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易錯點03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易錯點【01】宋代官僚體制中蘊含一定的理性色彩【名師點撥】在我們的常規思維當中,宋代的“三冗二積”現象已經完全掩蓋了宋代官僚體系當中的理性色彩。宋代的官僚體制中,官、職、差遣的分離,在緩和矛盾、著眼效率的同時,確立了職級與事類的分立體系,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事權的明確與集中。【一點一題】宋初,文官以“職”為銜,如殿閣學士、修撰之類只是榮譽頭銜,實際工作、權力則由“差遣”決定,表示為臨時委派之職事。這種現象自唐中葉以來已經大量出現,宋初更加普遍化。此舉意在( )A.避免權臣專擅權力 B.保障政策的延續性C.落實重文輕武政策 D.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宋朝的“差遣”制度使得官員的權力和工作帶有“臨時”的性質,其目的是避免權臣專擅權力,A項正確;“差遣”制度使得官員的權力和工作帶有“臨時”性,這不利于政策的延續性,排除B項;“重文輕武政策”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差遣”制度和“確保政權的合法性”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易錯點【02】元代行省的權力大而不專【名師點撥】行省作為中書省的對外派出機構,掌管轄境內的錢糧,兵甲,屯種,漕運及其他軍國重事,統領路、府、州、縣,基本掌握地方的軍政大權。 但行省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制,且行省內部也存在權力制約,行省權力大而不專, 這決定了它只能為中央集權服務。【一點一題】元代,行省長官作為介于府路州縣和“腹里”間的地方最高長官,具有日常事務的統籌全權,但部分特定的權力(軍隊、錢糧)會由個別專責的官員提調,其他人不可隨意干預,調兵更需中央授權。這表明行省長官( )A.由中書省派遣 B.權力大而不專C.威脅中央集權 D.位尊而權力小【詳解】根據“地方最高長官”“具有日常事務的統籌全權”可得出權力大,根據“個別專責的官員提調,其他人不可隨意干預,調兵更需中央授權”可得出部分的權力受到限制,因此體現出權力大而不專的特點,故B項正確;A項體現不出,排除A;行省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C;其權力并不小,只是部分權力受限,故排除D。易錯點【03】宋代的通判與漢代的刺史【名師點撥】漢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體現了當時漢朝維護國家統一、注重對地方官員監察的政治文明建設的成果。漢代的刺史權力和地位低于郡守,但卻代表中央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匯報,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下貫通、預防和懲治腐敗。北宋監察地方的行政官員是通判,其官階地位低于知州,但卻代表中央監察地方,直接對中央負責,因此通判與刺史同樣具有“位卑而權重”的特點。【一點一題】漢代專門設置刺史監督地方官員,宋代設置通判監督州郡長官。這些措施(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強化了君主專制C.開創了監察制度 D.導致了地方割據【詳解】漢代刺史的職責是監察所屬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宋代的通判主要是監督地方長官,二者都加強對地方的監督,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地方割據勢力,故選A,排除D;君主專制反映的是君權和相權的關系,不符合題意,排除B;C項“開創”表述錯誤,排除。易錯點【04】唐代的中書省與元代的中書省和行中書省【名師點撥】唐朝中書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擬政令的機構,其職能是參與決策。元朝中書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負責總領各行省,又兼轄腹里(今冀、晉、魯等地區)。元朝在地方設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一點一題】不同機構行使不同的職責,下面機構與其職責匹配的是( )A.唐代中書省―封駁審議 B.宋代三司―總理財政C.元代中書省―總攬軍政 D.明代內閣―裁決政務【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宋代三司的職責是總理財政,故B正確;唐代中書省的職責是草擬文件,門下省職責是封駁審議,故A錯誤;元代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總攬行政,樞密院總攬軍政,故C錯誤;明代內閣只是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不能裁決政務,故D錯誤。易錯點【05】宋朝科舉制的發展與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強【名師點撥】宋代科舉制與唐代科舉制相比更加完善,如糊名、謄錄制度的普遍推行,此外宋朝重文輕武,重視科舉考試,為科舉考試提供保障措施。宋代科舉制的完善,推動了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強。【一點一題】有學者認為,與唐朝相比,宋人已無士庶之別。自宋仁宗始,社會上逐漸把品官之家稱為“官戶”,但與過去的士族相比其社會地位并不穩定,很難世代為官,而大量普通士人則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官戶”身份。這一現象( )A.根本原因是宋朝政治制度改變 B.導致國家無法控制基層社會C.反映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加快 D.說明宋朝科舉制度已趨完善【詳解】根據材料“大量普通士人則通過科舉考試‘官戶身份’”可知,科舉制原則上向全社會開放,使大批平民出身的人進入政壇,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C項正確;宋朝社會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社會階層流動的加快,與基層治理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科舉制的完善材料未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易錯點【06】經濟重心南移的階段性【名師點撥】魏晉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中唐以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宋時期,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和發展。此外,經濟重心的南移也帶來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同時南方的社會影響力上升。【一點一題】據統計,北魏最盛時期戶口數“已經恢復并超過了東漢時的水平”。《齊民要術》中記載的黃河中下游農副業技術領先于長江流域。這表明南北朝時期( )A.經濟重心南移即將完成 B.經濟重心仍然在黃河流域C.土地改革推動經濟發展 D.北魏農業技術比東漢先進【詳解】根據材料“北魏最盛時期戶口數‘已經恢復并超過了東漢時的水平’”并結合所學可知,北魏屬于北方政權,體現了北方經濟的繁榮,材料“黃河中下游農副業技術領先于長江流域”也體現了北方經濟比南方要繁榮,因此可得出結論即經濟重心仍然在黃河流域,B項正確;經濟重心轉移在宋朝時才完成,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涉及土地改革,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農業技術,無法進行比較,排除D項。故選B項。易錯點【07】理學并非完全禁止人的合理欲望【名師點撥】“存天理,滅人欲”中的“天理”指封建倫理道德和等級秩序,“人欲”指的是“人的私欲”,即超出人正當需求以及違反社會規范的欲望。 實際上,程朱理學并不禁止人的合理欲求。【一點一題】有學者在評價程朱理學時說:他們講的“人欲”,是超出維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違背禮儀規范的行為,因為這些欲望與他們心目中的“天理”相對立,才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在該學者看來,“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 )A.完全扼殺了人類的自然欲求 B.特別注重提升人的個人修養C.包含著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以道德的名義維護專制統治【詳解】該學者認為“存天理,滅人欲”是指抑制超出維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違背禮儀規范的行為,所以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包含了一定的理性思考,而不是完全扼殺自然欲求,故選C,排除A;“滅人欲”是抑制超出維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違背禮儀規范的行為,并沒有強調注重提升個人修養和以道德的名義維護專制統治,排除B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