,“光榮革命”使資產階級革命成果獲得鞏固,威廉和瑪麗繼承王位;(8)1689年通過的《權利法案》擴大議會權力,逐漸議會至上,明確限制王權,國王仍然擁有行政權;(9)1701年,《王位繼承法》通過,規定此后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國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圍繞了王權與議會的斗爭進行的,王權的地位不斷削弱,議會的地位不斷上升3、影響: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掃除障礙,為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確立奠定了基礎。(1)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2)1701年,《王位繼承法》規定此后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進一步限制王權。|民族國家的崛起。(3)光榮革命后,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二)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1、背景:(1)經濟根源:英國殖民統治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發展(根源);(2)政治: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限制和剝削,激起北美人民的強烈不滿。(3)思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啟蒙思想解放了人們的思想。(4)個人方面:一批如潘恩等思想家的推動。2、過程(1)1775年4月,來克星頓發生沖突,北美獨立戰爭開始;(2)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闡述人民主權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體現了啟蒙思想的若干思想原則)(3)1781年,約克鎮英軍投降;(4)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3、影響(1)性質:是一場民族獨立運動,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2)對美國: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建立獨立國家,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為美國新體制的創立奠定了政治前提。(3)對世界:促進歐洲國家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為拉丁美洲獨立戰爭提供范例。(三)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789年7月14日 至 1794年7月27日)1、背景:(1)18世紀,法國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根因);(2)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的束縛;(3)啟蒙思想對民眾產生深刻影響;(4)外因:受到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2、經過(1)爆發:1789年7月14日,法國民眾攻占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2)頒布《人權宣言》:1789年8月,頒布《人權宣言》,明確提出了人權、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權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體現了啟蒙思想的若干思想原則)(3)頒布憲法:1791年,議會頒布憲法,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4)拿破侖帝國:1799年,拿破侖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軍事獨裁統治;1804年頒布《法國民法典》。(5)1815年,拿破侖帝國覆滅。1791—1792君主立憲制;1792—1804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804—1815法蘭西第一帝國;1815—1830(復辟)的波旁王朝;1830—1848七月王朝(君主立憲制);1848—1852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52—1870法蘭西第二帝國;1870---1940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5年頒布憲法標志著法國共和政體確立;拓展: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艱難曲折的原因①經濟:小農經濟基礎穩固,資本主義發展緩慢。②政治:具有君主專制傳統,封建勢力強大。③外因:歐洲其他國家的干涉。3、影響: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二、確立民主之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一)英國君主立憲制1、確立:《權利法案》,擴大議會權力,限制國王——立法權由國王轉移向議會(1)目的: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利;維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2)內容: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王權,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3)作用:議會的權利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利,國王開始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開始確立,標志著英國實現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2、發展:責任內閣制——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向內閣;政黨政治——兩黨制(1)標志:1721年,議會下議院沃波爾經常主持議會。(第一任首相)(2)特點: 以代議制為基礎,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 國王:統而不治,禮儀性的國家元首; 議會:國家的權力中心,掌握立法權; 內閣:內閣首腦是首相,成員是各部大臣。首相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掌握國家行政權和立法創意權。內閣實際上對議會負責。如果議會通過對內閣(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下臺;但首相也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進選舉。 三制合一: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的混合物。3、完善:1832年議會改革——政治權利由貴族下移到工業資產階級,最終下移到公民(1)內容:工商業資產階級獲得更多議席,大大增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2)影響:為工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二)1787年憲法的制定1、制定:(1)背景:1776-1783年獨立戰爭,美利堅合眾國誕生,松散的洲際聯盟無法滿足美國經濟、政治發展的需要,必須建立統一而強大的共和制國家。(邦聯制)(2)制定:1787年,各州代表通過費城制憲會議,制定了美國1787年憲法。(3)理論來源: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4)目的: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維護國家利益。2、主要內容:組織形式:實行分權制衡的共和制。3、1787年聯邦憲法的內容(三個原則)(1)聯邦制原則:即中央集權原則,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聯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大權。(2)分權制衡原則: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三權分立,總統掌握行政權,國會掌握立法權,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三者獨立平等,相互制約,防止專制出現。(3)人民主權原則:總統和議會議員都由民選產生。4、評價:(1)進步:①第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性質),標志著美國聯邦制總統共和制的形成。②突出分權與制衡原則,體現民主精神。③在一定程度上調和了中央和地方(聯邦制)之間、大小州之間(參議員各州兩名,眾議員根據各州人口比例選取)、南北方之間(保留南方的奴隸制度,黑人按3/5折算計入人口總數)的矛盾,為美國的長期穩定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④創立的共和制政體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民主政治范例。(2)局限:①允許奴隸制的存在,為美國內戰埋下禍根。②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③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所體現的也只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二)發展完善:政黨政治、憲法修正案(了解)1、形成:19C 50y中期,民主黨(驢,南方種植園主)和共和黨(象,北方工業集團)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2、特點:兩黨對壘,交替執政與總統制相結合。是分權制衡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的總統選舉受到政黨控制,國會也形成兩黨對壘的局面。3、本質:都是資產階級政黨,代表不同利益集團。4、影響:控制著國會,也左右著總統選舉和地方選舉(三)法國民主共和制——議會制民主共和制1、確立: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實質是君主派和共和派妥協的產物;2、特點:總統和參議院有很大權力,又相互制約;3、評價:資產階級政體的確立和鞏固,為法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三、擴展民主之勢:資本主義的擴展【知識拓展】俄國彼得一世改革(18世紀初,彼得一世)1、目的:改革俄國的落后面貌,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目的;實現富國強兵2、性質: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質的改革3、內容: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進一步加強沙皇的專制權力;軍事上:要求貴族到軍隊為國家服務,按功勞和才能提拔人才;經濟上:①鼓勵興辦手工工場 ②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文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創辦科學院,開辦學校,創辦報紙;社會生活:提倡人們學習西方的禮節與生活方式4、影響:(積極)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消極)農奴制進一步強化(一)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1、背景:(1)政治:農奴制盛行激化了階級矛盾,威脅沙皇的專制統治。(2)經濟:落戶的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根本原因)。(3)思想:出現反對農奴制和專制統治的新思潮。(4)軍事: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慘敗。(直接原因)2、標志——“二一九法令”1861年俄歷二月十九日,公歷3月3日,亞歷山大二世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稱“二一九法令”,又稱“解放法令”。3、內容:(1)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通過贖買得到土地。(2)實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選舉、實施統一的司法制度、進行教育改革、實行義務兵役制等,還采取各種措施刺激工業。4、評價:(1)性質: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2)進步性:維護封建地主階級利益,鞏固沙皇專制統治,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3)局限性:沒有直接觸及沙皇專制制度,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二)美國南北戰爭(1787—至今)1、南北戰爭的背景:獨立戰爭后,美國經濟獲得發展,南北在關稅、西部領土建州以及奴隸制存廢問題上矛盾重重。(1)根本原因: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南方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2)矛盾焦點:奴隸制的廢除問題(3)導火線:1860年,林肯當選美國第16任總統(二)過程:1、開始: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內戰2、初期:北方失利3、轉折:1862年頒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宅地法》 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 鼓舞參戰熱情,有利于美國西部的開發。《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軍隊 增加北方兵源,增強軍隊戰斗力4、結果:1865年,北方獲勝(三)性質:美國內戰實質上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四)影響1、積極:(1)實質: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2)聯邦政府的勝利維護了美國的國家統一, 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3)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完善了民主制度,為此后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2、局限性:但黑人仍備受歧視。(三)意大利統一(1861~1870年)1、背景:意大利分裂狀態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過程:(1)19世紀中期四分五裂。(2)1861年,意大利經過革命和反侵略戰爭,建立了意大利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3)通過收復失地,于1870年實現了國家統一。3、性質:雙重性:國家統一和民族解放。3、影響: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四)德意志統一(1864~1871年)1、背景:①德意志四分五裂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普魯士經濟、軍事實力強大。2、過程:三次王朝戰爭(第一次王朝戰爭1864年普丹戰爭;第二次王朝戰爭1866年普奧戰爭;第三次王朝戰爭1870年普法戰爭)3、君主立憲制的確立: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君主立憲制,聯邦制(1)皇帝掌握實權,有濃厚的君主專制色彩,(保留了封建專制主義、軍國主義);(2)設置議會機構,某種程度反映了資產階級民主。3.評價:(1)積極:是德國邁入資本主義時期的標志,使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十分迅速的發展。(2)局限性:民主立憲是虛,君主專制是實;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軍事專制色彩。(五)日本明治維新(19C60~90S)1、背景:(1)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2)幕府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3)1868年日本有識之士推翻幕府統治。補充:幕府統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為實現富國強兵,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廢除了舊的封建體制,建立起新的制度,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上稱之為“明治維新”。2、內容:(1)政治: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取消武士特權,宣布 “四民平等”);制定憲法,肯定天皇地位。(2)經濟:“殖產興業”,在國家力量扶持下發展工業。(3)文化:“文明開化”,全面學習西方文化。3、性質:日本明治政府進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4、影響:(1)進步性:①政治:建立了統一的民族國家,確立君主立憲制。②經濟:改變封建落后狀況,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迅速成為先進工業國家。③文化:近代文明的傳播改變了日本文化落后的面貌。(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勢力,官僚寡頭和軍閥實際掌握了權力,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日本很快開始對外侵略擴張。5、啟示:①善于向他國學習,取其精華,引進先進技術和經驗;②立足國情,改革創新,與時俱進,順應歷史潮流;③科教興國,培養人才6 / 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