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浙教版七上科學3.6地球表面的板塊 (課件 31張PPT+視頻+教案+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浙教版七上科學3.6地球表面的板塊 (課件 31張PPT+視頻+教案+學案)

資源簡介

(共31張PPT)
第三章 人類的家園--地球
浙教版七年級上冊
第6節 地球表面的板塊
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了解“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
學說”的形成過程及主要內容。能舉例證明大陸漂移學說。
科學思維:能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發生的原因。
探究實踐:通過舉例子、找證據,說明“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
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并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推理分
析問題的能力。
態度責任:初步領悟假說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
活動導入
1)用透明紙在世界地圖的底圖上描繪出非洲、南美洲的輪廓。2)將兩個輪廓進行拼合,你有什么發現?
南美洲
非洲
發現:
南美洲和非洲大陸幾乎可拼合在一起。
難道它們曾經連在一起嗎?
如果你產生了這樣 的疑問,也許就形成了一個科學假說。
非洲西海岸與南美洲東海岸的大陸海岸線會是這么吻合。
新知講解
一、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
1、科學假說:
用已獲得的經驗材料和已知的事實,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未知自然界事物產生的原因及其運動規律做出推測性的解釋。
1)科學假說是建立在一定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并經過了一定的科學驗證的一種科學理論。它既與毫無事實根據的猜想、傳說不同,也和缺乏科學論據的冥想、臆測有區別。
2)具有相當的推測性。它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論點,是根據不夠完善的科學知識和不夠充分的事實材料推想出來的,它還不是對研究對象的確切可靠的認識。
3)具有明顯的過渡性??茖W假說它既包含著真,又包含著假,是真與假的對立與統一。這種對立統一的轉化條件在于實踐,實踐是檢驗假說的唯一客觀標準。
新知講解
2、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
(1)大陸漂移學說:
a.提出者: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
b.提出過程:魏格納在30歲那年,意外地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地相對應。是偶然的巧合,還是非洲大陸曾經與南美大陸是一個整體,后來因為其他原因破裂漂移分開的?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大陸是漂移的。
新知講解
c.尋找證據:他發現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特別是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等證據。
1915年,“大陸漂移說”正式確立。
動物的相似性
新知講解
e.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內容:
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地球的陸地在2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

新知講解
f.質疑的聲音:
大陸漂移的動力來自哪里?
沒有科學解釋
由于魏格納并沒有對大陸漂移理論的動力來源做出科學的解釋,當時科學界不接受他的假說。直到近半個世紀后,一些新證據被發現,科學家們才開始重視魏格納的這一假說。

新知講解
(2)海底擴張學說:
a.提出者: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
b.提出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地磁學研究的成果支 持了陸地斷裂分離的觀點,并形成了一種新的大地構造學說。1960~1962 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基于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提出了“海底擴張說”。
新知講解
C.海底擴張學說的主要內容:
海底擴張理論認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
動畫:
大西洋的形成(擴張)過程
(點擊圖片播放)
巖漿上涌,形成彎形隆起
幼年洋的形成
形成大西洋
大西洋的形成
思考討論:
1) “海底擴張說”是否支持了“大陸漂移說”?
2) “海底擴張說”解決了“大陸漂移說”的什么問題?
海底擴張學說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把洋中脊的擴張與海溝島弧的俯沖聯系起來,即認為大洋水體雖然是古老的,但洋底因不斷更新而具新洋殼,而大陸則是由不同時代的陸塊不斷裂解、拼合和增生而成。
海底擴張學說是對大陸漂移說的進一步發展。海底擴張學說的確立,使大陸漂移說由衰而興,主張地殼存在大規模水平運動的活動論取得勝利,同時也為板塊構造學說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動力源
新知講解
3、假說推動科學進步:
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說明了:科學理論發展的歷史就是假說的形成、發展和假說之間的競爭、更迭的歷史。
一個科學假說的形成,常會成為進一步科學研究的契機。在新的證據不斷發現的過程中,原有的假說不斷被解釋、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學假說。
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科學等的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 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
新知講解
二、板塊構造學說
1、板塊構造學說的提出: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
2、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
①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成多個板塊;
②全球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構成: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塊包括大塊陸地和大面積海洋。
新知講解
③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
活動:
1)將兩本書相對放在一起,如圖 3-56, 然后將書向中間移動,你看見__________。
2)取兩塊板,把板拼合在一起,上面貼上一張紙,如圖 3-57。
3)在板上放一只空瓶子。
4)兩個人朝不同的方向慢慢用力拉板,直至紙斷裂。
5)當紙斷裂時,你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間部分
因擠壓而隆起
紙斷裂時,產生震動,瓶子翻倒,出現裂縫。
新知講解
④ 板塊運動是引起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地球表面的海洋、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
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脈,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板塊交界處的地殼比較活躍!
視頻:
青藏高原的隆起
(點擊圖片播放)
思考討論:
我們已經知道,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交界的地方。那么,在圖中,哪些地方容易引發火山和地震?
火山和地震主要發生在六大板塊的交界處。
原因:
板塊交界處,碰撞或擠壓導致地殼不穩定。
課堂練習
1、地殼中比較活躍的地帶是(  )
A.板塊內部 B.大陸內部
C.陸地和海洋的交界處 D.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
D
課堂練習
2、環太平洋地帶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帶,與這個火山地震帶形成無關的板塊有(  )
A.非洲板塊 B.美洲板塊
C.亞歐板塊 D.印度洋板塊
A
課堂練習
3、下列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板塊碰撞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B.板塊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
C.火山、地震多發生在地殼比較活躍的板塊交界地帶
D.全球共分為六大板塊
A
課堂練習
4、板塊中全部位于海洋的是( )
A.印度洋板塊 B.大西洋板塊
C.太平洋板塊 D.北冰洋板塊
C
課堂練習
5、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回答:
(1)寫出圖中字母表示的板塊名稱:A ,B ,C ,D ,E ,F ;
(2)板塊的碰撞和 是引起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使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引起人們的恐慌。按圖中應該是 板塊和 板塊碰撞而造成的。
亞歐板塊
非洲板塊
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
南極洲板塊
美洲板塊
張裂
亞歐板塊
太平洋板塊
課堂練習
6、一個科學假說的形成需要證據的支持。在新證據不斷發現的過程中,原有假說不斷被解釋、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說。關于地球構造理論的發展主要有:①板塊構造學說,②大陸漂移說,③海底擴張說
(1)三種學說發展的先后順序:  ?。ㄌ钚蛱枺?br/>(2)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 。
A.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形成 B.珠穆拉瑪峰每年在升高
C.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以下可作為大陸漂移說證據的是:   。
①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動物有親緣關系,如兩岸都有鴕鳥,而鴕鳥不會飛,更不會游泳,所以無法跨越大西洋。②大西洋兩岸的大陸輪廓基本拼合,且兩岸大陸上的巖層和構造很相似。③大陸是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動幾千千米所需要的巨大動力無法確定。④大西洋兩岸的大陸輪廓沒有完全吻合,且很多巖層沒有連續。⑤南極洲上有大量的煤礦,表明現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以前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溫暖濕潤的植物茂盛區。
②→③→①
C
①②⑤
課堂練習
7、 20世紀初,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意外地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具有可拼合性,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大陸是漂移的。之后通過努力尋找證據,于1915年正式確立“大陸漂移說”。1960~1962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海底擴張說”。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科學等的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請回答:
(1)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的海洋、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板塊的   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
(2)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   。
A.火山和地震 B.宇宙的起源
C.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有人認為“板塊構造學說”是解釋地殼運動的完美理論,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碰撞和張裂
B、C
不對,“板塊構造學說”還需要檢驗、完善和修正
課堂總結
大陸漂移學說
海底擴張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
二、板塊構造學說:
1、地球的巖石圈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而成。
2、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
3、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
碰撞
張裂
山脈
裂谷和海洋
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帶。
一、地球構造理論假說:
板書設計
大陸漂移學說
海底擴張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
二、板塊構造學說:
1、地球的巖石圈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
2、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
3、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
碰撞
張裂
山脈
裂谷和海洋
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帶。
一、地球構造理論假說:
3.6 地球表面的板塊
作業布置
1、復習本課時主要內容;
2、完成作業本中相應練習;
3、完成學案中“課后鞏固”;
4、預習“地形和地形圖” 。
謝謝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兼職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浙教版七上科學3.6地球表面的板塊 教學設計
課題 3.6地球表面的板塊 單元 三 學科 科學 年級 七上
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的板塊》選自浙教版七上第三章第6節,是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和構造、地殼活動之后,對地球的進一步認識,學習本節內容能讓學生了解一些地殼活動的本質原因。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假說的建立和假說的意義,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 本節內容擬用1課時教學完成。
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了解“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過程及主要內容。能舉例證明大陸漂移學說。科學思維:能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發生的原因。探究實踐:通過舉例子、找證據,說明“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并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推理分析問題的能力。態度責任:初步領悟假說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
重點 1.了解“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過程及主要內容。2.會用所學知識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
難點 1.“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三者的聯系。2.初步領悟假說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1)用透明紙在世界地圖的底圖上描繪出非洲、南美洲的輪廓。2)將兩個輪廓進行拼合,你有什么發現? 發現: 南美洲和非洲大陸幾乎可拼合在一起。非洲西海岸與南美洲 東海岸的大陸海岸線會是這么吻合。難道它們曾經連在一起嗎? 如果你產生了這樣 的疑問,也許就形成了一個科學假說。 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 1、科學假說: 用已獲得的經驗材料和已知的事實,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未知自然界事物產生的原因及其運動規律做出推測性的解釋。 1)科學假說是建立在一定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并經過了一定的科學驗證的一種科學理論。它既與毫無事實根據的猜想、傳說不同,也和缺乏科學論據的冥想、臆測有區別。 2)具有相當的推測性。它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論點,是根據不夠完善的科學知識和不夠充分的事實材料推想出來的,它還不是對研究對象的確切可靠的認識。 3)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科學假說它既包含著真,又包含著假,是真與假的對立與統一。這種對立統一的轉化條件在于實踐,實踐是檢驗假說的唯一客觀標準。 2、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 (1)大陸漂移學說: a.提出者: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 b.提出過程:魏格納在30歲那年,意外地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竟是如此地相對應。是偶然的巧合,還是非洲大陸曾經與南美大陸是一個整體,后來因為其他原因破裂漂移分開的?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大陸是漂移的。 c.尋找證據:他發現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特別是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系等證據。 1915年,“大陸漂移說”正式確立。 e.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內容: 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地球的陸地在2億年前還是彼此相連的一個整體,后來,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斷分離并漂移到現在的位置。f.質疑的聲音: 大陸漂移的動力來自哪里? 沒有科學解釋 由于魏格納并沒有對大陸漂移理論的動力來源做出科學的解釋,當時科學界不接受他的假說。直到近半個世紀后,一些新證據被發現,科學家們才開始重視魏格納的這一假說。 (2)海底擴張學說: a.提出者: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 b.提出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地磁學研究的成果支 持了陸地斷裂分離的觀點,并形成了一種新的大地構造學說。1960~1962 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基于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提出了“海底擴張說”。 C.海底擴張學說的主要內容: 海底擴張理論認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 動畫:大西洋的形成(擴張)過程 思考討論:1) “海底擴張說”是否支持了“大陸漂移說”? (支持)2) “海底擴張說”解決了“大陸漂移說”的什么問題? (動力源)說明:海底擴張學說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把洋中脊的擴張與海溝島弧的俯沖聯系起來,即認為大洋水體雖然是古老的,但洋底因不斷更新而具新洋殼,而大陸則是由不同時代的陸塊不斷裂解、拼合和增生而成。 海底擴張學說是對大陸漂移說的進一步發展。海底擴張學說的確立,使大陸漂移說由衰而興,主張地殼存在大規模水平運動的活動論取得勝利,同時也為板塊構造學說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假說推動科學進步: 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說明了:科學理論發展的歷史就是假說的形成、發展和假說之間的競爭、更迭的歷史。 一個科學假說的形成,常會成為進一步科學研究的契機。在新的證據不斷發現的過程中,原有的假說不斷被解釋、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科學假說。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科學等的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 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二、板塊構造學說 1、板塊構造學說的提出: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 2、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 ①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分割成多個板塊;②全球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構成: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塊包括大塊陸地和大面積海洋。 ③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相互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活動:1)將兩本書相對放在一起,如圖 3-56, 然后將書向中間移動,你看見__________。 [參考:中間部分因擠壓而隆起]2)取兩塊板,把板拼合在一起,上面貼上一張紙,如圖 3-57。 3)在板上放一只空瓶子。 4)兩個人朝不同的方向慢慢用力拉板,直至紙斷裂。 5)當紙斷裂時,你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紙斷裂時,產生震動,瓶子翻倒,出現裂縫。]④ 板塊運動是引起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地球表面的海洋、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板塊的碰撞和張裂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 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脈,板塊的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動畫:喜馬拉雅山的形成說明:板塊交界處的地殼比較活躍!視頻:青藏高原的隆起思考討論:我們已經知道,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交界的地方。那么,在圖中,哪些地方容易引發火山和地震?參考:火山和地震主要發生在六大板塊的交界處。 原因: 板塊交界處,碰撞或擠壓導致地殼不穩定。 學生第1次碰到“假說”一詞,有必要進行一些說明。兩種假說的提出及主要觀點的介紹,使學生明白假說與胡說臆想的區別,知道假說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理解假說的確立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理解從大陸漂移到海底擴張假說的形成,是科學的進步,為板塊構造學說提供基礎地球構造理論是不斷進步與完善的過程板塊構造學說是目前較為認可的一種地球構造理論體驗板塊活動的特征,理解山脈、裂谷和海洋形成的原因理解火山、地震產生的主要原因、分布規律特征。前后響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課堂練習 1、地殼中比較活躍的地帶是( D ) A.板塊內部 B.大陸內部 C.陸地和海洋的交界處 D.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 2、環太平洋地帶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帶,與這個火山地震帶形成無關的板塊有( A ) A.非洲板塊 B.美洲板塊 C.亞歐板塊 D.印度洋板塊 3、下列關于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說法不正確的是( A?。〢.板塊碰撞常形成裂谷或海洋B.板塊處在不斷地運動之中C.火山、地震多發生在地殼比較活躍的板塊交界地帶D.全球共分為六大板塊4、板塊中全部位于海洋的是( C ) A.印度洋板塊 B.大西洋板塊 C.太平洋板塊 D.北冰洋板塊 5、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回答: (1)寫出圖中字母表示的板塊名稱:A ,B ,C ,D ,E ,F ; (2)板塊的碰撞和 是引起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使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核泄漏,引起人們的恐慌。按圖中應該是 板塊和 板塊碰撞而造成的。 [參考:(1)亞歐板塊 非洲板塊 印度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 南極洲板塊 美洲板塊 (2)張裂 亞歐 太平洋板塊]6、一個科學假說的形成需要證據的支持。在新證據不斷發現的過程中,原有假說不斷被解釋、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說。關于地球構造理論的發展主要有:①板塊構造學說,②大陸漂移說,③海底擴張說(1)三種學說發展的先后順序:   (填序號)。(2)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 。 A.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形成 B.珠穆拉瑪峰每年在升高 C.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3)以下可作為大陸漂移說證據的是:   。①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動物有親緣關系,如兩岸都有鴕鳥,而鴕鳥不會飛,更不會游泳,所以無法跨越大西洋。②大西洋兩岸的大陸輪廓基本拼合,且兩岸大陸上的巖層和構造很相似。③大陸是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動幾千千米所需要的巨大動力無法確定。④大西洋兩岸的大陸輪廓沒有完全吻合,且很多巖層沒有連續。⑤南極洲上有大量的煤礦,表明現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以前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溫暖濕潤的植物茂盛區。[參考:(1)②→③→① (2)C (3)①②⑤]7、20世紀初,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意外地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具有可拼合性,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大陸是漂移的。之后通過努力尋找證據,于1915年正式確立“大陸漂移說”。1960~1962年,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海底擴張說”。隨著海洋地質學、古地磁學、地球物理科學等的發展,人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請回答:(1)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的海洋、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板塊的   是引起海陸變化的主要原因。(2)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   。A.火山和地震 B.宇宙的起源 C.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3)有人認為“板塊構造學說”是解釋地殼運動的完美理論,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參考:(1)、碰撞和張裂(2)、B,C(3)、不對,“板塊構造學說”還需要檢驗、完善和修正] 及時訓練,有利于鞏固剛剛學習的新知識。同時還有發現學生理解所學知識中存在的問題,便于及時糾正、修補。
課堂小結 幫助學生掌握重點,更加容易的學習。
板書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清風明月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浙教版七上 §3.6地球表面的板塊 學案
姓名
[學習目標]
1、了解“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過程及主要內容。
2、能舉例證明大陸漂移學說。
3、能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發生的原因。
一、知識點梳理:
知識點1、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
1、德國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提出了“_______說”。
2、由于魏格納并沒有對大陸漂移理論的 做出科學的解釋,當時科學界不接受他的假說。直到近半個世紀后,一些新證據被發現,科學家 們才開始重視魏格納的這一假說。
3、美國地質學家赫斯和迪茨,基于對大洋中脊(海底山脈)的研究發現,遠離大洋中脊的洋底巖石年齡越來越老,提出了“_______說”。
4、海底擴張理論認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較老的巖石向 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 ,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
知識點2、板塊構造學說
1、板塊構造學說是建立在 和 基礎上的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
2、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全球巖石圈被 分割成幾個不連續的單元,稱為 ;全球由_______大板塊組成: 、 、 、 、 和 ;
3、地殼的六大板塊中,幾乎全部為海洋的是 ;按照板塊劃分,我國屬于 板塊;
4、地殼的六大板塊“漂移”在 ;不斷發生 和 ;
5、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的 形成了巨大的山脈,板塊的 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
二、例題講解
例題1、板塊構造學說認為(  )
A.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由七大板塊拼合而成 B.板塊內部穩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塊
C.板塊交界地帶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帶 D.板塊都處于靜止狀態
例題2、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幾千萬年后將消失的海洋是(  )
A.地中海 B.大西洋 C.紅海 D.印度洋
例題3、板塊構造學說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成果之一,如圖為某種類型的板塊運動示意圖,與該圖示相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br/>A.圖示表示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躍 B.圖中兩側箭頭表示板塊的運動方向
C.圖中所示是板塊張裂,形成了裂谷或海洋 D.圖中所示的板塊碰控,地表隆起,形成山脈
(例題3圖) (例題4圖)
例題4、結合“板塊分布示意圖”,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環太平洋地帶多火山和地震 B.喜馬拉雅山脈會不斷增高
C.地中海面積會不斷增大 D.澳大利亞大陸很少發生地震
例題5、讀六大板塊圖,回答問題。
(1)A是________板塊,B是________板塊。
(2)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________;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________。
(3)當兩板塊發生張裂時,常形成________或________;當兩板塊發生碰撞,在陸地上常常形成_____。
三、隨堂練習:
1、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東海岸的輪廓和生物相似性證明了(  )
A.大陸漂移說 B.海底擴張說 C.地質力學學說 D.板塊構造學說
2、下列說法不符合板塊構造學說的是(  )
A.全球有六大板塊 B.板塊內部較穩定
C.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多火山、地震 D.大西洋是板塊碰撞形成的
3、甲地處于兩個板塊交界地帶,乙地處于板塊內部,對比甲乙兩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地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B.乙地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C.甲地不易發生火山地震 D.乙地多火山地震分布
4、1912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并經過多年的實地考察與論證,找到了大陸漂移的證據。下列哪一現象不能作為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 )
A. 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凹凸吻合 B. 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等相似生物
C. 喜馬拉雅山巖層中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 D. 人們在南極洲發現了儲量豐富的煤炭
5、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下列是不同時期大陸分布示意圖,以下能表示現代大陸的分布狀況的是(  )
6、科學假說是根據已獲得的經驗材料和已知的事實,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未知事物產生的原因及其規律做出推測性的解釋?!昂5讛U張說”的建立,所依據的事實是( )
A.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的親緣關系
B.海底山脈巖石的年齡離大洋中脊越遠越老
C.非洲西海岸與南美洲東海岸的大陸海岸線的吻合性
D.一種叫舌羊齒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亞和非洲的巖層中被發現
7、如圖是地球板塊示意圖,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可知( )
A. 地球表面的陸地被分割成六大板塊 B. 火山與地震是板塊碰撞與張裂的原因
C. 我們生活的瑞安位于歐亞板塊 D. 青藏高原是由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形成
(第7題圖) (第8題圖)
8、如圖中國2018年10月31日下午16點29分在四川涼山州西昌市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9千米。 關于此次地震說法正確的是(  )
A.地震發生在太平洋板塊內部 B.地震發生在歐亞板塊內部
C.地震發生在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D.地震發生在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四、課后鞏固:
1、下列關于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 B.巖石圈由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聯合而成
C.以海洋為主的板塊是印度洋板塊 D.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穩定,板塊內部比較活躍
2、下列地理事物因板塊相互碰撞.擠壓而形成的是( )
A.東非大裂谷 B.紅海 C.海溝 D.大西洋
3、下列最符合“大陸漂移說”的說法是(  )
A.大陸像一塊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斷漂來漂去
B.許多小塊的大陸不斷漂移、碰撞,變成一整塊大陸
C.陸地本是一個整體,后來分離漂移形成各小塊大陸
D.全球由六大板塊構成
4、每周三下午第四節是某中學的社團活動課。在課堂上科技社的社員們在對地球的相關知識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其中正確的是( ?。?br/>①小黃認為:中國古人對天地的認識是“天圓地方”的觀點。②小洪認為:遠離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桿先消失,能夠證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③全球由七大板塊組成,所以有科學家把它戲稱為“七巧板”。④小張認為:全球的這些板塊漂浮在海洋上,并相互不斷地發生著碰撞和張裂。⑤小徐認為: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非常相識,也分為三層。
A.①②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5、我國主要位于(  )
A.太平洋板塊 B.亞歐板塊 C.印度洋板塊 D.大西洋板塊
6、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我們應很好地認識它。下列有關地球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地球的圈層結構由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地核、地幔、地殼 B. 地殼運動是由地球內力引起的
C. 火山和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交界處 D. 全球地殼分為六大板塊
7、圖為大西洋中脊山脈及其周圍約100 km范圍內海底巖層年代分布的示意圖。圖中數字為巖層距離現在的年數。這一現象支持了(  )
A.大陸漂移學說 B.地球是一個球體 C.海底擴張學說 D.海水對地形具有侵蝕作用
8、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至今它還在不斷升高的原因是( ?。?br/>A.印度洋板塊不斷擠壓亞歐板塊 B.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不斷張裂
C.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不斷張裂 D.非洲板塊不斷擠壓印度洋板塊
9、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喜馬拉雅山地巖層中發現的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里曾經是海洋
B.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
C.目前,地震學家能準確測量出世界上任何地區發生的地震,并正在探索地震發生和分布規律
D.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基礎上建立的一種地球構造理論
下列與地殼運動和板塊學說有關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火山噴發也屬于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 B.全球都會有地震發生,分布毫無規律可循
C.全球由七大板塊組成,只會發生碰撞 D.發生地震時,應該快速跑入面積較大房間
11、下列現象中,能夠證明大陸漂移的是( )
①非洲大陸西岸與南美洲大陸東岸輪廓線十分相似、吻合 ②世界上所有的海洋是相通的 ③我們腳下的大地是堅固的、穩定的,我們并沒有看到它的變化 ④非洲和南美洲分布的鴕鳥有共同的祖先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2、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德國科學家___________提出的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形成的。板塊構造學說認為,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大多發生在___________。如圖是2019年和2010年全球主要重大地震分布圖,由圖可知該月地震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板塊周圍。我國四川省汶川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是由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___________(填“擠壓”或“張裂”)而形成的。
13、2019年12月9日,新西蘭北部懷特島火山突然爆發,造成多人傷亡。
(1)火山和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交界處,是板塊運動的體現,板塊運動的形式主要有碰撞和______。
(2)新西蘭是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的國家,從地圖上看,新西蘭正位于______的陸地和周圍海區。
(3)懷特島的經緯度約為“37°31'S,177°10'E”,則該島位于______(填字母編號)
A.北半球,東半球  B.南半球,東半球  C.北半球,西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4)懷特島是由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島嶼,在該島上最不可能找到的巖石種類是______(填字母編號)
A.有礦物晶體顆粒 B.有氣孔構造 C.有層狀結構 D.有柱狀結構
參考答案:
一、知識點梳理:
知識點1 、
1、大陸漂移 2、動力來源 3、 海底擴張 4、兩邊 大陸地塊
知識點2、
1、大陸漂移學說 海底擴張學說
2、海嶺、海溝和巨大的山脈 板塊 六 亞歐板塊 非洲板塊 印度洋板塊 南極洲板塊 太平洋板塊 美洲板塊
3、太平洋板塊 亞歐 4、軟流層 碰撞 張裂
5、碰撞 張裂
二、例題講解:
例題1、C
解析:A.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故錯;B.在板塊中還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如把美洲大板塊分為南、北美洲兩個板塊,菲律賓、阿拉伯半島、土耳其等也可作為獨立的小板塊,故錯;C.一般說來,在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定,而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則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這里火山、地震活動頻繁發生,故正確;D.板塊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之中,故錯。
例題2、A
解析:根據板塊構造學說,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運動,兩大板塊發生碰撞擠壓,面積不斷縮小,因此有人預言,幾千萬年以后可能消失的海洋是位于這兩個板塊之間的地中海,因此本題選A,其他選項不符合題意。
例題3、C
解析:板塊運動示意圖中箭頭指向中間,表示板塊擠壓,形成山脈,箭頭指向兩邊,表示板塊張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例題4、C
解析:由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相向運動,地中海面積會不斷減小。由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碰撞,環太平洋地帶多火山和地震。由于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碰撞,喜馬拉雅山會不斷增高。由于澳大利亞地處印度洋板塊內部,整體相對穩定,所以很少發生地震。
例題5、(1)亞歐 太平洋 (2)穩定 活躍 (3)裂谷 海洋 (4)山脈
解析:讀圖可以知道,(1)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六大板塊的名稱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圖中A是亞歐板塊,B是太平洋板塊。 (2)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3)板塊的運動形式有碰撞擠壓和張裂拉伸兩種,當兩板塊發生張裂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當兩板塊發生碰撞時,在陸地上常形成山脈。
三、隨堂練習:
1、A 2、D 3、A 4、C 5、A 6、B 7、C 8、C
四、課后鞏固:
1、A 2、C 3、C 4、B 5、B 6、D
7、C 8、A 9、B 10、A 11、D
12、魏格納提 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 太平洋 擠壓
13、張裂 環太平洋 D C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清風明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州市| 屏南县| 德惠市| 忻州市| 湖口县| 大城县| 建瓯市| 陆良县| 屯门区| 麦盖提县| 云林县| 灌云县| 泌阳县| 西昌市| 磴口县| 婺源县| 和林格尔县| 太和县| 乳源| 洮南市| 临猗县| 当涂县| 泰州市| 贵港市| 佛学| 洞口县| 合水县| 高要市| 青海省| 施甸县| 寿阳县| 兴山县| 文昌市| 新泰市| 萝北县| 任丘市| 瑞丽市| 克山县| 长寿区| 扎鲁特旗| 简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