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易錯點05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易錯點【01】虎門銷煙并非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名師點撥】鴉片戰爭爆發前中國處于君主專制社會末期,政治腐朽,經濟、軍事落后;對外實行閉關鎖國。而同時期的英國經濟上工業革命率先完成,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政治上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確立;軍事上裝備先進,具有海上霸主的地位;積極加強對外殖民擴張,尋找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在與清朝的貿易中,又長期處于貿易逆差地位,故英國急于打開中國市場是發動侵略戰爭的主要因素。而中國的虎門銷煙只是英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導火索。【一點一題】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國門,占領香港島,將其發展為“好望角以東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并成為英國擴展東方貿易的基地,早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好幾年,就已經是英國政府和商人的共同訴求了。材料表明了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需要A.打開中國市場 B.占領香港島擴大殖民據點C.解決貿易糾紛 D.滿足商人的政治利益訴求【詳解】1840年,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了獲得更廣闊的原料產地與商品銷售市場,將矛頭指向了腐朽沒落的清王朝,發動鴉片戰爭,故選A項;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不是要占領香港島,排除B項;鴉片戰爭不是為了解決貿易糾紛,排除C項;滿足商人的政治利益與鴉片戰爭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易錯點【02】正確看待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的局限性【名師點撥】這兩場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中比較典型的農民運動,從階級斗爭史觀的角度看,這兩場運動地位較高,但從文明史觀、近代化史觀的角度分析,二者具有很強的階級局限性,對當時中國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究其根源在于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其斗爭目標、方式以及指導思想具有典型的小農色彩。但需要注意的是太平天國后期頒布的《資政新篇》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明確提出學習西方、促進中國近代化的綱領、方案;義和團運動的指導思想“扶清滅洋”既帶有一定的愛國主義色彩,也帶有明顯的盲目排外的思想。【一點一題】范文瀾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概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時說:“宗派、保守、安樂三種思想,總根源在農民階級消極方面的狹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決定了太平天國的必然崩潰。”最能體現太平天國“這些特性”的是A.金田起義 B.定都天京C.天京變亂 D.頒布《資政新篇》【詳解】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為爭權奪利而引發的天京變亂,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是農民階級局限性最為突出的表現。故答案為C項。金田起義和定都天京不能反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排除A、B項;《資政新篇》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與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無關,排除D項。易錯點【03】《資政新篇》并不是對《天朝田畝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名師點撥】《天朝田畝制度》是l853年初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為鞏固政權而頒布的革命綱領,是試圖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有制,在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是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而《資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殲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方案,反映了先進的中國人發展資本主義的愿望。二者在追求社會發展道路的問題上,并不是一種繼承與發展關系,而是一種相互對立、矛盾的關系,二者設想的兩種社會制度有著本質的區別。【一點一題】某班級同學在討論太平天國革命綱領時,有一個同學認為《資政新篇》是對《天朝田畝制度》的繼承和發展,小林同學馬上進行反駁。小林反駁的觀點正確的是①兩者內容不同 ②兩者所設想的目標不同 ③兩者的社會經濟主張不同 ④兩者實施的結果不同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詳解】《資政新篇》《天朝田畝制度》都無法真正實施,所以結果相同,④的表述錯誤;二者的內容、目標、經濟主張都不相同,①②③表述正確,故A正確。易錯點【04】民族工業和近代工業并不相同【名師點撥】民族工業: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只要是中國人辦的,都是民族工業,國營民營皆是民族工業;狹義的則只指民營資本所辦企業,不含國營的。一般地,民族工業是在我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民族資本所辦的企業。近代工業:是指使用近代機器生產的工業,包括資本主義工業但并不等于資本主義工業。【一點一題】1920年到1936年,中國關內各省進口的棉紗及棉織品由進口凈值的32.4%銳減為1.7%,鋼鐵、機械、交通器材由14.1%增長為25.2%。這種變化說明( )A.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 B.政府重視重工業的發展C.民族工業有較大發展 D.近代工業布局明顯改善【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中國關內各省進口的棉紗及棉制品占進口凈值比重日益減少,同時鋼鐵等重工業增長幅度較大,說明此時期民族工業有了較大發展,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自然經濟解體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出政府政策的支持,排除B項;材料顯示是進口數值的變化,不能說明近代工業布局明顯改善,排除D項。故選C項。易錯點【05】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并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名師點撥】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并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而是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以維護腐朽的專制統治,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一點一題】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目的是A.為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B.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C.順應世界發展潮流 D.發展洋務派創辦的民用工業【詳解】甲午戰爭后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清政府賠款2億兩,為了減輕財政危機,擴大稅源,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B正確;A不是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客觀影響;該舉措并不是順應歷史潮流,C錯誤;洋務運動此時已經失敗,D錯誤。易錯點【06】康有為尊孔實質目的是宣傳封建舊文化【名師點撥】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權威來論證資產階級維新變法的合理性,為維新變法思想創造歷史根據,而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士為宣傳民主和科學則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傳統道德,以改造國民奴性,為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掃清了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礙。兩次運動中的尊孔和倒孔實質上是一致的,都服務于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和發展資本主義之宗旨。【一點一題】目前,全球已建成26所孔子學院,分布已遠遠超出歷史上儒家思想影響較大的東亞而到達了美國、瑞典、德國等西方國家。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說,“孔子已不僅僅是中國的了,他屬于整個世界”。但是儒家思想在“西學東漸”中歷經沉浮,康有為“尊孔”,陳獨秀“排孔”,兩人看似相反的行為,相同目的卻是:A.借“尊孔”或“排孔”的輿論力量來發動民眾B.否定守舊勢力的理論基礎C.借此否定守舊思想以推動社會變革,實現各自的政治主張D.為實現各自的政治主張提供理論依據,并借此掀起思想啟蒙運動【詳解】康有為屬于資產階級維新派,其階級屬性決定了他不敢去放手發動群眾,所以不可能借助“尊孔”的輿論力量來發動群眾。另外,“尊孔”不是否定孔子,是利用孔子的權威為變法掃清思想障礙,所以B、C兩項的說法錯誤。康有為和陳獨秀為實現各自的政治主張,進行思想啟蒙而分別選擇了“尊孔”和“排孔”,這只是手段不同而已,因此選D。易錯點【07】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運動學習西學、反封建各有其特點【名師點撥】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激進派們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但其宣傳西學方面各有其特點,并不是完全一脈相承。維新派是把西方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結合起來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主張君主立憲;革命派是以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作為革命斗爭的思想武器,學習西方的暴力革命方式,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新文化運動的激進派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口號,矛頭直指正統思想,宣傳資產階級文化。【一點一題】晚清時期中國思想界出現了一場針鋒相對的論戰,部分觀點如下圖。此論戰的雙方是中國的國民“既缺乏自治之習慣”“又不識團體之公益”“程度未及格”,“與其共和,不如君主立憲。與其君主立憲,又不如開明專制”。 “若君主則不過某國構成某機關之人耳,無君主則人民利益不能調和之說,已失立足之地也”“欲得立憲,必民權發達,有革命之能力,然后事能達其目的也”。A.地主階級頑固派與洋務派 B.頑固勢力與資產階級維新派C.資產階級維新派與革命派 D.封建頑固勢力與革命派【詳解】根據“與其君主立憲,又不如開明專制”可知這是維新派的主張,據“欲得立憲,必民權發達”可知這是革命派的主張,故材料反映的是資產階級革命派與維新派的論戰,C項正確;頑固派固守中國傳統反對學習西方,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不改變中國的封建政治制度,其他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