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自主學)課 標 解 讀 學習目標 核心素養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等方面的新變化。 1.從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角度概括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分析說明王安石變法的原因、內容、影響及對它的認識評價。 2.從時空觀念角度梳理宋同遼、西夏和金的關系,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宋代民族關系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影響。【學習重點】 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學習難點】 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王安石變法【知 識 清 單】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1. 背景: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統治者鑒于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2. 措施(1)集權: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________;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________;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________。(2)分權①中央:由_________專掌軍政,_________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 并增設________為副相。樞密院又與“________”在調兵權與統兵權上進行分權。②地方:包括轉運司在內設立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合稱“_____________”。州一級增設___________,與知州彼此制約。(3)抑制武將: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方針。3. 影響(1)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_________。(2)行政效率低下,政治風氣因循守舊。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1. 邊防壓力(1)宋遼關系: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_________”。(2)宋與西夏關系:西夏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_________”。2. 財政危機:“歲幣”和“歲賜”數目龐大;軍隊不斷擴編,軍費直線上升;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隊伍也不斷膨脹。三、王安石變法1. 開始:1069 年,_________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2. 目的:_________。3. 具體措施(1)富國:官府通過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等手段,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2)強兵:實行“_________”的征兵制。4. 影響(1)意義:達到了_________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2)局限:_________效果不明顯;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四、南宋的偏安1. 南宋建立:1127 年,_________滅北宋,南宋建立,定都_________。2. 宋金議和:1141 年,南宋與金訂立_________。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歲貢”。形成了南宋與金________的局面。【知 點 研 習】1、構圖解史 北宋對機構權力的分散2、知識拓展 如何評價“崇文抑武”政策“崇文抑武”政策指北宋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北宋制定這一政策的目的是防止武將跋扈,但不是輕視武備和軍隊。這一政策一方面使北宋軍隊戰斗力減弱,在與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中多吃敗仗;另一方面,這一政策使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情況的發生,有利于社會安定。3、導致北宋財政危機的“三冗”(1)一職多官、恩蔭、大興科舉等導致“冗官”。(2)擴編軍隊導致“冗兵”。(3)“冗官”“冗兵”,加之戰爭賠款、邊疆危機、大興土木等導致“冗費”。(4)“冗官”“冗兵”“冗費”致使北宋中期出現積貧積弱的現象。4、全面認識王安石變法(1)目的:挽救北宋統治危機,局部調整生產關系。(2)性質: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是地主階級挽救統治危機的改革。(3)局限性a.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b.改革沒有解決土地問題,沒有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c.用人不當,出現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4)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王安石變法是依靠地主階級、以加強和鞏固地主階級統治為根本目的而實行的變法,其對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剝削制度不可能進行根本調整,社會主要矛盾也就得不到根本的緩和。5、對兩宋時期三次和議的認識(1)兩宋政府接受少數民族政權的和議條件,是兩宋政府軟弱的表現。和議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最終兩宋政權仍然被少數民族政權所滅。(2)三次和議,客觀上有利于民族間的交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當時的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3)各民族政權的歷史地位是平等的。彼此之間雖然都經過激烈的戰爭,但后來又友好相處,這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民族交融是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6、知識聯網【史 論 歸 納】一、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1.崇文抑武,文人治國。這有利于鞏固統一,但因文官不熟悉軍務造成軍隊的戰斗力低下。2.分割地方權力,高度集權于中央。一方面這有利于鞏固統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卻導致地方行政機構辦事效率低下,中央機構臃腫,人浮于事,造成“冗官”現象。3.弱枝強干,守內虛外。這雖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但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邊疆戰事中頻吃敗仗的重要原因。二、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1.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由于封建地主階級自身的局限性,變法不可能使北宋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2.變法的目的在于富國強兵,維護封建統治,其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3.王安石能夠針對北宋統治中錯綜復雜的積弊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其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4.王安石變法中的一些不當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在當時引起激烈爭議。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促使北宋逐漸走向衰亡。【合 作 探 究】 探究點 北宋專制集權的加強 史料一 太祖問:“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趙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史料二 宰相不專任三省長官,尚書、門下并列于外,又別置中書禁中……與樞密對掌大政。——《宋史·職官志》史料三 本朝之所以立國定制,維持人心,期于永存而不可動者,皆以懲創五季而矯唐末之失策為言。細者愈細,密者愈密,搖手舉足,輒有法禁……以二百余年所立之國,專務以矯失為得,而真所以得之之道獨棄置而未講! ——〔南宋〕葉適《水心集》問題思考(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北宋是從哪些方面加強中央集權的。(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宋朝中央官職設置的特點。(3)結合史料三及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北宋“矯唐末之失”的影響。【課 時 速 練】1. 范仲淹曾以“參知政事”的身份主持慶歷新政。“參知政事”這一職務相當于 ( )A. 宰相 B. 副宰相 C. 諸侯王 D. 欽差大臣2. 986年,宋太宗派兵伐遼,“獨與樞密院計議,一日至六召,中書不預聞”。該材料能夠說明的是,當時 ( )A. 樞密院掌管軍政 B. 宰相基本不參與政事C. 樞密院擁有統兵權 D. 北宋為征遼始設樞密院3. 某同學在學習11世紀初期的北宋史時畫了一幅漫畫,漫畫中的“我們”是指 ( )A. 遼B. 西夏 C. 金 D. 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