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勞動的成長教學目標:1.了解勞動形態的變化;2.認識勞動的變化過程教學重難點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梳理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思想教學過程:情景導入講述勞動創造美好世界案例,思考:你還見過哪些勞動現象?新授:一、最初的勞動人類最初的勞動,應從原始社會說起。在原始社會,人們為了生存必須進行群體性生產勞動,為了提高勞動的有效性,就必須制造勞動工具,例如,作為古代詩歌(彈歌)就描寫了原始社會人們制造療獵工具的方法。“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表現了原始社會狩獵生活的情景。“斷竹、續竹”說的是“彈”的生產制作過程,即先將竹竿截斷,然后用弦將竹竿兩頭連接制成彈弓。“飛土.逐肉”說的是用彈弓將彈丸射出,擊中并追逐獵物。二、手工勞動時代伴隨著磨制石器的發展,人類遂漸懂得了耕種農作物、飼養家旨、燒制網器,開始了定居生活,進入了農業文明時期,手工勞動是當時主要的勞動形態。在繁華熱剛的非京城里,到外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使用人力勞動的情景。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我國12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非京當年繁榮的見.也是北宋勞動生活的寫照。學生自讀課本第3頁拓展閱讀:《清明上河圖》中的勞動者。學完之后談感受和體會。三、工業革命時代經歷了農業文明,人類逐漸進入了工業文明階段,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手工勞動發生了變化。1765 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手搖幼炒機,即珍妮幼紗機。珍妮紡紗機用人力作動力,使紡織效率提高了40 信以上.由此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1785 年.瓦特制成了改良式蒸汽機,并得到迅速推廣。機器開始取代人力,大規模的工廠化生產逐漸取代了個體手工業勞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這場工業革命不僅是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借助多媒體,展示不同時期的勞動形態,讓學生直觀感受。四、信息化時代自學課本6--7頁內容。案例展示---《每小時超過100次按鍵的切換導演》小結總之,無論是傳統勞動還是新型勞動,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生產性勞動還是消費性勞動,每一種形態的勞動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證實因為這些豐富多彩的勞動形態,這個世界才變得更加美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