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一、工業革命的背景1、政治條件(前提): “光榮革命”后,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政局穩定,政府鼓勵經濟發展;2、資本:殖民擴張(不平等貿易、黑奴貿易)促進資本原始積累;3、原材料:國內煤鐵資源豐富、圈地運動提供羊毛等,以及海外原材料產地的供給;4、勞動力: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圈地運動提供大量自由勞動力;5、市場:圈地運動提供國內市場;殖民擴展提供了海外市場;6、技術:手工工場水平較高,勞動分工細致,工具趨專門化,工人技術純熟;17世紀中葉英國成為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許多科學家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二、工業革命的進程(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8c60s—19c中期)1、開始:棉紡織業技術革新——工業革命始于棉紡織業①棉紡織品質優價廉,市場需求量大。②棉紡織業是新興行業,沒有舊傳統和行會的束縛,容易進行技術革新。2、動力革新:1782年,1782年 瓦特改進蒸汽機評價:提供了動力,進入了蒸汽時代;減少了對自然的依賴;促進了交通工具的革命;促進了城市化(工業城市);產生了環境污染。3、交通工具:汽船、火車,人類進入“蒸汽時代”。19世紀中葉,英國的機器制造業也實現了機械化。交通工具革命:大大增加了對煤和各種重型產品(鋼材)的需求,使貨物更快的運達銷售地,縮短了貨物銷售時間,加快了工業革命(工業化)的進程(進入“鐵路時代”);加快了社會流動的速度和規模,沖擊了舊的社會關系。4、19世紀中期,機器制造業的機械化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完成。棉紡織業→交通運輸業→機器制造業5、工業革命的擴展:英國——歐洲——北美6、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1)由英國開始,擴展到其他國家;(2)側重于輕工業(棉紡織業)領域;(3)來源于工匠的經驗積累,科學和技術尚未緊密結合;(4)動力來源是蒸汽機;(5)生產組織形式是工廠制。(二)第二次工業革命(19c60s—20c初)1、背景:(1)政治保障: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范圍內確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對穩定,經濟發展;(2)經濟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經濟的發展;(3)市場:19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4)資本積累:各國的殖民擴張活動為工業革命的發生積累了資本;(5)技術基礎:自然科學領域有了重大突破,科研成果運用于生產的速度加快。(6)勞動力: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削弱封建人身依附關系2、成就:(1)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應用:電力成為補充、取代蒸汽的新動力,人類進入”電氣時代“(2)動力和交通: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帶來更便捷的動力,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應運而生。(3)石化工業的發展:化學工業興起,人們用化學方法加工原料,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4)新技術改造舊產業部門:煉鋼、紡織、采煤、機器制造和鐵路運輸等部門煥發新的活力。(5)新通信手段的發明:有線電報、電話和無線電報等被應用于工業生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3、特點:(1)動力:電力;(2)國家:幾個發達國家同時開始;(3)規模: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4)產業:主要以重工業為主;(5)科技含量:發明者主要是工程師和科學家,自然科學與生產技術緊密結合;(6)國別進程:有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出現跨越式發展三、工業革命的影響(一)生產力:使生產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給實現了工業化的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1、工業成為社會經濟的先導,給工業化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2、在工業化的帶動下,商業和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3、農業變革在歐美地區全面展開。(二)使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的發生重大變革1、第一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2、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出現。競爭和技術壟斷更加激烈,同時科學化的管理與科技創新日益受到重視。知識拓展:(1)概念:大企業之間為控制生產與市場以獲取更大利潤而結成的經濟聯合體(2)時間:19世紀晚期(3)原因:生產力的發展(根因);生產發展規模擴大(競爭或新行業要求);生產和資本集中(直接原因)。(4)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大企業兼并小企業,生產和資本的集中)(5)方式:兼并或聯合。(6) 對內:經濟:適應大工業生產的需要,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及科學與技術的結合發展;政治: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壟斷資本主義的利益代表,利用經濟手段干預國家;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對外:殖民擴張: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外進行侵略擴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格局:英法地位動搖;美德日益崛起,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劇(帝國主義國家發展不平衡:一戰)。3、社會階級結構變化: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中間階層的力量也開始發展。4、工業革命帶來了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①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工廠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②現代工廠提供了價廉物美的商品,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③休閑娛樂和群眾性體育運動逐漸興起,報刊書籍發行量大增,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④女性獲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⑤從總的趨勢來看,人口增加明顯。5、社會問題與解決:(1)問題: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等。(2)解決:在工人運動的推動下,歐美各國開始通過社會立法來解決這些問題。6、思想文化:(1)經濟思想:第一次工業革命,亞當斯密《國富論》: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日益滲透到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加強作用。(2)社會思潮:馬克思主義。(3)其他社會思潮:民族主義、女權主義興起、浪漫主義逐漸被現實主義取代。3 / 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