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表探秘 冀人版五年級上冊 教學課件 目錄 新課導入 新課教學 課堂小結 典型習題 課外延伸 01 02 03 04 05 01 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 01 想一想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科學家在考察喜馬拉雅山時,意外地發現了海洋生物化石。 新課導入 01 想一想 為什么高山上會有海洋生物化石呢?這一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科學課堂探究其中的奧秘吧! 02 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 02 探究高山的形成 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據此我們可以推想到,現在的喜馬拉雅山脈在很久以前可能是海洋。那么,在什么作用下海洋會變成高山呢? 新課教學 02 探究高山的形成 我認為,可能是喜馬拉雅山脈曾經是海洋,后來才慢慢長高。 新課教學 02 探究高山的形成 老師有一個疑惑,如果喜馬拉雅山脈原來是海洋,喜馬拉雅山脈這么高,水是怎么上去的? 海底→升高? 新課教學 02 探究高山的形成 讓我們通過模擬實驗來驗證我們的假設 材料:多色橡皮泥、橡皮泥切割刀、托盤等。 實驗方法: 1.將四塊條狀橡皮泥疊加到托盤中。 2.用手捏住橡皮泥兩端,向中間擠壓。 3.再取一條橡皮泥,用橡皮泥切割刀切兩刀,讓橡皮泥之間能夠滑動,就好像是被向上或向下擠壓的巖層。 4.將實驗現象和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 新課教學 02 探究高山的形成 通過模擬實驗我們發現:擠壓橡皮泥兩端時,橡皮泥中間隆起;擠壓切割后的橡皮泥塊,中間的橡皮泥塊滑動突出。 新課教學 02 探究高山的形成 兩塊大陸開始接近 海變窄了 兩塊大陸推擠成山 喜馬拉雅山在億萬年前是一片海洋,后來由于亞歐板塊的漂移運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相互擠壓,導致喜馬拉雅附近隆起,曾經的海洋就成了現在的高山,當年的海洋生物尸體也就被擠壓到了現在的山上,直到今天,形成了化石。 新課教學 02 探究高山的形成 褶皺山:兩個板塊相互推擠,地殼彎曲變形抬升,形成山脈。 火山山:巖漿從地球深處巖漿倉噴發出來形成的火山,噴射出的熔巖、火山灰和巖塊形成高高的火山堆。 斷層山:地球板塊互相碰撞,使地殼出現斷層或裂縫,巨大巖塊受擠上升。 冠狀山:地殼下的巖漿往上涌,使地球表層的巖石向上隆起,形成冠狀山。 山脈按照其形成的方式可分為一下四種類型: 03 典型習題 典型習題 03 填空題 1.兩個板塊相互推擠,地殼彎曲變形抬升,形成 。 褶皺山 2.自古以來,風光各異的地表形態總是在不斷 的。 變化 典型習題 03 判斷題 1.地球板塊互相碰撞,使地殼出現斷層或裂縫,巨大巖塊受擠上升,形成斷層山。( ) √ 2.只有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時才能改變地表的形態。( ) X 典型習題 03 選擇題 下列屬于人為因素改變地表形態的事例是( )。 A.地震后陸地沉陷為海洋 B.填海修建海上機場 C.海洋中發生火山噴發從而形成新的島嶼 D.某地的風蝕地貌 B 04 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 04 地表總是在發生變化。 05 課外延伸 課外延伸 05 閱讀下面短文,寫一篇150字的學習心得。 學習心得 1910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通過觀察地圖上大西洋兩側的大陸海岸線輪廓,提出一個假設:大陸是移動的。為了驗證這個假設,他集中精力在古生物學、大地測量學、地質學、古氣候學等領域尋找證據。1912年,魏格納首次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他提出:所有的大陸曾經連成一片,而后經過分裂、漂移,直至成為現在的樣子。 魏格納 (1880—1930) 冀人版五年級上冊 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