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11.3 光學相關實驗科學實驗:1、通過實驗,理解光的折射定律。會測量材料的折射率。2、會用雙縫干涉實驗測量光的波長【知識點一】實驗:測定玻璃的折射率1.實驗原理如圖所示,當光線AO以一定的入射角θ1穿過兩面平行的玻璃磚時,通過插針法找出跟入射光線AO對應的出射光線O′B,從而畫出折射光線OO′,求出折射角θ2,再根據n=或n=計算出玻璃的折射率。2.實驗器材木板、白紙、玻璃磚、大頭針、圖釘、量角器、三角板、鉛筆。3.實驗步驟(1)用圖釘把白紙固定在木板上。(2)在白紙上畫一條直線aa′,并取aa′上的一點O為入射點,作過O點的法線MM′。(3)畫出線段AO作為入射光線,并在AO上插上P1、P2兩根大頭針。(4)在白紙上放上玻璃磚,使玻璃磚的一條長邊與直線aa′對齊,并畫出另一條長邊的對齊線bb′。(5)眼睛在bb′的一側透過玻璃磚觀察兩個大頭針并調整視線方向,使P1的像被P2的像擋住,然后在眼睛這一側插上大頭針P3,使P3擋住P1、P2的像,再插上P4,使P4擋住P3和P1、P2的像。(6)移去玻璃磚,拔去大頭針,由大頭針P3、P4的針孔位置確定出射光線O′B及出射點O′,連接O、O′得線段OO′。(7)用量角器測量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并查出其正弦值sin θ1和sin θ2。(8)改變入射角,重復實驗,算出不同入射角時的,并取平均值。4.數據處理(1)計算法:用量角器測量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并查出其正弦值sin θ1和sin θ2。算出不同入射角時的,并取平均值。(2)作sin θ1-sin θ2圖像:改變不同的入射角θ1,測出不同的折射角θ2,作sin θ1-sin θ2的圖像,由n=可知圖像應是過原點的直線,如圖所示,其斜率為折射率。(3)“單位圓”法確定sin θ1、sin θ2,計算折射率n。以入射點O為圓心,以一定的長度R為半徑畫圓,交入射光線AO于E點,交折射光線OO′于E′點,過E作NN′的垂線EH,過E′作NN′的垂線E′H′,如圖3所示,sin θ1=,sin θ2=,OE=OE′=R,則n==。只要用刻度尺量出EH、E′H′的長度就可以求出n。(2023 南崗區校級四模)如圖所示的陰影部分ABC為一透明光學元件的橫截面,AC為圓心在O的圓弧面,ABCO構成正方形。現要測定該元件的折射率,可供選用的器材還有:大頭針、筆、刻度尺、圓規、平整的木板、圖釘、白紙。Ⅰ.某小組進行了如下的實驗操作,請將步驟補充完整。(1)將白紙用圖釘固定在平整木板上,在白紙上畫出光學元件的橫截面圖,標好對應關系,把光學元件放在白紙上,使它的橫截面與圖中畫線對齊;(2)在O點豎直插大頭針P。(3)在D點豎直插大頭針P1,發現在AB外側無論怎樣調整視線都不能觀察到大頭針P和P1的像在一條直線上,則應使連線OD與OA的角度 (填“變大”或“變小”),才能在AB外側觀察到大頭針P和P1的像在一條直線上;(4)選擇合適的點豎直插大頭針P2,在BC外側調整視線觀察到大頭針P和P2的像在一條直線上,再豎直插上兩枚大頭針P3、P4,使P3擋住 ,P4擋住 ;(5)移去大頭針和光學元件,記錄好P2、P3和P4的孔洞位置,在固定好的白紙上作出直角坐標系xOy,Ox軸與OC重合,Oy軸與OA重合,用刻度尺測出P2、P3和P4在直角坐標系xOy中的坐標P2(x2,y2),P3(x3,y3),P4(x4,y4)。則此光學元件折射率測量值的表達式為n= ;(用測量的坐標值表示)Ⅱ.根據小組的實驗過程,下列哪些措施能夠提高實驗準確程度 。A.應選用較粗的大頭針完成實驗B.應選用較細的大頭針完成實驗C.插在光學元件同側的兩枚大頭針間的距離應適當小些D.插在光學元件同側的兩枚大頭針間的距離應適當大些Ⅲ.小組測得該元件折射率為2,光學元件圓弧面的半徑為R。若只考慮首次從圓弧AC直接射向AB和BC的光線,從插在O點的大頭針P射入圓弧AC的光中,有一部分不能從AB、BC面直接射出,則這部分光照射圓弧AC的弧長為 。(2023 海淀區校級模擬)用“插針法”測定玻璃的折射率,所用的玻璃磚兩面平行。正確操作后,作出的光路圖及測出的相關角度如圖甲所示。(1)如果玻璃磚上下表面平行,則可以選擇上表面的兩個對應角度(入射角和折射角)來求折射率,也可以選擇下表面的兩個對應角度來求折射率,這兩種是等效的。如果所選擇的玻璃磚上下表面不平行,正確操作后得到圖乙所示的光路圖,此時應選擇 對應的兩個角度來求折射率。A.上表面B.下表面C.上表面或者下表面都沒問題D.上表面或者下表面都會有系統誤差(2)如果有幾塊寬度d不同的玻璃磚可供選擇,則 。A.選擇寬度較大的玻璃磚來做實驗可以減少誤差B.選擇寬度較小的玻璃磚來做實驗可以減少誤差C.玻璃磚的寬度對誤差沒有影響(2023春 寶安區校級期中)(1)某同學在實驗室利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實驗中,雙縫相距d,雙縫到光屏的距離L,用某種單色光照射雙縫得到干涉條紋如圖所示,分劃板在圖中A、B位置時游標卡尺讀數如圖所示,則: ①分劃板在圖中A、B位置時游標卡尺讀數分別為xA= mm,xB= mm,相鄰兩條紋間距Δx= mm;②波長的表達式λ= (用Δx、L、d表示);③若將濾光片由紅色換為綠色,得到的干涉條紋間距將 (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2)該同學轉身一看,旁邊有玻璃磚,于是他開始做“測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實驗。④為了取得較好的實驗效果,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A.選擇的入射角應盡量小些B.大頭針應垂直地插在紙面上C.大頭針P1和P2及P3和P4之間的距離盡量小些D.在觀察時,大頭針P4只需要將P3擋住即可⑤該同學在測量入射角和折射角時,由于沒有量角器,在完成了光路圖以后,他以O點為圓心,OA為半徑畫圓,交OO'延長線于C點,過A點和C點作垂直法線的直線分別交于B點和D點,如圖2甲所示,他測得AB=6cm,CD=4cm,則可求出玻璃的折射率n= 。⑥他在畫界面時,不小心將兩界面aa'、bb'間距畫得比玻璃磚的寬度稍大些,如圖2乙所示,則他測得的折射率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知識點二】實驗: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1.實驗原理單色光通過單縫后,經雙縫產生穩定的干涉圖樣,圖樣中相鄰兩條亮(暗)條紋間距Δx與雙縫間距d、雙縫到屏的距離l、單色光波長λ之間滿足λ=Δx.2.實驗過程(1)觀察雙縫干涉圖樣①將光源、遮光筒、毛玻璃屏依次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圖所示.②接好光源,打開開關,使燈絲正常發光.③調節各器件的高度,使光源燈絲發出的光能沿遮光筒軸線到達光屏.④安裝單縫和雙縫,盡量使縫的中點位于遮光筒的軸線上,使單縫與雙縫平行,二者間距約為5~10 cm.⑤在單縫和光源間放上濾光片,觀察單色光的干涉條紋.(2)測定單色光的波長①安裝測量頭,調節至可清晰觀察到干涉條紋.②使分劃板中心刻線對齊某條亮條紋的中央,記下此時手輪上的讀數,將該條紋記為第1條亮條紋;轉動手輪,使分劃板中心刻線移動至另一亮條紋的中央,記下此時手輪上的讀數,將該條紋記為第n條亮條紋.③用刻度尺測量雙縫與光屏間距離l(d是已知的).④改變雙縫間的距離d,雙縫到屏的距離l,重復測量.3.數據處理(1)條紋間距Δx=.(2)波長λ=Δx.(3)計算多組數據,求λ的平均值.4.注意事項(1)安裝時,注意調節光源、濾光片、單縫、雙縫的中心均在遮光筒的中心軸線上,并使單縫、雙縫平行且間距適當.(2)光源燈絲最好為線狀燈絲,并與單縫平行且靠近.(3)調節的基本依據:照在光屏上的光很弱,主要原因是燈絲與單縫、雙縫,測量頭與遮光筒不共軸所致;干涉條紋不清晰,一般原因是單縫與雙縫不平行所致.(2023 東城區校級三模)物理實驗一般都涉及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儀器、實驗方法、實驗操作、數據分析等。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測量某種單色光的波長。實驗時,接通電源使光源正常發光:調整光路,使得從目鏡中可以觀察到干涉條紋。回答下列問題:(1)以下實驗器材在圖中未標出:A.毛玻璃、B.雙縫、C.光源、D.單縫、E.濾光片。在圖1中從左至右合理的順序為C、E、 、 、A。(2)若想增加從目鏡中觀察到的條紋個數,該同學可 ;A.將單縫向雙縫靠近B.將屏向靠近雙縫的方向移動C.使用間距更大的雙縫D.將屏向遠離雙縫的方向移動(2023 皇姑區校級模擬)在“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的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某同學以線狀白熾燈為光源,對實驗裝置進行調節并觀察了實驗現象后,總結出以下幾點,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干涉條紋與雙縫垂直B.單縫和雙縫應相互平行放置C.若取下濾光片,光屏上可觀察到白光的干涉圖樣D.想增加從目鏡中觀察到的條紋個數,可以將單縫向雙縫靠近(2)將測量頭的分劃板中心刻線與某亮紋中心對齊,將該亮紋定為第1條亮紋,此時手輪上螺旋測微器示數如圖甲所示。然后同方向轉動測量頭,使分劃板中心刻線與第6條亮紋中心對齊,記下此時圖乙中手輪上的示數為 mm;(3)已知雙縫間距d為2.0×10﹣4m,測得雙縫到屏的距離L為0.600m,求所測量光的波長為 m(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2023 馬鞍山二模)在“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實驗中,將實驗儀器按要求安裝在光具座上,如圖甲所示。(1)關于該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處為單縫,B處為雙縫B.單縫與雙縫應相互垂直放置C.干涉條紋與雙縫垂直D.想增加從目鏡中觀察到的條紋個數,可以將單縫向雙縫靠近(2)某同學在做該實驗時,轉動測量頭的手輪,使分劃板中心刻線對準第1條亮條紋,此時測量頭的游標卡尺示數為12.1mm。繼續轉動手輪,使分劃板中心刻線對準第5條亮條紋,此時測量頭的游標卡尺示數如圖乙所示,讀數為 mm。已知雙縫的間距是0.50mm,雙縫和光屏之間的距離是1.00m,則所測單色光的波長是 m。(保留3位有效數字)(2023 海南)用激光測玻璃磚折射率的實驗中,玻璃磚與屏P平行放置,從另一側用激光筆以一定角度照射,此時在屏上的S1處有激光點,移走玻璃磚,光點移到S2處。(1)請畫出激光束經玻璃折射后完整的光路圖;(2)已經測出AB=l1,OA=l2,S1S2=l3,則折射率n= (用l1、l2、l3表示);(3)若改用寬ab更小的玻璃磚做實驗,則S1S2間的距離會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2023 全國)一玻璃磚上下底面為相互平行的平面,兩個側面中一個為平面,另一個為圓柱面的一部分。現要用插針法測量該玻璃磚的折射率,可用的器材還有:木板,白紙,鉛筆,四枚大頭針和帶刻度的三角板(一個角為直角,兩個銳角均為45°)。完成下列實驗步驟中的填空并完成光路示意圖:(1)將鋪有白紙的木板平放在桌面上,玻璃磚放在白紙上面(圖中紙面為玻璃磚底面),用鉛筆描下其輪廓線,如圖所示。(2)將玻璃磚移開,過其輪廓直線段的中點O作垂線(圖中點劃線)與圓弧交于a點,在輪廓外過a點做一條與點劃線夾角為45°的直線ab;然后將玻璃磚放回原處。(3)將第一、第二兩枚大頭針插在 。(4)在玻璃磚的另一側插上第三枚大頭針和第四枚大頭針,使得 。(5)再次移開玻璃磚,過第三、第四枚大頭針在紙上的插孔作直線,與輪廓線交于O′點,測量線段 和 的長度。(6)完成光路示意圖。(7)可以求出玻璃磚的折射率的表達式為n= 。(2021 浙江)小明同學在做“測定玻璃的折射率”實驗時,發現只有3枚大頭針,他把大頭針A、B、C插在如圖所示位置,并測出了玻璃的折射率。請在畫出光路圖,標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并寫出折射率n的計算式。(2022 海南)(1)在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的實驗中,如圖所示,則:①a、b分別是:( )A.單縫和雙縫B.雙縫和單縫C.單縫和單縫D.雙縫和雙縫②如果雙縫間距是d,雙縫到毛玻璃的距離是L,第一條亮紋到第六條亮紋間距是x,則光的波長是: (用x、d、L表示);(2023 哈爾濱模擬)如圖所示,某實驗小組的同學在“測量玻璃的折射率”實驗中,先將白紙平鋪在木板上并用圖釘固定,將玻璃磚平放在白紙上,然后在白紙上確定玻璃磚的界面aa′和bb′,O為直線AO與aa的交點,在直線AO上豎直地插上P1、P2兩枚大頭針。(1)選出實驗接下來要完成的必要步驟并按順序填寫選項前的序號 。A.在玻璃磚另一側插上大頭針P3,使P3僅擋住P2的像B.在玻璃磚另一側插上大頭針P3,使P3擋住P1的像和P2的像C.在玻璃磚另一側插上大頭針P4,使P4僅擋住P3D.在玻璃磚另一側插上大頭針P4,使P4擋住P3、P1的像和P2的像(2)過P3、P4做直線交bb′與O′,連接OO′。完成以上步驟后,實驗小組內的同學采用不同的方式測量玻璃的折射率;①甲同學過O做直線NN′垂直于OO′。多次改變入射角θ1,測出對應的折射角θ2,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作圖像如圖2所示,若圖像的斜率表示玻璃的折射率,則圖像的y軸、x軸表示的物理量依次為 。A.θ1、θ2B.sinθ1、sinθ2C.sinθ2、sinθ1D.tanθ2tanθ1②乙同學如圖3所示,以O為圓心作圓,與入射光線AO、折射光線OO′分別交于E、F點,再過E、F點作NN′的垂線,垂足分別為G、H點,用刻度尺測得EG=2.32cm,FH=1.60cm,則該玻璃磚的折射率數值為 (計算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3)一位同學在某次實驗中,準確地畫好玻璃磚的界面aa′和bb′后,不慎將玻璃磚向下平移了一些,如圖4所示,而實驗的其他操作均正確,則折射率的測量值準確值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023 豐臺區二模)物理實驗一般都涉及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儀器、實驗方法、實驗操作、數據分析等。例如:(1)用游標卡尺測金屬小球的直徑,示數如圖1所示,該小球的直徑為 mm。(2)某同學用插針法測定玻璃磚的折射率,做出光路圖如圖2所示。光線與玻璃磚表面和分別交于O點和P點,他以O點為圓心、線段OP長度為半徑做圓,該圓與入射光線交于A點。過A點和P點做法線的垂線,垂足分別為B點和Q點。則該玻璃磚的折射率為 (選填選項前字母)。A.nB.nC.nD.n(3)某同學利用如圖3甲所示裝置測量物塊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實驗臺上固定一個力傳感器,傳感器用細線拉住物塊,物塊放置在水平的長木板上。水平向左拉動木板,物塊相對實驗臺靜止,記錄下傳感器的示數在物塊上放置數量不同的砝碼,改變物塊和砝碼的總質量m,得到多組數據,做出F﹣m圖像如圖3乙所示。已知直線的斜率為k,重力加速度為g。①水平向左拉動木板,在物塊相對實驗臺靜止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塊受到的是靜摩擦力B.物塊受到的是滑動摩擦力C.實驗時可以加速拉動木板D.傳感器測量的就是物塊所受的摩擦力②物塊和長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μ= (用k和g表示)。(2023 貴陽三模)某同學測量玻璃磚的折射率。①圖甲、圖乙是實驗過程中玻璃磚放置的兩種方式,其中正確的是 (選填“圖甲”或“圖乙”)。②圖丙是實驗過程中拍攝的一張照片,其中O是入射光線與玻璃磚界面的交點,a、b兩點到O點的距離相等,根據圖丙,并利用刻度尺量出兩個量即可算出玻璃磚折射率,這兩個量是 。③該玻璃磚折射率為 (保留2位有效數字,用三角函數表示不得分)。(2023 道里區校級二模)在實驗室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請按照題目要求回答下列問題:(1)將表中的光學元件放在圖1所示的光具座上,組裝成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的實驗裝置。元件代號 A B C D元件名稱 雙縫 光屏 單縫 濾光片將白光光源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凸透鏡和表1中其他光學元件,由左至右,各光學元件的排列順序應為 (填寫元件代號)。(2)已知該裝置中雙縫間距d=0.200mm,雙縫到光屏的距離L=0.500m,在光屏上得到的干涉圖樣如圖2甲所示,分劃板在圖中A位置時螺旋測微器如圖2乙所示:在B位置時螺旋測微器如圖2丙所示,則其示數xB= mm。由以上所測數據可以得出該單色光的波長為 m(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2023 嘉興二模)實驗題。(1)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中,采用重錘自由下落的實驗方案,經正確操作獲得一條紙帶如圖1所示。實驗所用打點計時器電源頻率為50Hz,重錘質量m=0.30kg,當地重力加速度g=9.79m/s2,則打A點時紙帶速度為 ,A點到B點過程中重力勢能變化量為 (結果保留2位有效數字)。(2)小姚同學用如圖2所示的裝置做“探究碰撞中的不變量”實驗。①關于滑塊A、B的碰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兩個滑塊碰撞前必須有一個靜止B.兩個滑塊碰撞后必須結合在一起C.兩個滑塊碰撞后可結合在一起,也可分開D.兩滑塊可以從整體靜止到相互彈開②實驗中測得滑塊A的質量為222.0g,滑塊B的質量為216.0g,用50分度游標卡尺測量遮光條A的寬度,其讀數如圖3所示,則讀數為 cm;滑塊A從左向右通過光電門1后與靜止的滑塊B碰撞,碰后粘合成一體通過光電門2,遮光條A先后通過光電門1、2所對應的計時器讀數分別如圖4、圖5所示(圖中數值的單位是ms),則碰后滑塊A、B的總動量為 kg m/s(計算結果保留2位小數)。(3)在“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的實驗中:①用單色光照射雙縫后,在目鏡中觀察到如圖所示的情形。若其他操作無誤,則上述情形下測得的單色光波長將 (選填“偏大”、“不變”或“偏小”);②若想對圖的情形進行調整,則需要的操作是 。A.旋轉毛玻璃屏B.左右撥動撥桿C.旋轉測量頭上的手輪D.旋轉遮光筒和測量頭(2023 西城區校級模擬)利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實驗中,雙縫相距d,雙縫到光屏的距離L,用某種單色光照射雙縫得到干涉條紋如圖所示,分劃板在圖中A、B位置時游標卡尺讀數如圖所示,則:(1)分劃板在圖中A、B位置時游標卡尺讀數分別為xA= mm,xB= mm,相鄰兩條紋間距Δx= mm;(2)波長的表達式λ= (用Δx、L、d表示);(3)若將濾光片由紅色換為綠色,得到的干涉條紋間距將 (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4)若僅將屏向遠離雙縫的方向移動。可以 (填“增加”或“減少”)從目鏡中觀察到的條紋個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專題11.3 光學相關實驗科學實驗:1、通過實驗,理解光的折射定律。會測量材料的折射率。2、會用雙縫干涉實驗測量光的波長【知識點一】實驗:測定玻璃的折射率1.實驗原理如圖所示,當光線AO以一定的入射角θ1穿過兩面平行的玻璃磚時,通過插針法找出跟入射光線AO對應的出射光線O′B,從而畫出折射光線OO′,求出折射角θ2,再根據n=或n=計算出玻璃的折射率。2.實驗器材木板、白紙、玻璃磚、大頭針、圖釘、量角器、三角板、鉛筆。3.實驗步驟(1)用圖釘把白紙固定在木板上。(2)在白紙上畫一條直線aa′,并取aa′上的一點O為入射點,作過O點的法線MM′。(3)畫出線段AO作為入射光線,并在AO上插上P1、P2兩根大頭針。(4)在白紙上放上玻璃磚,使玻璃磚的一條長邊與直線aa′對齊,并畫出另一條長邊的對齊線bb′。(5)眼睛在bb′的一側透過玻璃磚觀察兩個大頭針并調整視線方向,使P1的像被P2的像擋住,然后在眼睛這一側插上大頭針P3,使P3擋住P1、P2的像,再插上P4,使P4擋住P3和P1、P2的像。(6)移去玻璃磚,拔去大頭針,由大頭針P3、P4的針孔位置確定出射光線O′B及出射點O′,連接O、O′得線段OO′。(7)用量角器測量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并查出其正弦值sin θ1和sin θ2。(8)改變入射角,重復實驗,算出不同入射角時的,并取平均值。4.數據處理(1)計算法:用量角器測量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并查出其正弦值sin θ1和sin θ2。算出不同入射角時的,并取平均值。(2)作sin θ1-sin θ2圖像:改變不同的入射角θ1,測出不同的折射角θ2,作sin θ1-sin θ2的圖像,由n=可知圖像應是過原點的直線,如圖所示,其斜率為折射率。(3)“單位圓”法確定sin θ1、sin θ2,計算折射率n。以入射點O為圓心,以一定的長度R為半徑畫圓,交入射光線AO于E點,交折射光線OO′于E′點,過E作NN′的垂線EH,過E′作NN′的垂線E′H′,如圖3所示,sin θ1=,sin θ2=,OE=OE′=R,則n==。只要用刻度尺量出EH、E′H′的長度就可以求出n。(2023 南崗區校級四模)如圖所示的陰影部分ABC為一透明光學元件的橫截面,AC為圓心在O的圓弧面,ABCO構成正方形。現要測定該元件的折射率,可供選用的器材還有:大頭針、筆、刻度尺、圓規、平整的木板、圖釘、白紙。Ⅰ.某小組進行了如下的實驗操作,請將步驟補充完整。(1)將白紙用圖釘固定在平整木板上,在白紙上畫出光學元件的橫截面圖,標好對應關系,把光學元件放在白紙上,使它的橫截面與圖中畫線對齊;(2)在O點豎直插大頭針P。(3)在D點豎直插大頭針P1,發現在AB外側無論怎樣調整視線都不能觀察到大頭針P和P1的像在一條直線上,則應使連線OD與OA的角度 (填“變大”或“變小”),才能在AB外側觀察到大頭針P和P1的像在一條直線上;(4)選擇合適的點豎直插大頭針P2,在BC外側調整視線觀察到大頭針P和P2的像在一條直線上,再豎直插上兩枚大頭針P3、P4,使P3擋住 ,P4擋住 ;(5)移去大頭針和光學元件,記錄好P2、P3和P4的孔洞位置,在固定好的白紙上作出直角坐標系xOy,Ox軸與OC重合,Oy軸與OA重合,用刻度尺測出P2、P3和P4在直角坐標系xOy中的坐標P2(x2,y2),P3(x3,y3),P4(x4,y4)。則此光學元件折射率測量值的表達式為n= ;(用測量的坐標值表示)Ⅱ.根據小組的實驗過程,下列哪些措施能夠提高實驗準確程度 。A.應選用較粗的大頭針完成實驗B.應選用較細的大頭針完成實驗C.插在光學元件同側的兩枚大頭針間的距離應適當小些D.插在光學元件同側的兩枚大頭針間的距離應適當大些Ⅲ.小組測得該元件折射率為2,光學元件圓弧面的半徑為R。若只考慮首次從圓弧AC直接射向AB和BC的光線,從插在O點的大頭針P射入圓弧AC的光中,有一部分不能從AB、BC面直接射出,則這部分光照射圓弧AC的弧長為 。【解答】Ⅰ.(3)發現在AB外側無論怎樣調整視線都不能觀察到大頭針P和P1的像在一條直線上,說明沿PP1射到AB界面的光線發生了全反射,入射角大于臨界角,要觀察到大頭針P和P1的像在一條直線上,需要減小入射角,根據幾何知識可知要使連線OD與OA的角度減小;(4)選擇合適的點豎直插大頭針P2,在BC外側調整視線觀察到大頭針P和P2的像在一條直線上,再豎直插上兩枚大頭針P3、P4,使P3擋住大頭針P和P2的像,P4擋住大頭針P、P2和P3的像;由P3和P4確定出射光線;(5)光學元件折射率測量值的表達式為nⅡ.AB.應選用較細的大頭針完成實驗,連線時可以減小誤差,故A錯誤,B正確;CD.插在光學元件同側的兩枚大頭針間的距離適當大些,連線時可以減小誤差,故C錯誤,D正確。故選:BD。Ⅲ.由題意可知n=2,則,解得C=30°,由幾何知識可知光不能從AB、BC面直接射出,則這部分光照射圓弧AC的弧對應的圓心角為30°,則這部分光照射圓弧AC的弧長為s。故答案為:Ⅰ.(3)變小;(4)大頭針P和P2的像,大頭針P、P2和P3的像;(5);Ⅱ.BD;Ⅲ.。(2023 海淀區校級模擬)用“插針法”測定玻璃的折射率,所用的玻璃磚兩面平行。正確操作后,作出的光路圖及測出的相關角度如圖甲所示。(1)如果玻璃磚上下表面平行,則可以選擇上表面的兩個對應角度(入射角和折射角)來求折射率,也可以選擇下表面的兩個對應角度來求折射率,這兩種是等效的。如果所選擇的玻璃磚上下表面不平行,正確操作后得到圖乙所示的光路圖,此時應選擇 對應的兩個角度來求折射率。A.上表面B.下表面C.上表面或者下表面都沒問題D.上表面或者下表面都會有系統誤差(2)如果有幾塊寬度d不同的玻璃磚可供選擇,則 。A.選擇寬度較大的玻璃磚來做實驗可以減少誤差B.選擇寬度較小的玻璃磚來做實驗可以減少誤差C.玻璃磚的寬度對誤差沒有影響【解答】解:(1)只要入射角和折射角測量準確,根據折射定律就可以求出玻璃的折射率;因此無論玻璃磚上、下表明是否平行,光在上下表面都發生折射,用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對應的兩個角度來求折射率都沒問題,故ABD錯誤,C正確。故選:C。(2)若選擇寬度較大的玻璃磚來做實驗,可以增大光線在玻璃磚內的光線的長度,更精確地測定折射角,從而減少誤差,故A正確,BC錯誤。故選:A。故答案為:(1)C;(2)A。(2023春 寶安區校級期中)(1)某同學在實驗室利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實驗中,雙縫相距d,雙縫到光屏的距離L,用某種單色光照射雙縫得到干涉條紋如圖所示,分劃板在圖中A、B位置時游標卡尺讀數如圖所示,則: ①分劃板在圖中A、B位置時游標卡尺讀數分別為xA= mm,xB= mm,相鄰兩條紋間距Δx= mm;②波長的表達式λ= (用Δx、L、d表示);③若將濾光片由紅色換為綠色,得到的干涉條紋間距將 (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2)該同學轉身一看,旁邊有玻璃磚,于是他開始做“測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實驗。④為了取得較好的實驗效果,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A.選擇的入射角應盡量小些B.大頭針應垂直地插在紙面上C.大頭針P1和P2及P3和P4之間的距離盡量小些D.在觀察時,大頭針P4只需要將P3擋住即可⑤該同學在測量入射角和折射角時,由于沒有量角器,在完成了光路圖以后,他以O點為圓心,OA為半徑畫圓,交OO'延長線于C點,過A點和C點作垂直法線的直線分別交于B點和D點,如圖2甲所示,他測得AB=6cm,CD=4cm,則可求出玻璃的折射率n= 。⑥他在畫界面時,不小心將兩界面aa'、bb'間距畫得比玻璃磚的寬度稍大些,如圖2乙所示,則他測得的折射率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解答】解:(1)①游標卡尺的最小分度值為0.1mm,A位置時主尺讀數為11mm,游標尺讀數為1×0.1mm=0.1mm,則xA=11mm+0.1mm=11.1mmB置時主尺讀數為15mm,游標尺讀數為6×0.1mm=0.6mm,則xA=15mm+0.6mm=15.6mm相鄰兩條紋間距②根據相鄰明條紋間距公式:解得:③若將濾光片由紅色換為綠色,波長減小,干涉條紋間距將變小。(2)④A.選擇的入射角應盡量大些,以減小誤差,故A錯誤;B.大頭針垂直地插在紙面上,故B正確;C.大頭針P1和P2及P3和P4之間的距離盡量大些,在確定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時誤差小,故C錯誤;D.在觀察時,大頭針P4要擋住P1和P2及P3,故D錯誤。故選:B。⑤根據折射定律和幾何知識有⑥做出光路圖如圖所示不小心將兩界面aa'、bb'間距畫得比玻璃磚的寬度稍大些后,折射角比實際折射角偏大,根據折射定律可知他測得的折射率偏小。故答案為:(1)①11.1,15.6,0.75;②;③變小;(2)④B;⑤1.5;⑥偏小。【知識點二】實驗: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1.實驗原理單色光通過單縫后,經雙縫產生穩定的干涉圖樣,圖樣中相鄰兩條亮(暗)條紋間距Δx與雙縫間距d、雙縫到屏的距離l、單色光波長λ之間滿足λ=Δx.2.實驗過程(1)觀察雙縫干涉圖樣①將光源、遮光筒、毛玻璃屏依次安放在光具座上,如圖所示.②接好光源,打開開關,使燈絲正常發光.③調節各器件的高度,使光源燈絲發出的光能沿遮光筒軸線到達光屏.④安裝單縫和雙縫,盡量使縫的中點位于遮光筒的軸線上,使單縫與雙縫平行,二者間距約為5~10 cm.⑤在單縫和光源間放上濾光片,觀察單色光的干涉條紋.(2)測定單色光的波長①安裝測量頭,調節至可清晰觀察到干涉條紋.②使分劃板中心刻線對齊某條亮條紋的中央,記下此時手輪上的讀數,將該條紋記為第1條亮條紋;轉動手輪,使分劃板中心刻線移動至另一亮條紋的中央,記下此時手輪上的讀數,將該條紋記為第n條亮條紋.③用刻度尺測量雙縫與光屏間距離l(d是已知的).④改變雙縫間的距離d,雙縫到屏的距離l,重復測量.3.數據處理(1)條紋間距Δx=.(2)波長λ=Δx.(3)計算多組數據,求λ的平均值.4.注意事項(1)安裝時,注意調節光源、濾光片、單縫、雙縫的中心均在遮光筒的中心軸線上,并使單縫、雙縫平行且間距適當.(2)光源燈絲最好為線狀燈絲,并與單縫平行且靠近.(3)調節的基本依據:照在光屏上的光很弱,主要原因是燈絲與單縫、雙縫,測量頭與遮光筒不共軸所致;干涉條紋不清晰,一般原因是單縫與雙縫不平行所致.(2023 東城區校級三模)物理實驗一般都涉及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儀器、實驗方法、實驗操作、數據分析等。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測量某種單色光的波長。實驗時,接通電源使光源正常發光:調整光路,使得從目鏡中可以觀察到干涉條紋。回答下列問題:(1)以下實驗器材在圖中未標出:A.毛玻璃、B.雙縫、C.光源、D.單縫、E.濾光片。在圖1中從左至右合理的順序為C、E、 、 、A。(2)若想增加從目鏡中觀察到的條紋個數,該同學可 ;A.將單縫向雙縫靠近B.將屏向靠近雙縫的方向移動C.使用間距更大的雙縫D.將屏向遠離雙縫的方向移動【解答】解:(1)干涉實驗光具座上從左向右的順序為:光源、濾光片、單縫、雙縫,正確順序為:CEDBA;(2)根據條紋間距公式:可知想增加從目鏡中觀察到的條紋個數,需要減小L和增大d,故BC正確,AD錯誤。故選:BC。故答案為:(1)DB; (2)BC。(2023 皇姑區校級模擬)在“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的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某同學以線狀白熾燈為光源,對實驗裝置進行調節并觀察了實驗現象后,總結出以下幾點,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干涉條紋與雙縫垂直B.單縫和雙縫應相互平行放置C.若取下濾光片,光屏上可觀察到白光的干涉圖樣D.想增加從目鏡中觀察到的條紋個數,可以將單縫向雙縫靠近(2)將測量頭的分劃板中心刻線與某亮紋中心對齊,將該亮紋定為第1條亮紋,此時手輪上螺旋測微器示數如圖甲所示。然后同方向轉動測量頭,使分劃板中心刻線與第6條亮紋中心對齊,記下此時圖乙中手輪上的示數為 mm;(3)已知雙縫間距d為2.0×10﹣4m,測得雙縫到屏的距離L為0.600m,求所測量光的波長為 m(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解答】解:(1)A.干涉條紋與雙縫平行,故A錯誤;B.單縫和雙縫應相互平行放置,故B正確;C.若取下濾光片,光屏上可觀察到白光的干涉圖樣,故C正確;D.想增加從目鏡中觀察到的條紋個數,則條紋間距減小;根據條紋間距公式Δxλ可知,可以將雙縫的距離d增大,或將雙縫到屏的距離L減小,或換用波長更小的光做該實驗;單縫向雙縫靠近,不會改變條紋間距,不會改變目鏡中觀察到的條紋個數,故D錯誤。故選:BC。(2)螺旋測微器的分度值為0.01mm,圖乙中手輪上的示數為x2=13.5mm+36.5×0.01mm=13.865mm(3)圖甲所示螺旋測微器示數x1=2mm+32.0×0.01mm=2.320mm條相鄰紋間距Δxmm=2.310mm=2.31×10﹣3m由Δxλ得,所測光的波長為λ=7.70×10﹣7m故答案為:(1)BC;(2)13.865;(3)7.70×10﹣7(2023 馬鞍山二模)在“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實驗中,將實驗儀器按要求安裝在光具座上,如圖甲所示。(1)關于該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A處為單縫,B處為雙縫B.單縫與雙縫應相互垂直放置C.干涉條紋與雙縫垂直D.想增加從目鏡中觀察到的條紋個數,可以將單縫向雙縫靠近(2)某同學在做該實驗時,轉動測量頭的手輪,使分劃板中心刻線對準第1條亮條紋,此時測量頭的游標卡尺示數為12.1mm。繼續轉動手輪,使分劃板中心刻線對準第5條亮條紋,此時測量頭的游標卡尺示數如圖乙所示,讀數為 mm。已知雙縫的間距是0.50mm,雙縫和光屏之間的距離是1.00m,則所測單色光的波長是 m。(保留3位有效數字)【解答】解:(1)ABC.在本實驗中,光源發出的光經濾光片(裝在單縫前)成為單色光,把單縫照亮。單縫相當于一個線光源,它又把雙縫照亮。來自雙縫的光在雙縫右側的空間發生干涉,所以A處為單縫,B處為雙縫,且單縫與雙縫應相互平行放置,而干涉條紋與雙縫平行,故A正確,BC錯誤;D.想增加從目鏡中觀察到的條紋個數,即減小條紋間距,根據雙縫公式條紋間距公式可知,應將雙縫靠近光屏,將單縫向雙縫靠近無法改變條紋間距,故D錯誤。故選:A。(2)10分度的游標卡尺精確度為0.1mm,第5條亮條紋的讀數d5=16mm+7×0.1mm=16.7mm;相鄰條紋間距為根據雙縫公式條紋間距公式,所測單色光的波長故答案為:(1)A;(2)16.7;5.75×10﹣7。(2023 海南)用激光測玻璃磚折射率的實驗中,玻璃磚與屏P平行放置,從另一側用激光筆以一定角度照射,此時在屏上的S1處有激光點,移走玻璃磚,光點移到S2處。(1)請畫出激光束經玻璃折射后完整的光路圖;(2)已經測出AB=l1,OA=l2,S1S2=l3,則折射率n= (用l1、l2、l3表示);(3)若改用寬ab更小的玻璃磚做實驗,則S1S2間的距離會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解答】解:(1)根據題意結合光的傳播情況作出光路圖如圖所示:(2)根據光的折射定律可得:n根據幾何關系可得:sinisinr聯立解得:n(3)若玻璃磚寬度變小,相當于把ad邊下移,與兩條光線的交點距離變小,即BC就小,那S1S2也會變小。故答案為:(1)光路圖見解析;(2);(3)變小。(2023 全國)一玻璃磚上下底面為相互平行的平面,兩個側面中一個為平面,另一個為圓柱面的一部分。現要用插針法測量該玻璃磚的折射率,可用的器材還有:木板,白紙,鉛筆,四枚大頭針和帶刻度的三角板(一個角為直角,兩個銳角均為45°)。完成下列實驗步驟中的填空并完成光路示意圖:(1)將鋪有白紙的木板平放在桌面上,玻璃磚放在白紙上面(圖中紙面為玻璃磚底面),用鉛筆描下其輪廓線,如圖所示。(2)將玻璃磚移開,過其輪廓直線段的中點O作垂線(圖中點劃線)與圓弧交于a點,在輪廓外過a點做一條與點劃線夾角為45°的直線ab;然后將玻璃磚放回原處。(3)將第一、第二兩枚大頭針插在 。(4)在玻璃磚的另一側插上第三枚大頭針和第四枚大頭針,使得 。(5)再次移開玻璃磚,過第三、第四枚大頭針在紙上的插孔作直線,與輪廓線交于O′點,測量線段 和 的長度。(6)完成光路示意圖。(7)可以求出玻璃磚的折射率的表達式為n= 。【解答】解:(3)將第一、第二兩枚大頭針插在線段ab上;(4)在玻璃磚的另一側插上第三枚大頭針和第四枚大頭針,使得第三枚大頭針擋住第一枚和第二枚大頭針的像,使第四枚大頭針擋住第三枚大頭針和第一枚和第二枚大頭針的像;(5)設aO′與Oa的夾角為θ,則折射率n為測量折射率,則應測量線段OO′和aO′的長度;(6)光路圖如圖(7)玻璃磚的折射率n故答案為:(3)線段ab上;(4)第三枚大頭針擋住第一枚和第二枚大頭針的像,使第四枚大頭針擋住第三枚大頭針和第一枚和第二枚大頭針的像;(5)OO′,aO′;(6)見解析;(7)。(2021 浙江)小明同學在做“測定玻璃的折射率”實驗時,發現只有3枚大頭針,他把大頭針A、B、C插在如圖所示位置,并測出了玻璃的折射率。請在畫出光路圖,標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并寫出折射率n的計算式。【解答】解:光路圖如圖所示:根據折射定律可知:n答:光路圖及入射角i和折射角r的標注如上圖所示;折射率n的計算式為n。(2022 海南)(1)在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的實驗中,如圖所示,則:①a、b分別是:( )A.單縫和雙縫B.雙縫和單縫C.單縫和單縫D.雙縫和雙縫②如果雙縫間距是d,雙縫到毛玻璃的距離是L,第一條亮紋到第六條亮紋間距是x,則光的波長是: (用x、d、L表示);【解答】解:(1)①根據實驗裝置的擺放特點可知,a、b分別是單縫和雙縫,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②根據題意可得:根據波長的計算公式可得:λ(2023 哈爾濱模擬)如圖所示,某實驗小組的同學在“測量玻璃的折射率”實驗中,先將白紙平鋪在木板上并用圖釘固定,將玻璃磚平放在白紙上,然后在白紙上確定玻璃磚的界面aa′和bb′,O為直線AO與aa的交點,在直線AO上豎直地插上P1、P2兩枚大頭針。(1)選出實驗接下來要完成的必要步驟并按順序填寫選項前的序號 。A.在玻璃磚另一側插上大頭針P3,使P3僅擋住P2的像B.在玻璃磚另一側插上大頭針P3,使P3擋住P1的像和P2的像C.在玻璃磚另一側插上大頭針P4,使P4僅擋住P3D.在玻璃磚另一側插上大頭針P4,使P4擋住P3、P1的像和P2的像(2)過P3、P4做直線交bb′與O′,連接OO′。完成以上步驟后,實驗小組內的同學采用不同的方式測量玻璃的折射率;①甲同學過O做直線NN′垂直于OO′。多次改變入射角θ1,測出對應的折射角θ2,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作圖像如圖2所示,若圖像的斜率表示玻璃的折射率,則圖像的y軸、x軸表示的物理量依次為 。A.θ1、θ2B.sinθ1、sinθ2C.sinθ2、sinθ1D.tanθ2tanθ1②乙同學如圖3所示,以O為圓心作圓,與入射光線AO、折射光線OO′分別交于E、F點,再過E、F點作NN′的垂線,垂足分別為G、H點,用刻度尺測得EG=2.32cm,FH=1.60cm,則該玻璃磚的折射率數值為 (計算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3)一位同學在某次實驗中,準確地畫好玻璃磚的界面aa′和bb′后,不慎將玻璃磚向下平移了一些,如圖4所示,而實驗的其他操作均正確,則折射率的測量值準確值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解答】(1)在直線AO上豎直地插上P1、P2兩枚大頭針確定入射光線,在玻璃磚另一側插上大頭針P3,使P3擋住P1的像和P2的像,在玻璃磚另一側插上大頭針P4,使P4擋住P3、P1的像和P2的像,確定出射光線,故必要步驟順序為:BD。(2)①根據折射率公式有:整理得:sinθ1=nsinθ2可知上述函數為正比例函數,圖像為過原點的一條直線,故圖像的y軸表示sinθ1、x軸表示sinθ2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②根據折射率公式有:(3)光路如圖所示“黑線”表示做出的光路圖,“紅線”表示實際光路圖,可知光線在上界面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不變,則折射率的測量值等于準確值。故答案為:(1)BD;(2)①B;②1.45;(3)等于。(2023 豐臺區二模)物理實驗一般都涉及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儀器、實驗方法、實驗操作、數據分析等。例如:(1)用游標卡尺測金屬小球的直徑,示數如圖1所示,該小球的直徑為 mm。(2)某同學用插針法測定玻璃磚的折射率,做出光路圖如圖2所示。光線與玻璃磚表面和分別交于O點和P點,他以O點為圓心、線段OP長度為半徑做圓,該圓與入射光線交于A點。過A點和P點做法線的垂線,垂足分別為B點和Q點。則該玻璃磚的折射率為 (選填選項前字母)。A.nB.nC.nD.n(3)某同學利用如圖3甲所示裝置測量物塊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實驗臺上固定一個力傳感器,傳感器用細線拉住物塊,物塊放置在水平的長木板上。水平向左拉動木板,物塊相對實驗臺靜止,記錄下傳感器的示數在物塊上放置數量不同的砝碼,改變物塊和砝碼的總質量m,得到多組數據,做出F﹣m圖像如圖3乙所示。已知直線的斜率為k,重力加速度為g。①水平向左拉動木板,在物塊相對實驗臺靜止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塊受到的是靜摩擦力B.物塊受到的是滑動摩擦力C.實驗時可以加速拉動木板D.傳感器測量的就是物塊所受的摩擦力②物塊和長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μ= (用k和g表示)。【解答】解:(1)10等分游標卡尺的精確度為0.1mm,小球直徑d=13mm+7×0.1mm=13.7mm;(2)由圖2結合數學知識,入射角的正弦折射角的正弦根據折射定律綜上分析,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3)①AB.物塊與木板之間有相對運動,因此物塊受到的是滑動摩擦力,故A錯誤,B正確;C.根據滑動摩擦力公式,物塊受到的摩擦力f=μmg,可見物塊受到的摩擦力與木板的運動速度無關,故C正確;D.傳感器測量的就是物塊所受繩子的拉力,故D錯誤。故選:BC。②物塊始終相對于實驗臺面處于靜止狀態,根據平衡條件F=μmg=μg m結合F﹣m圖像可知,圖像的斜率k=μg因此動摩擦因數故答案為:(1)13.7;(2)A;(3)①BC;②。(2023 貴陽三模)某同學測量玻璃磚的折射率。①圖甲、圖乙是實驗過程中玻璃磚放置的兩種方式,其中正確的是 (選填“圖甲”或“圖乙”)。②圖丙是實驗過程中拍攝的一張照片,其中O是入射光線與玻璃磚界面的交點,a、b兩點到O點的距離相等,根據圖丙,并利用刻度尺量出兩個量即可算出玻璃磚折射率,這兩個量是 。③該玻璃磚折射率為 (保留2位有效數字,用三角函數表示不得分)。【解答】解:①玻璃磚應該平放在水平桌面上面,則正確的是圖乙;②由ab兩點分別向虛線(法線)引垂線,則用刻度尺量的兩條垂線ac和bd的長度;③該玻璃磚折射率為故答案為:①圖乙;②兩條垂線ac和bd的長度;③1.5。(2023 道里區校級二模)在實驗室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請按照題目要求回答下列問題:(1)將表中的光學元件放在圖1所示的光具座上,組裝成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的實驗裝置。元件代號 A B C D元件名稱 雙縫 光屏 單縫 濾光片將白光光源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凸透鏡和表1中其他光學元件,由左至右,各光學元件的排列順序應為 (填寫元件代號)。(2)已知該裝置中雙縫間距d=0.200mm,雙縫到光屏的距離L=0.500m,在光屏上得到的干涉圖樣如圖2甲所示,分劃板在圖中A位置時螺旋測微器如圖2乙所示:在B位置時螺旋測微器如圖2丙所示,則其示數xB= mm。由以上所測數據可以得出該單色光的波長為 m(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解答】解:(1)實驗室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實驗,由左至右,各光學元件的排列順序應為濾光片、單縫、雙縫、光屏,故順序為DCAB;(2)螺旋測微器的最小分度值為0.01mm,圖中B位置時固定刻度讀數為5.5mm,可動刻度讀數為38.0×0.01mm,螺旋測微器的讀數為xB=5.5mm+38.0×0.01mm=5.880mm圖中A位置時固定刻度讀數為1mm,可動刻度讀數為12.8×0.01mm,螺旋測微器的讀數為xA=1mm+12.8×0.01mm=1.128mm則相鄰條紋間距為根據條紋間距公式可得代入數據聯立解得λ≈4.75×10﹣7m故答案為:(1)DCAB;(2)5.880,4.75×10﹣7。(2023 嘉興二模)實驗題。(1)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中,采用重錘自由下落的實驗方案,經正確操作獲得一條紙帶如圖1所示。實驗所用打點計時器電源頻率為50Hz,重錘質量m=0.30kg,當地重力加速度g=9.79m/s2,則打A點時紙帶速度為 ,A點到B點過程中重力勢能變化量為 (結果保留2位有效數字)。(2)小姚同學用如圖2所示的裝置做“探究碰撞中的不變量”實驗。①關于滑塊A、B的碰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兩個滑塊碰撞前必須有一個靜止B.兩個滑塊碰撞后必須結合在一起C.兩個滑塊碰撞后可結合在一起,也可分開D.兩滑塊可以從整體靜止到相互彈開②實驗中測得滑塊A的質量為222.0g,滑塊B的質量為216.0g,用50分度游標卡尺測量遮光條A的寬度,其讀數如圖3所示,則讀數為 cm;滑塊A從左向右通過光電門1后與靜止的滑塊B碰撞,碰后粘合成一體通過光電門2,遮光條A先后通過光電門1、2所對應的計時器讀數分別如圖4、圖5所示(圖中數值的單位是ms),則碰后滑塊A、B的總動量為 kg m/s(計算結果保留2位小數)。(3)在“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的實驗中:①用單色光照射雙縫后,在目鏡中觀察到如圖所示的情形。若其他操作無誤,則上述情形下測得的單色光波長將 (選填“偏大”、“不變”或“偏小”);②若想對圖的情形進行調整,則需要的操作是 。A.旋轉毛玻璃屏B.左右撥動撥桿C.旋轉測量頭上的手輪D.旋轉遮光筒和測量頭【解答】解:(1)根據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于這段過程的平均速度,打點計時器電源頻率為50Hz,故0.02s打一個點,則打A點時紙帶速度為由紙帶讀數可知xAB=10.69﹣0.80cm=9.89cm所以A點到B點過程中重力勢能變化量ΔEP=mgxAB=0.30kg×9.79m/s2×9.89×10﹣2m≈0.29J(2)①在驗證碰撞過程中的動量守恒定律時,對兩個物體碰撞前后的速度沒有要求,可以都是運動的,也可以其中一個是靜止的,還可以兩滑塊從原來靜止到相互分開;同時對碰撞后的速度也沒有要求,可以碰后粘在一起,也可以碰撞后分開,故AB錯誤,CD正確;故選:CD。②50等分的游標卡尺最小分度值為0.02mm,主尺讀數5mm,游標尺讀數5×0.02mm,游標卡尺不估讀,則游標卡尺的讀數為5mm+5×0.02mm=5.10mm=0.510cm遮光條A通過光電門2所對應的計時器讀數為18.77mm,則碰后的速度為則碰后滑塊A、B的總動量為p=(mA+mB)v=0.438kg×0.272m/s≈0.12kg m/s(3)①在目鏡中觀察到如圖所示的情形,會導致條紋間距測量偏大,由公式,可知導致測得的單色光波長偏大;②A.毛玻璃屏在本實驗中的作用是產生漫反射,使圖樣更明顯,故A錯誤;B.撥動撥桿的作用是為了使單縫和雙縫平行,獲得清晰的干涉圖樣,因為已有清晰圖樣,不用調節,故B錯誤;C.旋轉測量頭上的手輪是為了測距,故C錯誤;D.旋轉遮光筒和測量頭使分劃線與干涉條紋平行,故D正確;故選:D。故答案為:(1)0.50,0.29;(2)①CD;②0.510,0.12;(3)①偏大;②D。(2023 西城區校級模擬)利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實驗中,雙縫相距d,雙縫到光屏的距離L,用某種單色光照射雙縫得到干涉條紋如圖所示,分劃板在圖中A、B位置時游標卡尺讀數如圖所示,則:(1)分劃板在圖中A、B位置時游標卡尺讀數分別為xA= mm,xB= mm,相鄰兩條紋間距Δx= mm;(2)波長的表達式λ= (用Δx、L、d表示);(3)若將濾光片由紅色換為綠色,得到的干涉條紋間距將 (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4)若僅將屏向遠離雙縫的方向移動。可以 (填“增加”或“減少”)從目鏡中觀察到的條紋個數。【解答】解:(1)圖示游標卡尺精確度為0.1mm,讀數分別為xA=11mm+1×0.1mm=11.1mm,xB=15mm+6×0.1mm=15.6mm,AB位置之間有6個條紋間距,故相鄰兩條紋間距為(2)由得(3)由v=λf知頻率高的單色光波長短,紅光的波長比綠光長,所以根據判斷出干涉條紋間距將變小。(4)若僅將屏向遠離雙縫的方向移動,根據可知條紋間距L變大,導致Δx變大,則從目鏡中觀察到的條紋個數減少。故答案為:(1)11.1,15.6,0.75(2)(3)變小(4)減少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11.3 光學相關實驗(原卷版).docx 專題11.3 光學相關實驗(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