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一、蘇聯模式·積重難返: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一)發展(斯大林模式)(1)成就:①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 ②相繼爆炸原子彈和氫彈;③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2)問題: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輕工業落后;個人崇拜。改革勢在必行!(二)改革:赫魯曉夫把蘇聯搞亂了,勃列日涅夫把蘇聯搞僵了,戈爾巴喬夫把蘇聯搞沒了赫魯曉夫 改革 1953~1964年 內容 政治 ①平反冤假錯案,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 ②1956年在蘇共二十大上作了《關于個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打破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但將其功績進行否定。經濟 ①大農業投入、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 ②改革工業管理體制。(重點在農業領域)評價 積極 注入了某些市場經濟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①進了農業的發展,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有所增加。 ②1957年,蘇聯成果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 ③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局限 ①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做出全面科學的分析,造成嚴重的后遺癥 ②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前期 內容 在工業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重點在重工業領域)評價 只是對傳統體制的修修補補,效果有限。后期 熱衷于樹立個人迷信,專斷作風日趨嚴重;各項工作缺乏活力,社會矛盾叢生,發展緩慢。(老人政治,改革步履維艱)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年 前期 經濟 內容:承認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 結果:收效甚微。后期 政治 ①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 ②在意識形態上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行“多元化”,結果 造成思想混亂,民族分離主義隨之興起。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從根本上否定科學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具有艱巨性、曲折性、復雜性。(三)解體:1、原因:(1)歷史原因:蘇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誤,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方向。(3)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變”戰略2、過程:(1)蘇工放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導致民族矛盾爆發,民族分離活動嚴重。(2)導火索:1991年8月19日,蘇聯領導人發動八一九事件,試圖阻止蘇聯的解體,很快失敗,加速了蘇聯的解體。(3)獨立國家聯合體的成立,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名詞解釋】獨立國家聯合體:獨聯體并不是主權國家,是蘇聯解體后各獨立主權國家的協調組織。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政變(一)建設(1)建立:二戰勝利前后,東歐各國人民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二戰后“東歐”作為一個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戰后在中歐和南歐建立的除蘇聯以外的社會主義國家,包括波蘭、民主德國-東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八國,這些國家除南斯拉夫是戰后社會主義陣營的重要組成部分。)(2)成就:①國民經濟恢復;②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3)弊端:東歐國家大都采取蘇聯模式(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模式,即政治上高度集權、經濟上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二)改革1、背景:一些東歐國家希望擺脫蘇聯控制,通過改革,走上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2、成就:南斯拉夫(最早改革) 通過改革,建立了社會主義自治制度,通過權力下放,調動地方、企業和群眾的積極性(改革導致地方主義抬頭,民族問題尖銳,為后來國家的分裂埋下了隱患),促進了經濟發展。波蘭 在1956—1960 年實施國民經濟第-一個 五年計劃,經濟迅速發展,工業和農業發展成果顯著。匈牙利 1968—1973 年,國民收入年遞增率較高,人民消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比較滿意。民主德國 經濟穩步增長,到1988年,經濟發展水平居東歐國家之首。(三)劇變(1989—1992):(劇:時間短、速度快;變: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1、原因:(1)20世紀80年代,一些東歐國家經濟陷入嚴重困境,政局動蕩;(2)蘇聯鼓勵東歐改革;(3)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2、表現:迷失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拋棄共產黨的領導單位,實行政治多元化3、實質:政治經濟體制和社會性質發生改變(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度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得市場經濟),改革脫離了社會主義方向。4、結果:1989—1992年,東歐各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急劇變化。5、概況: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東歐方案失敗。(1)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的變化相對平穩。(2)羅馬尼亞發生了流血沖突。(3)民主德國并入了聯邦德國。(4)捷克斯洛伐克分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獨立國家。(5)南斯拉夫經過激烈內戰,最終解體。6、教訓: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說明蘇聯高度集中政治經濟體制的失敗,并不代表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得失敗。①重視民生,重視農業發展,國民經濟比例必須協調發展。②經濟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產力水平,遵循客觀經濟規律。③改革要適合本國國情,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④要加強黨的建設、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一)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49—1956年)1、前提: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2、政治建設: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3、經濟建設:到1956年底,中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基本政治、經濟制度。(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年)1、主要成就:“兩彈一星”2、影響:在新中國歷史上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三)改革開放后的發展:1978年及以后1、決策: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得偉大決策2、成就:中國以農村改革委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際影響 到201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較大,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國內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突進;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生產能力大幅提高;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道路建設 ①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激勵中國人民堅定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②2021年,我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3、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點晴】中蘇改革的不同及啟示:不同 ①中國先農村后城市;蘇聯與之相反。 ②中國邊實踐邊摸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蘇聯盲目實踐,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 ③中國改革路徑明確,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蘇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堅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路徑失誤。啟示 ①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要結合本國國情,適時調整。 ②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指導。【橫向對比】二戰后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改革:比較項 赫魯曉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爾巴喬夫改革不同點 時間 1953-1964 1966-1977 1985-1991背景 ①斯大林模式弊端;②斯大林逝世后,赫魯曉夫等人試圖改革舊體制 ①赫氏改革失敗,國家混亂 ②斯大林體制弊端日益突出 ①經濟衰退與惡化;②政治生活日益僵化;③斯模式的弊端;側重 農業 工業(“ 新經濟體制 ”) 前期經濟(承認市場調節),后期政治結果 ①經濟:注入某些市場經濟成分;推動農業發展;②政治:打破了對斯大林個人崇拜,取得一些成效。 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②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大增; ③改革只是修修補補;執政后期,發展緩慢(停滯)。 ①經濟改革成效甚微; ②造成思想混亂,民族主義隨之興起,③蘇聯解體敗因 未改變原有體制,對蘇聯模式進行修修補補 進行根本性改革,但背離社會主義方向相同點 ①目的:都是針對斯大林模式進行的改革,想要解決蘇聯模式的弊端; ②內容:在農業、工業方面進行調整; ③結果:都沒有找到適合蘇聯發展的社會主義道路(改革特點),都沒有解決蘇聯的根本問題(改革結果)。2 /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