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概念解析】民族革命:是指反抗異族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其主要革命對象外國的侵略勢力。民主革命:是指反抗專制統治,建立民主制度的運動,其主要革命對象本國的封建勢力。民族民主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運動。民族獨立運動:又稱民族解放運動,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進行民族解放的斗爭。一、獨立·民主: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一)第一階段:18世紀末19世紀初(特點:趕走殖民者,獲得民族獨立。)1、背景:(1)歷史:歐洲殖民者長期的政治壓迫(種族歧視)和經濟剝削(單一經濟形式)激化了民族矛盾。(2)經濟: 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丁美洲的經濟有了一定發展。(根本原因)(3)思想:啟蒙思想的傳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增長。(4)外部: 法國大革命動搖了法國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嚴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美國獨立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2、過程地域 時間 結果①法屬海地 1791-1804 建立了拉美第一個獨立共和國,拉開了拉美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②西屬拉美 1810-1826 1826年,在玻利瓦爾“解放者”和圣馬丁等人領導下,基本實現了獨立;③葡屬巴西 1822 1822年巴西擺脫葡萄牙的統治獲得了獨立,建立君主制,1825年葡萄牙正式承認巴西獨立,1826年西屬拉丁美洲基本實現了獨立3、政體(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除巴西(君主制)以外的拉丁美洲國家,都建立了共和國。4、性質:拉丁美洲人民經過艱苦斗爭,于19 世紀20 年代獲得獨立,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尚未完成,拉美實際上仍然是半殖民地。5、影響:(1)積極:①擺脫了西葡的殖民統治,獲得了民族獨立;,建立了一系列新興國家。②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③傳播了自由、平等、獨立的啟蒙思想。④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還打擊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腐朽勢力,配合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2)局限:沒有鏟除封建主義,只完成了民族獨立,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多由土著集團先進分子領導,資產階級并沒有真正成為領導階級)(二)第二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特點:推動民主改革,鞏固獨立成果,促進國家的進步和發展。)1、背景:拉美獨立后面臨很多問題|內憂外患(1)內憂:政治經濟發展停滯不前①政治:軍事獨裁體制(考迪羅),政變頻繁、政局不穩。②經濟:大地產制仍然是經濟的主要形式,制約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2)外患:歐美各國在“援助”的幌子下,對拉美進行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①英美等國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緊對拉丁美洲的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②美國:門羅宣言|門羅主義、金元外交、大棒政策。【知識拓展】原因:①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實行的是封建統治。②獨立運動的領導者多為當地地主中的先進分子。③英美的殖民擴張,尤其是美國視拉美為自己的勢力范圍。認識:內憂外患,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務尚未完成,實際上仍是半殖民地,獨立后拉美人民依然面臨民族民主革命的艱巨任務。2、過程:巴西革命 1889年,巴西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墨西哥民主革命 概況 1910年,墨西哥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結果 在農民起義軍的支持下,墨西哥人民趕走了獨裁者。1917年,墨西哥頒布了資產階級憲法。意義 憲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體現資產階級民主原則,為墨西哥人民進一步爭取民主和進步奠定基礎。(三)特點:1、革命范圍廣,時間長,成果豐碩。2、革命任務具有反封建和反殖民壓迫雙重性質。爭取民族獨立是首要任務。3、革命性質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4、獨立運動的領導者是土著地主集團中的先進分子,并不是本地區的資產階級,以戰爭形式實現獨立。(資產階級沒有成為領導階級)5、獨立運動結果具有特殊性,各國相繼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經濟上,封建大地產制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并有所發展,政治上,”考迪羅“主義盛行)(四)影響1、積極:(1)結束了西、葡等國的殖民統治,建立了多個民族獨立國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的政治格局。(2)奠定了拉美國家民主政治的基礎,有利于拉美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3)沉重打擊了西班牙和葡萄牙腐朽的封建勢力,同西歐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相配合,加速了歐洲、美洲封建主義的崩潰。2、消極:革命具有不徹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為之后的進一步革命埋下了伏筆。二、酣睡·覺醒:亞洲的覺醒(一)含義:亞洲的覺醒是指在19C末20C初的亞洲人民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資產階級從改良走向革命。(二)背景:1、政治: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瓜分狂潮)。2、經濟:亞洲國家的封建經濟進一步瓦解,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發展。3、思想:民族憂患意識和民主改革(革命)意識的覺醒。(4、階級:資產階級及無產階級的產生和壯大;5、思想: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及思想的解放;6、根因:民族危機的加深嚴重阻礙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三)性質:資產階級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舊式農民起義逐漸被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運動所取代,宗教旗幟逐漸被民主主義的旗幟代替)(四)概況:1、印度民族解放運動:(1)領導:1885年,印度民族資產階級成立國民大會黨,即“國大黨”,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2)目標:1905年,以提拉克為首的國大黨激進派主張聯合人民群眾的力量推翻英國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3)高潮:1908年,孟買工人政治總罷工,成為20世紀初印度人民反應斗爭的高潮,表明印度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斗爭的舞臺。(4)意義:增強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識,提高印度民眾的民族凝聚力,沉重打擊英國殖民統治,成為20世紀初印度人民反英斗爭的高潮,標志著印度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2、伊朗立憲革命(1905—1911年)(1)進程:1901—1905年伊朗制定了伊朗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規定伊朗為君主立憲制國家。(2)結果:在伊朗統治階級(立憲派)和俄英等外部勢力(帝國主義)的聯合鎮壓下失敗。(3)影響: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外國勢力,傳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知識拓展:伊朗立憲運動失敗的原因①立憲派缺乏強有力的革命政黨領導,沒有真正動員組織人民群眾,造成自身力量弱小;②伊朗統治階級和俄英等外部勢力的聯合鎮壓。●知識拓展:伊朗立憲運動的評價①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強烈的資產階級民主特色;②標志著伊朗歷史進入了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的時代,是伊朗歷史上第一次深刻的文化思想解放運動;③是二十世紀初亞洲革命浪潮的組成部分,標志著亞洲開始覺醒,走向爭取民主的自覺的政治斗爭時代。3中國辛亥革命(1911年爆發)(1)成果:推翻清王朝統治,成立中華民國,頒布《臨時約法》;(2)結果:沒有完成反帝反封革命任務,沒有改變近代中國社會性質。(3)意義: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五)亞洲覺醒的意義(1)沉重打擊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殖民體系和封建勢力,對各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2)亞洲人民作為一支反對帝國主義的強大力量登上國際斗爭舞臺,客觀上成為西方工人階級的同盟軍,亞洲成為反帝的重要陣地。(3)傳播了民主思潮,為亞洲各國走上獨立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4)一批民族資產階級政黨形成,古老的亞洲開始走上近代政黨政治的道路。(5)標志著亞洲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六)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1.從覺醒背景看:亞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更為迅速,民族憂患和民主革命意識更加濃厚。2.從領導階級看:資產階級成為覺醒的領導力量,無產階級作為新生力量也參與其中。3.從斗爭水平看:出現了資產階級政黨,如印度國大黨;提出了革命綱領,如三民主義。4.從革命性質看:進入到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新時期。5.從覺醒影響看:帶有一定的國際性,表現出亞洲各國人民互相聲援、支持的新現象。三、危機·斗爭:非洲的抗爭(一)背景:1、帝國主義的侵略給非洲帶來了空前的破壞和災難2、非洲人民一直進行不屈不撓的武裝反抗3、非洲經濟具有較強的依附性,工業近代化進程緩慢(二)斗爭方式:武裝斗爭(三)概況:1、埃及的抗英斗爭(1)背景:英國侵略埃及(2)過程:①非洲第一個政黨:祖國黨(1879年,以愛國軍官、知識分子為骨干力量),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號,以喚起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識。②在1882年反抗英國侵略埃及的斗爭中,阿拉比(祖國黨領袖、愛國軍官)領導埃及軍民進行抵抗,(3)結果:抵抗失敗,阿拉比被俘,英國占領埃及。(4)斗爭特點:建立政黨組織喚醒民族意識,愛國軍官領導武裝反抗斗爭。2、蘇丹馬赫迪起義(1)背景:英國在控制埃及的過程中,也把侵略矛頭指向埃及的鄰國蘇丹。(2)過程:1881年,蘇丹爆發反英大起義。起義領導人自稱“馬赫迪”,號召人民起來斗爭,趕走外國侵略者。這次武裝起義持續近20年,起義者曾占領蘇丹大部分地區。(3)結果:起義失敗,英國控制了蘇丹。(4)斗爭特點:以宗教為外衣;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沉重打擊了侵略者;3、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1)背景:1894年,意大利發動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戰爭(2)過程:埃塞俄比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發表《告人民詔書》,號召人民抗擊侵略者,保衛國家的獨立。阿杜瓦戰役(1896年3月)是埃塞俄比亞反抗意大利侵略的決定性戰役。孟尼利克二世親自率軍戰勝了意軍,迫使意大利承認埃塞俄比亞為獨立國家,并賠款1000萬里拉。(3)結果:1896年,起義勝利,埃塞俄比亞人民打敗了侵埃意軍,保持了自己的獨立。本課內容總結與歸納地區 階段 特點拉美 1、1790年海地革命波及整個拉美,獨立戰爭拉開序幕; 2、1810年至1826年,拉美獨立戰爭風起云涌,絕大部分地區獨立。 1、革命范圍廣,成果豐碩; 2、革命任務具有反封建和反壓迫雙重性質; 3、革命多由外來的移民及其后裔領導。亞洲 1、19世紀中期,以下層人民起義和反侵略斗爭為主; 2、19世紀晚期,以下層人民起義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為主; 3、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運動,被稱為“亞洲的覺醒“。 1、新興資產階級掌握了革命領導權,組成了資產階級政黨,提出了民主革命綱領;2、資產階級政治運動不同程度地與工農運動相結合;3、亞洲各國的工農運動從自發斗爭逐步轉向自覺斗爭,尤其是亞洲的工人階級已開始建立工會和進行政治罷工;4、各國革命相互支持,彼此激勵,并開始進行聯合嘗試。非洲 1、19世紀初到19世紀末,反帝斗爭是局部和零星的; 2、19世紀末20世紀初,反帝斗爭此起彼伏,遍布非洲。 1、以武裝斗爭和起義為主要形式;2、撒哈拉以南地區以伊斯蘭教斗爭為主;3、城市反帝斗爭興起;4、知識分子覺醒,使斗爭走向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道路。5、領導者幾乎都是封建統治階級或者傳統社會的統治者。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 特點 1.廣泛性:涉及亞非拉廣大地區;2.持續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多樣性:①領導力量:有共產黨、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愛國王公貴族、部落酋長等;②指導思想:有孫中山的革命民主型的民族主義、甘地宗教道德型的民族主義、蘇加諾綜合性民族主義等;③斗爭方式:有普遍的革命運動、改革運動、群眾運動、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士兵起義等。4.正義性:都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拉美的獨立 亞洲的覺醒 非洲的抗爭原因 歐洲殖民者長期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等 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 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奴役給非洲帶來了空前的破壞和災難特點 范圍廣、時間長、成果豐碩 范圍廣、各國相互支持、彼此協作 有組織、規模大且持久的武裝斗爭領導力量 土著地主集團中的先進分子 資產階級、工農力量 力量多樣,包括領袖、國王、知識分子等代表運動 海地獨立、玻利瓦爾和圣馬丁等人領導的斗爭、巴西建立共和國、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 伊朗立憲革命 中國辛亥革命 埃及抗英斗爭 蘇丹馬赫迪起義 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意 義 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削弱了本國的封建勢力,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的發展5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