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概念解釋】法西斯主義: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稱霸世界。面對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法西斯分子鼓吹通過戰爭尋找出路。法西斯:法西斯是拉丁語fasces的音譯,本義為“束棒”,是把多根粗細不一的木棍綁在一起,中間插一把斧頭。束棒捆在一起表示個體服從集體,斧頭是用來處死罪犯。法西斯在古羅馬帝國是權力和威信的標志。現在,法西斯是獨裁、暴政、惡行和侵略戰爭的代名詞。(一)法西斯主義概念 法西斯主義(英語:Fascism)是一種結合了社團主義、工團主義、獨裁主義、極端民族主義、中央集權形式的軍國主義、反無政府主義、反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和反共產主義政治哲學背景原因 凡—華體系弊端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本身存在的問題及其所激起的新的不滿與沖突(戰敗國德國;戰勝國意大利、日本);極端民族主義 在一些國家中出現的激烈的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對“紅色”革命深深恐懼;經濟危機 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并引發政治危機;民主傳統 德國、日本封建殘余嚴重,民主基礎薄弱,專制主義、軍國主義氣氛濃厚形成過程 意大利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戰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主義政黨,后更名為“國家法西斯黨”。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權德國 1920年,希特勒組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簡稱“納粹黨”,是德國法西斯運動的開始 名稱具有很強的誘惑性和欺騙性日本 1921年,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日本軍人訂立密約,要求“消除派閥、刷新人事、改革軍制、建立總動員態勢”,是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開始主要內容 法西斯主義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終極目的)(二)亞洲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1)世界經濟危機重創日本經濟。(2)日本法西斯分子認為,擺脫危機的出路是對外擴張。(3)妄圖把中國東北變為日本獨占的海外市場和殖民地,進而征服中國,最終征服世界。(大陸政策)2、過程:(1)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2)1936年,日本發生“二二六”政變,內閣完全聽命于軍部,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以廣田弘毅組閣為標志,標志著日本法西斯體制的確立。(三)歐洲策源地的形成背景 (1)經濟大危機使德國經濟落入低谷,社會各階層普遍對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勢力迅速發展 (2)納粹黨利用民眾對《凡爾賽條約》的強烈不滿,煽動民族復仇主義,種族狂熱和對外擴張得到了廣泛支持過程 (1)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積極擴軍備戰 (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3)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 意、德、日結成侵略性軍事政治集團,又稱軸心國集團 (4)1940年,日本、德國、意大利結成三國軍事同盟(四)綏靖政策1、背景: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2、過程:英法實行綏靖政策,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1938年9月)標志著綏靖政策達到頂峰),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1935年美國通過《中立法案》,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3、實質:以犧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國家利益為代價,縱容侵略,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欲望,以換取本國和平;盡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頭引向社會主義蘇聯,緩和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簡言之,縱容侵略,犧牲弱小國家,引向東方蘇聯,維護自身利益 (姑息縱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4、影響:將綏靖政策推向頂峰,更加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加速二戰的全面爆發。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一)原因:(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要求按新的實力重新瓜分世界(2)直接原因:1929~1933年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3)歷史原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激起新的不滿與沖突(4)重要原因:①德、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及對外侵略擴張;②局部反法西斯戰爭,各自為戰,沒有配合。③綏靖政策、中立自保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二)概況:(見下表)(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1、戰爭的正義性。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戰爭遭到了包括本國反戰力量在內的世界人民的強烈反對。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根本原因)。協調了反法西斯各國行動,充分發揮了人力、物力、財力優勢,為戰爭勝利提供了可靠保障。3、美國的參戰使得同盟國的經濟力量對軸心國形成壓倒性優勢。4、各國人民為贏得戰爭的勝利同仇敵愾、浴血奮戰。人民是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力量。局部階段 亞洲戰場 歐洲 非洲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了侵華戰爭,拉開了二戰的序幕。中國人民開始局部抗戰。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 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也成為二戰在亞洲爆發的標志。 中華民族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抗日,開辟了對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戰的東方主戰場。 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全面爆發 1939年9月,德國以“閃擊戰”突襲波蘭,英國被迫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德國東突西進,迅速占領歐洲大部分地區,法國投降,英國堅持抵抗。1940年5月,法國戰敗,英國軍隊“敦刻爾克大撤退”戰爭擴大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蘇聯成為抗擊納粹德國的主要戰場 1941年8月,羅斯福、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珍珠港事件)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 1941年1月,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同盟國家協同協同作戰,相繼打敗意大利、德國和日本戰爭轉折 1942年中途島戰役是亞洲戰場轉折點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 1942年,阿拉曼戰役是非洲戰場轉折點戰爭結束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標志著歐洲戰場結束 1943年5月,非洲戰場結束(四)影響:1、改變了世界力量的對比,西歐國家力量被削弱,美蘇逐漸強大并爭奪世界主導權;2、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興起;3、使社會主義越出一國范圍而發展成為世界體系;4、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改革;5、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與軍事理論的發展。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雅爾塔體系(一)雅爾塔體系:美蘇兩國根據自己的戰略需要,對世界格局作出的兩分天下的劃分,是大國強權政治的產物。1、背景:(1)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致命打擊,各國國力受到嚴重消耗。(2)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3)蘇聯:經濟遜于美國,但軍事和政治十分強大,由于在戰爭中的巨大貢獻贏得很高威望。2、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的首腦相繼在開羅、黑格爾、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地召開,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3、主要內容:(1)領土問題: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體現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但事實上也劃分了美蘇的勢力范圍。)①歐洲:德國由美、蘇、英、法分區占領,②亞洲:日本由美國單獨占領;日本領土限制在四個島嶼及若干小島,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太平洋區域所占的一切島嶼以及日本竊取于中國的領土(促進中國的領土主權完整);承認朝鮮最終獨立。(2)法西斯問題: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3)殖民地問題: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國聯的委任統治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促進民族解放運動)(4)戰后秩序問題:①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②成立聯合國(體系保障)。(大國間相互妥協,帶有大國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3、評價:(1)積極性:雅爾塔體系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反映了世界人民對和平與安全的渴望。(2)局限性: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為兩極格局的形成和冷戰的出現提供了條件。(3)歷史影響:標志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逐漸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國際關系進入新階段。 【比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異同點形成時間 一戰結束后 二戰中后期性質 帝國主義 反法西斯、霸權主義中心 以歐洲為中心 以美蘇為中心瓦解 兩大戰爭策源地形成;二戰爆發與擴大 美蘇爭霸、蘇聯解體影響 時間較短,范圍較小 時間相對較長,范圍相對更廣泛協調關系 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 資本主義大國同社會主義大國的暫時妥協建立基礎 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的基礎之上,必然破產 兩個戰勝國間的妥主要矛盾 戰勝國與戰敗國、戰勝國之間的矛盾 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相同點 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體系被破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②都是根據一系列國際會議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建立新的國際體系; ③都是大國意志的體現,具有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并且都隨著各國力量的消長而瓦解。(二)聯合國成立1、時間:1945年10月24日2、概況:50個國家的代表在舊金山簽署了《聯合國憲章》,后又有波蘭補簽,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3、性質: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體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美蘇為主導、以雅爾塔體系為基礎的國際政治秩序。4、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5、決議原則:實行形成實質性事項的決議需要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大國一致”的原則。(1)原因:吸取國聯的教訓,將制裁侵略的權力集中于安理會。(2)意義:使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知識拓展】比較國際聯盟與聯合國比較項 國際聯盟 聯合國同 性質 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宗旨 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異 成立時間 1919年 1945年背景 一戰的產物 二站的產物原則 “全體一致” “大國一致”作用 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與國聯相比)(三)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1、背景:①對歐洲:歐洲在二戰中遭受致命打擊,老牌帝國衰弱。②對美國: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③對蘇聯:蘇聯軍事和政治十分強大,贏得很高威望。2、變化: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逐漸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國際關系進入新階段。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人類社會: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以及難以估量的文明劫難和心靈創傷。2、國際格局: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逐漸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國際關系進入新階段。3、亞非拉美:促進了亞非拉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的空前高漲,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4、科學技術:推動了科學技術的大發展,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礎。5、促進觀念變革,反對戰爭呼喚和平,婦女地位提高,頹廢文化一度盛行。5 / 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