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與法“童”行,法護成長——以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我們受特殊保護》為例[摘要]法治教育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法 治意識和法治思維勢在必行。但是法律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晦澀難懂,因此教師在課 堂教學中,要創設主題情境,立足學生現實生活,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真切體驗, 通過具體案例探究將“法言法語”轉化成“童言童語”。本文筆者將以《我們受特 殊保護》一課為例,進行法治教育初探。[關鍵詞]法治教育;兒童立場;未成年人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法治教育已經納入中小學教材中。縱觀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我們發現每個學段都有法治教育,法治教育在整個課程中占比達 五分之一之多,特別是六年級上冊為法治教育專冊,以憲法精神為主線開展法治 教育。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法治觀念,養成遵紀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 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這既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需要,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必 然要求。可是法律知識對于一線教師尚且感到抽象難懂,更何況是缺乏生活經驗 的小學生了。如何將抽象的法律條文和政策法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交給學生呢? 如何激發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興趣,使晦澀難懂的法治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呢?筆者決定以《我們受特殊保護》一課為例采用創建情境型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力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掌握本課知識,提升課堂效率。一、創設主題情境,助力法治學習《我們受特殊保護》一課選自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主題為“法律 保護我們健康成長”,“我們受特殊保護”這一課包括“我們是未成年人”和“專 門法律來保護”兩個部分,旨在向學生介紹我們需要法律特殊保護的原因和法律 保護我們健康成長的內容。六年級的學生雖然知道自己是未成年人,但對于未成 年人在法律上享有的權利及應承擔的義務并不清楚。為了避免將本課上成枯燥的知識傳授課,在教學設計時,筆者始終關注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建立學生生活與 教學內容的連接。以“猜猜猜我的年齡”趣味游戲導入本課,借助文字、視頻、圖片等讓學生猜猜不同的年齡,引發學生對年齡的思考。接著創設了參加成人禮的情境,讓學 生想想:我們能參加嗎?為什么?學生在三年級參加過成長禮有過類似的經歷, 這樣的情境創設貼近學生的生活,便于學生的理解,易于學生的思考。通過閱讀 課本中提供的資料,讓學生自主尋找答案,從而知道我國法律規定,未滿 18 周 歲的公民為未成年人,18 周歲以上的公民為成年人。由此知道只有年滿 18 周歲 才能參加成人禮。那么每個國家的法定成年年齡一樣嗎?將知識窗里的信息通過表格的形式出示,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的獲取信息,讓學生觀察表格說說發現了什么?國家名稱 成年年齡美國 16 周歲英國 18 周歲中國 18 周歲日本、瑞士 20 周歲奧地利、意大利 21 周歲很明顯,世界各國對于成年年齡的規定是不同的,只要未滿成年年齡的就屬于未成年人。這樣的教學設計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原本枯燥的知識點變得生動直觀起來,學生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思考,不知不覺中知道了許多法律知識。二、立足現實生活,獲取學習資源時代在發展,數據在不斷更新,課本中提供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還是 2010 年的,距今已是十幾年了,因此在課堂中筆者為學生提供了最新的 2021 年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作為補充,2021 年全國人口約 14 億,其中未成年人數占23%, 通過讓學生算一算從 3.22 億的數據中感受未成年人數之多。那么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間有什么不同之處呢?出示活動園中的對話,結合課前讓學生回家做的調查:我眼中的未成年人、成年人眼中的未成年人。小組內先進行交流,接著全班進行分享。分享的同時借助具體的事例來具體說一說,如學習能力強每天學習了這么多都吸收了;好奇心強,對陌生事物充滿了探究欲望;有活力,一天到晚跑跑跳跳 也不覺得疲憊;熱心,喜歡幫助他人;記憶力強……成年人眼中的未成年人又有什么樣的特征呢?辨認能力弱,容易輕信他人經驗不足;自我保護能力弱,容易受傷;防范意識差,容易被陌生人欺騙;容易沖動……未成年人的這些特殊之處會帶來一些不 良的影響:如好逞強,玩單杠摔下來;易沖動,同桌不小心碰了一下就和同桌打 了起來;自控能力差一個學生就分享了自己去舅舅家里玩平板的事例,明明和舅 舅約定好鬧鈴響了就不再玩平板了,可是時間到了, 自己還是沒有忍住繼續玩, 直到舅舅過來拿走了平板……正是因為這些特殊之處,未成年人易違法犯罪,易受侵害,需受教育。憲法第 16 條,第 49 條都是針對保障未成年人權益的法規,我們未成年人受法律的特 殊保護。最新的數據補充更能反映當下的實際國情,課前調查采訪,讓學生獲取最新的真實的學習資源,這資源就來自學生身邊的親人朋友,課內外資源結合,幫助 學生更好地了解未成年人的特點,明白為什么國家要給未成年人特殊的保護,將 知識難點簡單化,具體化,形象化。三、關注真切體驗,設計探究活動法治教育的學習活動不應該是枯燥的乏味的,而應該是充滿趣味的,在教學 設計時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從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出發,創設層層深入的活 動情境,聯結學生的已知知識和未知知識,讓他們在身臨其境的活動中體驗和感 受。為了讓學生明白不同年齡節點在法律上的不同意義,我們可以創設小小法律宣傳員進社區的情境,讓學生以這樣的身份學習相關的資料,思考如何運用通俗 易懂的語言表達相關的法律知識。開展小組活動,選取一個年齡節點進行探究, 并思考匯報形式。新聞報道:6—7 周歲是義務教育小學入學年齡,但是有的父母并不重視孩子的教育,沒有在規定年齡里送孩子上學,圖文播報兩則真實新聞,讓大家知道 接受義務教育是未成年人的權利,作為家長有義務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 育法》第十一條的規定,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觀眾互動:8 周歲無行為能力與限制行為能力的分界,8 周歲以下無民事行為能力人,8 周歲以上限制行為能力人。現場觀眾互動,說說你對無民事行為能 力人的理解。如購買物品需要經過父母的同意或陪同下進行,游戲充值、打賞主 播等行為未經父母同意支付了大額金錢都可以向有關部門申請退款。這些特殊保 護的法律依據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十九、二十條。情境演繹:12 周歲準許在道路上駕駛自行車、三輪車的最低年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七十二條中的規定。剛才的情境表演 中玲玲年滿 11 周歲她的媽媽讓她自己可以騎車上學,對嗎?通過具體的案例向 大家普及法律知識更利于理解。每日警情:每天老師都會在班級群里發每日警情,以此提醒大家提高防范意識。以學生虐狗這一警情為例,3 名學生參與了虐狗事件,但是對他們做出的處罰卻不同。通報中寫到依法對已滿 14 周歲未滿 18 周歲的楊某、李某、王某做出 行政處罰,對未滿 14 周歲的毛某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為什么處罰不同呢? 以此帶大家讀懂年滿 14 周歲是因違法行為而可能受到刑罰處罰或行政法處罰的 最低年齡,法律依據為《中國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行 政處罰法》第二十五條。以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警情作材料更具說服力,也更容易 讓人引以為戒。現場調查: 已經領取了身份證的人員有哪些?大家都是在什么時候領取的,領取身份證的用途是什么?有的領取身份證是為了參加體育比賽,有的領取身份 證是用于就醫,有的則因為出國旅游等。還沒有領身份證的同學什么時候可以領 取身份證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二條年滿 16 周歲符合條 件的中國公民應當申請領取居民身份證,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此外根據《中 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九條年滿 16 周歲的未成年人可以離開 監護人單獨居住,如從事違法犯罪行為就會受到法律處罰,年齡越大所要負的責 任越大。配圖解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十一條中指出年滿 18 周歲為公務員應當具備的最低年齡條件。年滿 18 周歲后即為成年人不再享受《中華人民 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特殊保護,可以享受成年人的權利 (出示相關圖片), 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通過小組合作,各種形式的匯報,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懂得不同年齡階段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意義,有些法律規定達到一定的年齡才享有相應的權利,承擔相 應的義務和責任。難懂的法律條例通過具體的案例事件讓學生在真切體驗中,變 得更易懂,更易學。四、巧設案例辨析,培養法治思維法治教育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根據教學內容需要選擇合適的案例, 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通過交流、分析、討論等活動,學會從法律的視 角,思考問題,提升法治觀念,提高學生依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借助活動園中 12 周歲的小學生是否有責任做家務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認為小學生可以做家務,也可以不做家務;有的學生認為未成年人也是家庭的一部分,也應當承擔一部分責任;哪種說法更有道理呢?讓學 生再次討論,發表觀點,最終在交流中明白,小學生也有做家務的義務,做家務 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整個過程在師生對話、生生對 話中,抽絲剝繭,打破固有認知和思維局限,在問題探究中,增強了學生的法治 意識,形成法治思維,發展法治情感,促成法治行為。小學階段的法治教育雖是難點,法治教學雖充滿挑戰,但如果我們能將“法言法語”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采取多元教學模式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童 言童語”,避免冰冷的法治條講解,生硬的法律知識灌輸。那么,學生對于法治 知識才會更感興趣,在學習的同時轉變自身不良行為,法治的種子才能真正根植 于學生心中,使其成長為有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的新時代中國小公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