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古代史知識回扣一、憶:根據表格回憶本單元重點知識第一單元 1、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 1、人類文明的產生(前提:農業畜、牧業的發展,標志:國家產生)2、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熟練背誦四大文明的主要特征)2、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1、古代文明的擴展(農耕文明-武力擴張、海洋文明-移民)2、古代世界的帝國(熟練背誦三大帝國的時間、統治概況)3、文明的交流(西亞、冶鐵、神話、文字、絲綢之路)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歐洲 西歐封建社會。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何為封君封臣制度;何為莊園制度;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教會:城市自治的表現;基督教會為何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拜占庭和俄羅斯:興起、政治、經濟、文化中古時期的亞洲 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概述、阿拉伯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奧斯曼帝國的興起:奧斯曼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南亞與東亞的國家:日本幕府統治古代的非洲與美洲 古代非洲文明:北非、東非、西非、南非;2、古代美洲文明:有哪些文明、由誰創造;二、知識梳理:結合重點知識畫世界古代史思維導圖,形成世界古代史知識網絡典型例題典例一:古代文明的文明特征1.在原始農牧業發展的基礎上,私有制、階級產生,最終國家形成,人類文明產生。人類文明產生之初 ( )A.同一地點擴散,多元一體 B.基本獨立發展,明顯多元C.都是大河文明,中央集權 D.都是城市國家,商業發達2.下表為部分早期人類文明及其主要政治制度。這反映了早期人類文明的( )古巴比倫 古埃及 古希臘 古印度君主專制制度 法老制度 城邦制度 種姓制度A.同源性 B.階段性 C.規律性 D.多元性3.據考古發現,原始社會后期,人們居住的房屋出現了明顯區別,富人的房屋寬敞,窮人的房屋狹小。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A.階級產生 B.生產力發展 C.貧富分化出現 D.國家形成典例二:中古時期的歐洲4.西歐中世紀的莊園承襲了羅馬的大地產,但不同的是,莊園由農奴而不是奴隸耕種,他們的處境比奴隸要好得多,他們很少完全聽憑領主隨意支配打發。這反映了( )A.西歐莊園經濟具有進步性 B.莊園農奴享有一定政治權利C.領主開始放松對農奴的控制 D.莊園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5.法蘭克王國成立初期,國王賞賜貴族和功臣的土地不附帶任何條件。到8世紀早期,國王以分封土地為條件,要求受封者宜誓為其效忠,戰爭時提供兵員并承擔其他封建義務。這表明( )A.國王意圖加強王權 B. 商品經濟不斷發展C.城市自治運動受挫 D. 基督教會控制思想典例三:古代的非洲與美洲6.14世紀,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對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繪:“它是一座極大的城池。當地人有許多駱駝,每日屠宰數百峰。他們有許多綿羊。他們是一些強悍的商人。當地出產的摩加迪沙布遠銷埃及等地。”這主要表明,當時摩加迪沙( )A.商品貿易發達 B.交通四通八達C.城市功能完善 D.建筑風格獨特7.在古代美洲,發展了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并知道了“零”的概念的是( )A.班圖人 B.瑪雅人 C.阿茲特克人 D.印加人典例四: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與擴張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1分)材料 地圖上的文明史請為以上三幅地圖分別命制一個合適的標題。(3分)(2)指出三幅地圖反映的共同主題,并進行闡釋。(8分)檢測練習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當他們分割普魯沙時,……其口為婆羅門,由其雙臂造成羅惹尼耶(剎帝利),其雙腿變成吠舍,從其雙腳生出首陀羅。”該神話故事發生于( )2.腓尼基商人和工匠從美索不達米亞人和埃及人那里學來了書寫符號。在此基礎上,他們又發明了一種更加簡單的書寫系統。這些字母文字成為以后希臘和拉丁字母的基礎。這表明( )A.商業發展是文字產生的前提 B.腓尼基字母是現存最早的文字C.古代埃及最早進入文明時代 D.文化交流推動人類文明發展3.2世紀的演說家阿利斯提德說∶“所有的貨物,所有現存的和曾經存在的東西,貿易、航海農業、金屬加工,任何曾經創造出來或者生長出來的東西,都在這里匯合。”這里是指( )A.羅馬帝國 B.拜占庭帝國 C.阿拉伯帝國 D.奧斯曼帝國4.《漢謨拉比法典》的序言寫道:“為了民眾的福祉,天神阿努與恩利爾神呼喚了我的名字;為了使正義在國中發揚光大以消滅邪惡與罪行和使強者不凌弱,(他們)擢升(我)漢穆拉比——虔誠敬神的王公——像太陽一樣在萬民之上光耀全國。”據此可知,《漢謨拉比法典》( )A.宣揚君權神授 B.強化封建君主專制C.鞏固等級秩序 D.維護奴隸主的利益5.公元前4世紀,他開始東征,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人們對他評價不一:“偉大的軍事家”“英明的領袖”“貪婪的侵略者”“文化的愛好者”等。“他”是( )A.漢謨拉比 B.大流士 C.修昔底德 D.亞歷山大6.下列兩則史料反映了中古中后期( )A.王權強化 B.法律革新 C.宗教改革 D.國家統一7.“在埃及語中,我們完全可以確定的來自西亞的塞姆語單詞至少有300個,來自北非的閃姆語單詞至少有100個。古埃及神明數量眾多,西亞巴奧神和阿斯塔特女神也被請進埃及的神廟之中,受到埃及人的膜拜。”這主要體現了古埃及文明的( )A.連續性 B.獨特性 C.悠久性 D.包容性8.古印度文化強調忠實于種姓社會秩序而不是忠于國家,種姓等級制度的地位甚至“比任何政治制度都要高”;當印度帝國遭遇分崩離析危機時,不同種姓的村民卻能夠“像觀看自然現象那樣無動于衷”地“靜靜地看著整個帝國的崩潰”。這突出說明,古印度( )A.奴隸制文明高度發達 B.社會等級秩序森嚴C.文化傳統根深蒂固 D.人們國家觀念淡薄9.希臘化時代指從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滅亡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托勒密王朝為止的一段中近東歷史時期。下列歷史人物對“希臘化時代”的到來影響最大的是( )A.亞歷山大 B.伯利克里 C.查士丁尼 D.查理曼10.“帝國建立后,消滅了中亞和西亞幾乎全部國家,在東西方之間建立了持久穩固的直接聯系渠道,帝國因此成為東西方世界交流的可靠‘中間人’……這是帝國所扮演的成功角色,無論在商業交流和文化交流上都是如此。”這里的“帝國”是指( )A.羅馬帝國 B.阿拉伯帝國 C.奧斯曼帝國 D.波斯帝國11.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其它早期文明也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如中國的甲骨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古希臘字母文字。由此可知( )A.兩河流域的文明最先進 B.所有民族都有自己創造的文字C.早期文明之間聯系密切 D.早期文明具有統一性和多樣性12.“撤回忠誠”是從11世紀開始的歐洲封建關系的法律特性,意即封建領主和附庸的關系中,如果附庸一方,違背約定,領主可以拋棄附庸,同樣,領主不履行諾言,附庸同樣可以離棄領主。以上材料說明歐洲中世紀( )A.城市平民擁有充分的自由 B.實現了領主統領一切C.政治上沒有實現中央集權 D.證實了領主附庸平等13.圖1所示的是兩種農作物的傳播路徑,這兩種作物是( )圖1A.小米和甘薯 B.玉米和水稻C.甘蔗和咖啡 D.小麥和高粱14.下圖為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圖。對其描述正確的是( )A.阿茲特克人在①處建立帝國并劃分四大政區B.瑪雅人在②處建造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廟宇C.印加人在③處發明了“浮動園地”D.班圖人在④處培育出了西瓜和棉花15.伴隨農耕文明的發展,古代世界崛起了一系列帝國。圖中描述的帝國是( )◎經歷10年征戰,滅亡波斯帝國 ◎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宣布君權神投,地方實行行省制 ◎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官職,推廣希臘文化A.亞述帝國 B.波斯帝國 C.亞歷山大帝國 D.羅馬帝國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26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有位學者在總結西歐封建社會的歷史時,使用了如下標題:“黑暗時代/充滿變化的時代”根據材料,結合5—15世紀的西歐歷史,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材料二無論如何,中世紀都不是一個沉睡的可怕的時代,那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公元600年的歐洲和公元1100年或1400年的歐洲有著截然不同的景象,中世紀早期(均500一1000年)指成形時期。這段時期動蕩不安,支化不斷,從西羅馬帝國的分離折,延續到校為穩定自信的西歐文明的出現,中世紀中期(約1000-1300年),人口逐漸增長,財富得以匯聚,成市得到發展,教育得到振頭,成也在擴張。中世紀晚期(約1300一1500年)則見泛了可怕的災難以及社會形態的變化。在1500年時,歐洲的生產技術,政治結構和經濟組織的發達使之與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相比,具有絕對優勢。——[美]朱迪斯·本內特《歐洲中世紀史》(1)依據材料一中的兩幅圖片,概括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4分)(2)指出材料二中作者對歐洲中世紀所持的觀點,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閘釋這一觀點。(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