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一、知識必背(一)中國古代早期農業生產的耕作方法原始農業 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商周時期 出現了青銅農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二)古代生產工具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 人們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并將其逐漸推廣。西漢 趙過推廣耦犁,后來又出現犁壁,使鐵犁可以朝著同一個方向翻土。漢朝以后 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時期 江東地區出現曲轅犁。我國耕犁已相當完善,一直為后世沿用。(三)古代的耕作方法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 已經使用壟作法西漢時期 二牛一人耕作方法逐漸取代二牛三人耕作方法;趙過推行代田法。漢朝以后 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魏晉南北朝 北方旱地耕耙耱技術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術,至今沿用。(四)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建立 1.商周時期,土地歸國家所有,勞動者在田間集體耕作。 2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漸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伴隨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逐步形成。影響 1.積極方面:小農經濟下的農民,擁有一定的土地、農具或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2.消極方面:在封建地主階級的沉重剝削下,農民需要承擔沉重的徭役,小農經濟十分脆弱。(五)古代冶金技術的發展原始社會晚期 中國人已掌握了冶銅技術商周時代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禮器等精美青銅器,充分展示出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東漢 杜詩發明了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時期 出現灌鋼法(六)中國古代制瓷業的發展商朝 已燒制出原始瓷器東漢 燒出成熟的青瓷北朝 燒出成熟的白瓷唐朝 已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明宣德年間 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們奉為珍品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七)古代絲織業的發展商朝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商朝時已有了織機。西周 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西漢 西漢政府設在長安的東西織室有數千手工人唐朝 絲織技術高,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宋朝 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明清 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設在蘇杭等地的織造局生產的絲織品超過前代(八)中國古代民間手工業的發展春秋戰國和秦漢 發展魏晉南北朝 遭受摧殘隋唐 恢復和發展兩宋以后 民間手工業在曲折中繼續艱難發展元朝 民間紡織能手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明中葉以后 紡織、制瓷等行業中,民營手工業甚至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全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九)古代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明朝中后期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江南一些手工業部門開始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學術界稱之為“資本主義萌芽”。清朝 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但受到“海禁”政策、重農抑商及“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發展較為緩慢。(十)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在不同時期發展狀況商朝 商朝人善于經商,后世將從事商業活動的人稱為“商人”。春秋戰國 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會地位提高。秦漢 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一直到隋唐,商人經商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隋唐 除都市商業外,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為商業服務的柜坊和飛錢相繼問世。宋元 (1)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2)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 (3)元朝時,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明清 (1)棉花、茶葉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 (2)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 (3)出現地域性商人群體—“商幫”,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十一)中國古代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宋朝以前 縣治以上城市在特定位置設市,用于商業活動。官府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管理,按時開市、閉市。宋朝 (1)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 (2)城郊和鄉村“草市”更加普遍。 (3)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是四大商業名鎮(十二)中國古代各個時期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的發展西漢 開通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唐朝 廣州成為重要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兩宋 中國同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至非洲多個國家進行貿易,海外貿易稅收甚至成為南宋國庫重要財源。元朝 泉州成為重要外貿港口,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明清 統治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貿易漸趨萎縮。清朝時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朝貢貿易 (1)目的:不在于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宣揚國威,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 (2)特點:通過朝貢和賞賜完成,往往“厚往薄來”“倍償其價”。(十三)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原始社會 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時期 實行土地國有的“井田制”。春秋時期 私田大量開墾,土地轉讓關系進一步發展,井田制受到破壞;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其他諸侯國相繼進行稅制改革,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戰國時期 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自此,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十四)古代抑制土地兼并措施 1.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均田制。 2.明朝時期,政府丈量土地,按照人丁和田畝的多寡收取賦稅。結果 不能從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十五)重農抑商目的 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的征收,鞏固封建統治。主要表現 (1)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提出農業是本業,工商業是末業。 (2)西漢時期:漢武帝推行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向工商業者加重征稅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3)明清時期:政府沿襲“重本抑末”的治國理財思想,實行專賣制度,加征民營商業的商稅,阻礙了工商業發展,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十六)封建社會后期“海禁”與“閉關鎖國”原因 (1)明朝初期東南沿海倭患猖獗。 (2)清初要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 (3)清政府甚至認為,天朝大國物產豐盈,無所不有,無需與外國進行貿易。表現 (1)明朝:明太祖實行“海禁”,規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2)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內遷、禁海,實行“閉關鎖國”。 (3)明清統治者雖曾開放海禁,但基本實行閉關政策。影響 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二、能力提升(一)古代手工業經營的三種形態比較經營形態 管理方式 產品用途 流通方式官營手工業 政府直接經營、集中生產、大作坊。 武器軍用品和官府貴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場流通民營手工業 民間私人自主經營。 民間消費的產品。 在市場流通家庭手工業 農戶的副業 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的產品。 剩余部分出售(二)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歷史時期 土地制度 表現形式原始社會 土地公有制 ——奴隸社會(商周時期) 國王所有的貴族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封建社會(戰國以來) 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 國有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農土地所有制(三)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共性原因客觀環境 統一穩定的政治局面,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觀環境。政治條件 前代農民戰爭推動后繼王朝調整統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連續性。科技條件 生產工具的改進、水利的興修、歷法的進步、科技著作的頒布、外國先進技術的引入等,成為經濟恢復發展的科技條件。國內外交流 國內各民族、各地區間的交流、相互學習、中外交往的加強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群眾條件 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