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一、帝國爭霸·秩序失衡: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一)背景1、時代背景: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筆記: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2、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各國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爭斗不斷,矛盾重重。(筆記: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各國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矛盾重重。)3、意識形態: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使兩大軍事集團相互仇視,推動了戰爭的爆發。(筆記: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推動了戰爭的爆發。)4、軍事同盟:三國同盟、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并積極擴軍備戰;5、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引發兩大軍事集團主要成員國相繼宣戰,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6、可能性條件(科技):生產力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為世界大戰提供了技術基礎。(二)性質:一戰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知識拓展】思考:為什么說一戰是帝國主義之戰?1、從戰爭的定義看,帝國主義戰爭是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戰爭。2、從戰爭的起因看,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發動的,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結果。3、從戰爭的進程看,帝國主義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爭目的進行了長期殘酷的爭奪,體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侵略性質。4、從戰爭的結果看,戰勝國對戰敗國進行了瓜分或掠奪,巴黎和會便是戰勝國之間的分贓會議。二、三條戰線·風云激蕩:第一次世界大戰(一)三條戰線時間 1914.7—1918.11戰線與交戰雙方 西線 英法—德(決定性戰場)東線 俄—德奧南線 俄—奧戰爭階段與重大戰役 第一階段(1914年) 馬恩河戰役,日本占領山東半島第二階段(1915-1916年) 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第三階段(1917-1918年) 美國、中國參戰,俄國退出戰爭,同盟國戰敗(二)三大階段1、第一階段:1914(1)施里芬計劃:1914年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德軍進攻法國(施里芬計劃)。(2)馬恩河戰役:此次會戰以德軍失敗而告終,標志德國“速決戰”的計劃破產。(3)日本參戰:1914年,對德國宣戰的日本占領了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企圖滅亡中國2、第二階段(1915-1916年)戰爭膠著(1)德國未擺脫兩線作戰:1915 年,德軍把主攻方向轉向東線,企圖首先打敗俄國,以擺脫兩線作戰的困境。德奧軍隊在東線和南線取勝,但未能擺脫兩線作戰困境。(2)意大利加入協約國:1915年5月,原為同盟國成員的意大利參加的是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作戰。一戰期間,士兵傷亡65萬(3)凡爾登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標志著德國軍事進攻的能力已從頂峰跌落,戰爭主動權逐漸轉到協約國手里。(4)索姆河戰役: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戰,也是一戰中最慘烈的陣地戰,被稱之為“索姆河地獄”。聯軍沒有達到突破敵軍防線的目標,但牽制了德軍在凡爾登的攻勢。(5)日德蘭海戰:德國為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發動了日德蘭海戰(又稱斯卡格拉克海戰),它是一戰期間規模最大的海戰。英國損失的噸位數幾乎是德國的2倍。但德國未能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英國仍牢牢的控制著制海權,沒有實現預定的戰略目標。3、第三階段(1917-1918年)僵持狀態—戰爭結束(1)美國和中國參戰: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2)美參戰:直接原因:德國實施無限制潛艇戰。目的:為了撈取戰利品和戰后爭奪世界霸權。影響:影響了許多其他“中立”國家;在軍事上、財政上對協約國直接援助,加速了同盟國的失敗。(3)俄國退出戰爭: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戰爭。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代表在福煦車廂簽署了《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三)特點:時間長、范圍廣、規模大、破壞強、高新科技廣泛應用。三、為利分贓·秩序重構:一戰后的國際秩序概念闡釋:國際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礎上形成的國際行為規則和相應的保障機制,通常包括國際規則、國際協議、國際慣例和國際組織等。國際格局:是指在國際舞臺上的主要政治力量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制約所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國際關系結構,包括政治格局、經濟格局、軍事格局等。(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體系建立:(1)主要會議: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別召開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2)締結條約:《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3)性質: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主要內容:(1)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2)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3)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遠東地區限制日本)(4)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諸多特權。(5)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損害中國利益;體現帝國主義本質;有利于美國的侵略,打破日本獨霸中國)(6)成立國際聯盟(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性質: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評價:①國聯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無法制止戰爭發生。②成為英法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知識拓展】凡爾賽體系①概況:巴黎和會時間:1919.1.18-1919.6.28地點:法國巴黎凡爾賽宮代表:27個參會國。巴黎和會三巨頭: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影響: 簽訂以《凡爾賽條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②內容:三大問題:如何處理德國、中國山東問題、建立國際聯盟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責任,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移交日本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建立國際聯盟③實質:“凡爾賽體系”以維護戰勝者和平為目標的體系,是戰勝國列強重新瓜分歐洲和世界霸權而建立的以歐洲為主的國際關系新秩序。華盛頓體系時間:1921.11.12-1922.2.6地點:美國華盛頓代表: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國北洋政府的代表團共9個參會國目的: 解決《凡爾賽合約》未能解決的彼此間關于海軍力量對比,以及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結果:簽訂《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②內容: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控制中國的共同原則。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使中國重新恢復到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客觀上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完整③實質:確立以美國主導的帝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的國際關系新秩序。國際聯盟(1)由來:簡稱國聯,美國總統威爾遜首先提出。是《凡爾賽條約》簽訂后組成的國際組織。(2)成立:1920年初正式建立,總部設在日內瓦,1946年4月解散。(3)成員:成立時44國,后增加到63國(操縱國是英、法;俄、德等戰敗國被排斥,美國未參加)。美、英、法、意、日五國為常任理事國,另外還有四個非常任理事國。(4)職能:裁減軍備、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5)制度:對戰敗國殖民地的“ 委任統治制度”。(6)性質和地位: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戰后國際政治秩序。是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世界性國際組織。(7)宗 旨:促進國際合作 ,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8)原 則:全體一致原則(9)評價積極:①盟約包含許多積極規定,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宗旨。②開創了國際合作的新形式,順應了世界整體發展趨勢。③為聯合國等建立與發展提供了經驗教訓。④國聯初期,在恢復戰后歐洲經濟、處理國際爭端、裁軍和促進國際合作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局限: 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蘇聯、美國兩大強國未加入),不能制止戰爭,后來成為綏靖政策的工具; “全體一致”原則使得國聯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英法則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實質)。3、評價:(1)實質: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國際關系的新秩序(2)進步性: 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西亞、非洲、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緩和了它們之間的矛盾,確立了戰后國際新秩序,使世界從此走向相對穩定。 促使20世紀20年代相對穩定的國際關系出現,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3)局限性: 建立在宰割戰敗國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礎上,具有反動性和非正義性。 隱藏著許多矛盾,隨著資本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該體系必將走向瓦解。 具有鮮明的帝國主義特征,為新的世界大戰埋下了隱患。4、凡爾賽體系瓦解:1936年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公然派軍進入萊茵非軍事區。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的全面爆發。四、一戰的影響1、對國際體系:建立新的國際秩序,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對世界:給全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3、對殖民體系: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意識覺醒。4、對國際格局:改變帝國主義力量對比,動搖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美日實力增強,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5、對思想觀念:這場空前慘烈的戰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6、社會主義: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引發社會主義運動高漲,世界逐漸進入無產階革命時代。(1)含義:一戰結束后,戰勝國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別召開了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與會各國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3)實質: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戰以后帝國主義在宰割戰敗國和利益再分配暫時平衡基礎上建立的世界范圍內的國際關系新秩序。1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