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學案 (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學案 (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知識梳理】
(一)西漢的建立
1、背景:劉邦打敗了項羽,統一了全國。
2、概況:
(1)時間:
(2)建立者:
(3)都城:
3、漢初的社會狀況: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到處是殘破荒涼的景象。
(1)原因:由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漢初到處是殘破荒涼的景象。
(2)表現: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 ,大片的土地荒蕪。當時的皇帝的馬車也配不齊毛色相同的四匹馬,有些將相出門只能乘牛車,人民得不到溫飽。
(3)統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如何_______________社會生產,鞏固新的王朝,成為漢初統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
(二)休養生息政策
1、原因:
(1)為了_______________和穩定______________。
(2)漢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訓。
2、措施:采取了__________政策。他下令“______________”;鼓勵人民致力___________,漢高祖采取______________的政策。
3、影響: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
(三)“文景之治”
1、時間:__________和___ 時期。
2、措施: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
(1)注重__________,提倡以農為本,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并進一步減輕_______和_______。
(2)重視“____________”,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
(3)提倡____________,反對奢侈浮華。
3、表現:文景時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生活_______。當時的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這一時期的統治局面,歷史上稱為“_____________”。
【西漢的建立】
1.為漢代大一統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一個治世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2.“漢并天下”瓦當是為紀念西漢建立、統一天下而作。西漢的建立者及都城分別是( )
A.嬴政,咸陽 B.劉邦,長安 C.王莽,長安 D.項羽,咸陽
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把商湯、秦王嬴政、漢高祖劉邦這三個歷史人物歸成一類,是因為他們具備的共同點是( )
A.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B.生性殘暴,民怨沸騰 C.建立王朝,功勛卓著 D.重視人才,開創盛世
【休養生息】
1.現藏故宮博物院的“漢并天下”瓦當,是為紀念劉邦戰勝項羽,統一天下,建立漢朝而作,西漢初年劉邦采取的統治政策是( )
A.嚴刑峻法 B.焚書坑儒 C.休養生息 D.重文輕武
2.西漢初期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因為當時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
A.項羽的殘部對西漢構成威脅 B.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C.朝中大將把持兵權 D.地主豪強控制經濟命脈
3.漢高祖和他的后繼者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他們的根本目的是( )
A.發展農業生產 B.增加財政收入 C.穩固政權統治 D.減輕農民負擔
【文景之治】
1.唐朝詩人李商隱的名句“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道出了勤儉對于持家、興國的重要性。下列古代帝王以“節儉”著稱的是( )
A.秦始皇 B.秦二世 C.漢高祖 D.漢文帝
2.《史記·孝文本紀》記載:“(上)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日:百金,中民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這體現漢文帝( )
A.以農為本 B.勤儉治國 C.推崇孝道 D.強化皇權
3.秦末暴政和戰亂,造成社會凋敝,民不聊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出現這種景象的原因是( )
A.推行郡縣制 B.實行推恩令 C.休養生息,輕徭薄賦 D.鹽鐵官營,統一鑄幣
4.漢文帝時,大臣晁錯提出“務民于農桑,薄賦斂”。文帝采納他的建議,提倡( )
A.無為而治 B.以農為本 C.以德化民 D.勤儉治國
5.漢與匈奴相約和親,匈奴卻背約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邊塞戒備防守,不發兵深入匈奴境內,不愿意給百姓帶來煩擾和痛苦。這直接反映漢文帝的統治政策是( )
A.以農為本 B.廢除嚴刑峻法 C.休養生息 D.建立中央集權
6.2020年12月17日,經歷23天驚心動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號懷揣來自月球的巖石和土壤返回地球。這是-趟滿載而歸的科學探索,也是-次智慧與勇氣兼備的無畏探險。這位“天外來客”名字中的“嫦娥”,據說本稱恒娥,因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恒的忌諱而改稱嫦娥。這位西漢皇帝( )
A.增加賦稅徭役 B.倡導勤儉治國 C.實施“推恩令” D.設置西域都護
7.漢文帝、漢景帝時,經常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還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員,并給予他們賞賜。其意義主要在于( )
A.重農抑商,保障糧食自足 B.尊崇儒術,加強思想控制
C.休養生息,鼓勵農民生產 D.慎獄輕刑,減輕人民負擔
8.西漢統治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力倡節儉 B.大興文治 C.休養生息 D.平抑物價
9.由表可知,漢初統治者( )
秦朝 劉邦時期 文景時期
賦稅 約三分之二 十五稅一 三十稅一
徭役 一年數次 一年一次 三年一次
A.重農抑商 B.提倡節儉 C.減免刑罰 D.輕徭薄賦
10.“文景之治”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 )
A.大亂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C.興衰紛亂,循環往復 D.統治者可以通過調整政策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11.“漢興……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俱醉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稅一。”這則材料反映的是( )
A.漢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內容 B.漢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影響
C.漢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結果 D.漢初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的背景
12.漢文帝先后兩次“除田租稅之半”,下令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山林川澤,準許私人開采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資源。還下詔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國去生活,以減輕吏卒供給輸送的勞苦。這些做法( )
A.有利于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B.促進了漢初經濟的恢復發展
C.削弱了各諸侯國的勢力 D.改變了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
二、非選擇題
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史學家提出中國有“一萬年農業,五千年文明,兩千年大一統。”
(1)據材料一指出中國農業發展有何特點?傳說中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的“人文初祖”是誰?
材料二:春秋時期的鐵鋤(1953年于湖南長沙子彈庫出土)
材料三: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制品,出現在兩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戰國之際,鐵器已經有了斧、錛、鑿各種刀具,中國社會歷史進入到鐵器時代。
——中國社會科學院白云翔
(2)按照史料價值的不同,史料可分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屬于哪種史料?
材料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_____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河西之外。——賈宜《過秦論》
(3)輔佐秦孝公內立法度,實行變法的人物是誰?根據材料四,指出這一變法中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
材料五:漢初幾任皇帝最為重視的就是國之命脈農業的發展。漢文帝曾說:“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漢景帝曰: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終始。……其令郡國務農桑。——《漢書》
(4)材料五體現了漢初統治者實行什么樣的統治措施?由此開創了什么盛世局面?
參考答案
【知識梳理】
(一)2、公元前202年
劉邦
長安
秦朝的殘暴統治;秦末的戰亂
恢復和發展
(二)1、鞏固政權;穩定社會局勢
休養生息;兵罷皆歸家;治理農業生產;輕徭薄賦
1、漢文帝;漢景帝
2、農業生產;賦稅;徭役
以德化民;勤儉治國
3、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安定;文景之治
一、選擇題
【兩漢的建立】
1—3 A B C
【休養生息】
1—3 C B C
【文景之治】
1—5 D B C B C 6—12 B C C D D D B
二、非選擇題
1.(1)中國古代農業歷史悠久;炎帝。
(2)材料二:第一手史料;材料三:第二手史料。
(3)商鞅;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4)以農為本,重視農業生產;文景之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源市| 二手房| 乌什县| 湖州市| 肇东市| 昌吉市| 临清市| 岗巴县| 镇原县| 南部县| 城口县| 蓝田县| 尼玛县| 成都市| 定安县| 武平县| 清涧县| 呼和浩特市| 广水市| 承德县| 莱州市| 古蔺县| 拜城县| 上饶县| 韶关市| 惠水县| 闸北区| 吉水县| 赤壁市| 沂南县| 广宁县| 漳浦县| 南和县| 舟曲县| 格尔木市| 盐亭县| 博湖县| 稷山县| 利津县| 沾化县| 莱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