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我們學習了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最基礎的內容,第一、二章,我們學習了運動的描述方法及基本規律,第三章我們學習了力的基礎知識及受力分析、力的合成與分解等方法。在此基礎上,本章,我們學習運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規律,分析解決處理運動與力的相關問題。第四章:運動和力的關系1. 牛頓第一定律01【學情銜接】已經學習知道的知識 銜接問題 將要達成的核心目標1.伽利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阻力。 2.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有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即慣性。 理想斜面實驗→運動與力的關系、意義 牛頓第一定律→含義、意義、運用 牛頓第一定律→慣性、決定因素、運用 1.理解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及其思想方法、意義和關于運動與力關系的觀點。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含義及意義,能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相關的實際問題。 3.理解慣性的概念及決定因素意義,辨別關于慣性的說法,能用慣性知識解釋有關現象。02【銜接講解】一、理想斜面實驗→運動與力的關系的觀點及理想斜面實驗的意義物體的運動需要力維持嗎?1.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即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2.伽利略通過理想斜面實驗得到了關于力與運動關系的正確認識的。(1)如圖甲所示,讓小球沿一個斜面由靜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的高度.(2)如果減小第二個斜面傾斜角度,如圖乙所示,小球在這個斜面上達到原來的高度就要通過更長的路程.(3)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斜角度,如圖丙所示,使它最終成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將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由此,伽利略第一次正確指出了運動與力的關系的觀點: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力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因為滾下或滾上,有重力的分力在作用,是速度改變的原因,而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運動時,速度不變,因為小球受到的合力為零,等同于不受力。3.伽利略通過理想斜面實驗,不僅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得到了正確的結論,其意義還在于:(1)第一次確立了物理實驗在物理學中的地位.(2)說明將可靠的事實和理論思維結合起來,即采用“實驗+科學推論”的方法,是正確的研究方法。4.“理想實驗”是一種思維活動,是人們在抽象思維中設想出來的,而實際上無法做到的實驗。不能用來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相反,由“理想實驗”所得出的任何推論,都必須由觀察或實驗的結果來檢驗。二、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意義、運用歷史上很多物理學大家都研究過運動和力的關系,牛頓第一定律是集大成者。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2.四層含義:關鍵詞 四層含義一切 指出了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其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即具有慣性。總 指出了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狀態是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且不會改變。除非 指出了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方法是對物體施加外力。改變 指出了外力是物體改變運動狀態即產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3.四點意義:揭示力的定義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即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明確慣性概念 物體都具有的保持其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反映特殊規律 牛頓第一定律描述的只是一種理想狀態,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合外力為零時,其效果跟不受外力的作用相同。可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為“合外力為零”,但兩者有本質區別的。建立了新觀點 牛頓第一定律建立了力和運動關系的新觀點,為人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三、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及其決定因素、運用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的一個重要屬性,即“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即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1.慣性的表現在不受力條件下,慣性表現為“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有“惰性”的意思。在受力條件下,慣性表現為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如果受相同的力,運動狀態難改變的說明慣性大,易改變的說明慣性小。無論外力多大,物體的速度不會發生“突變”,只能在原速度大小、方向的基礎上逐漸改變。速度不能“突變”的原因是物體具有慣性。2.對慣性的理解(1)普遍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2)唯一性:慣性由質量唯一決定,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質量越大,慣性越大,質量越小,慣性越小。(3)無關性:慣性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同一物體,無論處于什么狀態,都有慣性,慣性都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才有慣性”、 “速度越大,物體的慣性就越大”等說法是錯誤的。慣性與物體是否受力無關。無論是否受力,受什么力,物體都有慣性,慣性都不變。慣性也不是力,不能說“受到慣性”。03【典例分析】【類型一】關于理想斜面實驗【例1】(多選)關于伽利略理想實驗,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是假想的,是沒有科學依據的B.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是在可靠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思維而創造出來的一種科學推理方法,是科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C.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有力地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D.現在,伽利略的斜面實驗已不再是理想實驗,是可以做的實驗了【解析】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是在可靠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思維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一種科學推理,是科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它否定了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觀點;因為永遠也無法將摩擦力完全消除,所以這個實驗是永遠無法實現的,只能是理想實驗。【答案】BC 【反思與感悟】“理想實驗”方法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與牛頓第一定律一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實驗定律。【類型二】關于牛頓第一定律【例2】關于牛頓第一定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牛頓第一定律是一條實驗定律B.牛頓第一定律說明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C.慣性定律和慣性的實質是相同的D.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解析】牛頓第一定律反映的是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所遵循的運動規律,而自然界中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因此它是理想條件下的運動定律,但不是實驗定律,它來源于大量真實的科學實驗,但不能用真實的實驗來驗證,A錯誤;由牛頓第一定律可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力的本質是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原因、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B錯誤,D正確;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慣性定律是在一定條件下物體運動遵循的規律,二者實質不同,C錯誤.【答案】D【反思與感悟】牛頓第一定律說明的是物體不受外力時的運動規律.即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同時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牛頓運動定律一共有三個,第三定律前面已學,是關于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三個定律構成了一個整體,缺一不可。【類型三】對慣性的認識【例3】對于慣性的認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慣性是只有物體在勻速運動或靜止時才表現出來的性質B.物體做減速運動,隨著速度的減小,慣性越來越小C.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有慣性;受外力作用時,不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因而就無慣性D.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與運動狀態和是否受力無關【解析】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與運動狀態無關,故A錯;有外力作用時,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但運動狀態的改變不等于物體慣性的改變。“克服慣性”、“慣性消失”等說法均是錯誤的,不管物體是否受外力作用,其慣性是不能被改變的,故B、C錯。物體慣性由物體本身決定,與運動狀態和是否受力無關,故D正確。【答案】D【反思與感悟】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是牛頓物理學的基石。要樹立“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等正確的認識。要理解慣性是一切物體都具有的固有屬性,要知道其表現形式和決定因素。【類型四】規律的運用【例4】在某停車場,甲、乙兩輛同型號的車發生了碰撞事故。甲車司機背部受傷,乙車司機胸部受傷。根據兩位司機的傷情可以判定,下列說法中可能正確的是( )A.甲車車頭撞了靜止的乙車車尾或甲車倒車時車尾撞了靜止的乙車車頭B.甲車車頭撞了靜止的乙車車尾或乙車倒車時車尾撞了靜止的甲車車頭C.乙車車頭撞了靜止的甲車車尾或甲車倒車時車尾撞了靜止的乙車車頭D.乙車車頭撞了靜止的甲車車尾或乙車倒車時車尾撞了靜止的甲車車頭【解析】由于甲車司機的背部受傷,故應該是甲車司機相對于甲車向后運動,故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情況甲車原來靜止,甲車受到后面的撞擊而突然向前運動而甲車司機由于慣性保持不動,即相對于甲車向后運動而使背部受傷;第二種情況甲車向后倒車撞到乙車上而停止運動,而甲車司機由于慣性繼續向后運動而使背部受傷. 乙車司機胸部受傷,應該是乙車司機相對于乙車向前運動,故也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乙車向前運動車頭撞到甲車而停止,而乙車司機由于慣性繼續向前運動而撞到乙車上造成胸部受傷;第二種可能是乙車靜止,乙車車頭由于受到撞擊而向后運動,而司機由于慣性保持靜止而和乙車的方向盤相碰而造成乙車司機胸部受傷. 故只有C正確.【答案】C【反思與感悟】對慣性現象分析的方法:(1)找出物體原來的運動狀態;(2)分析物體哪部分受外力作用而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3)分析物體的哪部分沒有受外力作用而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04【自測練習】【基礎訓練】1.(多選)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它把可靠的事實和合理的推論結合起來,可以深刻地揭示自然規律。關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只要接觸面相當光滑,物體在水平面上就能勻速運動下去B.這個實驗實際上是永遠無法做到的C.利用氣墊導軌,就能使實驗成功D.雖然是想象中的實驗,但它是建立在可靠的實驗基礎上的2.關于力和運動的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的速度不斷增大,表示物體必受外力的作用B.物體向著某個方向運動,則在這個方向上必受力的作用C.物體的速度大小不變,則其所受的合外力必為零D.物體處于平衡狀態,則該物體必不受外力作用3.在向前行駛的客車上,某時刻駕駛員和乘客的身體姿勢如圖3所示,則對客車運動情況的判斷正確的是( )A.客車一定做勻加速直線運動B.客車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C.客車可能是突然減速D.客車可能是突然加速4.如圖所示,一個劈形物體abc各面均光滑,放在固定的斜面上,ab面水平并放上一個光滑小球,把物體abc從靜止開始釋放,則小球在碰到斜面以前的運動軌跡是( )A.沿斜面的直線 B.豎直的直線C.弧形的直線 D.折線【提升訓練】5.關于力和運動狀態的改變,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物體加速度為零,則運動狀態不變B.只要速度大小和方向二者中有一個發生變化,或者二者都變化,都叫運動狀態發生變化C.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就一定受到力的作用D.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就是指物體的加速度在改變6.下面是摘自上個世紀美國報紙上的一篇小文章:阿波羅登月火箭在脫離地球飛向月球的過程中,飛船內宇航員通過無線電與在家中上小學的兒子湯姆通話。宇航員:“湯姆,我們現在已關閉火箭上所有發動機,正向月球飛去。”湯姆:“你們關閉了所有發動機,那么靠什么力量推動火箭向前運動?”宇航員猶豫了半天,說:“我想大概是伽利略在推動火箭向前運動吧。”若不計星球對火箭的作用力,由上述材料可知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湯姆問話所體現的物理思想是“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B.宇航員答話所體現的物理思想是“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C.宇航員答話所體現的物理思想是“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D.宇航員答話的真實意思是火箭正在依靠慣性飛行【參考答案】1.【答案】BD【解析】理想實驗在實際情況下是永遠不能實現的,其條件永遠是理想化的;即使是路面“相當光滑”,也不會達到沒有摩擦力的程度;利用氣墊導軌當然也不能實現“理想”的條件,仍然存在一定的摩擦力,只不過摩擦力很小而已;不過,理想實驗是從實踐中總結、提煉、加工出來的,是建立在可靠的實驗基礎之上的,它能夠由觀察或實驗的結果來檢驗。2【答案】A【解析】當物體速度增大時,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而力是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故物體必受外力作用,A項正確;物體向某個方向運動,可以不在此方向上受力的作用,故B項錯誤;當物體的速度大小不變時,其速度方向可能發生變化,即運動狀態可能變化,合外力不一定為零,故C項錯誤;物體處于平衡狀態時,所受合外力為零,并不是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故D項錯誤.3【答案】C【解析】由圖中可以看出,駕駛員和乘客向前傾,說明駕駛員和乘客相對于車廂有向前運動的速度,所以客車可能突然減速、剎車或由靜止狀態突然倒車,故選項C正確.4【答案】B【解析】由于小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所以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水平方向的運動狀態不變,故只能豎直向下運動,運動軌跡是豎直的直線,因此正確答案是B項.5【答案】D【解析】加速度為零,說明物體速度不變,運動狀態不變,A正確;速度是矢量,速度的變化要從大小、方向兩方面去考慮,B正確;物體的運動狀態變化,一定有力的作用,物體也一定有加速度,但無法知道加速度是否在改變,所以C正確,D不正確.6【答案】B【解析】由于湯姆對物理知識了解的不全面,只能依據生活經驗認為物體的運動要靠力來維持,而宇航員的回答體現了物體靠慣性向前運動,不需要外力維持.選項A、C、D正確。初中,我們學習了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最基礎的內容,第一、二章,我們學習了運動的描述方法及基本規律,第三章我們學習了力的基礎知識及受力分析、力的合成與分解等方法。在此基礎上,本章,我們學習運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規律,分析解決處理運動與力的相關問題。第四章:運動和力的關系1. 牛頓第一定律01【學情銜接】已經學習知道的知識 銜接問題 將要達成的核心目標1.伽利略: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阻力。 2.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有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即慣性。 理想斜面實驗→運動與力的關系、意義 牛頓第一定律→含義、意義、運用 牛頓第一定律→慣性、決定因素、運用 1.理解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及其思想方法、意義和關于運動與力關系的觀點。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含義及意義,能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相關的實際問題。 3.理解慣性的概念及決定因素意義,辨別關于慣性的說法,能用慣性知識解釋有關現象。02【銜接講解】一、理想斜面實驗→運動與力的關系的觀點及理想斜面實驗的意義物體的運動需要力維持嗎?1.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即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2.伽利略通過理想斜面實驗得到了關于力與運動關系的正確認識的。(1)如圖甲所示,讓小球沿一個斜面由靜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的高度.(2)如果減小第二個斜面傾斜角度,如圖乙所示,小球在這個斜面上達到原來的高度就要通過更長的路程.(3)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斜角度,如圖丙所示,使它最終成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將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由此,伽利略第一次正確指出了運動與力的關系的觀點: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力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因為滾下或滾上,有重力的分力在作用,是速度改變的原因,而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運動時,速度不變,因為小球受到的合力為零,等同于不受力。3.伽利略通過理想斜面實驗,不僅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得到了正確的結論,其意義還在于:(1)第一次確立了物理實驗在物理學中的地位.(2)說明將可靠的事實和理論思維結合起來,即采用“實驗+科學推論”的方法,是正確的研究方法。4.“理想實驗”是一種思維活動,是人們在抽象思維中設想出來的,而實際上無法做到的實驗。不能用來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相反,由“理想實驗”所得出的任何推論,都必須由觀察或實驗的結果來檢驗。二、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意義、運用歷史上很多物理學大家都研究過運動和力的關系,牛頓第一定律是集大成者。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2.四層含義:關鍵詞 四層含義一切 指出了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其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即具有慣性。總 指出了物體不受力時的運動狀態是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且不會改變。除非 指出了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方法是對物體施加外力。改變 指出了外力是物體改變運動狀態即產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3.四點意義:揭示力的定義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即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明確慣性概念 物體都具有的保持其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反映特殊規律 牛頓第一定律描述的只是一種理想狀態,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合外力為零時,其效果跟不受外力的作用相同。可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為“合外力為零”,但兩者有本質區別的。建立了新觀點 牛頓第一定律建立了力和運動關系的新觀點,為人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三、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及其決定因素、運用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的一個重要屬性,即“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即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1.慣性的表現在不受力條件下,慣性表現為“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有“惰性”的意思。在受力條件下,慣性表現為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如果受相同的力,運動狀態難改變的說明慣性大,易改變的說明慣性小。無論外力多大,物體的速度不會發生“突變”,只能在原速度大小、方向的基礎上逐漸改變。速度不能“突變”的原因是物體具有慣性。2.對慣性的理解(1)普遍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2)唯一性:慣性由質量唯一決定,質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質量越大,慣性越大,質量越小,慣性越小。(3)無關性:慣性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同一物體,無論處于什么狀態,都有慣性,慣性都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才有慣性”、 “速度越大,物體的慣性就越大”等說法是錯誤的。慣性與物體是否受力無關。無論是否受力,受什么力,物體都有慣性,慣性都不變。慣性也不是力,不能說“受到慣性”。03【典例分析】【類型一】關于理想斜面實驗【例1】(多選)關于伽利略理想實驗,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是假想的,是沒有科學依據的B.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是在可靠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思維而創造出來的一種科學推理方法,是科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C.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有力地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D.現在,伽利略的斜面實驗已不再是理想實驗,是可以做的實驗了【反思與感悟】“理想實驗”方法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與牛頓第一定律一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實驗定律。【類型二】關于牛頓第一定律【例2】關于牛頓第一定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牛頓第一定律是一條實驗定律B.牛頓第一定律說明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C.慣性定律和慣性的實質是相同的D.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反思與感悟】牛頓第一定律說明的是物體不受外力時的運動規律.即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同時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牛頓運動定律一共有三個,第三定律前面已學,是關于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三個定律構成了一個整體,缺一不可。【類型三】對慣性的認識【例3】對于慣性的認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慣性是只有物體在勻速運動或靜止時才表現出來的性質B.物體做減速運動,隨著速度的減小,慣性越來越小C.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有慣性;受外力作用時,不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因而就無慣性D.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與運動狀態和是否受力無關【反思與感悟】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是牛頓物理學的基石。要樹立“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等正確的認識。要理解慣性是一切物體都具有的固有屬性,要知道其表現形式和決定因素。【類型四】規律的運用【例4】在某停車場,甲、乙兩輛同型號的車發生了碰撞事故。甲車司機背部受傷,乙車司機胸部受傷。根據兩位司機的傷情可以判定,下列說法中可能正確的是( )A.甲車車頭撞了靜止的乙車車尾或甲車倒車時車尾撞了靜止的乙車車頭B.甲車車頭撞了靜止的乙車車尾或乙車倒車時車尾撞了靜止的甲車車頭C.乙車車頭撞了靜止的甲車車尾或甲車倒車時車尾撞了靜止的乙車車頭D.乙車車頭撞了靜止的甲車車尾或乙車倒車時車尾撞了靜止的甲車車頭【反思與感悟】對慣性現象分析的方法:(1)找出物體原來的運動狀態;(2)分析物體哪部分受外力作用而改變原來的運動狀態;(3)分析物體的哪部分沒有受外力作用而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04【自測練習】【基礎訓練】1.(多選)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它把可靠的事實和合理的推論結合起來,可以深刻地揭示自然規律。關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只要接觸面相當光滑,物體在水平面上就能勻速運動下去B.這個實驗實際上是永遠無法做到的C.利用氣墊導軌,就能使實驗成功D.雖然是想象中的實驗,但它是建立在可靠的實驗基礎上的2.關于力和運動的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的速度不斷增大,表示物體必受外力的作用B.物體向著某個方向運動,則在這個方向上必受力的作用C.物體的速度大小不變,則其所受的合外力必為零D.物體處于平衡狀態,則該物體必不受外力作用3.在向前行駛的客車上,某時刻駕駛員和乘客的身體姿勢如圖3所示,則對客車運動情況的判斷正確的是( )A.客車一定做勻加速直線運動B.客車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C.客車可能是突然減速D.客車可能是突然加速4.如圖所示,一個劈形物體abc各面均光滑,放在固定的斜面上,ab面水平并放上一個光滑小球,把物體abc從靜止開始釋放,則小球在碰到斜面以前的運動軌跡是( )A.沿斜面的直線 B.豎直的直線C.弧形的直線 D.折線【提升訓練】5.關于力和運動狀態的改變,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物體加速度為零,則運動狀態不變B.只要速度大小和方向二者中有一個發生變化,或者二者都變化,都叫運動狀態發生變化C.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就一定受到力的作用D.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就是指物體的加速度在改變6.下面是摘自上個世紀美國報紙上的一篇小文章:阿波羅登月火箭在脫離地球飛向月球的過程中,飛船內宇航員通過無線電與在家中上小學的兒子湯姆通話。宇航員:“湯姆,我們現在已關閉火箭上所有發動機,正向月球飛去。”湯姆:“你們關閉了所有發動機,那么靠什么力量推動火箭向前運動?”宇航員猶豫了半天,說:“我想大概是伽利略在推動火箭向前運動吧。”若不計星球對火箭的作用力,由上述材料可知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湯姆問話所體現的物理思想是“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B.宇航員答話所體現的物理思想是“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C.宇航員答話所體現的物理思想是“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D.宇航員答話的真實意思是火箭正在依靠慣性飛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1 牛頓第一定律 導學案(原卷版).docx 4.1 牛頓第一定律 導學案(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