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同步學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學生版+教師版)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兩課時)(一)學 生 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1.冷戰的含義: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2.原因(1)制度差異:美國和蘇聯是兩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級大國。(2)同盟關系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3)根本原因:兩國的國家利益存在嚴重沖突,意識形態也尖銳對立。3.開始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發表被稱為“杜魯門主義”的演說。4.主要表現領域國家措施時間影響政治美國杜魯門主義1947.3美國對蘇聯發動冷戰的標志蘇聯共產黨和工人情報局1947.9宣布世界分裂為帝國主義和反帝國主義兩個相互敵對和斗爭陣營經濟美國馬歇爾計劃1947.6控制西歐、遏制蘇聯、鞏固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蘇聯經互會1949形成了以蘇聯計劃經統計模式為主導的經濟體系軍事美國“北約”1949.4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形成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蘇聯“華約”1955.5地緣美國第一次柏林危機1948.6直接導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于1949年成立,德國分裂蘇聯5.兩極對峙格局的特征(1)兩極格局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集團之外。(2)陣線分明:美蘇對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3)主導力量: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4)斗爭方式:“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5)體現矛盾:體現著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其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6.“冷戰”與兩極對峙格局的影響(1)積極:①兩大集團勢均力敵,不敢輕易動武,使得近半個世紀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②客觀上促進了科技的發展。(2)消極:①美蘇“冷戰”關系壓倒了其他國際關系,造成西歐依靠美國,東歐依賴蘇聯的局面,世界被分裂為兩部分;②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全面對抗,進行軍備競賽,使世界處于毀滅性的核戰爭的威脅之下;③美蘇兩國為爭奪勢力范圍和世界霸權,肆意踐踏國際法,干涉別國內政,甚至不惜大舉用兵,嚴重破壞了世界和平。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1.冷戰的發展(1)特點: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對抗。(2)表現1)緩和:美、蘇開展對話;2)對抗:①1958年11月的第二次柏林危機;②1962年10月古巴導彈危機。(3)影響:帶來的戰爭特別是核戰爭的風險空前嚴重。2.多極力量的成長西方陣營逐漸分化(1)西歐: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 是一個經濟一體化組織(2)日本:經濟“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1)原因: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2)表現: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中蘇關系的破裂。中國崛起(1)標志事件:擁有“兩彈一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等。(2)意義: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興起(1)萬隆會議: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舉行了萬隆會議,由此誕生了體現和平共處原則的“萬隆精神”。 (2)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3.影響: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三、兩極格局的瓦解1.美蘇關系時期特征蘇聯美國70年代日趨緊張蘇聯入侵阿富汗加強對蘇聯的遏制,大搞軍備競賽,實施“戰略防御計劃”1985年以后走向緩和①對話:美蘇首腦多次會晤,建立了多層次對話機制。②裁軍:1987年美蘇簽署《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1991年兩國簽訂《美蘇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③戰略收縮: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兩德統一;蘇聯與中國關系也實現了正常化 1990年兩德實現統一2.兩極格局的瓦解(1)原因①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和平演變”攻勢。②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2)標志:蘇聯解體。(3)影響: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隨之結束。兩極格局中出現的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重難突破】一、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1)聯系①杜魯門主義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它標志著美國對外政策已由局部擴張轉向全球擴張,是冷戰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現。②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延續和擴大,是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具體表現。(2)區別①杜魯門主義表現為公開、赤裸裸地反共反蘇。②馬歇爾計劃則采用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定資本主義制度,控制歐洲,聯合西歐各國共同反共反蘇。(3)實質: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遏制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力量,穩定資本主義統治秩序,確立和鞏固美國的霸權地位。二、認識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原因與影響(1)隨著西歐由經濟聯合走向政治聯合,其實力越來越強,在各個領域與美國和日本展開競爭。(2)20世紀50年代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以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基礎,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其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3)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使得第三世界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沖擊了兩極格局。(4)改革開放后,中國迅速崛起,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地位日益重要。(5)美國和蘇聯受軍備競賽和對外侵略戰爭的拖累,實力相對衰落。(6)兩極格局因為美蘇的相對衰落,日本、西歐、中國及第三世界的興起而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世界多極化趨勢已經出現并深入發展。【模擬測試】1.(2023·江蘇·聯考三模)1947年6月,討論馬歇爾計劃的巴黎會議召開,蘇聯的態度出現了重大變化。該變化表明冷戰的態勢是( ) 時間 態度 理由6月22日 同意出席并動員東歐盟國出席 希望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重提德國的賠償問題7月8日 退出會議并要求東歐盟國拒絕參加 該計劃會導致西方勢力滲入東歐,使歐洲在經濟政治上依附于美國并建立一個反對蘇聯的集團8月6日 與東歐國家簽訂雙邊貿易協定 組成對抗西方的利益集團,加強蘇聯對東歐的空制,鞏固與東歐的經濟關系A.蘇聯加強了對東歐的組織控制 B.歐洲出現了兩大軍事政治集團C.正在朝著集團對抗的方向發展 D.蘇聯最終確定冷戰對抗的政策2.(2023·海南海口·海南中學三模)《尼克松回憶錄》中寫到:“12月22日晚,肯尼迪總統(1961—1963)在一次十分引人注目的電視演講中宣稱,蘇聯已把中程核導彈運進了古巴。他宣稱美國海軍封鎖古巴,并要求蘇聯立即拆除并撤走導彈。全世界都緊張地注視著赫魯曉夫對這一直接挑戰所作出的反應。”由材料可知( )A.美蘇冷戰出現嚴重正面對峙 B.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攻勢C.世界時刻面臨熱核戰爭威脅 D.地緣政治的核心已轉至美洲3.(2023·四川德陽·模擬預測)下圖為1959年美國在莫斯科舉辦的博覽會情況。美國此舉主要是為了( )●蘇聯民眾驚訝于琳瑯滿目的展品,特別是速凍食品、精美的收音機、彩色電視機、照相機、洗衣機等家庭消費品●蘇聯年輕女性爭先恐后嘗試美國造型師免費提供的理發、化妝和修剪指甲服務●蘇聯青年人熱烈議論著美國的流行爵士樂和高保真照片,大街小巷時而還會傳來流行爵士樂的曲調A.展示物質文化凸顯國家實力 B.借助經濟交流扭轉冷戰劣勢C.通過兩國合作擴大商品輸出 D.加強宣傳攻勢滲透意識形態4.(2023·河北·聯考模擬預測)艾森豪威爾第一屆政府時期對外援助并不積極,但基本上維持了杜魯門政府經濟、技術援助的規模。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即第二屆政府時期,開始更多地關注拉美等第三世界國家;由強調軍事援助,逐漸演變為突出經濟援助和經濟建設。這些變化( )A.說明美國改變了冷戰的思維 B.反映出美蘇由對抗走向緩和C.旨在與蘇聯爭奪“中間地帶” D.加重了美國冷戰的經濟成本5.(2023·河北衡水·聯考二模)1950年,設在西德的自由歐洲電臺用捷克語對捷克斯洛伐克進行廣播,拉開了美國中情局秘密資助的“自由之風”行動的序幕。次年5月,捷政府就此事向美國政府發起抗議,美方在回應時表示,信息自由是美國乃至西方民主的基本原則,美國政府無權干預私有廣播機構依據信息自由原則所展開的活動。這實質上反映了( )A.兩極格局的形成 B.美歐關系的破裂C.冷戰局勢的發展 D.西方民主的內涵6.(2023·海南·二模)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美國決定在土耳其部署15枚“木星”遠程導彈,作為對付蘇聯的一種威懾力量;1962年10月中旬,美國發現蘇聯在古巴部署中程導彈;1963年1月中旬,美國政府正式宣布將分階段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木星”遠程導彈。材料說明( )A.美蘇爭霸威脅了世界的安全 B.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優勢地位C.美蘇兩國既有競爭又有妥協 D.第三世界成為美蘇爭霸的工具7.(2023·河北·模擬預測)在二戰尚未結束之前,美蘇對戰后勢力范圍已經做出了令雙方相對滿意的劃分,但美蘇間經濟合作的破裂、西歐經濟形勢的惡化和西歐安全形勢之間的互動,共同推動了冷戰秩序的形成。由此可知,冷戰秩序的形成( )A.為歐洲走向聯合提供了一定條件 B.較長時期內避免了戰爭的威脅C.緣于政治對抗與金融競爭的結合 D.充分吸取了經濟大危機的教訓8.(2023·湖南長沙·模擬預測)下圖所示為1946年1月29日英國《標準晚報》上的一幅漫畫,該漫畫描繪的場景是時任英國外交大臣的貝文和蘇聯負責外交事務的維辛斯基爭論伊朗的石油特許權問題。該漫畫可用來說明( )A.資源爭奪是冷戰興起的重要原因 B.二戰結束后世界石油危機加劇C.美、蘇爭霸的重點轉向爭奪西歐 D.英國將冷戰的責任推卸給蘇聯9.(2023·廣東·二模)下圖為冷戰時期蘇聯的諷刺漫畫。畫中的地圖為中東地區,地圖上的文字為“東方鄰居”,桶上的文字則為“油”,圖中三人代表不同的歐美國家。它表明當時( )A.軍備競賽導致局勢緊張 B.蘇聯警惕歐美勢力擴張C.蘇聯重視保護自身石油資源 D.中東成為美蘇對抗的最前沿10.(2023·福建泉州·模擬預測)1963年,法國總統戴高樂拒絕了美國的“多邊核力量”計劃和美蘇倡導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稍后,蘇聯漫畫家創作《法國正為季節性的供暖做準備》(如下圖),戴高樂抱著大量導彈向共和國的房子走去,煙囪里冒出如同核爆炸般的蘑菇云。這反映了( )A.資本主義陣營走向瓦解 B.蘇聯與西方關系的緩和C.戰后國際秩序受到沖擊 D.法國奉行民族利己主義11.(2023·河北·聯考三模)為了對抗馬歇爾計劃,蘇聯于1947年推出“莫洛托夫計劃”,致力于加強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關系。美國同西歐國家聯合起來,于1950年1月9日成立了“對共產黨國家出口管制統籌委員會”,對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貿易管制。材料表明( )A.冷戰對抗阻礙全球化的發展 B.美蘇冷戰起源于經濟因素C.戰后歐洲經濟陷入低迷局面 D.兩極對峙以經濟壓制為主12.(2023·山東泰安·三模)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所長沃爾克·佩茨認為,自拜登出任美國總統以來,面對中美競爭,歐洲國家既不愿意二選一,同時也難以采取等距離政策。因此,歐洲正在加大努力定義自身既包括地緣經濟也包括地緣政治的利益和優先事項。這論述折射出當前( )A.美德外交政策趨近 B.歐洲一體化程度加深C.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D.歐盟趁機向東方擴張13.(2023·黑龍江哈爾濱·哈師大附中三模)20世紀8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逐漸形成“敲打日本”的局面,如荷蘭記者沃爾夫倫發表的《日本權力結構之謎》一書用批判的眼光來審視日本;美國學者約翰遜也說:“日本所需石油的55%通過波斯灣,美國和歐洲保護著這條海上通道,為什么只有日本坐享其成,日本應以某種形式負擔其代價。”這反映了( )A.資本主義陣營分崩離析 B.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C.日本缺乏大國責任擔當 D.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14.(2023春·重慶沙坪壩·校考)下圖為美國漫畫家Herblock創作的題為《讓我們為這東西加把鎖》的漫畫,1962年11月發表于華盛頓郵報,圖片下方的“NUCLEARWAR”意為“核戰爭”。該漫畫反映出( )A.美蘇爭霸中蘇聯處于攻勢B.美蘇處理核威脅走向理性C.追求國際和平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D.核威脅改變了大國博弈的關系實質15.(2023·江蘇蘇州·三模)西方世界普遍認為,冷戰終結是大西洋同盟體系主導下自由世界的全方位勝利。俄羅斯認為,冷戰終結是雙方聯合協商的結果,它意味著俄羅斯將與西方一道以平等創始人的身份重塑一個基于求同存異、觀念和制度多元主義等理念的泛歐洲共同體和一個更加包容的國際安全體系。由此可知冷戰的終結( )A.推動了世界格局多極化 B.擴大了西方世界影響力C.埋下了國際沖突的隱患 D.密切西方與俄羅斯聯系【模擬測試】答案與解析1.【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7年(世界)。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1947年,蘇聯從同意并動員東歐盟國參與馬歇爾計劃、到帶領東歐盟國退出巴黎會議,再到與東歐國家簽訂雙邊貿易協定,該變化表明冷戰發展到經濟領域,正在朝著集團對抗的方向發展,C項正確;蘇聯加強了對東歐的組織控制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項;據所學,直到1955年華約成立,歐洲才形成了兩大軍事政治集團,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冷戰的發展而非蘇聯冷戰對抗政策的最終確定,排除D項。2.【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2年(世界)。根據材料可知,古巴導彈危機導致美蘇關系緊張,出現嚴重的正面對峙,A項正確;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蘇爭霸的第一階段,特點是既有緩和又有爭奪,無法體現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攻勢,排除B項;C項錯在“時刻”面臨威脅,排除C項;地緣政治核心一直在歐洲,排除D項。3.【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9年(美國)。根據材料可知,此時處于美蘇冷戰時期,美國利用文化宣傳、經濟展示等手段宣揚美國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強宣傳攻勢滲透意識形態,D項正確;美國此舉主要是為了加強宣傳攻勢滲透意識形態,A項不屬于主要目的,排除A項;此時美國并不處于劣勢,排除B項;美國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宣傳攻勢滲透意識形態,而不是通過兩國合作擴大商品輸出,排除C項。4.【答案】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美國)。根據材料信息,森豪威爾第二屆政府時期“更多地關注拉美等第三世界國家”,其目的是確保并擴大美國在“中間地帶”的勢力范圍,遏制共產主義可能的“滲透”或“顛覆”,C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冷戰下的對抗走向緩和還要看蘇聯的反應,材料未涉及蘇聯的態度,排除B項;無論是軍事援助還是經濟援助,冷戰成本都很高,排除D項。5.【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冷戰時期(美國、歐洲)。據材料“設在西德的自由歐洲電臺用捷克語對捷克斯洛伐克進行廣播”及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冷戰過程中通過除直接軍事戰爭之外的一切方式進行對抗,本質上反映了冷戰局勢的發展,C項正確;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的時間是1955年,排除A項;冷戰時期美國與西歐關系并沒有破裂,排除B項;材料放映了冷戰時期兩個陣營互相攻擊對方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并非反映了西方民主的內涵,排除D項。6.【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1963年(美國、蘇聯)。由材料中“美國決定在土耳其部署15枚‘木星’遠程導彈”“美國發現蘇聯在古巴部署中程導彈”“美國政府正式宣布將分階段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木星’遠程導彈”等信息可知,美國積極遏制蘇聯的發展,同時又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與蘇聯妥協,這說明美蘇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妥協,C項正確;A項表述符合史實,材料無法體現,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20世紀50、60年代,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攻勢,B項表述符合史實,但是材料無法體現,材料體現的是20世紀50、60年代,美蘇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妥協,排除B項;材料雖涉及第三世界的古巴,但是僅憑材料信息無法得出“第三世界成為美蘇爭霸的工具”的認識,排除D項。7.【答案】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原因題和影響題。時空是二戰尚未結束之前。據材料“美蘇對戰后勢力范圍已經做出了令雙方相對滿意的劃分……共同推動了冷戰秩序的形成”,可以看出美蘇之間政治的對抗和經濟合作的破裂,政治和經濟雙重的作用推動了冷戰的形成,C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得出歐洲聯合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冷戰的形成的條件和背景,未提及避免了戰爭的威脅,排除B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經濟大危機對冷戰形成的影響,排除D項。8.【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946年。據題干材料可知主要結論:1946年二戰結束初期,英蘇之間爭奪伊朗的石油特許權。結合所學可知,二戰結束初期,美英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與蘇聯從戰爭合作走向對抗,石油資源的爭奪也體現在雙方的對抗,是冷戰興起的重要原因。A項正確;石油危機加劇是20世紀70年代,排除B項;美蘇爭霸的重點一直是歐洲,題干提到的是英國與蘇聯,排除C項;漫畫體現英國與蘇聯在石油資源方面的對抗,而不是英國將冷戰責任推給蘇聯,排除D項。9.【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冷戰時期的美蘇。從材料中的內容可以看出,歐美國家正覬覦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因此材料主旨反映出蘇聯警惕歐美勢力在中東地區的擴張,B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軍備的內容,無法得出相關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地區是中東地區,而不是蘇聯自己的石油,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對美蘇對抗的前沿地區進行對比,不能得出中東是最前沿,結合所學可得出歐洲才是最前沿,排除D項。10.【答案】C【詳解】二戰結束后,美蘇兩極格局形成,法國戴高樂拒絕美國和蘇聯的計劃、條約,反映法國外交獨立自主的意識,是對兩極格局的沖擊,C項正確;資本主義陣營逐漸分化,而非瓦解,排除A項;20世紀六十年代,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關系緊張,而且材料中并未提到蘇聯和西方的關系,排除B項;法國的做法是為了擺脫美蘇的影響,維護本國利益,這不屬于民族利己主義,排除D項。11.【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7年至1950年(蘇聯)。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統籌委員會對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貿易管制,不利于市場的統一和經濟的發展,這一切都起源于美蘇冷戰,A項正確;馬歇爾計劃提出之前,美蘇之間就已在政治領域開始了冷戰,排除B項;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過調整,經濟有所恢復,排除C項;兩極對峙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多個方面,排除D項。12.【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歐洲)。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面對美國排擠中國的情況,歐洲國家不愿意二選一,說明歐盟有自己的外交利益和主張,反映了當前多極化趨勢正在發展,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既不愿意二選一,同時也難以采取等距離政策”,德國與美國外交政策沒有趨近,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歐盟積極謀求包括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的利益和優先事項,未體現一體化程度加深和趁機向東方擴張,排除BD項。13.【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日本和歐美)。據材料“敲打日本……為什么只有日本坐享其成,日本應以某種形式負擔其代價。”,可知20世紀80年代歐美國家敲打日本,都是由于日本經濟的騰飛對他們的利益產生了沖擊,美日歐三足鼎立是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B項正確;“分崩離析”,表述夸大,此時資本主義陣營并未崩潰,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對日本經濟騰飛的擔憂,與大國責任擔當無關,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日本經濟發展對經濟格局的影響,并不能說明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排除D項。14.【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2年(世界)。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美蘇兩國在使用核武器方面“加把鎖”,不輕易使用核武器,這說明美蘇處理核威脅走向理性,B項正確;材料主旨是使用核武器,而不是美蘇爭霸中蘇聯的地位,排除A項;材料屬于美國漫畫,無法說明追求國際和平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排除C項;1962年大國博弈的實質仍然是爭霸,并未改變,排除D項。15.【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西方國家和俄羅斯關于冷戰終結的說法不同,體現了西方國家和俄羅斯的博弈,埋下了國際沖突的隱患,C項正確;冷戰的終結推動了世界格局多極化,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西方國家和俄羅斯關于冷戰終結的說法不同,不能說明冷戰終結擴大了西方世界影響力,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冷戰的終結埋下了國際沖突的隱患,未體現密切西方與俄羅斯聯系,排除D項。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同步學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重難突破+模擬測試)(學生版+教師版)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兩課時)(二)教 師 版【時空坐標】【思維導圖】【知識梳理】 一、冷戰與兩極格局1.冷戰的含義:指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2.原因(1)制度差異:美國和蘇聯是兩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級大國。(2)同盟關系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3)根本原因:兩國的國家利益存在嚴重沖突,意識形態也尖銳對立。3.開始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發表被稱為“杜魯門主義”的演說。4.主要表現領域國家措施時間影響政治美國杜魯門主義1947.3美國對蘇聯發動冷戰的標志蘇聯共產黨和工人情報局1947.9宣布世界分裂為帝國主義和反帝國主義兩個相互敵對和斗爭陣營經濟美國馬歇爾計劃1947.6控制西歐、遏制蘇聯、鞏固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蘇聯經互會1949形成了以蘇聯計劃經統計模式為主導的經濟體系軍事美國“北約”1949.4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形成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蘇聯“華約”1955.5地緣美國第一次柏林危機1948.6直接導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于1949年成立,德國分裂蘇聯5.兩極對峙格局的特征(1)兩極格局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有些國家處于兩大集團之外。(2)陣線分明:美蘇對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3)主導力量: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4)斗爭方式:“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5)體現矛盾:體現著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其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6.“冷戰”與兩極對峙格局的影響(1)積極:①兩大集團勢均力敵,不敢輕易動武,使得近半個世紀沒有爆發新的世界大戰;②客觀上促進了科技的發展。(2)消極:①美蘇“冷戰”關系壓倒了其他國際關系,造成西歐依靠美國,東歐依賴蘇聯的局面,世界被分裂為兩部分;②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全面對抗,進行軍備競賽,使世界處于毀滅性的核戰爭的威脅之下;③美蘇兩國為爭奪勢力范圍和世界霸權,肆意踐踏國際法,干涉別國內政,甚至不惜大舉用兵,嚴重破壞了世界和平。二、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1.冷戰的發展(1)特點: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對抗。(2)表現1)緩和:美、蘇開展對話;2)對抗:①1958年11月的第二次柏林危機;②1962年10月古巴導彈危機。(3)影響:帶來的戰爭特別是核戰爭的風險空前嚴重。2.多極力量的成長西方陣營逐漸分化(1)西歐: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 是一個經濟一體化組織(2)日本:經濟“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1)原因: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2)表現: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中蘇關系的破裂。中國崛起(1)標志事件:擁有“兩彈一星”、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等。(2)意義:中國成為國際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興起(1)萬隆會議: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舉行了萬隆會議,由此誕生了體現和平共處原則的“萬隆精神”。 (2)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3.影響: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三、兩極格局的瓦解1.美蘇關系時期特征蘇聯美國70年代日趨緊張蘇聯入侵阿富汗加強對蘇聯的遏制,大搞軍備競賽,實施“戰略防御計劃”1985年以后走向緩和①對話:美蘇首腦多次會晤,建立了多層次對話機制。②裁軍:1987年美蘇簽署《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1991年兩國簽訂《美蘇關于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③戰略收縮: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宣布不再干涉東歐事務,同意兩德統一;蘇聯與中國關系也實現了正常化 1990年兩德實現統一2.兩極格局的瓦解(1)原因①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和平演變”攻勢。②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2)標志:蘇聯解體。(3)影響:持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隨之結束。兩極格局中出現的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重難突破】一、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1)聯系①杜魯門主義是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宣言書,它標志著美國對外政策已由局部擴張轉向全球擴張,是冷戰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現。②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延續和擴大,是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具體表現。(2)區別①杜魯門主義表現為公開、赤裸裸地反共反蘇。②馬歇爾計劃則采用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定資本主義制度,控制歐洲,聯合西歐各國共同反共反蘇。(3)實質: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遏制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力量,穩定資本主義統治秩序,確立和鞏固美國的霸權地位。二、認識多極化趨勢出現的原因與影響(1)隨著西歐由經濟聯合走向政治聯合,其實力越來越強,在各個領域與美國和日本展開競爭。(2)20世紀50年代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以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基礎,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其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3)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使得第三世界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沖擊了兩極格局。(4)改革開放后,中國迅速崛起,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地位日益重要。(5)美國和蘇聯受軍備競賽和對外侵略戰爭的拖累,實力相對衰落。(6)兩極格局因為美蘇的相對衰落,日本、西歐、中國及第三世界的興起而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世界多極化趨勢已經出現并深入發展。【模擬測試】1.(2023·江蘇·聯考三模)1947年6月,討論馬歇爾計劃的巴黎會議召開,蘇聯的態度出現了重大變化。該變化表明冷戰的態勢是( ) 時間 態度 理由6月22日 同意出席并動員東歐盟國出席 希望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重提德國的賠償問題7月8日 退出會議并要求東歐盟國拒絕參加 該計劃會導致西方勢力滲入東歐,使歐洲在經濟政治上依附于美國并建立一個反對蘇聯的集團8月6日 與東歐國家簽訂雙邊貿易協定 組成對抗西方的利益集團,加強蘇聯對東歐的空制,鞏固與東歐的經濟關系A.蘇聯加強了對東歐的組織控制 B.歐洲出現了兩大軍事政治集團C.正在朝著集團對抗的方向發展 D.蘇聯最終確定冷戰對抗的政策【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7年(世界)。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1947年,蘇聯從同意并動員東歐盟國參與馬歇爾計劃、到帶領東歐盟國退出巴黎會議,再到與東歐國家簽訂雙邊貿易協定,該變化表明冷戰發展到經濟領域,正在朝著集團對抗的方向發展,C項正確;蘇聯加強了對東歐的組織控制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項;據所學,直到1955年華約成立,歐洲才形成了兩大軍事政治集團,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冷戰的發展而非蘇聯冷戰對抗政策的最終確定,排除D項。2.(2023·海南海口·海南中學三模)《尼克松回憶錄》中寫到:“12月22日晚,肯尼迪總統(1961—1963)在一次十分引人注目的電視演講中宣稱,蘇聯已把中程核導彈運進了古巴。他宣稱美國海軍封鎖古巴,并要求蘇聯立即拆除并撤走導彈。全世界都緊張地注視著赫魯曉夫對這一直接挑戰所作出的反應。”由材料可知( )A.美蘇冷戰出現嚴重正面對峙 B.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攻勢C.世界時刻面臨熱核戰爭威脅 D.地緣政治的核心已轉至美洲【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2年(世界)。根據材料可知,古巴導彈危機導致美蘇關系緊張,出現嚴重的正面對峙,A項正確;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蘇爭霸的第一階段,特點是既有緩和又有爭奪,無法體現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攻勢,排除B項;C項錯在“時刻”面臨威脅,排除C項;地緣政治核心一直在歐洲,排除D項。3.(2023·四川德陽·模擬預測)下圖為1959年美國在莫斯科舉辦的博覽會情況。美國此舉主要是為了( )●蘇聯民眾驚訝于琳瑯滿目的展品,特別是速凍食品、精美的收音機、彩色電視機、照相機、洗衣機等家庭消費品●蘇聯年輕女性爭先恐后嘗試美國造型師免費提供的理發、化妝和修剪指甲服務●蘇聯青年人熱烈議論著美國的流行爵士樂和高保真照片,大街小巷時而還會傳來流行爵士樂的曲調A.展示物質文化凸顯國家實力 B.借助經濟交流扭轉冷戰劣勢C.通過兩國合作擴大商品輸出 D.加強宣傳攻勢滲透意識形態【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9年(美國)。根據材料可知,此時處于美蘇冷戰時期,美國利用文化宣傳、經濟展示等手段宣揚美國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強宣傳攻勢滲透意識形態,D項正確;美國此舉主要是為了加強宣傳攻勢滲透意識形態,A項不屬于主要目的,排除A項;此時美國并不處于劣勢,排除B項;美國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宣傳攻勢滲透意識形態,而不是通過兩國合作擴大商品輸出,排除C項。4.(2023·河北·聯考模擬預測)艾森豪威爾第一屆政府時期對外援助并不積極,但基本上維持了杜魯門政府經濟、技術援助的規模。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即第二屆政府時期,開始更多地關注拉美等第三世界國家;由強調軍事援助,逐漸演變為突出經濟援助和經濟建設。這些變化( )A.說明美國改變了冷戰的思維 B.反映出美蘇由對抗走向緩和C.旨在與蘇聯爭奪“中間地帶” D.加重了美國冷戰的經濟成本【答案】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美國)。根據材料信息,森豪威爾第二屆政府時期“更多地關注拉美等第三世界國家”,其目的是確保并擴大美國在“中間地帶”的勢力范圍,遏制共產主義可能的“滲透”或“顛覆”,C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冷戰下的對抗走向緩和還要看蘇聯的反應,材料未涉及蘇聯的態度,排除B項;無論是軍事援助還是經濟援助,冷戰成本都很高,排除D項。5.(2023·河北衡水·聯考二模)1950年,設在西德的自由歐洲電臺用捷克語對捷克斯洛伐克進行廣播,拉開了美國中情局秘密資助的“自由之風”行動的序幕。次年5月,捷政府就此事向美國政府發起抗議,美方在回應時表示,信息自由是美國乃至西方民主的基本原則,美國政府無權干預私有廣播機構依據信息自由原則所展開的活動。這實質上反映了( )A.兩極格局的形成 B.美歐關系的破裂C.冷戰局勢的發展 D.西方民主的內涵【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冷戰時期(美國、歐洲)。據材料“設在西德的自由歐洲電臺用捷克語對捷克斯洛伐克進行廣播”及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冷戰過程中通過除直接軍事戰爭之外的一切方式進行對抗,本質上反映了冷戰局勢的發展,C項正確;兩極對峙格局形成的時間是1955年,排除A項;冷戰時期美國與西歐關系并沒有破裂,排除B項;材料放映了冷戰時期兩個陣營互相攻擊對方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并非反映了西方民主的內涵,排除D項。6.(2023·海南·二模)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美國決定在土耳其部署15枚“木星”遠程導彈,作為對付蘇聯的一種威懾力量;1962年10月中旬,美國發現蘇聯在古巴部署中程導彈;1963年1月中旬,美國政府正式宣布將分階段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木星”遠程導彈。材料說明( )A.美蘇爭霸威脅了世界的安全 B.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優勢地位C.美蘇兩國既有競爭又有妥協 D.第三世界成為美蘇爭霸的工具【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1963年(美國、蘇聯)。由材料中“美國決定在土耳其部署15枚‘木星’遠程導彈”“美國發現蘇聯在古巴部署中程導彈”“美國政府正式宣布將分階段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木星’遠程導彈”等信息可知,美國積極遏制蘇聯的發展,同時又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與蘇聯妥協,這說明美蘇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妥協,C項正確;A項表述符合史實,材料無法體現,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20世紀50、60年代,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攻勢,B項表述符合史實,但是材料無法體現,材料體現的是20世紀50、60年代,美蘇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妥協,排除B項;材料雖涉及第三世界的古巴,但是僅憑材料信息無法得出“第三世界成為美蘇爭霸的工具”的認識,排除D項。7.(2023·河北·模擬預測)在二戰尚未結束之前,美蘇對戰后勢力范圍已經做出了令雙方相對滿意的劃分,但美蘇間經濟合作的破裂、西歐經濟形勢的惡化和西歐安全形勢之間的互動,共同推動了冷戰秩序的形成。由此可知,冷戰秩序的形成( )A.為歐洲走向聯合提供了一定條件 B.較長時期內避免了戰爭的威脅C.緣于政治對抗與金融競爭的結合 D.充分吸取了經濟大危機的教訓【答案】C【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原因題和影響題。時空是二戰尚未結束之前。據材料“美蘇對戰后勢力范圍已經做出了令雙方相對滿意的劃分……共同推動了冷戰秩序的形成”,可以看出美蘇之間政治的對抗和經濟合作的破裂,政治和經濟雙重的作用推動了冷戰的形成,C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得出歐洲聯合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冷戰的形成的條件和背景,未提及避免了戰爭的威脅,排除B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經濟大危機對冷戰形成的影響,排除D項。8.(2023·湖南長沙·模擬預測)下圖所示為1946年1月29日英國《標準晚報》上的一幅漫畫,該漫畫描繪的場景是時任英國外交大臣的貝文和蘇聯負責外交事務的維辛斯基爭論伊朗的石油特許權問題。該漫畫可用來說明( )A.資源爭奪是冷戰興起的重要原因 B.二戰結束后世界石油危機加劇C.美、蘇爭霸的重點轉向爭奪西歐 D.英國將冷戰的責任推卸給蘇聯【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946年。據題干材料可知主要結論:1946年二戰結束初期,英蘇之間爭奪伊朗的石油特許權。結合所學可知,二戰結束初期,美英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與蘇聯從戰爭合作走向對抗,石油資源的爭奪也體現在雙方的對抗,是冷戰興起的重要原因。A項正確;石油危機加劇是20世紀70年代,排除B項;美蘇爭霸的重點一直是歐洲,題干提到的是英國與蘇聯,排除C項;漫畫體現英國與蘇聯在石油資源方面的對抗,而不是英國將冷戰責任推給蘇聯,排除D項。9.(2023·廣東·二模)下圖為冷戰時期蘇聯的諷刺漫畫。畫中的地圖為中東地區,地圖上的文字為“東方鄰居”,桶上的文字則為“油”,圖中三人代表不同的歐美國家。它表明當時( )A.軍備競賽導致局勢緊張 B.蘇聯警惕歐美勢力擴張C.蘇聯重視保護自身石油資源 D.中東成為美蘇對抗的最前沿【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冷戰時期的美蘇。從材料中的內容可以看出,歐美國家正覬覦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因此材料主旨反映出蘇聯警惕歐美勢力在中東地區的擴張,B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軍備的內容,無法得出相關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地區是中東地區,而不是蘇聯自己的石油,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對美蘇對抗的前沿地區進行對比,不能得出中東是最前沿,結合所學可得出歐洲才是最前沿,排除D項。10.(2023·福建泉州·模擬預測)1963年,法國總統戴高樂拒絕了美國的“多邊核力量”計劃和美蘇倡導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稍后,蘇聯漫畫家創作《法國正為季節性的供暖做準備》(如下圖),戴高樂抱著大量導彈向共和國的房子走去,煙囪里冒出如同核爆炸般的蘑菇云。這反映了( )A.資本主義陣營走向瓦解 B.蘇聯與西方關系的緩和C.戰后國際秩序受到沖擊 D.法國奉行民族利己主義【答案】C【詳解】二戰結束后,美蘇兩極格局形成,法國戴高樂拒絕美國和蘇聯的計劃、條約,反映法國外交獨立自主的意識,是對兩極格局的沖擊,C項正確;資本主義陣營逐漸分化,而非瓦解,排除A項;20世紀六十年代,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關系緊張,而且材料中并未提到蘇聯和西方的關系,排除B項;法國的做法是為了擺脫美蘇的影響,維護本國利益,這不屬于民族利己主義,排除D項。11.(2023·河北·聯考三模)為了對抗馬歇爾計劃,蘇聯于1947年推出“莫洛托夫計劃”,致力于加強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關系。美國同西歐國家聯合起來,于1950年1月9日成立了“對共產黨國家出口管制統籌委員會”,對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貿易管制。材料表明( )A.冷戰對抗阻礙全球化的發展 B.美蘇冷戰起源于經濟因素C.戰后歐洲經濟陷入低迷局面 D.兩極對峙以經濟壓制為主【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7年至1950年(蘇聯)。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統籌委員會對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貿易管制,不利于市場的統一和經濟的發展,這一切都起源于美蘇冷戰,A項正確;馬歇爾計劃提出之前,美蘇之間就已在政治領域開始了冷戰,排除B項;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過調整,經濟有所恢復,排除C項;兩極對峙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多個方面,排除D項。12.(2023·山東泰安·三模)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所長沃爾克·佩茨認為,自拜登出任美國總統以來,面對中美競爭,歐洲國家既不愿意二選一,同時也難以采取等距離政策。因此,歐洲正在加大努力定義自身既包括地緣經濟也包括地緣政治的利益和優先事項。這論述折射出當前( )A.美德外交政策趨近 B.歐洲一體化程度加深C.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D.歐盟趁機向東方擴張【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歐洲)。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面對美國排擠中國的情況,歐洲國家不愿意二選一,說明歐盟有自己的外交利益和主張,反映了當前多極化趨勢正在發展,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既不愿意二選一,同時也難以采取等距離政策”,德國與美國外交政策沒有趨近,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歐盟積極謀求包括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的利益和優先事項,未體現一體化程度加深和趁機向東方擴張,排除BD項。13.(2023·黑龍江哈爾濱·哈師大附中三模)20世紀8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逐漸形成“敲打日本”的局面,如荷蘭記者沃爾夫倫發表的《日本權力結構之謎》一書用批判的眼光來審視日本;美國學者約翰遜也說:“日本所需石油的55%通過波斯灣,美國和歐洲保護著這條海上通道,為什么只有日本坐享其成,日本應以某種形式負擔其代價。”這反映了( )A.資本主義陣營分崩離析 B.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C.日本缺乏大國責任擔當 D.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日本和歐美)。據材料“敲打日本……為什么只有日本坐享其成,日本應以某種形式負擔其代價。”,可知20世紀80年代歐美國家敲打日本,都是由于日本經濟的騰飛對他們的利益產生了沖擊,美日歐三足鼎立是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B項正確;“分崩離析”,表述夸大,此時資本主義陣營并未崩潰,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對日本經濟騰飛的擔憂,與大國責任擔當無關,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日本經濟發展對經濟格局的影響,并不能說明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排除D項。14.(2023春·重慶沙坪壩·校考)下圖為美國漫畫家Herblock創作的題為《讓我們為這東西加把鎖》的漫畫,1962年11月發表于華盛頓郵報,圖片下方的“NUCLEARWAR”意為“核戰爭”。該漫畫反映出( )A.美蘇爭霸中蘇聯處于攻勢B.美蘇處理核威脅走向理性C.追求國際和平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D.核威脅改變了大國博弈的關系實質【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2年(世界)。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美蘇兩國在使用核武器方面“加把鎖”,不輕易使用核武器,這說明美蘇處理核威脅走向理性,B項正確;材料主旨是使用核武器,而不是美蘇爭霸中蘇聯的地位,排除A項;材料屬于美國漫畫,無法說明追求國際和平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排除C項;1962年大國博弈的實質仍然是爭霸,并未改變,排除D項。15.(2023·江蘇蘇州·三模)西方世界普遍認為,冷戰終結是大西洋同盟體系主導下自由世界的全方位勝利。俄羅斯認為,冷戰終結是雙方聯合協商的結果,它意味著俄羅斯將與西方一道以平等創始人的身份重塑一個基于求同存異、觀念和制度多元主義等理念的泛歐洲共同體和一個更加包容的國際安全體系。由此可知冷戰的終結( )A.推動了世界格局多極化 B.擴大了西方世界影響力C.埋下了國際沖突的隱患 D.密切西方與俄羅斯聯系【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材料可知,西方國家和俄羅斯關于冷戰終結的說法不同,體現了西方國家和俄羅斯的博弈,埋下了國際沖突的隱患,C項正確;冷戰的終結推動了世界格局多極化,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西方國家和俄羅斯關于冷戰終結的說法不同,不能說明冷戰終結擴大了西方世界影響力,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冷戰的終結埋下了國際沖突的隱患,未體現密切西方與俄羅斯聯系,排除D項。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