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浙教版科學八升九暑期“快人一步”培優講義(五):常見的堿(2)【word,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浙教版科學八升九暑期“快人一步”培優講義(五):常見的堿(2)【word,含答案】

資源簡介

堿的通性 反應情況 示例
能使指示劑變色 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 NaOH、Ca(OH)2 等可溶性堿均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
能與某些非金屬氧化物反應 生成鹽和水 2NaOH+SO2 = Na2 SO3+H2 OCa(OH)2 +CO2 = CaCO3↓+H2 O
能與酸反應 生成鹽和水 NaOH+HCl = NaCl+H2OCa(OH)2+2HCl = CaCl2+2H2O
能與某些鹽反應 生成新鹽和新堿 3NaOH+FeCl3 = Fe(OH)3↓+3NaClCa(OH)2+Na2CO3 = CaCO3↓+2NaOH
例1、小科在研究堿的化學性質時,設計了如圖所示的五組實驗,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丙組和戊組實驗能觀察到相同現象
B.甲組實驗能觀察到無色變成紅色,可推出氫氧化銅也能使指示劑變色
C.乙組實驗無明顯現象,說明兩者不能發生反應
D.丁組實驗產生藍色絮狀沉淀,說明堿都能和含銅離子的溶液發生反應
例2、下列驗證“與溶液反應”的裝置中,不能觀察到明顯現象的是(裝置氣密性均良好)( ?。?br/>A.B.C.D.
例3、一瓶存放較長時間的石灰水,瓶內壁附有一層白膜,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br/>A.白膜都是氫氧化鈣 B.白膜可用鹽酸除去
C.白膜的形成與二氧化碳有關 D.試劑使用后應及時蓋上瓶塞
例4、某化學興趣小組利用“化學噴泉”設計了如下實驗:20℃時,用250mL圓底燒瓶收集一瓶純凈的CO2,按如圖組裝裝置。用注射器緩緩注入3mL NaOH溶液,輕輕振蕩燒瓶,打開止水夾,玻璃導管尖嘴處很快產生“噴泉”,與此同時,C、E裝置中發生連鎖反應。
(1)注入NaOH溶液后,燒瓶內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
(2)“連鎖反應”后,C試管中溶液的顏色變化為________。
(3)E試管中的現象為________。
例5、某??茖W興趣小組同學發現實驗室有一份在空氣中潮解變質的氫氧化鈉樣品,欲知其組成成分,現取樣品9.8g向其中逐漸加入一定質量分數的稀硫酸,產生氣體質量與滴入稀硫酸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試計算:
(1)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為________g。
(2)求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3)求9.8g樣品中氫氧化鈉固體的質量。
1.下列是探究堿性質的實驗,都能發生反應且反應中體現了“堿的通性”的組合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下列幾種氣體可用右圖所示裝置干燥、收集的正確組合是( )
①H2 ②O2 ③CO2 ④SO2 ⑤CH4 ⑥NH3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3.一瓶使用剩半的氫氧化鈉溶液,分析檢驗其變質情況,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①氫氧化鈉變質是因為與二氧化碳反應產生了新物質
②取樣加入少量的稀鹽酸,沒有氣泡即樣品不變質
③取樣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不能檢驗樣品是否完全變質
④若樣品完全變質,取樣滴加酚酞不變紅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某同學為了研究生石灰露置于空氣中變質的情況,設計了如下實驗。
(1)生石灰在空氣中能和水反應,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
(2)固體中含有的物質是___________
5.某錐形瓶內盛有鹽酸和氯化銅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氫氧化鈉溶液,錐形瓶內溶液質量m1與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質量m2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
(1)反應至A點時,溶液中的溶質有________,此時所加NaOH溶液的質量為________g。
(2)反應至B點時,錐形瓶內溶液的質量為多少g?
(3)反應至B點時,錐形瓶內溶液中NaCl的質量分數為多少?
1.如圖所示,分別向四支試管中加入飽和石灰水,使其與試管內溶液充分反應。無論飽和石灰水加入量的多少,反應后試管內溶液一定呈堿性的是( ?。?br/>A.① B.② C.③ D.④
2.利用圖甲裝置進行實驗,先后將注射器中的兩種溶液快速全部推入,測得一段時間內瓶內氣體壓強變化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先推入的是NaOH溶液
B.BC段,CO2與NaOH反應基本停止
C.D點壓強比瓶內初始壓強大,此時瓶內二氧化碳氣體的量比初始多
D.最終壓強比瓶內初始壓強小,可能是因為有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
3.現有①銅和稀鹽酸②氫氧化鈉和水③熟石灰和水④生石灰和水⑤純堿和稀鹽酸,五組物質。將各組中的兩種物質在如圖所示氣密性良好的裝置中相互混合,有氣泡從水中逸出的是( )
A.③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4.在研究堿的性質時,向充滿CO2的礦泉水瓶里加入少量Ca(OH)2溶液,擰緊瓶蓋并振蕩,瓶變癟,但溶液中并未出現渾濁,那么Ca(OH)2溶液是否與CO2反應呢?于是同學們進行了猜想和實驗:
猜想一:Ca(OH)2溶液與CO2不反應,是CO2溶于水導致瓶內氣壓變小而變癟。
猜想二:Ca(OH)2溶液與CO2反應,生成了可溶性物質。
實驗 步驟與操作 實驗現象與結果 結論
一 1.取2個相同的軟塑料瓶,分別集滿CO2氣體,編號為A、B. 兩瓶內氣體無色透明,瓶子形狀正常。 Ca(OH)2溶液與CO2發生了化學反應。
2.分別向A、B兩瓶中加入等量的飽和Ca(OH)2溶液和?,立即擰緊瓶蓋并振蕩。 兩瓶內液體未出現渾濁;兩瓶均變癟,A瓶變癟程度更大。
二 1.測出反應前Ca(OH)2溶液的pH. 大于7。
2.測出反應后A瓶內液體的pH. 小于7。
(1)將表中“?”處的內容補充完整:____。
(2)通過上述實驗后,能判斷“Ca(OH)2溶液與CO2發生化學反應”的依據:_____。
(3)查閱資料得知A瓶中未出現渾濁是因為過量的CO2與H2O和CaCO3化合反應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寫出該化學方程式_____。
5.某興趣小組想探究熱水壺底部水垢的主要成分。該小組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知道:水垢的主要成分一定含有Mg(OH)2和CaCO3,可能含有Ca(OH)2和MgCO3。
(1)同學們在燒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水垢,加入適量蒸餾水充分攪拌,取上層清液后加入________,沒有白色沉淀生成,說明水垢中無Ca(OH)2。
(2)接著,同學們又設計了如下實驗,來進一步確定水垢中含有碳酸鹽的成分。其主要實驗步驟如下:
①按圖1組裝儀器,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②將50g水垢試樣研碎后放入錐形瓶中,加入足量稀鹽酸;
③測量一定時間內干燥管內物質增加的質量;
④待錐形瓶中不再產生氣泡時打開活塞B,從導管A處緩緩鼓入空氣,再次稱量干燥管內物質增加質量;
⑤重復③和④的操作,直至干燥管內物質質量不變。
討論:操作④中從導管A處緩緩鼓入空氣的目的是________,裝置Ⅰ的作用是________。
(3)根據干燥管增加質量隨時間變化曲線(圖2),計算說明此水垢的主要成分。
答案及解析
例1、A
【解析】
A、丙組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能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能夠觀察到產生白色沉淀,戊組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能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也能夠觀察到產生白色沉淀,故A正確;
B、氫氧化鈣溶液顯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變成紅色;但是氫氧化銅不溶于水,不能使指示劑變色,故B不正確;
C、稀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能生氯化鈉和水,無明顯現象,故C不正確;
D、丁組實驗產生藍色絮狀沉淀,但是堿溶液才能和含銅離子的溶液發生反應,而不是堿,故D不正確。故選A。
例2、A
【解析】
A、通入二氧化碳時,雖然氫氧化鈉能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但是無明顯現象。
B、實驗過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了碳酸鈉和水,導致試管中氣壓減小,從而導致液體在試管中上升。
C、實驗過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了碳酸鈉和水,導致氣球膨脹。
D、實驗過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了碳酸鈉和水,導致燒杯中的水流入錐形瓶中。
例3、A
【解析】
A、一瓶存放較長時間的石灰水,瓶內壁附有一層白膜,是因為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白膜是碳酸鈣,故選項說法錯誤;
B、一瓶存放較長時間的石灰水,瓶內壁附有一層白膜,是因為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故選項說法正確;
C、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能與酸反應,白膜可用鹽酸除去,故選項說法正確;
D、石灰水能與空氣中的成分發生化學反應,試劑使用后應及時蓋上瓶塞,故選項說法正確。
例4、(1)2NaOH+CO2═Na2CO3+H2O
(2)紅色變淺或褪色
(3)產生藍色沉淀
【解析】(1)注入NaOH溶液后,燒瓶內發生反應為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方程式是 2NaOH+CO2═Na2CO3+H2O ;
(2)A反應后裝置內壓強減小, 發生“連鎖反應”,D中鹽酸會進入C中,使得C中溶液由紅色變成無色。
(3)E中進入F中的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鈉與硫酸銅會發生反應生成藍色硫酸銅沉淀。
例5、(1)2.2;(2)根據圖像可知,與碳酸鈉反應的鹽酸的質量為:100g-50g=50g;
設參加碳酸鈉的質量為x,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y,

解得:x=5.3g,y=9.8%;
則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為:;
(3)跟氫氧化鈉反應的稀硫酸的質量也是50g,
設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為y
解得:z=4g。
9.8g樣品中氫氧化鈉固體的質量為4g。
1.C
【詳解】
①氫氧化鋇溶液、氫氧化鈣溶液都能和氯化銅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能體現堿的通性;
②氫氧化鋇溶液、氫氧化鈣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變紅,能體現堿的通性;
③氫氧化鋇溶液、氫氧化鈣溶液都能和碳酸鉀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淀,但氫氧根離子在反應前后沒有改變,不能體現堿的通性;
④氫氧化鋇溶液、氫氧化鈣溶液都能和二氧化硫反應生成鹽和水,能體現堿的通性。
2.D
【解析】只有不與堿石灰反應的氣體才能用堿石灰干燥;如果用向下排空氣收集,那么氣體的密度必須小于空氣,據此分析判斷。
①H2 不與堿石灰反應,且密度小于空氣,故①正確;
②O2不與堿石灰反應,但是密度大于空氣,故②錯誤;
③CO2 與堿石灰反應,且密度大于空氣,故③錯誤;
④SO2 與堿石灰反應,且密度大于空氣,故④錯誤;
⑤CH4不與堿石灰反應,且密度小于空氣,故⑤正確;
⑥NH3不與堿石灰反應,且密度小于空氣,故⑥正確。
那么正確的組合是①⑤⑥。
3.B
【解析】
①氫氧化鈉變質是因為與二氧化碳反應產生碳酸鈉和水,正確;②碳酸鈉和氫氧化鈉的混合物中加入鹽酸時,鹽酸先與氫氧化鈉反應,氫氧化鈉完全反應后,繼續加入的鹽酸才和碳酸鈉反應,取樣加入少量的稀鹽酸,沒有氣泡,可能是加入的鹽酸都被氫氧化鈉反應完,但不能證明氫氧化鈉不變質,錯誤; ③取樣加入足量石灰水,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導致不能驗證樣品中是否還有氫氧化鈉,即不能檢驗樣品是否完全變質,正確;④若樣品完全變質,固體中只有碳酸鈉,溶液仍然呈堿性,取樣滴加酚酞仍然會變紅,錯誤。
4. CaO+ H2O=Ca(OH)2 氧化鈣、氫氧化鈣和碳酸鈣
【解析】
(1)氧化鈣與水反應俗稱氫氧化鈣,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寫為:CaO+ H2O=Ca(OH)2。
(2)設生成0.25g碳酸鈣沉淀需消耗二氧化碳的質量為x
=
x=0.11g
生成的0.25g碳酸鈣沉淀就是固體A中碳酸鈣的質量
生成0.25g碳酸鈣消耗的氧化鈣的質量=0.25g××100%÷×100%=0.14g
生成0.25g碳酸鈣使固體增加的質量就是氧化鈣生成碳酸鈣消耗的二氧化碳的質量為0.11g
與氧化鈣反應生成氫氧化鈣的水的質量=1.2g 1g 0.11g=0.09g
設與水反應的氧化鈣的質量為y,生成的氫氧化鈣的質量為z
= y=0.28g
= z=0.37g
固體A中氧化鈣的質量=1.2g 0.25g 0.37g=0.58g。
固體A中含有氧化鈣、氫氧化鈣和碳酸鈣三種物質
5.(1)CuCl2 和NaCl;40g
(2)反應至B點,與氯化銅反應的氫氧化鈉溶液質量為200g-40g=160g,設生成沉淀質量為x,
2NaOH+CuCl2=2NaCl+Cu(OH)2↓
80 98
160g×10% X
80:98=(160g×10%):x
x=19.6g
則 反應至B點時,錐形瓶內溶液的質量為 100g+200g-19.6g=280.4g。
(3)由鈉元素反應前后不變可知,生成氯化鈉質量為=29.25g,
則反應至B點時,錐形瓶內溶液中NaCl的質量分數為10.43%;
【解析】(1)根據向盛有鹽酸和氯化銅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鈉先與鹽酸反應,然后再與氯化銅反應,結合圖像中所給數據分析;
(2)根據參加反應的氫氧化鈉的質量計算出產生氫氧化銅質量,反應后溶液為反應前總質量-氫氧化銅質量分析;
(3)根據鈉元素質量守恒,利用參加反應的氫氧化鈉中鈉元素即為生成氯化鈉中鈉元素,從而計算出氯化鈉質量,再由溶質質量分數=溶質質量/溶液質量計算所得溶液質量分數分析。
【解答】(1)向盛有鹽酸和氯化銅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鈉先與鹽酸反應,然后再與氯化銅反應,A點為鹽酸剛好反應完全,則溶液中溶質為CuCl2 和NaCl ,因該反應不產生氣體和沉淀,所以溶液增重質量即為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質量,為40克。
1.C
【詳解】
A、①中稀鹽酸和飽和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氯化鈣溶液呈中性,若飽和石灰水的量不足,反應后試管內溶液呈酸性;若飽和石灰水和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反應后試管內溶液呈中性;若飽和石灰水過量,反應后試管內溶液呈堿性,故A不符合題意;
B、②中稀硫酸和飽和石灰水中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硫酸鈣和水,硫酸鈣溶液呈中性,若飽和石灰水的量不足,反應后試管內溶液呈酸性;若飽和石灰水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反應后試管內溶液呈中性;若飽和石灰水過量,反應后試管內溶液呈堿性,故B不符合題意;
C、③中試管內的碳酸鈉溶液呈堿性,向其中加入飽和石灰水,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生成的氫氧化鈉溶液呈堿性,無論飽和石灰水加入量的多少,反應后試管內溶液一定呈堿性,故C符合題意;
D、④中試管內的氯化鐵溶液呈酸性,加入石灰水,氫氧化鈣和氯化鐵反應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和氯化鈣,氯化鈣溶液呈中性,若飽和石灰水的量不足,反應后試管內溶液呈酸性;若飽和石灰水和氯化鐵恰好完全反應,反應后試管內溶液呈中性;若飽和石灰水過量,反應后試管內溶液呈堿性,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2.C
【解析】
A、先推入的是NaOH溶液,是因為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導致容器中氣壓減小,該選項說法正確。
B、BC段氣壓不變,是因為CO2與NaOH溶液反應基本停止,該選項說法正確。
C、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少于或等于初始的二氧化碳的量,D點壓強比初始瓶內壓強大,是因為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稀鹽酸占據了一定體積,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D、最終壓強比初始壓強小,可能是因為有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該選項說法正確。
3.D
【解析】
①銅的位置排在氫的后面,和稀鹽酸不反應,沒有氣泡產生。
②氫氧化鈉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有氣泡從水中逸出。
③熟石灰與水不會放熱,不會有氣泡從水中逸出。
④生石灰和水反應放出大量熱,有氣泡從水中逸出。
⑤純堿和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有氣泡從水中逸出。
故②④⑤有氣泡從水中逸出。故選:D。
4.蒸餾水 A、B兩瓶均變癟,且A瓶的變癟程度更大(或氫氧化鈣溶液與二氧化碳混合后,溶液的pH變?。? CO2+H2O+CaCO3=Ca(HCO3)2
【詳解】
(1)要證明,Ca(OH)2溶液與CO2發生了化學反應,而不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可在A、B兩瓶中加入等量的飽和Ca(OH)2溶液和蒸餾水,振蕩后,通過觀察塑料瓶的變癟程度來分析判斷;
(2)在實驗一中,觀察到A、B兩瓶均變癟,且A瓶的變癟程度更大;實驗二中,氫氧化鈣溶液與二氧化碳混合后,溶液的pH變小均可證明“Ca(OH)2溶液與CO2發生化學反應”;
(3)CO2與H2O和CaCO3化合反應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反應的化學方程為:CO2+H2O+CaCO3=Ca(HCO3)2。
5.(1)CO2(或Na2CO3等可溶性碳酸鹽)
(2)使產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堿石灰吸收;除去空氣的二氧化碳
(3)干燥管內堿石灰因吸收二氧化碳而質量增加,干燥管增加的質量即為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根據測量結果所得曲線,最終產生二氧化碳質量為22g。
設50g水垢全部為碳酸鈣或碳酸鎂,完全反應放出二氧化碳的質量分別為x、y
CaCO3~ CO2
100 44
50g x
MgCO3~ CO2
84 44
50g y
解得x=22g=22g,y≈26.2g>22g,
因為水垢中含有氫氧化鎂,不可能全部為碳酸鈣,故一定含有碳酸鎂。即水垢的主要成分應為氫氧化鎂、碳酸鈣和碳酸鎂的混合物
【解析】(1)根據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及可溶性碳酸鹽反應產生碳酸鈉沉淀分析;
(2)根據空氣中二氧化碳及裝置內殘留氣體對結果的影響分析;
(3)根據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代入方程式,利用方程式中物質間質量關系確定固體組成分析。
【解答】(1)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或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鈉沉淀,向上層清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或碳酸鈉,沒有白色沉淀生成,則說明水垢中無氫氧化鈣;
(2)因反應后裝置內會有二氧化碳氣體殘留,所以操作④中從導管A處緩緩鼓入空氣使產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堿石灰吸收 ,因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會干擾實驗,裝置I是為了除去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2023浙教版科學八升九暑期“快人一步”培優講義(五)
常見的堿(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息烽县| 揭西县| 林口县| 吉林省| 宜宾县| 屏东市| 达孜县| 富民县| 桂阳县| 鲁甸县| 江陵县| 苍溪县| 江山市| 渝中区| 旺苍县| 门源| 元阳县| 特克斯县| 四子王旗| 文成县| 潞城市| 买车| 吴川市| 南召县| 新乡县| 华容县| 乐平市| 达拉特旗| 都兰县| 庆云县| 怀柔区| 安龙县| 扎赉特旗| 金堂县| 江源县| 青冈县| 黔西县| 紫金县| 德格县| 竹山县| 富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