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導學案(10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一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導學案(10份打包)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
第1課 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 (自主學)
【學習目標】 1.知道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生。2.了解各文明古國發展的不同特點,并分析、認識這些特點形成的不同時空條件。
【核心素養】 1.了解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和發展,運用唯物史觀,認識農業和畜牧業是人類文明產生的重要前提。
2.結合各文明古國的歷史和地理環境,理解古代文明多元發展特點形成的條件,增強時空觀念。
【學習重點】 了解世界上幾種古代文明的特點
【學習難點】 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間的差異
【自主預習】
一、人類文明的產生
1、原始社會,人類主要靠采集和 為生。
2、農業、畜牧業的產生后,人類變成食物的 。
3、農業的發展使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并促進了交換和 。
4、農耕生產需要人們定居生活,一些較大的居住點發展為早期 。
5、剩余產品的出現,推動私有制產生和 ,在階級矛盾和部落戰爭的雙重作用下,國家開始形成。
[問題思考 1] 國家開始形成的標志是什么?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
1、西亞兩河流域
⑴公元前4000 年左右,開始向 過渡。
⑵約公元前2900 年,兩河下游的蘇美爾地區出現一系列 。
⑶約公元前18 世紀,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基本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 制度,頒布《漢謨拉比法典,宣揚君權神授,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和權威。
⑷文化成就: 文字、《吉爾伽美什》、洪水和方舟傳說、發明60進位制。
2、埃及的尼羅河流域
⑴公元前3100 年左右,埃及初步實現 。
⑵ 被視為神在人間的代表。
⑶ 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
⑷文化:象形文字、太陽歷、能計算圓周率、開平方根,紙莎草
3、南亞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⑴古代印度文明最初誕生于 流域,到公元前6 世紀,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國家。
⑵種姓制度: 、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
⑶公元前6—前4 世紀,北印度產生了多個重要的思想流派,影響最大的是 創立的佛教,主張眾生平等,沖擊了種姓制度。
4、歐洲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的部分島嶼上
⑴公元前8—前6 世紀,城邦興起,典型特征是 。
⑵斯巴達和雅典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兩個城邦。斯巴達是寡頭政治的代表,雅典是 的典型。
⑶古希臘文化:神話、悲劇、喜劇,西方“歷史學之父” 首創“歷史”一詞,修昔底德是政治史傳統的奠基人,蘇格拉底、柏拉圖、 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
⑷希臘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享有民主權利的僅是 ,而且奴隸缺少最基本的權利。
5、中國的黃河、 流域
6、特點: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明顯的 特征。
【宏觀把握】
【自主探究】
閱讀材料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
材料一 美索不達米亞(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之間)、古埃及(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500年之間)、古印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00年之間)、中國(公元前2000年開始)、古希臘(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發源地”。這是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說法。
材料二 古代中國人開通了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張揚的是國威與和平,促進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對自己的兒子亞歷山大說:“我的兒子,找一個適合你的王國吧,馬其頓太小了。”成年后的亞歷山大將300領波斯鎧甲作為給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衛城,帶著如下題字:“來自亞歷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臘人(除了斯巴達人)的奉獻,從居住在亞細亞的野蠻人奪取。”
材料三 “平民政體”(民主政體)一詞的確解應該是自由而貧窮同時又為多數的人們所控制的政體;相似地,“寡頭政體”一詞的確解應該是富有而出身較高同時又為少數的人們所控制的政體。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譯《政治學》
探究:
(1)根據自然地理環境,材料一中涉及的文明可以劃分為哪兩類?請探討造成兩類文明巨大差異的主要原因。
(2)四大文明古國是農業文明的代表。依據材料一地圖,說說其產生的相同自然地理條件有哪些?(列舉兩例)并根據材料二提供的資料,說明不同文明的交往方式有哪些。
(3)指出材料三中的哪種政體更能發揮公民的創造力、造就輝煌燦爛的古希臘文化。試舉兩例予以說明。第2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自主學)
【學習目標】1.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
2.認識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
【核心素養】1.了解古代世界各大帝國的擴張歷程,認識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增強時空觀念。
2.借助相關史料,理解古代各大帝國的崛起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促進作用,增強史料實證的能力。
【學習重點】古代大帝國的興衰發展及文明交流
【學習難點】分析帝國戰爭在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并形成正確的認識
【自主預習】
一 、古代文明的擴展
(1)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擴張,鼎盛時期還曾達到 ,并與西亞地區的大國爭霸。
(2)西亞文明:從兩河流域南部向周邊地區擴張,古巴比倫王國首次實現了兩河流域的統一,把勢力伸展到 。
(3)亞述帝國:不僅統一了整個兩河流域地區和小亞細亞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 。(4)古代希臘人:以 方式擴大影響。他們利用自己的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殖民。在200年左右的時間里,他們在東起黑海東岸、西到 的廣大地區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
二、古代世界的帝國
1.波斯帝國(前6世紀--前4世紀):
(1)興起:公元前6世紀,波斯興起于 西南部,居魯士二世稱王,創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開始對外擴張。先后經過了岡比西斯二世和 ,迅速征服了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等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
(2)鞏固統治措施:
①中央:君主專制、君權神授、 至上
②地方:行省制,行省總督與 相互制約。
③從中央到地方有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 系統
(3)滅亡:公元前4世紀末, 入侵波斯帝國
2.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
(1)興起:公元前4世紀末,馬其頓亞歷山大入侵波斯帝國。歷經10年征戰,亞歷山大擊敗波斯軍隊的抵抗,先后占領 、埃及、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滅亡了波斯帝國,并進一步向東擴張,征服了 流域,繼波斯之后再次建立了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2)統治:亞歷山大繼承波斯帝國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權神授,將政治、 等大權集于一身。地方實行 ,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化。
3.孔雀帝國:公元前3 世紀,孔雀帝國初步把整個南亞統一起來。 在孔雀帝國時期得到廣泛傳播,逐漸演變為世界性宗教。
4. 羅馬帝國(前27年—4世紀):
(1)起源: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蕞爾小邦。
(2)擴張:在成功解決內部矛盾后,它憑借強大的由公民組成的軍隊首先征服了 ,接著向地中海地區擴張,先后征服了從 到兩河流域的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其中包括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解體后形成的一系列國家,以及今天的法國和英格蘭,把整個 變成了羅馬的內海。在擴張過程中,羅馬把被征服地區的大量居民賣為奴隸, 制迅速發展起來。
(3)頂峰:由于 和廣大平民的辛勤勞動、地中海不同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以及 的發展,帝國在1—2世紀達到繁榮的頂峰。
(3)衰落:3世紀之后,官僚體系和 使人民的負擔不斷加重,邊境壓力逐漸加大,羅馬帝國陷入危機。 末,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5世紀后期,在內外矛盾的夾擊下,西羅馬帝國滅亡。
三、文明的交流
(1)農耕技術:西亞的農耕技術,向東傳到 ;向西傳入希臘,并進一步傳到西歐和北歐;向南傳入埃及和 。
(2)冶鐵技術:冶鐵技術最初起源于西亞,從那里擴散到埃及和 等地,人類從此進入鐵器時代。
(3)神話:西亞的神話曾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希臘最初的雕刻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 。
(4)文字:字母文字最初起源于西亞地區的 。它在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由阿拉馬字母發展出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它向西傳入希臘,形成 字母,再演化出 字母。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成為今天歐洲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祖先。
(5)絲綢之路:
①公元前后,秦漢王朝和 分別興起于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兩大強國相互之間缺乏官方的直接往來,但通過絲綢之路,雙方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
②早在 帝國時期,中國的絲綢已到達地中海東岸。
③東漢的 為經營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在征服地中海東部地區后,當地商人也有意向東,嘗試與漢朝建立直接聯系。
④2 世紀中前期,先后有三批來自羅馬的商人分別從海路和 到達洛陽。此后,羅馬商人不斷東來,與中國進行貿易。
[問題思考 4]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何深遠影響?
【宏觀把握】
【自主探究】
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希臘的內部極盛時期是伯里克利時代,外部極盛時期是亞歷山大時代。
——馬克思
(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材料二 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人沿著絲綢之路,奔波往返于歐洲與亞洲之間。漫漫的沙漠,長長的駝隊和悠悠的駝鈴,常伴于他們的路途中。那些穿梭于歐亞大陸的人們,在進行貿易活動的同時,實際上也扮演著東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
(2)材料中的“使者”指誰?除了此項貢獻外,他們還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試舉一例。
(3)綜上所述,談談你對文明交流與傳播的認識。第3課 中古時期的歐洲(自主學)
【學習目標】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洲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認識這一時期歐洲文明的多元面貌。
【核心素養】1.通過對相關史實的表述,理解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增強歷史解釋的能力。
2.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出發,理解封建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的產生、王權的強化與主要封建國家形成之間的關系。
【學習重點】 中古西歐的政治 經濟和社會特點;城市興起的影響
【學習難點】 城市興起的影響----架起走向近代世界的橋梁
【自主預習】
一、西歐封建社會
1、建立:5 世紀, 最終消滅了西羅馬帝國,歐洲開始進入封建社會。
2、基本特征: 制度、 和 制度。
3、封君封臣制度
⑴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
⑵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 。
⑶層層分封,各級封建主都是土地 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各種權力。
⑷一方面, 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與各級封建主成為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另一方面, 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
4、莊園
⑴是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
⑵耕地由 和 組成,農民份地分為自由農份地和農奴份地。
5、農奴制度:農奴在法律上是 ,被固著于土地上,需要自備工具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
二、中古西歐的王權、教會與城市
1、王權
⑴封君封臣制度造成西歐王權的 ,但國王被視為最高的領主,法理上擁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權力。
⑵中世紀后期王權的加強。
①11世紀開始,法國國王逐步擴大王室領地,到15 世紀,基本完成了 的統一。
②英國自 后逐步形成比較強大的王權。
③15 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了 和 國家。
2、教會
⑴基督教會在中古西歐地位 。
⑵擁有強大的 和 力量。
3、城市
⑴10—11 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
⑵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業者和商人,以 為基本謀生手段。
⑶一些城市贏得一定程度的 。
⑷自治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興辦 培養人才,城市還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
三、拜占庭與俄羅斯
1、拜占庭
⑴西羅馬帝國滅亡后,羅馬帝國東部逐漸演變為 帝國。
⑵工商業發達,都城 是當時歐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
⑶6 世紀編訂《查士丁尼法典》,后與《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 》,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
⑷連年的征戰嚴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資源,6 世紀中期之后,帝國陷入混亂, 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國滅亡。
2、俄羅斯
⑴發端于9 世紀建立的 ,一度是東歐最強大的國家。
⑵13 世紀中期,被 征服,成為金帳汗國的臣屬。
⑶在反抗蒙古統治過程中, 興起。16 世紀初,建立起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⑷1547 年, 正式加冕為沙皇,強化中央集權。
⑸到17 世紀末,俄羅斯已經將疆界推進到太平洋,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
【宏觀把握】
【自主探究】
西歐封建社會的農奴制
它(莊園)承襲了羅馬的大地產,但和羅馬大地產不同的是,莊園由農奴……而不是奴隸耕種。在現代意義上, 農奴無疑是不自由的。首先,他不能擅自離開土地,他們被迫定期給領主干活而毫無報酬,他們還得忍受數不清的侮辱性的賦稅,服從領主法庭的判決。但他們耕種分到的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剝奪,所以他們的處境比奴隸好得多。這樣,當農業改良發生的時候,農奴自己可以指望從中至少稍許獲益。更重要的是,雖然理論上領主有權隨意攤派賦稅,實際上義務趨向于保持固定。盡管許多農奴的命運肯定相當艱難,但他們很少完全聽憑他們的領主隨意支配打發。
——[美]羅伯特·E·勒納等著,王覺非等譯《西方文明史》
請你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奴隸與農奴的區別,并說明中世紀時生產關系的變化。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自主學)
【學習目標】 通過了解中古時期亞洲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認識這一時期亞洲文明的多元面貌。
【核心素養】 1.通過所學知識,理解伊斯蘭教興起的原因及影響,增強歷史解釋的能力。
2.認識奧斯曼土耳其崛起的歷程及影響,增強時空觀念。
3.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出發,理解大化改新后日本進入幕府政治的原因。
【學習重點】 中古時期亞洲不同的國家地區、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認識亞洲這一時期不同地區文明面貌。
【學習難點】 奧斯曼帝國的興衰。
【自主預習】
一 中古時期的西亞
(一)阿拉伯帝國——東西方經濟、文化橋梁
1. 阿拉伯國家
(1)背景
①7世紀前的阿拉伯半島,多部落并存,長期混戰,生產停滯。
②人民渴望統一, 應運而生。
(2)伊斯蘭教的形成
①時間:7世紀初。
②創始人: 。
③經典:《 》
④主張:宣揚信仰唯一的神——“ ”,宣揚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
(3)阿拉伯半島的統一
622年,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建立阿拉伯國家政權(政教合一的國家),并打著“圣戰”的旗幟行進對外擴張,632年穆罕默德去世時,阿拉伯半島實現了 。(伊斯蘭教把622年定為伊斯蘭教元年)
2. 阿拉伯帝國
(1)建立過程
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開始大規模對外擴張,穆斯林軍隊北進敘利亞,東滅 ,占領兩河流域,進而征服阿富汗和 ,直抵唐朝邊境,并擊敗了唐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大部分地區。同時戰勝 ,橫掃北非,到8世紀中期建立了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2)政治制度
①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治體制。
②最高統治者 (意為先知的繼承者)掌握國家的政治、宗教和軍事大權;
③下設官僚機構輔助:宰相協助阿里發統管政務; 掌管令狀與文告(與中國古代歷史中的樞密院職能不同,中國主管軍事);財政部負責收支(類似中國古代的戶部)。
(3)經濟繁榮
阿拉伯帝國經濟繁榮,手工業、商業得到較快發展,阿拉伯商人成為連接歐亞非三洲貿易的橋梁,阿拉伯商人的活動范圍東到中國,西到 ,南到非洲的廣大地區。
(4)文化繁榮
①表現:繼承被征服地區的文化: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 的經典著作,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領域取得重大成就。
②原因:統治者重視知識,并采取招攬各民族優秀人才的政策; 的態度;地處歐、亞、非洲交界處,東西方文化在此交匯,阿拉伯人不斷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華,并加以創造改進。
③特點:多元性;開放性; 性。
④影響: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 的橋梁;促進了歐洲的文化發展等。
(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1. 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崛起與對外征服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本是 的一支,信仰伊斯蘭教,因蒙古西征而西遷到小亞細亞,13世紀發展起來,并不斷攻擊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征服了 ,14世紀中期,征服了巴爾干和東南歐部分地區。
2. 奧斯曼帝國
(1)建立過程
1453年滅拜占庭帝國,定都 ,建立奧斯曼帝國,16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建立起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奧斯曼帝國東起波斯灣和高加索,西達 ,南自尼羅河中游,北至奧地利和俄羅斯邊界,疆域極為廣闊。
(2)政治制度
奧斯曼帝國是一個政教合一(信仰伊斯蘭教)的軍事封建帝國,最高統治者 ,
集宗教、政治、軍事權力于一身,還是國家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
(3)經濟狀況15—16世紀,帝國經濟繁榮,都城 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帝國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即陸路絲綢之路),對過往的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的貿易受到一定的影響,從而引發了西方早期的新航路開辟。
二、中古時期的南亞
(一)笈多帝國
1. 建立過程
①4世紀初期,北印度地區陷入分裂,戰亂頻繁。恒河中游的笈多帝國經過多年征戰,幾乎征服了北印度地區;
②笈多帝國直接控制地區主要為 中下游,其他地區仍處于分裂狀態。
2. 印度教的產生
笈多帝國時期,由婆羅門教轉化而來的 逐漸成為印度主要的宗教。
(二)德里蘇丹國家
1. 建立過程
7世紀后,北印度地區陷入分裂狀態,11世紀 入侵印度;13世紀,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家,
2. 政治體制
德里蘇丹國家實行政教合一,以 為國教;最高統治者稱蘇丹,掌握國家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力;地方劃分 ,行省總督有蘇丹任命,重要職務由穆斯林擔任。
三、中古時期的東亞
(一)日本
1. 日本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形成:
(1)形成過程: 移民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 6—7世紀,日本出現嚴重社會危機; 模仿隋唐律令,建立 制國家。
2. 幕府統治的形成:
(1)背景:
① 10世紀,日本中央集權體制逐漸瓦解;
② 經濟的形成與發展:隨著新土地的開墾,貴族、寺院和神社廣占土地,形成莊園;
③武士集團的形成:莊園領主為保護財產豢養 ;
(2)形成:12世紀末(1192年),武士集團首領 在鐮倉建立幕府。
(3)特點:
①天皇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稱號,實權由 為首的幕府掌握;
②武士與 結成主從關系,成為將軍的家臣;
③將軍賜予武士官職和俸祿,武士對將軍 ,并承擔納貢、兵役等義務。
(4)局限
17世紀的 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屆幕府統治,為了維護統治,德川幕府曾效仿中國實行鎖國體制,雖然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日本的國家安全,但最終嚴重影響了日本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二)朝鮮
1. 4世紀,朝鮮半島,高句麗、百濟、 三個政權并立;
2. 7世紀末, 統一朝鮮半島,效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3. 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 王朝,效仿唐制,政治上,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劃分為十道,實行科舉考試;經濟上推行土地 ;文化上,傳播中國儒家經典和詞章之學。
4. 14世紀末,高麗大將 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 。
5.16世紀末中朝聯合抗擊日本侵略,維護了朝鮮的獨立和統一。
【宏觀把握】
【自主探究】
一、中古時期的西亞
材料一:大約570年,穆罕默德出生在阿拉伯半島麥加城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他意志堅強,富有智慧。經過長期的潛修冥思后,在40歲的時候開始傳播伊斯蘭教。穆罕默德宣布自己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號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反對多神崇拜。
材料二: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
探究: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歸納穆罕默德的主要貢獻有哪些? 阿拉伯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二、中古時期的南亞和東亞
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
材料二:農民必須向國家交谷(租),農民必須給國家服勞役(庸)或納布代役,農民必須向國家交土產(調),男子必須服兵役,兵器本人自備,軍權歸屬中央。
探究:
依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是日本歷史上的什么事件?并分析該事件產生的影響?第5課 古代的非洲和美洲(自主學)
【學習目標】通過了解中古時期非洲、美洲地區的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認識這一時期非洲、美洲文明的多元面貌
【核心素養】 1.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出發,了解非洲文明產生和發展的原因;了解這一時期非洲文明特點的形成原因,增強歷史解釋的能力。
2.綜合運用史料,了解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成就,增強史料實證的能力。
【學習重點】 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和成果;非洲三大文明的概括和成果
【學習難點】美洲印第安文明和非洲文明相對孤立發展的原因和成果
【自主預習】
一、非洲古代文明
1.班圖人
(1)農業:培育出了甜高粱、 和棉花等。
(2)畜牧業:馴養了牛,引進了綿羊和 等。
(3)冶鐵業:掌握了 技術。
(4)文明擴展:7~9世紀,班圖人將農業、畜牧業和冶鐵技術也傳播到 大部分地區。
2.東非文明
(1)阿克蘇姆王國
①興起:埃及衰落后,在今 地區興起了阿克蘇姆王國。
②鼎盛:4 世紀, 進入鼎盛時期,一度成為地區強國。
(2)其他國家的產生(代表國家:摩加迪沙)
①產生條件
A.位置:非洲東海岸,地理位置優越。
B.經濟:農業的進步;環印度洋貿易的發展。
C.宗教:伊斯蘭教的傳入。
②時間: 世紀,在東非沿海地區產生了一系列國家。
③經濟狀況:廣泛使用奴隸勞動;以種植瓜果蔬菜的 業為主;對外貿易發達(當地的黃金、象牙和奴隸與阿拉伯商人從印度、波斯和中國等地把 、紡織品等各種手工業品進行交換);城市繁榮。
3.西非文明
(1)時間:8—15世紀。
(2)代表國家:加納、馬里、 三大帝國。
(3)經濟狀況:這些國家擁有豐富的 資源,控制著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黃金交易,極其富有。出口象牙和 ,買進馬、布匹和鹽。
(4)馬里
①政治:征服加納后,進一步擴張(逐步把塞內加爾河和尼日爾河流域納入版圖),成為西非最強大的國家。
②經濟文化:繼承并擴大了加納的貿易,城市和文化相當繁榮。 成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5)桑海帝國
①興衰:15世紀至16世紀,原為馬里屬國,后利用馬里內亂崛起,攻滅馬里,確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紀達于極盛,16世紀末,桑海因遭遇 軍隊入侵逐漸衰落。
②政治:實行中央集權,官吏直接由 任免。
②經濟:擴大對外貿易, 成為生產中的重要力量。
③文化:興建 ,鼓勵文化發展。
4.南非文明——大津巴布韋文明的發展過程
在南部非洲,4—5 世紀, 開始興建巨石建筑群。
11 世紀末,形成津巴布韋國家。
14—15 世紀, 進入鼎盛時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區都被納入它統治之下。
二、古代美洲文明
總述: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獨立培育出其他大陸沒有的很多農作物,包括 、 、 和 等。在農業和貿易發展的基礎上,印第安人先后在中南美洲創造了瑪雅、阿茲特克(前兩個屬于中美洲)和印加三大文明(南美洲)。
1.瑪雅文明
(1)起源:發源于中美洲的 半島。
(2)特點
①農業:瑪雅人發展了以種植 為主的農業。
②政治:建立了眾多城市國家。氏族首領、貴族和 構成了統治階級;一般氏族成員成為平民,從事 和手工業。
③建筑:瑪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規模宏大(有些城市的中心面積可能達到15平方千米,城內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廟宇)。
④文化:制造精美 ,發明了獨特的 文字,瑪雅人使用復雜的歷法紀年,并采用20進位制,可能也知道0的概念。
(3)15世紀中期,逐漸衰落。
2.阿茲特克文明
(1)發展過程: 世紀,阿茲特克人興起于今 地區。16世紀初,阿茲特克人國家進入鼎盛時期,控制了整個墨西哥谷地及其周邊部落,人口有600余萬。1521年為西班牙人毀滅。
(2)特點
① 政治: 壟斷官職,掌握軍隊。被征服者由原來的 管理,但需向阿茲特克人繳納貢賦(例如糧食、服裝、寶石和老鷹等)。
②經濟:阿茲特克人的經濟基礎是農業。他們發明了“浮動園地”,擴大了耕地面積。
③城市:阿茲特克人國家的都城 ,全城水渠和道路縱橫交錯,城內最著名的建筑是太陽金字塔。
印加文明
(1)發展歷程:13 世紀,印加人崛起于 的庫斯科地區;15 世紀末16 世紀初,印加國家發展到鼎盛時期,是當時最為強大的印第安人國家。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滅亡。
(2)特點
①最高統治者是 ,世襲繼承,擁有行政、立法和軍事大權.
②將全國劃分為 ,每個政區設立一個長官,以貴族充任;政區之下,再按照人口多
少設置各級官員。
③為征稅和征兵,政府編制了詳細的 。
④帝國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用于傳遞政府的 和 ,以及調動軍隊。
⑤政府還將征服地區的部分或全部居民遷移到新地區, 以防止他們反抗。
⑥土地、礦藏和牲畜歸 所有。
【宏觀把握】
【自主探究】
1 . 非洲是較早產生文明的地區,也是文明發展遲緩的地區,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有( )
①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孤立,與世隔絕
②長期遭受殖民入侵
③黑奴貿易造成巨大經濟、人力損失
④缺乏主動向西方學習的動力,自甘落后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③
2.非洲文明中有許多千百年流傳下來的格言,例如“等“牲口可以被繼承,人應該自己選擇”、你有了自己的主意,再去請教別人”……上述兩條格言可以說明( )
A.非洲人歷來注重財產繼承問題 B.非洲文明強調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
C.非洲人善于思考哲學問題 D.非洲文明存在財產私有和個體主義的概念
3.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桑海帝國、阿茲特克帝國分別是歐、亞、非、美四大地區的重要國家。下列有關四大帝國共同之處的論述正確的是( )
A.四大帝國在15世紀初均達到鼎盛時期 B.四大帝國都很重視對外貿易
C.四大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掌握大權 D.四大帝國都受到伊斯蘭教文化的影響
4.曼薩·穆薩是古代非洲的一位著名的國王,他曾帶領一支龐大的商隊前往麥加朝圣。該國王前往朝圣的出發點最可能位于圖中所示的( )
①處
②處
③處
④處
5.在古代美洲文明的進程中,瑪雅文明曾被譽為“美洲的希臘”。這主要因為瑪雅文明
A.與希臘文明有相同的內容 B.與希臘文明有相似的地位
C.最早被歐洲希臘人發現 D.與希臘文明一樣,以商貿見長
6.“在農業生產中他們培育了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糧食新品種,如玉米、西紅柿、南瓜、豆子、甘薯、辣椒、可可、香蘭草和煙草等,其中玉米的培植對人類貢獻最大。”“他們”是指( )
A.瑪雅人 B.阿茲特克人 C.印加人 D.雅利安人
7.大津巴布韋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災害的頻繁
B.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與掠奪
C.黃金交易的縮水和其他東海岸非洲文明的衰落
D.種族屠殺的影響
8.印第安人培植了100多種植物,與整個歐亞大陸所培植的植物一樣多,這確是一個非凡的成就。如今,美國50%以上的農產品都來自由印第安人馴化的各種作物。以下食物中,與瑪雅人無關的是(  )
A. 玉米棒 B. 土豆條 C. 番茄醬 D. 烏龍茶
9.16世紀西班牙人征服美洲時,許多珍貴的瑪雅文字本當成魔鬼作品焚毀,祭司遭到掠殺。這段材料反映了殖民入侵給瑪雅文明造成的后果是( )
A. 經濟衰退 B. 文化浩劫 C. 國家分裂 D. 民族滅亡
10.古代美洲地區與亞歐大陸長期隔離,但印第安文明享譽中外,其中以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為代表,但是到了16世紀,三大印第安文明相繼滅亡,造成這一結果的共同原因是( )
A. 內部人民起義 B. 殖民者入侵 C. 內亂分裂 D. 政治腐敗第6課 全球航路的開辟(自主學)
【學習目標】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核心素養】1.搜集新航路開辟前西歐政治、經濟和思想的有關史實,運用唯物史觀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分析新航路開辟的歷史必然性與可能性。
2.能夠利用歷史年表、地圖等,描述幾位航海家遠洋航行的路線、過程,認識新航路開辟的艱巨性與開創性。運用唯物史觀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做出正確的評價。
【學習重點】 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和影響 新航路開辟與地理大發現兩個概念之間的辨析
【學習難點】 如何認識除葡萄牙和西班牙開辟的新航路之外,其他國家開辟的新航線。航路開辟引發全球流動,促進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
【自主預習】
一、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
1、動因
(1)經濟根源: 的產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2)社會根源:歐洲人尋金熱的盛行。《 》的影響。
(3)商路危機: 對原有東西方商路征收重稅,商路不通。
(4)精神動因:傳播 是開辟新航路的重要推動力
[問題思考 1]
材料 1500年左右,隨著歐洲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生,貨幣日益取代土地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標志,貨幣成為普遍的交換手段,貴金屬黃金成為人人都渴求的東西。
依據史料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2、條件:
(1)客觀條件:①航海技術的進步。(羅盤針的使用:12世紀末13世紀初,中國人發明的羅盤針經 傳入歐洲,并得到改進,14世紀在歐洲得到廣泛使用;繪圖技術的進步:地圖的準確性提高; 學說的出現;)
②造船技術的進步。(具有較強抗風力的海船的建造,不僅可以順風行駛,而且也能逆風行進; 的出現,加快了航行的速度。)
(2)主觀條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問題思考 2]
根據圖片概括新航路開辟的條件有哪些?
二、新航路的開辟
人 物 時 間 航 線 支持國 國 籍
1487 葡萄牙→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葡萄牙 葡萄牙
達·伽馬 葡萄牙→印度 葡萄牙 葡萄牙
哥倫布 1492 西班牙→美洲一個小島 意大利
麥哲倫 1519-1522 西班牙→歐洲 西班牙
[問題思考 3]
材料 希臘音樂大師范吉利斯在電影《1492:征服天堂》插曲中寫道:“征服了天堂的你,卻征服不了黃金的欲望;執著的水手,卻沒有看到東方的黃金和香料。”
“你”所指的是哪一位航海家?為什么?
三、其他航路的開辟
1、通往亞洲的主要航線:
(1)1497 年,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了一塊“新發現的大陸”,即 。
(2)16 世紀,法國人 到達拉布拉多半島。
(3)荷蘭航海家巴倫支三次航行 地區,留下了詳細的航行記錄和準確的航海圖。
(4)17 世紀初,效力于荷蘭的英國人 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俄羅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亞地區進行了多次海上和陸上探險, 開辟了北太平洋到 的航線。
2、探尋南半球新世界的航線
(1)1578 年,英國人德雷克到達美洲南端的 。
(2)1642—1643 年,荷蘭的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時,到達 和塔斯馬尼亞島。
[問題思考 4] 以上航海探險有何影響?
【宏觀把握】
【自主探究】
一 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
材料 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了探索新航路的征程,開啟了人類大幕。他們在政府的支持下進行航海冒險,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揮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們開辟了從大西洋往南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線;在伊莎貝拉女王的資助下,1492年哥倫布代表西班牙抵達了美洲。到16世紀初,當麥哲倫船隊完成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最終連接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歐洲人在15、16世紀熱衷于開辟新航路的原因。
二 新航路的開辟
通途變天塹 財富流西葡 英國成海盜 意大利晾一邊
【探究】
依據圖片并結合所學,概括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什么?并分別分析概括四副漫畫反映的歷史信第7課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自主學)
【學習目標】 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核心素養】 1.了解新航路開辟所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以及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區域文明的變化,增強時空觀念。
2.綜合運用史料,分析并掌握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的表現,提高史料實證的能力。
3.理解物種交換對全球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的改變,認識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
【學習重點】 結合史料,解釋殖民擴張對于殖民地國家、殖民國家、世界體系帶來的歷史意義。
【學習難點】 能夠用自己的話闡述何為“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化抽象為具體。
【自主預習】
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
1、人口遷移:
(1)原因: 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相互往來,推動了人口的遷移。
(2)表現:
①殖民者屠殺美洲的印第安人:新航路開辟后的100年間,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減少90%—95%。
②美洲族群混合:歐洲殖民者,以及三角貿易,販奴運動的開展,使土著的 人、歐洲白人、非洲 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統的人多個族群在美洲混合。
③其他地區的人口遷移:大洋洲、非洲和 等地區也都有族群混合現象。
2、物種交換:
(1)原因:新航路開辟,人口遷徙促進了世界 的大交流。
(2)表現:
①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馬、牛、豬、羊、雞等家畜,小麥、燕麥、大麥、裸麥等農作物, 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
②美洲的特產 、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據統計,今天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約有1/3的品種源自美洲。
3、影響:
(1)積極方面: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促進了世界各地之間的交流與發展,使世界逐漸連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2)消極方面: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也導致了各種 的傳播,造成大量原住居民的死亡。(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僅1500—1800年間,美洲和大洋洲就有近1億人死于傳染病。)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
1、原因:全球海路的開辟大大提升了 在世界貿易中的重要性,逐漸形成多海域貿易齊頭并進的態勢。
2、表現:
(1)印度洋貿易: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很快出現在印度洋的貿易中,并且在與 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
(2)大西洋貿易:歐洲人通過開辟出的多條航線和沿海港口,將歐洲生產的手工制品運到 出售,換回南美洲的貴金屬、蔗糖和煙草;開通歐、非、美三洲間的 ;
(3)葡萄牙的澳門中轉貿易:貿易路線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葡萄牙商人把中國的生絲、 等貨物經澳門運往印度果阿,再轉運到歐洲各國,進行貿易,獲取大量白銀;參與以 為據點的中日絲銀貿易;
(4)西班牙的橫跨太平洋貿易:主要在其兩大殖民地菲律賓和 之間進行。
(5)圍繞中國的貿易網絡:日本與 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進一步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也逐漸形成。
三、早期殖民擴張
1、表現:
(1)葡萄牙的殖民擴張:
葡萄牙的殖民擴張方向及地區與其支持的新航路方向一致,主要集中在非洲和 地區;
主要包括:16世紀,將 變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 等地建立了幾十個殖民據點和商站。
(2)西班牙的殖民擴張:
西班牙的殖民擴張方向及地區與其支持的新航路方向一致,主要集中在 地區;
主要包括: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 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
2、影響:
(1)對非洲和美洲:殖民擴張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 文明格局,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 被殖民者大量屠殺,他們的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貿易中成為奴隸;
(2)對亞洲:一些 也受到沖擊(如中國和印度);
(3)對歐洲:隨著海外市場的不斷開拓,歐洲出現了商業革命和 革命。
①商業革命:商業貿易的大擴張使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股份公司與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 沿岸,英國、法國、荷蘭等新的商業強國崛起。商業革命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資本原始積累;
②價格革命:大量貴金屬源源不斷流入歐洲,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投機活躍。價格波動攪亂了傳統的經濟關系,依賴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領主經濟地位下降, 實力上升,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瀕于解體。價格革命推動了歐洲封建社會向 社會的轉型。
【自主探究】
1、 1675年,一位西班牙人說:“整個世界在為西班牙工作,讓倫敦滿意地生產纖維吧;讓荷蘭滿意地生產條紋布吧;讓佛羅倫薩滿意地生產衣服吧……我們的資本會滿足它們的。唯一可以證明的是,所有的國家都在為馬德里訓練熟練工人,而馬德里是所有議會的女王,整個世界服侍她,而她無需為任何人服務。”這實際上反映了當時西班牙( )
A.已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 B.控制了世界的商品貿易
C.已完成了商業革命進程 D.最終走向衰落的必然性
2、“1760年,獵奴者捕獲了西非人彼得斯,將其帶到海岸,販賣給了法國奴隸販子。坐販奴船,渡過大西洋來到了法國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可能在此地的蔗糖種植園工作。”上述現象產生的客觀影響是(  )
A. 增加了西歐國家的勞動力 B. 使世界聯系進一步加強
C. 推動了美洲工業化的進程 D. 給非洲帶來了社會進步
3、“17世紀的新興勢力——尼德蘭、瑞典、英國、法國都在北部。一些成長神速的城市也一樣——阿姆斯特丹、巴黎、倫敦。相比之下,地中海顯得停滯不前。……16和17世紀在歐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歐洲南部有著無可爭議的優勢。”這里的“優勢”主要是指( )
A.工業資本取代商業資本 B.壟斷性貿易公司的建立
C.最終確立世界殖民霸權 D.歐洲新貿易中心的形成第8課 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自主學)
【學習目標】: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
【核心素養】:1.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出發,理解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發生的原因,理解“文藝復興推動了近代科學的興起,近代科學的興起則推動了近代思想解放”這一歷史脈絡。
2.對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異同做出正確的歷史解釋,增強歷史解釋的能力。
【學習重點】:近代歐洲三次思想解放運動和科技革命
【學習難點】:三次思想解放運動的比較,導致三次思想解放運動差異的原因
【自主預習】
一、文藝復興
1.時間: 世紀中葉到 世紀初
2.實質:創立符合 需要的新文化。
3.精神內核:人文主義。主張以 為中心,肯定人的 ,崇尚 ;提倡探索 與自然的奧秘。
4.成就
時間 領域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地位 作品特點
14世紀 文學三杰 但丁 《神曲》 “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諷刺 ,宣揚 的自由
彼特拉克 《歌集》 第一位人文主義者
薄伽丘 《十日談》 —
15世紀 美術三杰 達·芬奇 《蒙娜麗莎》 — 運用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突破了中世紀 的風格,描繪 ,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米開朗琪羅 雕塑《 》
拉斐爾 《西斯廷圣母》 —
15世紀后期 藝術 《 》《李爾王》 — 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
5.歷史意義
(1)一定程度上沖擊了 ,解放了長期被宗教戒律壓抑和禁錮的 ,使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 與 。
(2)為 和 打下基礎,對后世影響深遠。
[問題思考 1]
在中世紀,人類意識的兩個方面——內心自省和外界觀察都一樣——一直處于一層共同的紗幕之下,處于睡眠或半醒狀態。這層紗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見織成的……在意大利,這層紗幕最先煙消云散。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
材料中所說的“紗幕”指什么?為什么說“在意大利,這層紗幕最先煙消云散”?
二、宗教改革
1.序幕:1517年,馬丁·路德撰寫了著名的《 》
2.主張:路德認為“信仰即得救”,上帝面前 ;主張建立獨立的 和廉儉教會等。
3.影響
(1)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先后建立了獨立于 教廷的新教,其中德意志的 新教、瑞士的 教和英國的國教影響最大。
(2)是一場 性質的社會改革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和發展了 ,有利于歐洲 的成長。
⑶推進了歐洲 的形成和 事業的發展。
[問題思考 2]
為什么說馬丁·路德“因信稱義”的學說體現了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
三、近代科學的興起——科學革命
國別 科學家 科學貢獻 科學革命的意義
波蘭 哥白尼 在《天體運行論》中提出“ ”,否定天主教會宣揚的“ ”,建立了全新的 ⑴形成了重視 和 的理性化思維方式,確立了通過觀察、實驗、分析、歸納和綜合等基本途徑發現自然規律的 ,奠定了 的基礎; ⑵削弱了 統治的精神支柱(削弱了基督教世界觀所籠罩的意識形態和神學體系),促進了 和社會進步
意大利 伽利略 通過天文觀測證實了哥白尼的學說
英國 牛頓 發現 定律,確立了較為完整的力學體系,為近代 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問題思考 3]
科學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獨特產物。……一個原因在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學術成就。學者和藝術家可以接近的不僅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還有歐幾里得和阿基米德,后者曾促進了物理學和數學的研究。……匠人與學者之間的鴻溝被縮小,匠人在文藝復興時期并不像在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時代那樣受到鄙視。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根據材料回答“科學革命”為何成為西方文明的獨特產物。
四、啟蒙運動
時期 國家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張
各自主張 核心思想
興起時期 (17世紀) 英國 霍布斯 提出國家是人們通過社會契約建立起來的 ⑴強調獨立思考和自主精神,認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是 ; ⑵相信在科學和教育的作用下,社會將趨于完美; ⑶反對和抨擊封建專制和教會; ⑷對未來社會提出 、平等、自由、法制、 等基本的政治思想
洛克 提出立法權、行政權和外交權應分屬不同部門掌握
高潮時期 (18世紀) 法國 伏爾泰 寄希望于“ 進行改革,建立
孟德斯鳩 提出“ ”學說:強調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相互 、
盧梭 主張 和 制
擴展時期 (18世紀后期) 英國 亞當 斯密 認為 是價值的源泉和衡量價值的尺度,主張
德國 康德 認為人應該獨立思考, ;主張 、 、
北美 托馬斯 潘恩 在《常識》中最早提出“自由民主論”,被譽為“美國體制之父”
[問題思考 4] 啟蒙運動為什么直接把斗爭矛頭指向封建專制制度?
【自主探究】
一、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比較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藝復興只限于社會上的少數英才——學者、文人和藝術家的活動,但是它所宣揚的思想不啻是向長期以來在基督教神學籠罩下陷于沉悶窒息的西歐社會送來的一股清新的氣息,把絕大部分有文化教養的人士從中世紀的昏睡中喚醒過來。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
材料二 對于贖罪券的抨擊,有如一粒火種落在火藥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農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會論綱當成是起義的信號。市民則到處傳頌“九十五條論綱”。人文主義者熱烈歡呼。貴族,甚至一部分諸侯,希望由此打破羅馬教會的控制。一時之間,“九十五條論綱”實際上成了民族戰斗的共同綱領。 ——摘編自丁建弘《德國通史》
探究:
(1)據材料一,指出“少數英才”喚醒西歐社會采用的基本形式。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文藝復興在意大利出現的政治和經濟因素。
(2)據材料二,概括宗教改革中德意志人民的訴求。結合材料一,從人文主義傳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的不同之處。
二、啟蒙思想家的主張
材料一
材料二 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權同立法權合而為一,則將對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專斷的權力,因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力量。 ——《論法的精神》
材料三 人是生而平等的,社會存在著人們共同利益的“公益”,為了維護這種利益,人們都要遵守契約……當統治者要撕毀契約時,人民有權推翻他。 ——盧梭《社會契約論》
探究: 
(1)伏爾泰的話體現了他的什么思想?
(2)材二料中孟德斯鳩提出了什么政治學說,其實質意義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盧梭怎樣的思想主張?第9課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自主學)
【學習目標】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
【核心素養】1.了解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歷程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增強時空觀念。
2.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正確認識各國政治制度的進步性與局限性。
【學習重點】掌握各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背景、歷程及影響
【學習難點】理解時代的差異、國情的不同與各國建立不同政治體制的內在邏輯關系
【自主預習】
一、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原因:16—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和 在經濟上日益強大,以議會為基地,向專制王權發起挑戰。
(2)過程。
① 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②經過兩次內戰, 獲勝,處死國王。
③經歷了共和國、軍事獨裁和王朝復辟時期的反復斗爭,1688 年,發生“ ”,革命成果獲得鞏固。
(3)議會權力的確立。
時間 文獻 內容
確立 1689 年 議會通過《 》 擴大議會權力,限制
發展 1701年 《 》 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
2.美國獨立戰爭:
(1)原因:18世紀中葉,英國對北美13塊殖民地的種種限制和剝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強烈不滿。
(2)過程。
①開始:1775年4月, 附近來克星頓的民兵與英軍發生沖突,美國獨立戰爭由此開始。
②建國: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 》,闡述了人民主權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
③1781年北美人民打敗了 軍隊。
④勝利: 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3)性質: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也是一場 運動。
3.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1)原因。
①18世紀,法國專制制度嚴重阻礙 發展。
②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 的束縛。
③ 思想對民眾產生了深刻影響。
(2)過程。
①1789年7月14日,法國民眾攻占了 ,法國大革命爆發。資產階級控制的制憲議會逐漸掌握了政權。
②8月,議會頒布了《 》,明確提出了人權、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權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
③1791年,議會頒布憲法,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④1799年, 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軍事獨裁統治。
⑤1815年,在歐洲各國的聯合進攻下,拿破侖帝國覆滅。
(3)意義:沉重打擊了歐洲其他國家的 制度,革命的原則隨著拿破侖的軍隊傳播到歐洲各地。
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1.條件:
(1)經濟: 經濟基礎逐漸形成。
(2)政治:資產階級革命成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逐漸確立。
2.實質: 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
3.英國的政治制度:
(1)政體類型: 制。
(2)特點。
①君主權力受到限制, 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
② 掌握行政權,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
4.美國的政治制度:
(1)政體類型: 制。
(2)1787 年美國憲法。
內容 ①確立“ ”原則: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彼此制衡 ②規定美國是 制國家,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
評價 ①是第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②不足:承認 制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權利等
5.法國的政治制度:19世紀,法國經歷了共和制和 制的多次反復,最后確立了共和制度。
6.政黨政治:兩黨制或多黨制代表資產階級利益,通過定期選舉輪流執政。
三、資本主義的擴展
1.俄國農奴制改革:
(1)措施。
①1861年,俄國沙皇政府進行廢除 改革,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通過贖買得到土地。
②實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選舉、實施統一的司法制度、進行教育改革、實行義務兵役制等。
③采取措施刺激 發展。
(2)影響。
①積極:改革促進了俄國 的發展。
②局限:沒有直接觸及 制度,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
2.美國南北戰爭:
(1)背景。
①美國獨立后,經濟獲得發展。
②南北雙方在關稅、西部領土建州等問題上矛盾重重,在 的存廢問題上斗爭尤其尖銳。
(2)過程。
①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
②聯邦政府先后頒布《 》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贏得民眾支持。
③1865年,內戰結束。
(3)影響。
①聯邦政府的勝利維護了美國的國家統一,基本解決了農民的 問題。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為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②局限性: 仍備受歧視。
3.意大利統一:
(1)建國:意大利通過革命和反侵略戰爭,于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實行 制。
(2)統一:意大利先后從奧地利和法國手中收復失地, 年實現了國家統一。
4.德意志統一:
(1)德意志的最大邦國:普魯士和 是德意志的兩個最大邦國。
(2)代表人物及政策:普魯士宰相俾斯麥,主張“ ”,即通過武力統一德意志。
(3)過程:1864—1871年,普魯士先后擊敗丹麥、奧地地和 ,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實行 制。
5.日本明治維新:
(1)背景。
①19世紀中期,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
②日本有識之士于1868 年推翻幕府統治,進行改革,史稱“ ”。
(2)內容。
①明治政府加強中央集權,廢除 制度。
②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 ”三大政策。
③制定憲法,肯定了 神圣不可侵犯和統攬一切的地位,議會、內閣、軍部相互牽制,成為天皇權力的代行機構。
(3)影響: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官僚寡頭和 實際掌握了權力,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日本開始對外侵略擴張。
6.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評價:
(1)進步性: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
(2)局限性:資本主義制度仍然是一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列強大肆推行殖民擴張政策,把亞非拉廣大地區變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行壓榨和掠奪。
【宏觀把握】
【自主探究】
重要的法律文獻
史料一 1.……2.以國王權威擅自廢除法律或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4.凡未經國議會準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征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征收金錢,超出議會準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6.除經議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征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8.議會之選舉應是自由的。……9.議會內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議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訊問。 ——《權利法案》
史料二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①,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獨立宣言》
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現,所有公民有權參與法律的制定。 ——《人權宣言》
史料三 1804年,《法國民法典》頒布實施,在拿破侖帝國時期,曾經強迫法國占領下的歐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實行此法典。
(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權利法案》限制了英國國王的哪些權力 (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史料二中《獨立宣言》《人權宣言》體現了什么法律精神 對當時美法兩國革命起了什么共同作用
(3)史料三中《法國民法典》在歐洲的推行起了什么積極作用 第10課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自主學)
【學習目標】:通過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以及所引起的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
【核心素養】:1.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出發,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以及它所引起的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客觀地分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影響。
2.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的作用,培養歷史解釋的能力。
【學習重點】:工業革命的背景和影響
【學習難點】:工業革命的影響
【自主預習】
工業革命的背景
(1)英國“ ”后,國內政局穩定,政府積極鼓勵經濟發展。
(2)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裕的農產品、自由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
(3)英國通過 , 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獲得了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
(4)英國的 發展水平較高,為技術改革和機器發明提供了條件。
(5)17世紀中期,英國很多 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6)隨著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手工生產的產品已不能滿足需要,提高 成為當務之急。
二、工業革命的進程
1.第一次工業革命
(1)棉紡織業機械化生產:
從 18世紀30年代提高織布速度的“ ”開始,在半個多世紀內,通過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騾機、水力織布機等一系列發明創造,棉紡織業基本實現了 生產。
(2)工廠出現:
①原因:為提高效益、加強管理,人們開始將機器、工人集中起來 進行生產, 出現了。
②表現:1771年, 在曼徹斯特開 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逐漸取代了手工工場。
(3)蒸汽機出現
①過程:1782年,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試制出旋轉運動的“復動式蒸汽機”。 年,經過進一步改進的瓦特蒸汽機開始在棉紡織工廠使用。
②意義:
a蒸汽機是英國工業革命中偉大的技術發明,是第一次丁業革命的主要標志,也是生產技術史上的-次飛躍。
b動力技術的革新,催生了交通丁具的革命,19世紀初, 、火車先后問世,從此,人類進入“ ”。
c隨著生產機械化的推進,機器工業迅速成長。19世紀中期,英國的 也實現了機械化。
(4)工業革命的擴展: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 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步深入內陸。各國政府通過稅收、立法、直接投資等方式推動工業發展。
2.第二次工業革命
(1)背景: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 ,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為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成就
①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應用。電力成為補充、取代蒸汽的新動力,人類進入“ ”。
②內燃機的創制和應用。更便捷的動力,汽車、 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應運而生。
③化學工業的興起。人們不僅用化學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
④傳統工業的進步。通過新技術改造的舊產業部門,如煉鋼、紡織、采煤、機器制造和鐵路運輸等,也煥發出新的活力。
(3)特點
①由于 與生產緊密結合,以及近代科學理論的指導,第二次工業革命比第一次工業革命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
②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范圍廣、規模大、進展更迅速,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等都有重耍的發明創造,其中 與 最為突出。
③各國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不同,工業革命的進程也各具特色。
3.工業革命的影響;
(1)生產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給實現了工業化的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
(2)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建立了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 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視。隨著生產進一步集中,出現了 組織,資本家獲取了高額利潤,同時也阻礙了競爭,導致某些停滯和 。
(3)造成社會階級結構的重大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 逐漸成為社會的兩人階級,工業資產階級通過改革,進一步鞏固了統治地位。工人階級迅速崛起,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中間階層的力量也開始發展。
(4)帶來了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 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休閑娛樂和群眾性體育運動逐漸興起,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 也獲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人口增加明顯。
(5)導致了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 嚴重、疾病與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6)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繼續向世界各地大肆擴張。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 最終形成。
【宏觀把握】
【自主探究】
一、工業革命的影響
材料一:到18世紀,經濟繁榮所滋長的享樂主義,使宗教信仰被懷疑。工業革命中心曼徹斯特濃煙滾滾,污水橫流,方圓幾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萬人口的倫敦,就有小偷1萬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則明火執仗地搶劫。 ——黃正華《世界現代化進程十五講》
材料二:1854年,英國又爆發了第三次霍亂,倫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1866年,霍亂第四次爆發。如果說霍亂的爆發是水污染的原因,那么,各種煙氣、熱氣和毒氣也直接帶來了多種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在英國,肺結核、支氣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經成為常見病和導致死亡的最大原因。 ——據李宏圖《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環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在科學成功的背后,我們必須看到一個潛在的危險正顯露出來;人類大規模地開發大自然,雖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卻動搖了人類生存的根基。
——吳國盛《科學的歷程》
材料四:近代以來英國針對空氣污染和水污染的部分法律(表5)
時間 法律名稱
1843年 《控制蒸汽機和爐灶排煙法》
1855年 《有害物質去除法》
1876年 《流域防污法》
1926年 《公共衛生(煙害防治)法》
1956年 《大氣清潔法》
1963年 《水資源法》
1973年 《水法》
1974年 《污染控制法》
——整理自梅雪芹《歷史學與環境問題研究》
探究:
⑴根據材料一至三,概括工業革命帶來了哪些負面問題,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其出現原因。
⑵材料四說明了什么問題?
⑶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科技進步的認識。
二、兩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80年,英國的鐵產量還比不上法國,1848年已超過世界上所有國家的總和。它的煤占世界總產量的2/3,棉布占1/2以上。……英國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它一個國家的生產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生產總和還要多得多。……它龐大的遠洋船隊把數不盡的工業品運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運回國,加工成工業品,然后再運出去。
——錢乘旦《英國通史》
材料二 下圖為兩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果
材料三 19世紀后期,英國有錢人以坐汽船游覽倫敦的泰晤士河為時尚。河中有許多巨大的蒸汽輪船,正發出嗆人的濃煙。岸邊工廠排放的污水,使河水變得渾濁不堪。
探究:
(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19世紀40年代英國在世界工業和貿易中的地位,形成這一地位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圖片所示成果,分別屬于哪次工業革命?兩次工業革命先后被大量開發使用的能源依次是什么?
(3)就材料三中的現象,發表你的見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感市| 舒城县| 建平县| 静安区| 青海省| 贡觉县| 隆子县| 神农架林区| 泾阳县| 新龙县| 灯塔市| 资中县| 舒城县| 恩平市| 伊通| 宁蒗| 山西省| 赣州市| 威远县| 陆河县| 德保县| 岳阳县| 宜黄县| 利辛县| 霍林郭勒市| 宜黄县| 溧水县| 吉隆县| 竹山县| 积石山| 博乐市| 团风县| 澳门| 定结县| 合水县| 博罗县| 轮台县| 安平县| 莫力| 兴海县| 博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