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初中科學八升九暑假預習4 酸和堿之間發生的反應(學案 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初中科學八升九暑假預習4 酸和堿之間發生的反應(學案 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預習4 酸和堿之間發生的反應
考點一、酸堿反應
考點精要:
1、酸堿反應實驗:向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滴加幾滴酚酞試液,溶液變紅,向變紅的溶液中滴加稀鹽酸(或稀硫酸),邊滴邊振蕩、溶液的顏色變淺直至消失,說明溶液由堿性變為中性或酸性,氫氧化鈉和酸發生了反應。
2、酸堿反應的原理:酸和堿之間發生反應能生成鹽和水(酸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如:HCl+NaOH==NaC1+H2O 2NaOH+CuSO4==Cu(OH)2↓+Na2SO4
3、酸與堿之間反應的實質:酸溶液電離出來的H+離子與堿溶液電離出來的OH-離子結合成中性的水。
如:在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過程中,HCl會電離出H+和Cl-,而NaOH可以電離出Na+和OH-。然后在HCl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這些陰、陽離子重新組合,得出最終產物:H2O、NaCl。
注意:
1.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本身無明顯現象,利用酸堿指示劑---無色酚酞試液可顯示反應是否發生。實驗時逐滴加入稀鹽酸,當兩者剛好完全反應時,紅色剛好退去。
2.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但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都是酸和堿的反應。如金屬氧化物和酸反應也能生成鹽和水,但不是中和反應.
酸堿反應是初中化學的重要考點之一,而判斷酸堿反應是否發生(或是否完全)是一易錯難點。如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稀鹽酸,實驗前后溶液都為無色溶液,觀察不到明顯的變化。預先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液,在逐滴加入稀鹽酸,根據溶液顏色的變化可判斷反應是否發生。除此之外還可用pH試紙和探測溫度的方法。
典型案例:(2022九上·義烏期中)如圖表示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時,燒杯中溶液的pH隨滴入液體體積的變化曲線及相關的實驗操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當滴入液體體積為7mL時,鹽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
B.當滴入液體體積為5mL時,所得溶液呈酸性
C.當滴入液體體積為9mL時,所得溶液中的溶質只有NaCl
D.該實驗是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盛有稀鹽酸的燒杯中
【答案】A
【解析】根據反應時溶液pH的變化分析,由最初pH大于7,說明開始溶液為氫氧化鈉溶液,加入鹽酸后溶液pH減少,等于7時恰好完全反應。
【解答】A、當滴入液體7毫升時,溶液pH=7,證明鹽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符合題意;
B. 當滴入液體體積為5mL時,溶液pH大于7,所得溶液呈堿性 ,不符合題意;
C. 當滴入液體體積為9mL時,溶液pH大于7,所得溶液中的溶質有NaCl、HCl,不符合題意;
D. 該實驗最初pH大于7,說明是將稀鹽酸滴入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 ,不符合題意;
變式1:(2023九上·柯城期末)如圖甲某同學將稀鹽酸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發生反應,圖乙是該反應的微觀粒子示意圖。下列關于酸和堿反應的說法中,合理的是(  )
A.圖中酸堿反應結束后,溶液pH=0
B.酸堿反應的實質是H++OH﹣=H2O
C.酸和堿的質量需相等才能發生反應
D.酸堿反應的實質是Na++Cl﹣=NaCl
【答案】B
【解析】根據酸堿恰好完全反應溶液呈中性,實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分子分析。
【解答】A、 酸堿反應結束后,溶液pH=7 ,不符合題意;
B. 酸堿反應的實質是H++OH﹣=H2O ,符合題意;
C. 酸和堿的質量為任意值都會發生反應 ,不符合題意;
D. 酸堿反應的實質是H++OH﹣=H2O ,不符合題意;
變式2:(2023九上·杭州期末)某科學興趣小組同學對氫氧化鉀溶液與稀硫酸發生中和反應進行探究,設計了如下實驗:同學們把兩種無色溶液分別貼上P、Q標簽,向燒杯中倒入一定量的P溶液并測定其pH,再向溶液中逐滴加入Q溶液,并不斷振蕩,同時測定混合液的pH、溫度與Q溶液質量的變化曲線:
(1)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由圖甲分析可知:寫出c點時杯內溶液中的離子有   (填離子符號)。
(3)分析圖乙中BC段溫度變化的原因是   。
【答案】(1)2KOH+H2SO4=K2SO4+2H2O
(2)H+、K+、SO42-
(3)加入的硫酸已經過量,酸堿反應停止
【解析】根據氫氧化鉀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鉀和水,由各點溶液pH判斷反應后溶液的成分,該反應放熱,反應結束時隨熱傳遞發生溫度下降分析。
【解答】(1)氫氧化鉀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鉀和水,反應方程式為2KOH+H2SO4=K2SO4+2H2O 。
(2)C點溶液pH小于7,溶質為硫酸鉀和硫酸,所含離子有 H+、K+、SO42- 。
(3)圖乙中BC段溫度下降是由于加入的硫酸已經過量,酸堿反應停止。
變式3:(2023九上·杭州期末)氫氧化鈉與稀硫酸反應是否放出熱量?三位同學為探究此問題按如圖進行了實驗:
(1)甲同學按圖實驗:在燒杯中先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然后再加入適量的氫氧化鈉固體,觀察到溫度計示數變大,于是得到“反應放出熱量”的結論。你認為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2)乙同學用乙圖實驗,可以根據
   現象證明該反應放出熱量。
(3)丙同學是將稀硫酸不斷的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并用數字化儀器測量的數據。由圖可知,當反應進行到20s時溶液中的溶質是    。
【答案】(1)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熱
(2)導管2口有氣泡
(3)NaOH和Na2SO4
【解析】(1)根據氫氧化鈉固體溶解放熱分析;
(2)根據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放熱裝置內壓強增大分析;
(3)根據溶液中的pH判斷反應后酸和堿的剩余情況從而確定溶液中溶質分析。
【解答】(1)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熱 ,所以通過溫度計示數變大,不能得出反應放熱;
(2)氫氧化鈉與硫酸反應時放熱,會使左測瓶中壓強變大,則導管2口有氣泡產生;
(3)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反應進行到20s時溶液中的pH大于7,說明堿有剩余,則溶液中溶質為NaOH和Na2SO4 。
考點二、酸堿反應的應用
考點精要:
1.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利用酸堿反應的原理,在酸(堿)性土壤中加人適量的堿(酸),調節土壤的酸堿性。如農業上常施加熟石灰來降低土壤的酸性。
2. 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處理工業廢水,解決環保問題:精制石油時,可用氫氧化鈉來中和過量的酸。
3.在醫藥方面的應用。胃酸過多時,醫療上常用能與酸反應的堿性物質作為藥品降低胃液的pH,使之達到正常范圍,常用的藥劑有Al(OH)3等。
典型案例:(2022九上·金華月考)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現有①氫氧化鋁②甲烷 ③稀硫酸④碳酸鈣⑤熟石灰⑥生石灰。請用所給物質按照要求作答:
(1)可作補鈣劑的是   。(填化學式)
(2)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填化學式)
【答案】(1)CaCO3(2)Ca(OH)2
【解析】根據碳酸鈣可作補鈣劑,氫氧化鈣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分析。
【解答】(1)碳酸鈣中含有鈣元素,可作補鈣劑。
(2)氫氧化鈣呈堿性,可與酸性物質反應,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變式1: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它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下列應用一定與中和反應原理無關的是(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服用含Al(OH)3的藥物治療胃酸過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銅配制波爾多液 D.用NaOH溶液洗滌石油產品中的殘余硫酸
【答案】C
【解析】酸堿中和反應的關鍵是:反應物必須是酸和堿,生成物是鹽和水,據此判斷即可。
A.熟石灰是氫氧化鈣,此為堿,酸性土壤有酸性物質,與中和反應有關,故A不合題意;
B.Al(OH)3 為堿,而胃酸為HCl,與中和反應有關,故B不合題意;
C.熟石灰為堿,而硫酸銅為鹽,不符合中和反應的條件,故C符合題意;
D.NaOH 為堿,而殘余硫酸為酸,與中和反應有關,故D不合題意
變式2:中和反應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有廣泛應用。
(1)農業上可用來降低土壤的酸性,改良土壤結構的物質是________。(填化學式)
(2)醫療上可用含氫氧化鎂的藥物來中和過多的胃酸(視為鹽酸),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答案】(1)Ca(OH)2 (2)Mg(OH)2+2HCl=MgCl2+2H2O
【解析】(1)農業常用氫氧化鈣改良酸性土壤,化學式為 Ca(OH)2 ;
(2)氫氧化鎂中和過多胃酸,是氫氧化鎂與鹽酸的反應,方程式為 Mg(OH)2+2HCl=MgCl2+2H2O ;
變式3:某高速公路發生一起嚴重追尾事故,造成槽罐車內的12噸多濃鹽酸泄漏,泄漏處白霧彌漫,環境監察部門組織大批人員對泄漏的鹽酸進行處理,緊急調運大量堿性的白色粉末來中和土壤的酸性,使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請回答下列問題:
(1)濃鹽酸泄漏,形成白霧彌漫,這是因為濃鹽酸具有________ 性;
(2)調運大量堿性的白色粉末進行處理,根據你學過的知識,從可行、經濟、環保等綜合因素考慮,白色粉末最有可能是________;
(3)環保檢測人員對處理過的廢液進行檢測。取少量廢液滴加無色酚酞試液,結果無色酚酞試液不變色,則下面推斷合理的是 。
A.溶液一定呈酸性 B.鹽酸一定沒有殘留
C.白色粉末一定沒有殘留 D.白色粉末與鹽酸恰好完全反應
【答案】(1)揮發性 (2)熟石灰 (3)C
【解析】(1)濃鹽酸揮發出HCl氣體與空氣中的水蒸氣結合成鹽酸小液滴,懸浮在空氣中形成白霧;
(2)酸堿發生中和反應,因此利用堿可以中和土壤的酸性,而最常見,也最經濟的堿就是熟石灰;
(3)無色酚酞試液遇酸不變色,遇堿變紅色。
【解答】(1)濃鹽酸泄漏,形成白霧彌漫,這是因為濃鹽酸具有揮發性;
(2)調運大量堿性的白色粉末進行處理,根據你學過的知識,從可行、經濟、環保等綜合因素考慮,白色粉末最有可能是熟石灰;
(3)無色酚酞試液不變色,那么溶液可能呈中性,也可能呈酸性,故A、B、D錯誤;
如果還有熟石灰剩余,那么溶液肯定成堿性,無色酚酞試液呈紅色,故C正確。
1.下列反應中,屬于中和反應的是(  )
A.CaO+2HCl=CaCl2+H2O B.Na2CO3+2HCl=2NaCl+H2O+CO2↑
C.2NaOH+H2SO4=Na2SO4+2 H2O D.AgNO3+HCl=AgCl↓+HNO3
【答案】C
【解析】中和反應是指酸與堿反應生成鹽與水的反應,因此選C
2.化學變化常伴隨著一些現象,下列需要借助酸堿指示劑才能觀察到化學反應發生的是( )
【答案】A
【解析】鹽酸和碳酸鈉反應時可觀察到有氣泡產生;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氫氧化銅沉淀;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前后都只是無色溶液,無明顯現象,常借助于酸堿指示劑,通過指示劑顏色變化來判斷反應的發生;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可看到塑料瓶因瓶內氣體減少,壓強變小而變癟選C
3.(2023九上·杭州期末)如圖是某同學在學習酸和堿之間的反應后,畫出的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的微觀示意圖。由此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  )
A.反應后溶液中的粒子只有Na+、Cl-
B.反應前后陰、陽離子的總數不變
C.該反應的實質是Cl-+Na+=NaCl
D.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反應后溶劑質量增加
【答案】D
【解析】根據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的反應過程分析判斷。
【解答】根據圖片可知,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
反應后溶液中的粒子為Na+、Cl-和H2O,故A錯誤;
反應后,氫氧根離子和氫離子結合生成水,則陰陽離子的總數變少,故B錯誤;
該反應的實質為:H++OH-=H2O,故C錯誤;
該反應為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的化合物,為復分解反應。由于沒有氣體和沉淀生成,因此反應后溶液質量增大,故D正確。
4.(2022九上·定海期中)稀HCl和NaOH溶液混合后無明顯現象,要證明兩者已發生化學反應,下列操作及實驗現象(或結果),不能證明反應發生的是(  )
A.在混合液中加金屬Zn,無氣泡產生
B.在混合液中加無色酚酞,溶液呈無色
C.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D.用pH試紙測混合液的pH,測得pH=7
【答案】C
【解析】根據酸和堿的化學性質分析。
【解答】A、鋅能與酸反應產生氫氣,加鋅無明顯現象,可證明酸已發生了反應 ,不符合題意;
B、氫氧化鈉能使酚酞變紅,加酚酞呈無色,可證明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不符合題意;
C、鹽酸和反應生成的氯化鈉都能與硝酸銀反應產生氯化銀沉淀,加硝酸銀不能證明反應是否發生,符合題意;
D、鹽酸呈酸性,pH小于7,氫氧化鈉呈堿性,pH大于7,用pH試紙測混合液pH=7,可證明鹽酸和氫氧化鈉發生反應,不符合題意;
5.(2022九上·杭州期中)從微觀視角看物質的變化是化學特有的思維方式。如圖分別表示生成氯化鈉的不同的化學反應。根據圖示回答相關問題:
(1)圖甲描述了NaOH溶液與鹽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該反應的實質是   。下列物質中能驗證該反應確實能夠發生的是    (選填字母)。
A.Fe B.酚酞溶液 C.CuSO4 D.Ba(NO3)2
(2)圖乙表示的反應中涉及4種物質,其中屬于氧化物的是   。
【答案】(1)氫氧根離子和氫離子結合生成水分子;ABC (2)ClO2(或二氧化氯)
【解析】(1)根據酸和堿的反應實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分子分析,結合氫氧化鈉和鹽酸與所給物質是否反應及反應現象解答;
(2)根據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為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解答】(1)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實質是氫氧根離子和氫離子結合生成水分子,鐵能與鹽酸反應產生氫氣,加入鐵可驗證反應發生,A正確;酚酞遇氫氧化鈉溶液呈紅色,通過顏色的變化可證明反應發生,B正確;硫酸銅與氫氧化鈉反應產生藍色氫氧化銅沉淀,可證明反應的發生,C正確;硝酸鋇與鹽酸反應無明顯現象,不能證明反應的發生,D錯誤;
(2)圖乙中涉及物質有Cl2、NaClO2、NaCl、ClO2,其中ClO2為氧化物。
6.“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是化學獨特的表示物質及其變化的方法。請結合如圖所示的氫氧化鈉溶液和稀硫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氫氧化鈉溶液和稀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寫出圖中C方框內乙粒子的符號:
(3)從微觀的角度分析,上述反應的實質是 (填粒子符號,下同)和 結合成H2O.
【答案】2NaOH+H2SO4=Na2SO4+2H2O SO42- H+ OH-
【解析】(1)稀硫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生成硫酸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OH+H2SO4=Na2SO4+2H2O
(2)由圖可知,C代表Na2SO4,故甲是Na+,乙是SO42-;
(3)中和反應的實質是酸電離的H+和堿電離的OH-相互作用生成水的過程,即中和反應的實質是H++OH-=H2O;
7.某同學想探究酸堿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進行下列實驗:取溶質質量分數為20%的稀硫酸30毫升,用溫度計測出其溫度為13℃,然后向其中加入氫氧化鈉固體,再用溫度計測出溫度為22℃。由此,該同學得出氫氧化鈉與稀硫酸發生的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的結論。請回答下列問題:
(1)小明認為由該實驗得到的結論是不科學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本實驗的目的,請你改進他的實驗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宏同學取反應后的溶液,向其中滴入酚酞試液,發現酚酞試液不變色,因此他得出溶液呈中性的結論。你認為他的結論是否正確?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他應補做的實驗是:_____________。
【答案】(1) 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熱。
(2)將氫氧化鈉配成溶液后測溶液的溫度,再將稀硫酸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測溶液的溫度。
(3)不正確;酚酞試液在酸性溶液中不變色;繼續加入石蕊試液,若溶液顯紫色,說明溶液呈中性。
【解析】(1)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能放熱,使用氫氧化鈉固體與硫酸發生中和反應,溶液溫度升高,不能確定是溶解放熱還是反應放熱。
(2)要想探究反應為放熱反應,需要排除氫氧化鈉溶解放熱的影響,可先將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后測定溫度,然后再將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混合,測定混合液的溫度。
(3)酚酞試液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是無色的,故不能確定溶液為中性。要確定溶液呈中性,需排除酸性的情形,可以使用石蕊試液,石蕊試液在酸性溶液中為紅色,在中性溶液中為紫色。
8.(2022九上·前灣期中)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對酸和堿之間的反應進行了如下探究: 實驗 1:證明酸和堿發生了反應。
(1) 在圖甲中,判斷氫氧化鈉溶液和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的實驗現象是   。
(2)實驗 2:測量酸和堿反應過程中溫度的變化情況。往一定量的稀鹽酸中逐滴滴加氫氧化鈉溶液,燒杯中溶液溫度變化如圖乙所示。請判斷A點時溶液的酸堿性為   性。
(3)若改為將等量稀鹽酸往氫氧化鈉固體中滴加,反應過程中最高溫度遠高于圖乙中的最高值。 請做出合理解釋   。
【答案】(1)溶液呈現紫色 (2)酸
(3)除中和反應放熱外, 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出大量熱
【解析】(1)石蕊試液遇中性溶液呈紫色,向加入石蕊的稀鹽酸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時,溶液由紅色為成紫色時證明恰好完全反應;
(2)A點溶液鹽酸部分反應,溶液呈酸性;
(3)因氫氧化鈉固體溶解放熱,所以用氫氧化鈉固體與鹽酸反應放出的熱量高于氫氧化鈉溶液與鹽酸反應放出的熱量,即反應時溫度前者比后者要高。
9.(2022九上·瑞安期中)興趣小組研究酸堿反應時利用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紫色石蕊指示劑進行實驗,實驗操作和溶液顏色變化如下圖所示。
(1)從微觀角度分析,該反應的實質是   。
(2)根據乙圖顏色的變化,判斷圖甲中B溶液是   。(填寫溶液名稱)
(3)圖乙中M點時,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還存在的溶質有   。
【答案】(1)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水 (2)稀硫酸 (3)Na2SO4、H2SO4
【解析】根據氫氧化鈉能使石蕊變藍色,硫酸鈉使石蕊呈紫色,硫酸使石蕊變紅色,結合圖示中顏色的變化判斷分析。
【解答】(1)從微觀角度分析,氫氧化鈉與稀硫酸反應實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水;
(2)由乙圖中變化可知,最終溶液顏色為藍色,說明圖甲中A溶液為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時溶液先變紫色再變紅色,說明B溶液為稀硫酸;
(3)圖乙中M點對應溶液呈紅色,說明硫酸過量,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還存在的溶質有Na2SO4、H2SO4 。
10.(2022九上·舟山期中)某學習小組在探究“酸堿反應”時,向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加鹽酸并振蕩,觀察到紅色消失。他們認為“紅色消失”可能有2種原因:①可能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了;②可能酚酞和鹽酸反應了。所以不能根據“紅色消失”得出“氫氧化鈉和鹽酸能反應”的結論。于是,他們繼續進行探究:檢驗反應后的溶液中是否存在氫氧化鈉、酚酞。
【實驗過程】
實驗步驟 具體操作 實驗現象 分析并得出結論
第一步 將反應后的A溶液分成B和C兩等份 / A溶液中不存在   ,說明氫氧化鈉和鹽酸發生了反應。
第二步 在B中滴加酚酞,振蕩 溶液不變紅
第三步 在C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振蕩 溶液變紅
【交流反思】小科認為要得出“酸和堿能反應”的普遍規律,還需進行的實驗是   小科按自己的想法繼續實驗后得出“酸和堿能反應”。
【答案】;用不同的酸堿物質檢測
【解析】根據氫氧化鈉能使酚酞變紅,要得出普遍結論需進行多次實驗驗證分析。
【解答】在C中加氫氧化鈉溶液,溶液變紅,說明原來酚酞并未與鹽酸反應,在B中溶液加酚酞,溶液不變紅,說明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即A溶液中不存在氫氧化鈉;
要得出“酸和堿能反應”的普遍規律,還需進行其它不同的酸、堿反應的實驗進行驗證;
11.(2022九上·寧波期中)化學小組在學習酸和堿的中和反應后,從不同角度開展實驗活動,驗證氫氧化鈉和鹽酸能發生反應。
(1)通過溶液酸堿性的變化進行驗證。在實驗1中,用滴管緩慢滴入稀鹽酸,并不斷攪拌。觀察到燒杯內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該現象能證明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依據是酚酞溶液遇堿性溶液變紅色。反應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不考慮酚酞)。
(2)利用中和反應放熱進行驗證。在實驗2中,將稀鹽酸全部注入試管中,立即固定活塞。觀察到氫氧化鈉固體全部消失,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部分同學由此認為氫氧化鈉和鹽酸發生了反應。但有的同學不贊同,理由是    (裝置氣密性良好,稀鹽酸揮發忽略不計);他認為仍利用此裝置,再補充一個實驗才能達成實驗2目的,實驗需要的試劑及用量為    。
【答案】(1)Na+、Cl﹣、H2O
(2)可能是氫氧化鈉溶于水造成 U 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0.5g 氫氧化鈉固體和 5mL 蒸餾水
【解析】(1)根據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反應后酚酞溶液呈無色可能有鹽酸剩余分析;
(2)根據氫氧化鈉固體溶解放熱及對比實驗的變量的控制分析。
【解答】(1)向滴有酚酞溶液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加鹽酸,通過酚酞紅色變無色可知二者發生了反應,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反應后可能鹽酸有剩余,則反應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粒子為 Na+、Cl﹣、H2O 。
(2)因氫氧化鈉固體溶解也會放熱,造成U 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所以不能通過氫氧化鈉固體加稀鹽酸時U形管的液面的變化判斷反應發生,若需用此方法驗證,則對比氫氧化鈉溶解于水時液面的變化情況,補做實驗需要的試劑及用量為0.5g 氫氧化鈉固體和 5mL 蒸餾水。
12.(2023九上·溫州期末)在探究酸和堿的化學性質時,小明在10毫升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幾滴酚酞試液,然后逐滴滴入濃硫酸,溫度變化如圖所示。
(1)AB段反應過程中溶液顏色變化的現象是    。
(2)小明根據溫度變化的曲線圖,得出酸和堿反應放出熱量,老師建議小明再思考一下,還有引起溫度變化是    。
(3)為了探究硫酸是否過量,小明分別選取氯化鋇溶液、紫色石蕊試液設計實驗方案,進行了如表實驗:
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實驗操作 在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鋇溶液 在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
實驗現象 出現白色沉淀 溶液變紅
實驗結論 硫酸過量 硫酸過量
小白與同學討論后,指出小明設計的實驗方案中有一個方案不合理,請指出不合理的方案并說明理由:   。
【答案】(1)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
(2)濃硫酸溶于水也會放熱
(3)方案一;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鈉也能與氯化鋇反應產生白色沉淀
【解析】(1)根據氫氧化鈉溶液能使酚酞變紅,硫酸鈉和硫酸不能使酚酞變色分析;
(2)根據濃硫酸溶解放熱分析;
(3)根據硫酸鈉和硫酸都能與氯化鋇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分析。
【解答】(1) 在10毫升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幾滴酚酞試液,溶液呈紅色,然后逐滴滴入濃硫酸,AB段溫度上升,即為氫氧化鈉與硫酸反應過程,溶液顏色變化的現象是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
(2)濃硫酸溶于水也會放熱,所以根據溫度的變化不足以得出酸和堿反應的結論;
(3)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鈉也能與氯化鋇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加入氯化鋇產生白色沉淀不能驗證出硫酸是否過量,所以方案一設計不合理;
13.(2022九上·舟山月考)科學實踐小組在學習酸和堿的中和反應后,從不同角度開展實驗活動,驗證氫氧化鈉和鹽酸能發生反應。
(1)通過溶液酸堿性的變化進行驗證。
在實驗1中,用滴管緩慢滴入稀鹽酸,并不斷攪拌。觀察到   現象時,證明了鹽酸和 NaOH溶液發生了化學反應。
(2)利用中和反應放熱進行驗證。
在實驗2中,將稀鹽酸全部注入試管中,立即固定活塞。觀察到氫氧化鈉固體全部消失,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部分同學由此認為氧氧化鈉和鹽酸發生了反應。但有的同學費同,他認為仍利用此裝置,再補充一個實驗才能達成實驗2日的,實驗時,針筒內需要的試劑及用量為   。
(3)利用酸堿反應有水生成進行驗證。
實驗3是醋酸與燒堿進行的三個實驗,其中硅膠具有吸水性,吸水后由藍色變紅色。若醋酸與燒堿能反應,你能預測的實驗現象是:   。
【答案】(1)溶液的紅色褪去
(2)5mL清水
(3)試管丙中硅膠由藍色變成了紅色,而甲和乙沒有變化。
【解析】根據氫氧化鈉固體溶解和與鹽酸反應都放熱,氫氧化鈉溶液能使酚酞變紅及對比實驗的設計要求分析,要達到實驗目的,需設計對比實驗時,要注意變量的唯一性分析。
【解答】(1) 氫氧化鈉溶液能使酚酞變紅,在實驗1中,用滴管緩慢滴入稀鹽酸,并不斷攪拌,當觀察到溶液的紅色褪去時,可證明二者發生反應;
(2)因氫氧化鈉固體溶解也會放熱,所以要證明氫氧化鈉與稀鹽酸反應放熱需補充將稀鹽酸換成等體積水的對比實驗才能達到目的;
(3)醋酸與燒堿反應有水生成,所以當觀察到試管丙中硅膠由藍色變成了紅色,而甲和乙沒有變化時可證明是醋酸與燒堿發生了反應。
14.(2022九上·舟山月考)將5%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10g稀鹽酸中,邊加邊攪拌,隨著NaOH溶液的加入,溶液pH的變化如圖所示。請回答:
(1)a點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離子有   。
(2)當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NaOH溶液的質量為?
(3)計算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答案】(1)鈉離子和氯離子或Na+、Cl-
(2)當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pH=7,消耗NaOH溶液的質量16克;
(3)設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x
NaOH +HCl=NaCl+H2O
40 36.5
16g×5% 10gx
40:36.5=(16g×5%):10gx
x=7.3%
【解析】根據氫氧化鈉與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pH=7,由參加反應的氫氧化鈉質量(即溶液中溶質質量)及方程式中物質質量關系計算鹽酸的溶質質量,從而計算溶質質量分數分析。
【解答】(1) a點溶液是氫氧化鈉與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其中溶質只有氯化鈉,大量存在的離子有鈉離子和氯離子;
15.(2022九上·浙江期中)在研究“酸與堿之間發生的反應”過程中,取一潔凈的錐形瓶,往其中加入25克氫氧化鈉溶液,然后逐滴滴入質量分數為7.3%的稀鹽酸。
(1)酸與堿之間反應的實質是   。
(2)滴加稀鹽酸至恰好完全反應,錐形瓶及溶液總質量隨加入稀鹽酸質量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
①a的值是
▲ ;
②求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答案】(1)H+與OH-結合生成H2O
(2)①20
②設反應生成NaCl有x
NaOH+ HCl= NaCl+H2O
  36.5 58.5
  20g×7.3%=1.46g x
X=2.34g
NaCl%= =5.2%
【解析】(1)根據 酸與堿之間反應的實質是H+與OH-結合生成H2O分析;
(2)根據錐形瓶增加質量即為中入稀鹽酸質量,由反應的稀鹽酸中溶質質量及方程式中物質間質量關系計算生成氯化鈉的質量,再由溶質質量分數/溶液質量計算生成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分析。
【解答】(1) 酸與堿之間反應的實質是H+與OH-結合生成H2O;
(2)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應后溶液總質量即為氫氧化鈉溶液和稀鹽酸的質量和,則錐形瓶增加質量即為中入稀鹽酸質量,則a=80.4-60.4=20;
16.(2022九上·寧波期中)科學小組利用圖1裝置研究酸堿中和反應,選用溶質質量分數為3.65%的稀鹽酸與100g氫氧化鉀溶液進行反應,圖2和圖3分別是用pH傳感器和溫度傳感器精確測量反應過程中相關量的變化情況。
(1)分析圖像可知,實驗前圖1燒杯中所盛溶液乙是   (填“稀鹽酸”或“氫氧化鉀”)。(2)圖2中c點應與圖3中的   (填“b”、“e”或“f”)點對應。
(3)根據相關數據計算氫氧化鉀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
【答案】(1)氫氧化鉀
(2)b
(3)解:氫氧化鉀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為x
HCl+ KOH=KCl+H2O
36.5 56
50g×3.65% x
解得x=2.8g
KOH%= ×100%=2.8%
【解析】(1)根據反應時溶液 pH的變化情況確定是將鹽酸加入氫氧化鉀溶液中分析;
(2)根據c點為氫氧化鉀與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分析;
(3)根據反應消耗鹽酸的質量及方程式中物質間質量關系計算氫氧化鉀溶液質量及質量分數分析。
【解答】(1)由圖像可知,實驗前溶液呈堿性,則實驗前圖1燒杯中所盛溶液乙是氫氧化鉀溶液;
(2)圖2中c點溶液pH=7,即氫氧化鉀與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應與圖3中的b點;
17.(2022九上·定海期中)在一定量的氫氧化鈉稀溶液中逐漸滴加稀鹽酸,反應過程中不斷攪拌并及時測量不同時刻溶液的溫度與pH,記錄數據如下表:
反應時間(秒) 0 25 50 75 100 125 150 175 200
滴入稀鹽酸體積(毫升)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pH 13.2 13.0 12.7 12.4 12.1 7.0 2.0 1.6 1.3
溫度(℃) 36.9 37.5 38.0 38.5 38.8 39.2 39.0 38.8 38.6
(1)觀察上表發現,當反應時間在   秒時開始,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不再增加。
(2)完成上述實驗,能否用氫氧化鈉固體代替,并請說明原因   。
(3)結合上表中滴入稀鹽酸體積與pH的變化數據,試計算氫氧化鈉稀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稀HCl的密度取1.0g/mL,稀鹽酸溶質質量分數為7.3%)
【答案】(1)125
(2)NaOH溶于水放出熱量,會干擾結果
(3)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HCl質量為20mL× 1.0g/mL ×7.3%=1.46g
設氫氧化鈉稀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x 1.46g
40:36.5=x:1.46g
x=1.6g
【解析】(1)根據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恰好完全反應時氯化鈉不再增加,此時溶液中pH=7分析;
(2)根據氫氧化鈉固體溶解放熱分析;
(3)根據參加反應的鹽酸質量及方程式中物質間質量關系計算氫氧化鈉質量分析。
【解答】(1)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恰好完全反應時氯化鈉不再增加,此時溶液中pH=7,由表中數據可知,當反應時間在125秒時開始,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不再增加 ;
(2)氫氧化鈉固體溶解也會放熱,干擾結果,所以不能用氫氧化鈉固體代替溶液進行實驗;
(3)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HCl質量為20mL× 1.0g/mL ×7.3%=1.46g
設氫氧化鈉稀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為x
NaOH+HCl=NaCl+H2O
40 36.5
x 1.46g
40:36.5=x:1.46g
x=1.6g
課后練習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預習4 酸和堿之間發生的反應
考點一、酸堿反應
考點精要:
1、酸堿反應實驗:向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滴加幾滴酚酞試液,溶液變紅,向變紅的溶液中滴加稀鹽酸(或稀硫酸),邊滴邊振蕩、溶液的顏色變淺直至消失,說明溶液由堿性變為中性或酸性,氫氧化鈉和酸發生了反應。
2、酸堿反應的原理:酸和堿之間發生反應能生成鹽和水(酸堿反應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如:HCl+NaOH==NaC1+H2O 2NaOH+CuSO4==Cu(OH)2↓+Na2SO4
3、酸與堿之間反應的實質:酸溶液電離出來的H+離子與堿溶液電離出來的OH-離子結合成中性的水。
如:在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過程中,HCl會電離出H+和Cl-,而NaOH可以電離出Na+和OH-。然后在HCl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這些陰、陽離子重新組合,得出最終產物:H2O、NaCl。
注意:
1.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本身無明顯現象,利用酸堿指示劑---無色酚酞試液可顯示反應是否發生。實驗時逐滴加入稀鹽酸,當兩者剛好完全反應時,紅色剛好退去。
2.酸和堿反應生成鹽和水,但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都是酸和堿的反應。如金屬氧化物和酸反應也能生成鹽和水,但不是中和反應.
酸堿反應是初中化學的重要考點之一,而判斷酸堿反應是否發生(或是否完全)是一易錯難點。如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稀鹽酸,實驗前后溶液都為無色溶液,觀察不到明顯的變化。預先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液,在逐滴加入稀鹽酸,根據溶液顏色的變化可判斷反應是否發生。除此之外還可用pH試紙和探測溫度的方法。
典型案例:(2022九上·義烏期中)如圖表示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時,燒杯中溶液的pH隨滴入液體體積的變化曲線及相關的實驗操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當滴入液體體積為7mL時,鹽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
B.當滴入液體體積為5mL時,所得溶液呈酸性
C.當滴入液體體積為9mL時,所得溶液中的溶質只有NaCl
D.該實驗是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盛有稀鹽酸的燒杯中
變式1:(2023九上·柯城期末)如圖甲某同學將稀鹽酸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發生反應,圖乙是該反應的微觀粒子示意圖。下列關于酸和堿反應的說法中,合理的是(  )
A.圖中酸堿反應結束后,溶液pH=0
B.酸堿反應的實質是H++OH﹣=H2O
C.酸和堿的質量需相等才能發生反應
D.酸堿反應的實質是Na++Cl﹣=NaCl
變式2:(2023九上·杭州期末)某科學興趣小組同學對氫氧化鉀溶液與稀硫酸發生中和反應進行探究,設計了如下實驗:同學們把兩種無色溶液分別貼上P、Q標簽,向燒杯中倒入一定量的P溶液并測定其pH,再向溶液中逐滴加入Q溶液,并不斷振蕩,同時測定混合液的pH、溫度與Q溶液質量的變化曲線:
(1)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由圖甲分析可知:寫出c點時杯內溶液中的離子有   (填離子符號)。
(3)分析圖乙中BC段溫度變化的原因是   。
變式3:(2023九上·杭州期末)氫氧化鈉與稀硫酸反應是否放出熱量?三位同學為探究此問題按如圖進行了實驗:
(1)甲同學按圖實驗:在燒杯中先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溶液,然后再加入適量的氫氧化鈉固體,觀察到溫度計示數變大,于是得到“反應放出熱量”的結論。你認為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2)乙同學用乙圖實驗,可以根據
   現象證明該反應放出熱量。
(3)丙同學是將稀硫酸不斷的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并用數字化儀器測量的數據。由圖可知,當反應進行到20s時溶液中的溶質是    。
考點二、酸堿反應的應用
考點精要:
1.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利用酸堿反應的原理,在酸(堿)性土壤中加人適量的堿(酸),調節土壤的酸堿性。如農業上常施加熟石灰來降低土壤的酸性。
2. 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處理工業廢水,解決環保問題:精制石油時,可用氫氧化鈉來中和過量的酸。
3.在醫藥方面的應用。胃酸過多時,醫療上常用能與酸反應的堿性物質作為藥品降低胃液的pH,使之達到正常范圍,常用的藥劑有Al(OH)3等。
典型案例:(2022九上·金華月考)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現有①氫氧化鋁②甲烷 ③稀硫酸④碳酸鈣⑤熟石灰⑥生石灰。請用所給物質按照要求作答:
(1)可作補鈣劑的是   。(填化學式)
(2)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填化學式)
變式1: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它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下列應用一定與中和反應原理無關的是( )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服用含Al(OH)3的藥物治療胃酸過多
C.用熟石灰和硫酸銅配制波爾多液 D.用NaOH溶液洗滌石油產品中的殘余硫酸
變式2:中和反應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有廣泛應用。
(1)農業上可用來降低土壤的酸性,改良土壤結構的物質是________。(填化學式)
(2)醫療上可用含氫氧化鎂的藥物來中和過多的胃酸(視為鹽酸),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變式3:某高速公路發生一起嚴重追尾事故,造成槽罐車內的12噸多濃鹽酸泄漏,泄漏處白霧彌漫,環境監察部門組織大批人員對泄漏的鹽酸進行處理,緊急調運大量堿性的白色粉末來中和土壤的酸性,使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請回答下列問題:
(1)濃鹽酸泄漏,形成白霧彌漫,這是因為濃鹽酸具有________ 性;
(2)調運大量堿性的白色粉末進行處理,根據你學過的知識,從可行、經濟、環保等綜合因素考慮,白色粉末最有可能是________;
(3)環保檢測人員對處理過的廢液進行檢測。取少量廢液滴加無色酚酞試液,結果無色酚酞試液不變色,則下面推斷合理的是 。
A.溶液一定呈酸性 B.鹽酸一定沒有殘留
C.白色粉末一定沒有殘留 D.白色粉末與鹽酸恰好完全反應
1.下列反應中,屬于中和反應的是(  )
A.CaO+2HCl=CaCl2+H2O B.Na2CO3+2HCl=2NaCl+H2O+CO2↑
C.2NaOH+H2SO4=Na2SO4+2 H2O D.AgNO3+HCl=AgCl↓+HNO3
2.化學變化常伴隨著一些現象,下列需要借助酸堿指示劑才能觀察到化學反應發生的是( )
3.(2023九上·杭州期末)如圖是某同學在學習酸和堿之間的反應后,畫出的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的微觀示意圖。由此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  )
A.反應后溶液中的粒子只有Na+、Cl-
B.反應前后陰、陽離子的總數不變
C.該反應的實質是Cl-+Na+=NaCl
D.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反應后溶劑質量增加
4.(2022九上·定海期中)稀HCl和NaOH溶液混合后無明顯現象,要證明兩者已發生化學反應,下列操作及實驗現象(或結果),不能證明反應發生的是(  )
A.在混合液中加金屬Zn,無氣泡產生
B.在混合液中加無色酚酞,溶液呈無色
C.在混合液中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
D.用pH試紙測混合液的pH,測得pH=7
5.(2022九上·杭州期中)從微觀視角看物質的變化是化學特有的思維方式。如圖分別表示生成氯化鈉的不同的化學反應。根據圖示回答相關問題:
(1)圖甲描述了NaOH溶液與鹽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該反應的實質是   。下列物質中能驗證該反應確實能夠發生的是    (選填字母)。
A.Fe B.酚酞溶液 C.CuSO4 D.Ba(NO3)2
(2)圖乙表示的反應中涉及4種物質,其中屬于氧化物的是   。
6.“宏觀-微觀-符號”三重表征是化學獨特的表示物質及其變化的方法。請結合如圖所示的氫氧化鈉溶液和稀硫酸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氫氧化鈉溶液和稀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寫出圖中C方框內乙粒子的符號:
(3)從微觀的角度分析,上述反應的實質是 (填粒子符號,下同)和 結合成H2O.
7.某同學想探究酸堿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進行下列實驗:取溶質質量分數為20%的稀硫酸30毫升,用溫度計測出其溫度為13℃,然后向其中加入氫氧化鈉固體,再用溫度計測出溫度為22℃。由此,該同學得出氫氧化鈉與稀硫酸發生的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的結論。請回答下列問題:
(1)小明認為由該實驗得到的結論是不科學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本實驗的目的,請你改進他的實驗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宏同學取反應后的溶液,向其中滴入酚酞試液,發現酚酞試液不變色,因此他得出溶液呈中性的結論。你認為他的結論是否正確?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他應補做的實驗是:_____________。
8.(2022九上·前灣期中)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對酸和堿之間的反應進行了如下探究: 實驗 1:證明酸和堿發生了反應。
(1) 在圖甲中,判斷氫氧化鈉溶液和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的實驗現象是   。
(2)實驗 2:測量酸和堿反應過程中溫度的變化情況。往一定量的稀鹽酸中逐滴滴加氫氧化鈉溶液,燒杯中溶液溫度變化如圖乙所示。請判斷A點時溶液的酸堿性為   性。
(3)若改為將等量稀鹽酸往氫氧化鈉固體中滴加,反應過程中最高溫度遠高于圖乙中的最高值。 請做出合理解釋   。
9.(2022九上·瑞安期中)興趣小組研究酸堿反應時利用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紫色石蕊指示劑進行實驗,實驗操作和溶液顏色變化如下圖所示。
(1)從微觀角度分析,該反應的實質是   。
(2)根據乙圖顏色的變化,判斷圖甲中B溶液是   。(填寫溶液名稱)
(3)圖乙中M點時,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還存在的溶質有   。
10.(2022九上·舟山期中)某學習小組在探究“酸堿反應”時,向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加鹽酸并振蕩,觀察到紅色消失。他們認為“紅色消失”可能有2種原因:①可能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了;②可能酚酞和鹽酸反應了。所以不能根據“紅色消失”得出“氫氧化鈉和鹽酸能反應”的結論。于是,他們繼續進行探究:檢驗反應后的溶液中是否存在氫氧化鈉、酚酞。
【實驗過程】
實驗步驟 具體操作 實驗現象 分析并得出結論
第一步 將反應后的A溶液分成B和C兩等份 / A溶液中不存在   ,說明氫氧化鈉和鹽酸發生了反應。
第二步 在B中滴加酚酞,振蕩 溶液不變紅
第三步 在C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振蕩 溶液變紅
【交流反思】小科認為要得出“酸和堿能反應”的普遍規律,還需進行的實驗是   小科按自己的想法繼續實驗后得出“酸和堿能反應”。
11.(2022九上·寧波期中)化學小組在學習酸和堿的中和反應后,從不同角度開展實驗活動,驗證氫氧化鈉和鹽酸能發生反應。
(1)通過溶液酸堿性的變化進行驗證。在實驗1中,用滴管緩慢滴入稀鹽酸,并不斷攪拌。觀察到燒杯內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該現象能證明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依據是酚酞溶液遇堿性溶液變紅色。反應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不考慮酚酞)。
(2)利用中和反應放熱進行驗證。在實驗2中,將稀鹽酸全部注入試管中,立即固定活塞。觀察到氫氧化鈉固體全部消失,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部分同學由此認為氫氧化鈉和鹽酸發生了反應。但有的同學不贊同,理由是    (裝置氣密性良好,稀鹽酸揮發忽略不計);他認為仍利用此裝置,再補充一個實驗才能達成實驗2目的,實驗需要的試劑及用量為    。
12.(2023九上·溫州期末)在探究酸和堿的化學性質時,小明在10毫升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幾滴酚酞試液,然后逐滴滴入濃硫酸,溫度變化如圖所示。
(1)AB段反應過程中溶液顏色變化的現象是    。
(2)小明根據溫度變化的曲線圖,得出酸和堿反應放出熱量,老師建議小明再思考一下,還有引起溫度變化是    。
(3)為了探究硫酸是否過量,小明分別選取氯化鋇溶液、紫色石蕊試液設計實驗方案,進行了如表實驗:
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實驗操作 在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鋇溶液 在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
實驗現象 出現白色沉淀 溶液變紅
實驗結論 硫酸過量 硫酸過量
小白與同學討論后,指出小明設計的實驗方案中有一個方案不合理,請指出不合理的方案并說明理由:   。
13.(2022九上·舟山月考)科學實踐小組在學習酸和堿的中和反應后,從不同角度開展實驗活動,驗證氫氧化鈉和鹽酸能發生反應。
(1)通過溶液酸堿性的變化進行驗證。
在實驗1中,用滴管緩慢滴入稀鹽酸,并不斷攪拌。觀察到   現象時,證明了鹽酸和 NaOH溶液發生了化學反應。
(2)利用中和反應放熱進行驗證。
在實驗2中,將稀鹽酸全部注入試管中,立即固定活塞。觀察到氫氧化鈉固體全部消失,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部分同學由此認為氧氧化鈉和鹽酸發生了反應。但有的同學費同,他認為仍利用此裝置,再補充一個實驗才能達成實驗2日的,實驗時,針筒內需要的試劑及用量為   。
(3)利用酸堿反應有水生成進行驗證。
實驗3是醋酸與燒堿進行的三個實驗,其中硅膠具有吸水性,吸水后由藍色變紅色。若醋酸與燒堿能反應,你能預測的實驗現象是:   。
14.(2022九上·舟山月考)將5%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10g稀鹽酸中,邊加邊攪拌,隨著NaOH溶液的加入,溶液pH的變化如圖所示。請回答:
(1)a點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離子有   。
(2)當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NaOH溶液的質量為?
(3)計算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15.(2022九上·浙江期中)在研究“酸與堿之間發生的反應”過程中,取一潔凈的錐形瓶,往其中加入25克氫氧化鈉溶液,然后逐滴滴入質量分數為7.3%的稀鹽酸。
(1)酸與堿之間反應的實質是   。
(2)滴加稀鹽酸至恰好完全反應,錐形瓶及溶液總質量隨加入稀鹽酸質量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
①a的值是
▲ ;
②求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16.(2022九上·寧波期中)科學小組利用圖1裝置研究酸堿中和反應,選用溶質質量分數為3.65%的稀鹽酸與100g氫氧化鉀溶液進行反應,圖2和圖3分別是用pH傳感器和溫度傳感器精確測量反應過程中相關量的變化情況。
(1)分析圖像可知,實驗前圖1燒杯中所盛溶液乙是   (填“稀鹽酸”或“氫氧化鉀”)。(2)圖2中c點應與圖3中的   (填“b”、“e”或“f”)點對應。
(3)根據相關數據計算氫氧化鉀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
17.(2022九上·定海期中)在一定量的氫氧化鈉稀溶液中逐漸滴加稀鹽酸,反應過程中不斷攪拌并及時測量不同時刻溶液的溫度與pH,記錄數據如下表:
反應時間(秒) 0 25 50 75 100 125 150 175 200
滴入稀鹽酸體積(毫升)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pH 13.2 13.0 12.7 12.4 12.1 7.0 2.0 1.6 1.3
溫度(℃) 36.9 37.5 38.0 38.5 38.8 39.2 39.0 38.8 38.6
(1)觀察上表發現,當反應時間在   秒時開始,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不再增加。
(2)完成上述實驗,能否用氫氧化鈉固體代替,并請說明原因   。
(3)結合上表中滴入稀鹽酸體積與pH的變化數據,試計算氫氧化鈉稀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稀HCl的密度取1.0g/mL,稀鹽酸溶質質量分數為7.3%)
課后練習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阳县| 宁国市| 文成县| 云南省| 锡林浩特市| 肇源县| 社旗县| 儋州市| 德兴市| 绿春县| 定远县| 商水县| 新营市| 玉门市| 河北区| 洮南市| 会理县| 和政县| 榆社县| 巴林左旗| 松江区| 明光市| 铁岭市| 宝坻区| 教育| 潼南县| 喜德县| 吉林省| 香格里拉县| 资阳市| 新安县| 竹北市| 象山县| 九龙县| 泊头市| 句容市| 张家港市| 凭祥市| 紫阳县| 鹤庆县| 凤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