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長度和時間的測量(預習課) 第1課時一、預習目標:1、知道并牢記長度單位及符號書寫2、能感知1mm、1cm、1m的長度3、 總結刻度尺的使用相關回顧:預習任務:預習任務一:閱讀課本第10-11頁“長度的單位”,完成下列問題: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______。除了基本單位外長度單位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下面連線: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微米 納米cm dm km m mm nm μm感知1mm、1cm、1m的長度,將正確的單位填入下列橫線:我們食指指甲蓋的寬度約為1______物理課本的厚度約為8_______普通中學生的身高約為1.6_______或是160_______。手掌寬約1________,一層樓的高度約3_______。預習任務二:閱讀課本第11頁和12頁內容,我們發現測量長度的工具有很多,如直尺、三角尺、卷尺、測跳遠成績的軟尺等等。我們實驗中一般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精確度比刻度尺更高的測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1)量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度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使用刻度尺之前我們要先觀察它的零刻線、________、___________。預習檢測:(1)1km=_______m(2)1m=______dm=______cm=________mm=______μm=___________nm(3)1nm=_______μm=_______mm=_________cm=_______dm=_______m四、知識拓展:PM2.5(PM是英文particulatematter(顆粒物)的縮寫),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因此PM2.5的單位是μm(微米)1.1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新授課) 第1課時一、學習目標:1.知道長度單位及對應符號并會長度單位換算2.學會刻度尺的使用二、重點內容:長度單位識記及換算難點內容:刻度尺的使用三、學習過程:1、新課導入:幻燈片展示圖片,學生判斷。提出問題:我們為什么要發明工具?因為靠我們的感覺并不準確。2、學生展示預習內容:熟記長度單位及對應符號3、獨立思考:(1)比較預習任務一中第2點及預習檢測內容,我們知道長度基本單位是m,比m大的單位有km,我們發現km是在m的前面加了字母k,而1km=_______m,那么k是_________的意思,即1k=________;(2)比m小的單位有mm、μm、nm等,同理我們會發現mm是在m的前面加了字母m,而1mm=_________m,那么m是_________的意思,μm中的μ是____________的意思,nm中的n是_________的意思。4、自我檢測:(1)某桌面長度是1900mm,合________m(2)一張A4紙的厚度約為100μm,合_______mm=________m(3)PM2.5指空氣中粉塵顆粒直徑小于或等于2.5μm,合_________m(4)平華一級公路的堡子灣梁隧道全長約2.22km,合_________m。5、合作探究:(1)刻度尺在使用前要做到3看,看_______、看______、看_________(2)使用時要做到5會,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當堂檢測:(1)要測量物理課本的長度,給出了量程和分度值分別是“20cm 1mm”,“30cm 1cm”,“20cm 1cm”和“30cm 1mm”的四把刻度尺,能準確測量的是____________的刻度尺,在不能完成測量的刻度尺上劃斜線。(2)下列放置正確的刻度尺是_______(3)下圖中______同學的讀數是正確的,讀數是__________。(4)上面右圖中木塊的長度是______________。上圖中木塊上方刻度尺的量程是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讀數是________。木塊下方刻度尺的量程是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讀數是________。2020年測得珠穆朗瑪峰高度為8848.86m,這次測量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7、鞏固復習:(1)使用刻度尺測長度時,下面做法不正確的是( )A.放置刻度尺時,刻度尺應沿所測長度放置,并必須從0刻度線量起B.看刻度尺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并要正對刻度線C.讀數時,根據所測長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線來讀取數據D.記錄時,要記下測量的數字和單位(2)12歲的李明一年內明顯長高了,他增長的高度可能是( )A. 8cm B. 8mm C. 8dm D. 8μm(3)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 )A、分度值為1cm的刻度尺 B、0刻度線已經磨損的刻度尺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 D、刻度不均勻的刻度尺8、探究作業:用刻度尺怎樣才能更精確的測量以下長度:(1)硬幣的直徑:(2)硬幣的周長:(3)一張紙的厚度:(4)細銅絲的直徑:1.1長度和時間的測量(預習課) 第2課時一、預習目標:1、知道時間的單位及換算關系、了解機械停表構造2、知道錯誤和誤差的概念,能區別錯誤和誤差二、相關回顧:1.長度單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刻度尺讀書時要估讀到__________________,量程、分度值、讀數除了寫數值,還要記錄它的________。3.1km=________m 1mm=________m 1m=_________μm=_________nm三、預習任務:預習任務一:閱讀課本第13頁“時間的測量”內容,我們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_____,符號是______,時間單位還有_______和_________,符號分別是_______和_________。完成下面單位換算:1h=_______min 1min=________s 1h=__________s1節課45min,合________h。 1天有_______________s預習任務二:閱讀課本第14頁實驗以上內容,我們知道測量時間的儀器有很多,如圖1.1-7中甲圖所示是機械停表,機械停表有_______個表盤,其中小表盤,一大格表示__________,大表盤一大格表示________。讀數時先看________表盤,最后看_______表盤。預習任務三:閱讀課本第14頁“誤差”的內容,完成以下知識:任何儀器都有它的使用規則,若沒遵守儀器使用規則或讀數時粗心就會造成__________,它是______(填“能”或“不能”)避免的。在測量過程中遵守儀器使用規則,但受儀器和測量方法或我們自己估讀的限制,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就是_________,誤差只能想辦法減小,但_______(填“能”或“不能”)避免(消除)的。因此誤差在任何測量中都存在。減小誤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知識拓展:光年(定義:光在一年內傳播的距離),因此光年是長度單位,而不是時間單位。1.1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新授課) 第2課時一、學習目標:1.知道時間單位及換算,會機械停表的使用和讀數2.知道誤差和錯誤的概念及區別二、重點內容:誤差和錯誤的區別難點內容:機械停表的讀數三、學習過程:1、學生展示預習內容:(1)熟記時間單位及換算關系(2)錯誤、誤差的概念2、趣味活動:隨機抽取幾名學生,面向黑板,讓他們閉眼確定1min的時間,看誰的時間最準確。3、自主檢測:(1)有五名同學先后對一物體進行五次精確測量,記錄結果如下:14.72cm,14.71cm,14.82cm,14.73cm,14.73cm.根據數據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其中有一次記錄結果是錯誤的,它是_________,本次測量的結果應記作_________。(2)下列有關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B.誤差就是測量中產生的錯誤C.只要認真測量,就可以避免誤差D.選用精密的測量儀器可以消除誤差(3)下列關于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認真細致的測量可以避免誤差B、測量時未遵守操作規則會引起誤差C、測量時的錯誤就是誤差太大D、測量中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避免的4、合作探究→教師演示:機械停表的使用方法(讀數步驟):①先看小盤,讀出整數分鐘。②再看小盤指針是否超過整數分鐘的一半(二分之一分鐘或0.5分鐘)。③若沒超過一半,大盤從0s開始讀,若超過一半,大盤從30s開始讀數。演示:依據①步驟讀數是________,依據②步驟判斷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據③步驟從________開始讀數,此時顯示讀數是_______,因此此機械停表讀數是______min_______s,合__________s。5、學生總結:小盤指針走一格(1分鐘),大盤指針轉______圈。6、當堂練習:(1)左圖秒表是_____min_____s,右圖是____min____s(2)下圖秒表的讀數為 s.物體的長度為 c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