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易錯點02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易錯點【01】 九品中正制實施過程中也曾重視人才【名師點撥】九品中正制選官標準在初創時期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但由于魏晉時中正官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與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于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德才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標準,到西晉時終于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一點一題】曹魏時期,中正的評價必須有書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狀三個方面。狀,指行狀,是舉主對于被舉者道德才能的詳細敘述。這反映出,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A.加大了薦官的隨意性 B.促進了社會階級流動C.注重選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門第間的差別【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中正的評價必須有書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狀三個方面,反映了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在程序上是較正式的,說明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合理性,C項正確;材料中“中正的評價必須有書面的正式材料”說明薦官的正式性,而非隨意性,排除A項;九品中正制以家世作為考核的標準,無法促進社會階級流動,也沒有摒除門第間的差別,排除B、D項。故選C項。易錯點【02】 辯證看待三省六部制對皇權的加強與限制【名師點撥】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是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的體現。三省長官執宰相之職,職責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有利于加強皇權。但是三省機構的設置使得決策更加規范化、科學化的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皇權。【一點一題】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確立,“全國軍政大權集中于三省,皇帝頒布政令,需要通過中書省和門下省副署才算合法”。對此理解最為準確的是( )A.三省分工明確,提高了行政效率 B.相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權C.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D.擴大了中書、門下兩省的職權【詳解】三省六部制下,皇帝頒布政令,通過中書省和門下省副署才算合法,說明相權對皇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約作用,故選B;材料沒有涉及三省分工明確,排除A;材料表明相權對皇權的制約,無法體現削弱了相權,排除C;皇帝頒布政令需要通過中書省和門下省副署才算合法,并非強調中書、門下兩省的職權的擴大,排除D。易錯點【03】 科舉制初期(隋唐)世家弟子仍具有入仕優勢【名師點撥】科舉制改變了自秦漢以來以薦舉為主的官吏選拔制度,將封建官吏的選拔和任用權收歸中央,剝奪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權,削弱了地方豪強的勢力。 科舉制雖向社會各階層開放, 但由于當時門閥世族(中國東漢后期至隋唐前期在社會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組成的政治集團 )仍具有較大影響力, 因此世家子弟仍具有入仕優勢。【一點一題】有研究發現,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狀元中,出身顯赫家族的有56人,占76.71%;寒門出身的只有6人,占8.2%。這反映出當時( )A.與察舉制相比選官方式相同 B.科舉制消融了階級差別C.科舉制錄取名額受到限制 D.出身上層具有入仕優勢【詳解】本題考查唐代科舉制。與察舉制通過舉薦選官相比,科舉制選官方式已經有很大的變化,科舉制主要根據才學選官,故A項錯誤;科舉制僅是一種選官制度,無法消融階級差別,故B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錄取名額受到限制,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狀元中,出身顯赫家族的有56人,占76.71%”可知,出身上層社會具有入仕優勢,故D項正確。易錯點【04】 唐朝藩鎮割據威脅中央集權,但也延續了唐朝的統治【名師點撥】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無疑在很大程度上威脅著中央集權,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藩鎮之間相互掣肘,形成了一種相對均衡的局面,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唐朝的統治。【一點一題】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政府任命投降的叛軍將領田承嗣等擔任節度使以掌管地方軍政,并在內地普遍設置節度使,增加內地的兵力。到唐憲宗時期,已經沒有一個藩鎮能有力量與朝廷叫板了。由此推知,這一時期的藩鎮( )A.形成了割據稱霸局面 B.擴大了國家統治區域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 D.延續了唐朝帝國的統治【詳解】唐朝后期,地方節度使數量和權力均有所擴大,但該時期藩鎮割據,相互制約,從而使唐朝中央政權與地方割據勢力達到一個動態平衡,藩鎮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唐朝帝國的統治,D項正確;形成了割據稱霸局面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擴大了國家統治區域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表述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易錯點【05】 江南地區的開發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名師點撥】江南地區的開發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東漢末期開始開發到宋朝完成經濟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區的開發不等同于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一點一題】《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由此可知( )A.江南地區開始開發 B.南方經濟發展迅速C.南方經濟超過北方 D.經濟重心完全南移【詳解】根據題干材料“《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時期,北民南遷,推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A項正確;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而不是經濟發展迅速,排除B項;題干料未體現南方的經濟已經超過北方,排除C項;經濟重心完全南移是在兩宋完成的,排除D項。故選A項。易錯點【06】 小農經濟不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唯一模式。【名師點撥】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除了小農經濟模式外,還有皇室經濟、封建地主莊園經濟、租佃經濟。【一點一題】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 )A.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B.地主經濟C.封建國有制度下的經濟 D.封建莊園經濟【詳解】封建社會下的農民,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繳納賦稅,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故答案為A項。其他三項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結構的組成部分,但不是基本模式,排除B、C、D項。小農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封建經濟就是以小農經濟占主導。但小農經濟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強調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而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出現和推廣的背景下,而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本題所問為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應當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易錯點【07】 三教合一不等同于儒、釋、道合為一個整體【名師點撥】三教合一指的是三教之間相互融合的趨勢,但三教仍然各自保持著獨立的形態,不過相互間在觀念和思想方式上,不斷地進行交流和融合,一定程度上從外在功能上的互補加深到內在思想上的融通。【一點一題】南朝道士張融臨死時遺命入殮“左手執《孝經》《老子》,右手執小品《法華經》”。這主要反映了( )A.反映了三教合一的現象 B.道士集儒、釋、道三教于一身C.儒、釋、道三教出現調合趨勢 D.佛教已與儒學、道教鼎足而立【詳解】根據“左手執《孝經》《老子》,右手執小品《法華經》”可得出這反映出當時三教合流的現象,C項正確;“合一”太絕對,排除A項;材料不能反映“三教于一身”,排除B項;鼎足而立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