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自主學)課 標 解 讀 學習目標 核心素養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 1.從時空觀念角度了解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中樞機構的變化以及賦稅制度的變化。 2.從史料實證角度分析選官制度、中樞機構、賦稅制度演變的趨勢,分析其變化特點及影響。【學習重點】 科舉制度的創立、三省六部制的確立、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和兩稅法的特點。【學習難點】 漢唐間賦稅制度的變化。【知 識 清 單】一、選官制度1. 察舉制:漢朝時期創立,由地方向中央推薦人才。2. 九品中正制(1)創立:曹魏時創立。(2)標準:從初創時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發展到西晉時期主要看重_________。3. 科舉制(1)形成:隋朝建立后,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__________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_________,科舉制度形成。唐代繼承和完善。(2)影響:科舉制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_________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_________,加強了_________。二、三省六部制1. 確立: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2. 發展(1)唐太宗時常給品位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2)_________的設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3. 特點: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_________之職。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_________。4. 職責:中書省負責__________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_________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_________。5. 影響: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深遠影響。三、賦稅制度1. 租調制(1)魏晉時期,開始實行_________,按戶征收糧和絹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_________,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2. 租庸調制(1)內容:唐初規定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_________。(2)影響: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3. 兩稅法(1)原因:土地買賣和_________之風盛行,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2)目的:為了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_________。(3)內容: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_________,按田畝繳納_________,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4)影響: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_________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知 點 研 習】1、構圖解史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2、知識拓展 科舉制的特點(1)標準的客觀性:以學識和考試成績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2)方式的公平性:以嚴格的考試作為選官方式。(3)范圍的廣泛性:不論貧富出身,皆可參加。(4)時間的延續性:從隋朝開始,到1905年科舉制被正式廢除。3、構圖解史 唐朝三省六部制運作方式4、知識拓展 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特點(1)皇帝通過不斷壓制、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2)中朝官向外朝官轉化。(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5、概念闡釋 均田制北魏至唐中葉的一種土地制度,該制度對農民實行計口授田,對皇室、貴族、勛臣和官吏按等級分配土地和奴婢。6知識拓展 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關系(1)區別: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調制則是賦稅政策,二者定義不同,適用范圍不同。(2)聯系:租庸調制以均田制為基礎和存在的依據,同時也正是由于均田制沒有真正得到貫徹而使得租庸調制在中唐之后被兩稅法取代。7、知識聯網【史 論 歸 納】一、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發展的影響1.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向才學轉變,有利于選拔有才能的人為官,維護了封建國家的大一統局面,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2.選拔方式從推薦到考試,選拔程序漸趨嚴密、科學,特別是科舉制的實行,使國家掌握了官員的人事任免權,既樹立起中央的權威,又保證了社會的穩定,有利于封建國家政令的推行,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3.選官制度化并逐步趨向公開、公平、客觀,為政府提供了高素質的官員隊伍,有利于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二、多角度認識唐朝的兩稅法1.從實施原因上看,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國家財政收入減少。2.從目的上看,唐朝政府是為解決財政困難、增加稅收而實施的兩稅法。3.從特點上看,以資產和土地為主要納稅標準,一年分兩次收稅。4.從評價上看,積極性: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標志著征稅標準由以人丁為主逐漸過渡到以土地財產多少為主,是古代中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減輕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局限性: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激化了階級矛盾;大地主隱瞞財產,轉嫁賦稅,政府又增加了許多苛捐雜稅,使農民負擔更加沉重。【合 作 探 究】探究點 選官制度的變化 史料一 (兩晉)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二者茍然,則蓽門蓬戶之俊,安得不有陸沈者哉! ——《晉書》史料二 科舉之善,在能破朋黨之私。……前此選舉,皆權在舉之之人,士有應舉之才,而舉不之及,夫固無如之何。既可(科舉)……不能應試者,有司雖欲循私舉之而不得。茍能應試,終必有若干人可以獲舉也。此實選舉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摘編自呂思勉《中國制度史》問題思考(1)據史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魏晉時期的主要選官制度及選官標準。(2)指出史料一中所涉及的選官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什么。通過史料二,結合所學,分析說明科舉制的歷史進步性。【課 時 速 練】1. 《晉書》記載:晉武帝以貴公子當品,鄉里莫敢與為輩,求之州內,于是十二郡中正僉共舉默。與材料內容一致的是 ( )A. 父死子繼,而輔之以兄終弟及 B.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C.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 D.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2. 唐代能夠參加科舉考試的有兩種人:一是由中央到地方各級學校的在讀生員,二是身家清白符合報名條件經州縣審查合格的普通百姓。這說明唐代科舉制推行的意義是 ( )A. 廢除了選官推薦制度 B. 實現了選官公平公正C. 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 D. 取消了報考資格限制3. 有學者研究指出,李白未曾參加科舉,但他早就聲名遠揚,因而由玉真公主推薦,應詔入京,供奉翰林。學者意在強調 ( )A. 選官制度還沒有基本定型 B. 皇室干預朝廷人事任免權C. 科舉不是選官的唯一途徑 D. 寒門子弟入仕的機會渺茫4. 唐代一切政府法令,須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者,事先由政事堂開會議決,送進皇宮劃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蓋印中書門下之章發下,必得中書、門下二省共同認可,那道敕書才算合法。由此可見,唐朝 ( )A. 皇權受到一定制約 B. 丞相權力大于皇權C. 門下省高于中書省 D. 皇權受到嚴重威脅5. 據下圖“漢至唐三省制的形成”,可得出的結論是 ( )A. 中央官員品位較低 B. 制度建設具有延續性C. 中央集權逐漸強化 D. 中書省地位逐步下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