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石頭實驗名稱:撿一塊石頭,仔細觀察并描述它的樣子。實驗目的:引導學生在氣泡圖的幫助下,有順序地、從多個方面觀察和描述石頭的特征。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具有多種特征的一套石頭、托盤、放大鏡。實驗步驟:1.學生選擇一塊石頭,先自己說一說怎樣觀察石頭,這塊石頭是什么樣的。2.將石頭放在氣泡圖(活動手冊)的中間,借助氣泡圖指導學生觀察和描述:先出示具體的例子,看看別人是怎么描述石頭的;再抽象到特征的層面,比如“黃色”,其實就是說石頭的“顏色”,以此類推;最后回到自己的石頭上,在多個特征上逐一觀察并描述自己的石頭,可利用畫圖、文字、拼音等多種方式記錄在活動手冊上。3.建議先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學習。由組長組織,將一塊石頭放在圖中央的大圈中,向觀察者提問:它是什么顏色的?它有什么斑紋?……請觀察者一一作答。學生明確方法后,再個人觀察。4.觀察后先組織學生在組內互相說,準備好了再進行全班交流。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用科學的語言描述石頭,這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一個難點,需要教師提供幫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相應的圖形卡、顏色卡、詞匯卡等作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更好地把他們觀察到的石頭特征描述出來。1.石頭實驗名稱:給石頭分類,并說說你是怎么分的。實驗目的:按照某一特征將一堆石頭分類,在比較中進一步觀察和描述石頭特征的機會,從而促進了他們對石頭的認識。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具有多種特征的一套石頭。實驗步驟:1.在學生面前呈現一堆石頭,啟發他們思考:當我們研究一堆石頭的時候,首先要給它們分分類。2.先問學生,我們是從哪些方面來認識石頭的特征的,啟發學生想到按石頭的某一特征來分類。3.如果學生能夠按照一個特征給石頭分類,可以繼續鼓勵學生選擇另一個特征,再次給石頭分類。4.引導學生利用分類的結果獲得新的發現,如,你發現這一堆石頭中什么顏色的石頭最多?什么形狀的最多?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1.要提醒學生一次只能按照一個特征給一堆石頭分類。2.分類時,可以把一堆石頭一分為二,也可以一份為三、四,不必限定學生怎么分,只要學生明確分類的標準即可。2.玩泥巴實驗名稱:篩泥土。實驗目的:通過分揀采集來的土壤,將觀察目標聚集于顆粒大小不同的泥土上。再通過篩泥土,發現泥土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顆粒。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干泥土、托盤、手持篩子。實驗步驟:1.明確:不是為了篩泥土而篩泥土,是為了得到適合做泥塑的土。2.組織學生討論,如果要做一個泥塑的話,直接取自花圃中的泥土還不符合的要求,因此要做一些加工。3.先做分揀泥土的活動,揀出不是泥土的東西,讓學生說說他們都在泥土中揀出了哪些東西。4.在教學生篩選泥土前,可以先給學生看適合做泥塑的細細的泥土,討論如何得到這些泥土,從而引出篩子。5.將篩孔大小不同的三種篩子都呈現給學生,觀察它們的特點;然后問學生,你認為先用哪個篩子,后用哪個篩子,從而確定,先用篩孔大的篩子篩,再依次用篩孔小的篩子。6.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1.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出,直接用篩孔最小的篩子篩泥土就可以得到細細的泥土,這里要提醒他們注意,如果泥土沒有進行初步篩選,大的顆粒很多,會堵住小的篩孔。2.在活動的整個過程中,都要提醒學生仔細觀察泥土,而不要只顧著動手操作。2.玩泥巴實驗名稱:把篩出的泥土加水和成泥,做一個自己喜歡的物品。實驗目的:通過做泥塑的活動,引導學生感受泥的特點。同時,通過資料介紹,使學生知道泥塑經過燒制可以變成陶器。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干泥土(留一些下節課用來篩黏土)、水或購買的陶土、模具。實驗步驟:1.將篩得細細的土加入適量的水和成泥。2.用和成的泥捏成泥塑或利用模具壓制出各種泥塑。3.讓學生通過閱讀或視頻,了解泥塑可以燒制成陶器。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1.提前準備一些比較細的泥土,摻到學生自己篩出的泥土中,用來做泥塑。2.泥塑經過燒制可以變成陶器,這一點讓學生了解就可以了,不用真的去燒制。3.沙子與黏土實驗名稱:識別沙子和黏土。實驗目的:讓學生指出指出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通過“篩”的方法來獲取黏土,讓學生知道黏土是極細的泥土顆粒。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干沙子、干泥土(上節課篩取的細泥土)、廣口瓶、鋁箔、橡皮筋。實驗步驟:1.提問:沙子和黏土是我們身邊經常能看到的東西,你認識它們嗎?。2.讓學生說說他們在哪里見過沙子,是怎么玩沙子的。3.問學生知不知道什么是黏土,了解他們的想法。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一種獲得黏土的方法:(1)把上節課篩出的泥土放進瓶里,用鋁箔紙封好,用極細的針扎孔。(2)從這些孔里篩出的就是黏土。4.學生利用老師準備好的裝置篩取黏土。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1.泥土要干,濕的土不好篩。2.針扎的孔要少,從小孔中篩出的才是黏土。3.沙子與黏土實驗名稱:比較干沙子與干粘土的不同。實驗目的:通過看一看、按一按、捻一捻等方法比較它們的不同,并知道如何用科學的語言描述沙子和黏土的特征。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培養皿、干沙子、干粘土。實驗步驟:1.為學生提供數量相當的干沙子和干粘土各一份,提問:干沙子和干粘土有什么不同?提示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不同。2.適當指導學生看一看、按一按、捻一捻的方法。3.在黑板上出示一些用于描述干沙子和干粘土特點的詞語(不沾手、沾手,顆粒小、顆粒大,細膩、粗糙等),提示學生在描述干沙子和干粘土不同點的時候可以用這些詞語。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1.要鼓勵學生用想出的新詞來描述沙子和黏土。2.提供的沙子要粗一些,避免與黏土差別不大。3.一年級學生觀察和描述的水平都非常有限,教師應該多給孩子們一些時間,切勿操之過急。4.提醒學生不可以嘗沙子和黏土,也要注意不被迷住眼睛。3.沙子與黏土實驗名稱:慢慢往沙子和黏土里倒水,觀察會出現什么現象。實驗目的:通過簡單的對比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并比較這兩種物質的滲水現象有什么不同。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漏杯、干沙子、干粘土、塑料杯、濾紙、量勺、水。實驗步驟:1.為學生提前組裝好器材,學生只負責將兩杯清水分別倒入沙子和黏土中。2.實驗前,教師要將做法交代清楚。特別要提醒學生,為了公平,要同時向沙子和黏土中倒水,之后仔細觀察,不能再動實驗器材。3.整理器材、收拾桌面。4.水是什么樣的實驗名稱:用多種感官觀察與比較,找一找哪一杯是水。實驗目的:選擇牛奶、白糖水、白醋、水四種液體,引導學生利用看顏色、聞氣味、嘗味道的方法,運用多種感官進行排除與辨認。在辨認過程中嘗試用科學的語言進行描述,用氣泡圖的方法歸納整理出水的基本特征: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等。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水(自備)、牛奶(自備)、白醋、白糖水各一杯。實驗步驟:1.出示牛奶、白糖水、白醋、水各一杯,在小組內進行觀察、對比和描述,找一找哪一杯是水。2.分析找水的過程,借助氣泡圖(先示范填寫一個)啟發學生用詞注意事項:這是一個對比實驗,要控制好變量。相同條件是同樣大小的杯子,同樣多的水,同樣多的沙子和黏土;不同條件是一個杯中裝沙子,一個杯中裝黏土。語描述水的基本特征(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進一步供鞏固認識物體特征的一般觀察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舌頭嘗。3.用眼睛看:牛奶是白色的,且不透明,可以排除。用鼻子聞:白醋有酸酸的氣味,可以排除。用舌頭嘗:糖水有甜甜的味道,可以排除。剩下的就是水。4.收拾桌面,整理器材。注意事項:1.教師需要再次強調嘗和聞得正確方法。2.透明與無色(白色)學生容易混淆,教師需要多舉例幫助學生區分。3.氣味和味道的區分對學生來說是難點,學生在描述時往往不關注這兩個詞的不同,教師需要進行具體的解釋,并在學生發言中不斷糾正、強調。4.水是什么樣的實驗名稱:將同樣多的水倒入不同的透明瓶子中,觀察水的形狀變化。實驗目的:通過畫一畫的方式,形象的感知水倒入不同形狀的瓶子,就呈現瓶子的形狀,說明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實驗類型:探究性演示實驗。實驗器材:不同形狀的瓶子、裝有水的燒杯(自備)、食用色素。實驗步驟:1.準備幾種形狀有差異的瓶子,把染過色的水倒入一個瓶中,讓學生畫一畫瓶子里水的形狀,再把相同的水倒入另一個瓶中,以此類推,讓學生畫一畫不同形狀瓶子里水的形狀。2.比較瓶子里水的形狀,總結出水沒有固定的形狀這一特征。3.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1.在選擇瓶子時,最好選擇形狀有差異,并且是透明的,便于學生觀察。2.做實驗的水要略帶一點顏色,便于學生觀察清楚。3.如果分組實驗,給每個小組配備抹布。4.水是什么樣的實驗名稱:用手接水,在手背上滴水。實驗目的:通過用手接水和在手背上滴水的活動,感知水具有流動性,從高處往低處流,完善對水的特征的認識。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滴管、裝有水的燒杯(自備)。實驗步驟:1.用手接水的活動,可以由教師演示,也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水的流動。2.在手背滴水的活動中,先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滴管(用手捏緊滴管頭部,將滴管豎直地插入水中,松開手指,水即被吸入,取出滴管,水依舊保存在地管理。手握拳,將滴管豎直地懸在拳頭上方,輕輕地捏住滴管頭部,使水一滴一滴地滴在拳頭上方)3.在手背上先一滴一滴地滴,再多滴一些,細致觀察水是怎樣流動的。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需要給每組準備抹布。5.玩轉小水輪實驗名稱:組裝小水輪并讓它轉起來。實驗目的:通過動手做,認識小水輪的結構,并嘗試自己解決一些技術上的小難題。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教師組裝好的小水輪(或成品小水輪)、胡蘿卜段(自備,事先需均勻切好切口以便學生插入塑料片(塑料片稍后,切口需大一些),同時預先用鐵軸在中間穿孔)、塑料片、鐵軸。實驗步驟:1.教師先展示制作好的小水輪(或成品小水輪),讓學生建立直觀的認識,再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組裝)一個小水輪。2.指導學生利用事先準備好的胡蘿卜段、塑料片、鐵軸制作小水輪。3.用各種方法玩玩小水輪,同時檢驗自己制作(組裝)的小水輪轉動是否靈活,在使用過程中進行技術上的調整。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教師要事先在安裝葉片和軸的位置做好標志,這樣比較安全。5.玩轉小水輪實驗名稱:嘗試用水的力量讓小水輪轉起來,并探究讓小水輪轉得更快的方法。實驗目的:引導學生在認識水的流動性的基礎上感知流動的水有力量,通過兩組探究實驗,引導學生發現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會影響小水輪轉動的快慢。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小水輪(學生制作的小水輪可安裝在成品小水輪的支架上)、水盆、大小不同的漏斗、橡膠管、裝有水的瓶子(自備)。實驗步驟:1.放手讓學生用水玩轉小水輪,充分感知水的流動性。2.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讓小水輪轉得更快的方法,先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再出示實驗器材,啟發學生想想怎樣用這些器材去試試自己的想法。3.學生利用器材,嘗試怎樣讓小水輪轉得更快一些。4.引導學生發現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會影響小水輪轉動的快慢。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對比實驗的設計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有難度,教師可以借助有結構的材料幫助學生完成對比實驗。6.鹽和糖哪兒去了實驗名稱:觀察并比較鹽、紅糖、沙子在水中的變化。實驗目的:將鹽、紅糖、沙子分別放入水中,觀察并比較它們在水中的變化,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燒杯(自備)、攪拌棒、鹽、紅糖、沙子、勺子。實驗步驟:1.在三個杯子中放入一樣多的水。準備好鹽、紅糖、沙子,先讓學生描述三種物質是什么樣的。再分別放入燒杯中,放入后先靜置一會,再用攪拌棒按順時針方向輕輕攪拌一會,再靜置3分鐘后觀察水中物質的變化及水的變化(也可提前準備好已靜置的三杯溶液,學生先觀察再攪拌再靜置)。2.引導學生細致實驗、細致觀察,通過比較、描述,知道鹽、紅糖溶解在水中,沙子不能溶解。(可用問題引導:怎樣描述鹽在水中的狀態?怎樣描述沙子在水中的狀態?觀察到哪些現象說明鹽和紅糖溶解了,而沙子沒有溶解?以此幫助學生逐步發現溶解的主要特征)3.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1.提供的鹽、紅糖、沙子不能過多。2.沙子最好用洗凈的。6.鹽和糖哪兒去了實驗名稱:觀察并比較鹽和面粉在水中的變化。實驗目的:引導學生通過靜置后觀察、過濾后比較等方法,認識到面粉不能在水中溶解。知道可以用過濾的方法判斷物質在水中是否能溶解。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燒杯(自備)、攪拌棒、鹽水、面粉、勺子、紗布、夾子。實驗步驟:問題引導:面粉放入水中能溶解嗎?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更接近鹽7.找空氣實驗名稱:在不同地點找空氣。實驗目的:用塑料袋在不同地點兜空氣,引導學生發現在我們周圍存在著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可以將塑料袋撐得鼓鼓的。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塑料袋若干。還是沙子?以此引發學生思考與爭論。2.把面粉放入水中,攪拌一會兒,觀察水的變化,再靜置一會兒,再次觀察水的變化。3.教給學生用過濾的方法進行觀察與比較:紗布上留下了什么?鹽水和面粉水過濾后的現象一樣嗎?幫助學生分析看到的現象,最終完善對溶解的認識。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如果靜置的時間不夠,現象不明顯,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靜置的面粉水,讓學生觀察現象,進行分析。實驗步驟:1.在學校的不同場所用塑料袋兜空氣,兜到空氣后,要迅速收緊并捏住袋口。2.注意提醒學生保證空氣裝得鼓鼓的,下面的學習中要用到。3.交流自己在什么地方將塑料袋裝滿。注意事項:1.用塑料袋兜空氣的動作需要老師進行示范,并指導學生稍加練習。2.事先選擇好探究地點,排除不安全因素。3.室外觀察要注意紀律問題,教師提前分組進行紀律安全教育。7.找空氣實驗名稱:用不同的方法將空氣從塑料袋里放出來。實驗目的:用不同的方法把袋子里的東西放出來,可以用皮膚感受到、用耳朵聽到、用眼睛看到“空氣”。通過多種感官的參與,引導學生更加清晰和全面地感受到空氣的存在,并學習一些可以直觀感受到空氣存在的方法。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每組裝有空氣的塑料袋一個、自封袋、安全圖釘、BB口哨、水槽(自備)。實驗步驟:1.在裝滿空氣的塑料袋上戳一個洞,將洞口對著自己的臉,觀察實驗現象。2.在裝滿空氣的塑料袋口裝一個小哨子,擠壓袋子,觀察實驗現象。3.把水槽裝滿水,將裝有空氣的自封袋壓入水中,并用安全圖釘在壓入水面的部分上扎一個小孔,觀察實驗現象。4.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通過直觀感受和觀察發現空氣的存在。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1.需要指導學生捏緊袋口的方法。活動中,要時刻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2.活動中注意安全,最好使用安全圖釘。3.第三個活動中要特別提醒學生,孔要扎在塑料袋沒入水中的部分,不能扎在水面上的部分。8.這里面有空氣嗎實驗名稱:猜測和檢驗粉筆、石塊等物品中是否有空氣。實驗目的:通過猜測和驗證粉筆、石塊等物品中是否有空氣,引導學生發現一些物品的狹小孔隙中有空氣。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粉筆(自備)、石塊、海綿、磚塊、彈珠、水槽(自備)、放大鏡。實驗步驟:1.教師出示粉筆、石塊、海綿、磚塊、彈珠,學生猜測這些物品里有沒有空氣?2.學生猜測。3.用什么方法可以驗證自己的猜測?4.學生交流自己的方法。方法一: 方法二:5.在水槽里裝入水,分別把粉筆、石塊、海綿、磚塊、彈珠放入水中。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提供的物體。6.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盡可能發現冒氣泡的情況也有不同,有的冒的泡大,有的冒的泡小,有的只是瞬間冒點泡,有的泡附著在物品表面。7.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1.活動中,要時刻提醒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2教學中可以出示更多的物品供驗證。3.要選擇孔隙比較大的石塊,實驗現象會比較明顯。9.空氣是什么樣的實驗名稱:觀察氣球里的空氣是什么形狀的。實驗目的:通過思考氣球里的空氣是什么形狀的,引導學生發現空氣與水一樣也沒有固定的形狀。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不同形狀的氣球(五種不同形狀的氣球)、氣筒。實驗步驟:1.用打氣筒給將不同形狀的氣球充氣。2.引導學生自己觀察和比較氣球中的空氣的形狀,并較為清晰地將觀察結果表達出來。3.畫出與氣球形狀對應的空氣形狀。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1.選擇形狀差異比較大的氣球。2.可以讓學生給圓形氣球充氣,體會將空氣充入氣球的過程。一些異形氣球,由于充氣難度較大,可以由教師給氣球充氣。10.形形色色的動物實驗名稱: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實驗目的: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動物,感知動物世界的千姿百態。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動物卡片。實驗步驟:1.為學生提供一些動物圖片或一些活體動物。2.讓學生仔細觀察、討論,并盡可能有更多的發現。3.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1.如果學生沒有更多的發現,可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逐步推進,千萬不要一蹴而就。2.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增加一些活體的動物作為學習材料,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也更有利于學習目標的達成。10.形形色色的動物實驗名稱:用多種方法初步描述動物并歸納動物的主要特征。實驗目的:用多種方法初步描述動物的主要特征,一是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二是培養學生的仔細觀察能力。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動物局部卡片。實驗步驟:1.出示謎語讓學生猜一猜。如:小姑娘,夜納涼。帶燈籠,閃閃亮。(螢火蟲)溝里走,溝里串。背了針,忘了線。(刺猬)小小船,白布篷。頭也紅,槳也紅。(鵝)為你打我,為我打你。打到你皮開,打得我出血。(蚊子)2.模仿動物的叫聲,讓學生猜一猜。如:咩咩——羊,哞哞——牛,汪汪——狗,呱呱——青蛙,知了知了——知了咪咪、喵喵——貓,嘰嘰——小雞,嗷嗚——老虎,吱吱——老鼠。3.出示動物的局部圖片讓學生猜一猜。4.描述或模仿動物的主要特征,讓學生猜一猜。5.歸納動物的主要特征并思考機器人是動物嗎?6.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教學時,教師可以考慮使用多媒體或者教學用視頻資源,有利于突破課題教學重點和難點。11.多姿多彩的植物實驗名稱: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實驗目的:通過豐富的植物圖片,讓學生體會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植物圖片。實驗步驟:1.為學生提供一些植物圖片或一些植物盆栽。2.讓學生仔細觀察、討論,并盡可能有更多的發現。3.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可以考慮借助校園資源讓學生認識更多的植物。11.多姿多彩的植物實驗名稱:去校園中尋找植物,歸納植物的主要特征。實驗目的:以任務單的學習方式,尋找植物,觀察植物的外部形態特征。實驗類型:探究性分組實驗。實驗器材:軟尺、白紙、蠟筆。實驗步驟:1.老師事先做好寫有某一特征的任務卡片,讓學生針對一種特征去尋找。比如尋找校園里最粗的樹,要引導學生多量幾棵樹的粗細,確定哪課是最粗的。又如,尋找有香味的開著紫紅色花朵的樹。2.指導學生讀懂卡片要求,再去尋找。同時指導學生如何量樹的粗細(用軟尺繞樹干一圈),如何拓樹皮(扶住白紙—用手反復按壓白紙—憑捏蠟筆—均勻涂抹),如何采集樹葉和花瓣(不能爬樹,只能撿掉落的樹葉或花瓣),如何畫樹葉(將樹葉放在白紙上,畫出邊緣),都要指導到位。3.學生按要求尋找植物。4.交流、匯報。5.歸納植物的主要特征:都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等條件。6.整理器材,收拾桌面。注意事項:1.提醒小朋友預防花粉過敏;2.尋找校園里的植物時要注意進行安全教育。拓展:組織學生討論人造草坪和塑料是不是植物,讓學生盡可能說出自己的理由。蘇教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第1單元 石頭與泥土蘇教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第2單元 水蘇教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第3單元 空氣蘇教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第4單元 動物與植物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