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 酸堿反應(一)酸堿反應實驗向盛有氫氧化鈉的燒杯中滴人幾滴酚酞試液,溶液變紅,向變紅的溶液中滴加稀鹽酸(或稀硫酸),邊滴邊振蕩,溶液顏色變淺直至消失,說明溶液由堿性變為中性或酸性,氫氧化鈉和酸發生了反應。實驗過程中溶液中溶質、pH以及顏色的變化反應進程 溶質 PH 顏色未滴加稀鹽酸 NaOH pH>7 紅色滴加少量稀鹽酸(氫氧化鈉過量) NaOH + NaCl pH>7 紅色滴加適量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 NaCl pH=7 無色(紅色剛好褪去)滴加過量稀鹽酸 NaCl + HCl pH<7 無色(1)酸、堿反應實驗選用的指示劑是酚酞溶液。如果使用石蕊溶液,溶液由藍色變為紫色,顏色變化不明顯。(2)實驗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可以使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充分接觸,反應迅速、完全。(3)實驗時用膠頭滴管慢慢滴入,便于控制加入酸的量,同時也為了清楚地看出指示劑顏色的變化,當溶液由紅色恰好變為無色時,應立即停止滴加,防止鹽酸過量。(二)酸堿反應原理酸和堿之間發生反應能生成鹽和水。如:HCl+NaOH = NaCl+H2OH2SO4+2NaOH = Na2SO4+2H2O(三)酸堿反應的實質酸中的H+和堿中的OH-結合生成水,即H+ + OH- = H2O。二、 酸堿(中和)反應的應用(一)酸堿反應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植物適宜在接近中性( pH在6.5~7.5)的土壤里生長,酸性太強(pH<4或堿性太強(pH>8 )的土壤,都不適宜植物生長。因此利用酸堿(中和)反應的原理,在酸(堿)性土壤中加人適量的堿(酸),調節土壤的酸堿性。如農業上常施加熟石灰[主要含Ca(OH)2 ]來降低土壤的酸性。注意:改良酸性土壤常使用熟石灰,而不使用堿性、腐蝕性很強的氫氧化鈉。(二)酸堿反應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1)處理工業廢水,解決環保問題。工業生產中產生大量的廢水,其中常含有酸性或堿性物質,不經處理、任意排放,就會造成環境污染。因此利用酸堿(中和)反應的原理,根據不同污水的酸堿性,加人適宜的物質,去除污水的酸堿性,使之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2)精制石油時,可用氫氧化鈉來中和過量的酸。(三)酸堿反應在醫藥方面的應用人體胃液中含有鹽酸,如果胃酸過多,會引起胃痛等病癥,醫療上常用能與酸反應的堿性物質作為藥品降低胃液的pH,使之達到正常范圍,減少胃酸常用的藥劑有Al(OH)3,其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Al(OH)3+3HCl = AlCl3+3H2O。例1、下圖為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反應過程中的pH隨時間變化曲線,有關分析錯誤的( ) A.該實驗是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稀鹽酸中B.a點對應溶液的溶質為氯化鈉和氯化氫C.b點表示氫氧化鈉和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D.a點到b點的曲線變化證明該反應放熱例2、向100克質量分數為3.65%的鹽酸中,逐滴加入質量分數為4%的氫氧化鈉溶液,同時測定溶液的有關數據,則以每次所加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為橫坐標的下列函數圖象,基本正確的是( )A.B.C.D.例3、某實驗小組同學為了探究稀鹽酸與NaOH能否發生化學反應,設計了如下方案。【方案一】測定溶液pH的變化證明二者發生化學反應(1)如圖1,用pH傳感器測定兩溶液混合時pH的變化曲線,證明二者發生了化學反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A.該實驗是將稀鹽酸滴加到氫氧化鈉溶液中 B.a點溶液中所含溶質為NaOHC.b點到c點的變化過程中,都沒有發生化學反應 D.往c點溶液中加入Cu(OH)2,觀察到無明顯變化【方案二】借助反應前后的溫度變化證明二者發生化學反應(2)小金同學在不使用溫度計的情況下,通過圖2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觀察到___________的現象,證明二者發生了化學反應。(3)小華同學提出,該現象不足以證明NaOH與稀鹽酸發生了化學反應,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方案三】利用圖3實驗證明二者發生化學反應(4)實驗過程中均無明顯現象,則步驟Ⅱ中所加試劑為___________。1.向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稀鹽酸至恰好完全反應,反應前后溶液中存在的離子種類如圖所示(其中表示不同離子)。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表示氯離子B.表示鈉離子C.此反應的實質是和結合生成水分子D.可用適量硝酸銀溶液和足量稀硝酸進行檢測2.某同學在探究“酸與堿能否發生反應”時,用稀氫氧化鈉溶液、稀鹽酸和酸堿指示劑進行實驗的過程見下圖。下圖所加試劑①②③依次是 ( )A.稀氫氧化鈉溶液、石蕊試液、稀鹽酸B.稀鹽酸、石蕊試液、稀氫氧化鈉溶液C.稀氫氧化鈉溶液、酚酞試液、稀鹽酸D.稀鹽酸、酚酞試液、稀氫氧化鈉溶液3.如圖所示,U形管中是滴有酚酞試液的蒸餾水,向左、右兩管中分別同時逐滴滴加40克氫氧化鈉稀溶液和36.5克稀鹽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開始時左邊溶液呈藍色,右邊溶液呈紅色B.開始時左邊溶液呈無色,右邊溶液呈紅色C.充分反應后U形管中溶液可能呈紅色D.充分反應后U形管中溶液一定呈無色4.某實驗小組用傳感器探究稀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反應過程中溫度和pH的變化,測定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實驗中溶液的溫度一直升高、pH一直增大B.氫氧化鈉與鹽酸的中和反應先放熱后吸熱C.40s時溶液中的溶質為氫氧化鈉和氯化鈉D.該實驗是將稀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稀鹽酸中5.在用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進行中和反應實驗時,溶液的酸堿度變化如圖所示。(1)該實驗操作是將______(填“稀鹽酸”或“氫氧化鈉溶液”)滴加到另一種溶液中。(2)當加入溶液的質量為ag時,所得溶液中的溶質為______。6.將40g稀鹽酸逐滴加到20g溶質質量分數為4%的氫氧化鈉的溶液中,邊滴加邊攪拌。隨著稀鹽酸的滴加,溶液的溫度變化如圖所示(不考慮反應過程中熱量損失),試回答:(1)由圖知,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的反應是____(選填“放熱”或“吸熱”)反應。(2)B處溶液的溶質是____(填化學式)。(3)ABC三點中,表示堿性最強的點是____。(4)計算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____。1.實驗小組用pH傳感器探究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實驗操作和測定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該實驗中,甲溶液是氫氧化鈉溶液B.反應到40s時,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C.在20s時,所得溶液中溶質有NaC1和HClD.AB兩點間的pH值變化可作為判斷稀鹽酸和氫氧化鈉發生反應的依據2.向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逐滴加入pH=2的稀鹽酸至過量.下列圖象中,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A.B.C.D.3.將稀鹽酸慢慢滴入裝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用溫度計測出燒杯中溶液的溫度,溶液溫度隨加入稀鹽酸質量增加而發生變化,如圖所示。有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A.從到過程中,燒杯中溶液的逐漸減小B.點表示氫氧化的和鹽酸恰好完全反應C.點表示所得溶液中溶質只有D.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的反應是放熱反應4.將稀鹽酸分別滴入NaOH溶液和NaCl液中,充分混合后均無明顯現象。混合后相關變化的示意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以上物質間均未發生化學反應 B.兩個變化中都有新物質產生C.混合后溶液酸堿性都不變 D.圖甲可表示酸堿反應的實質5.某同學用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進行實驗,如題圖。(1)能說明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發生反應的實驗現象是__________。(2)填寫反應后D粒子的符號__________。(3)下列物質能證明滴加的稀鹽酸過量的是__________(填序號)A.CuO B.AgNO3 C.CaCl2 D.pH試紙6.取NaOH和NaCl的混合物2.1g放入燒杯中,加水溶解配制成20g的溶液,逐滴滴入溶質質量分數為7.3%的稀鹽酸,溶液的pH與滴入稀鹽酸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1)當滴入稀鹽酸的質量為11.2g時,溶液中的溶質是_______(填化學式);(2)2.1g混合物中NaOH的質量為_______g;(3)求當滴入10g稀鹽酸時,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_______(寫出計算過程,精確到0.1%)。答案及解析例1、D【詳解】A、由反應前溶液pH小于7可知,該實驗是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稀鹽酸中,不符合題意;B、a點溶液pH小于7,說是鹽酸有剩余,對應溶液的溶質為氯化鈉和氯化氫 ,不符合題意;C、b點溶液pH等于7,表示氫氧化鈉和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 ,不符合題意;D、a點到b點的曲線變化只能表示出反應時pH的變化,不能證明該反應放熱 ,符合題意。故選D。例2、D【解析】A、鹽酸呈酸性,pH小于7,氫氧化鈉呈堿性,pH大于7,向鹽酸中逐滴加入氫氧化鈉溶液,pH由小于7逐漸到大于7,故A不正確;B、氫氧化鈉溶液與鹽酸的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50克4%氫氧化鈉溶液與鹽酸反應時,混合溶液的質量為150g,鹽酸的質量分數一定不為1.83%,故B不正確;C、向100克3.65%的鹽酸中,逐滴加入100克4%氫氧化鈉溶液時,二者完全反應,此時的氯化鈉的質量分數最大,而混合溶液的質量為200克,質量分數為5.85%錯誤,故C不正確;D、向100克3.65%的鹽酸中,逐滴加入100克4%氫氧化鈉溶液時,二者完全反應,此時的氯化鈉的質量分數最大為2.93%,而繼續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則其質量分數變小,故D正確。故選D。例3、AC 紅墨水向右移動 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熱,也能使紅色墨水向右移動 無色酚酞溶液【詳解】(1)A.由圖1可知,溶液的pH由大于7到等于7,最后到小于7,說明該實驗是將稀鹽酸滴加到氫氧化鈉溶液中,選項說法正確;B.a點溶液的pH大于7,說明溶液顯堿性,則溶液中所含溶質為NaCl、NaOH,選項說法錯誤;C.從b點到c點的變化過程中,鹽酸過量,沒有新物質生成,所以沒有發生化學反應,選項說法正確;D.c點所示溶液的pH小于7,顯酸性,其中的溶質是氯化鈉和HCl,鹽酸與氫氧化銅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所以往c點溶液中加入Cu(OH)2,會觀察到藍色固體消失,溶液變成藍色,選項說法錯誤。故選AC。(2)小金同學在不使用溫度計的情況下,通過圖2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觀察到紅墨水向右移動,證明二者發生了化學反應。(3)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熱,也能使紅色墨水向右移動,所以此方法不能證明氫氧化鈉與稀鹽酸發生了化學反應。(4)分析整個實驗過程步驟Ⅰ加入了過量的稀鹽酸,如果發生了反應,溶液中就不存在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加入無色酚酞試液若溶液不變紅說明反應發生了。1.C【解析】A.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 表示氫離子。故A不符合題意;B. 表示氫氧根離子,不表示鈉離子。故B不符合題意;C. 此反應的實質是 氫氧根離子和 氫離子結合生成水分子。故C符合題意;D. 鈉離子不可用適量硝酸銀溶液和足量稀硝酸進行檢測,氯離子才可以。故D不符合題意。2.C【解析】由第二步燒杯中液體變為紅色可知,①中試劑為堿NaOH溶液,②中為酚酞;加入試劑③后溶液變為無色,證明了堿被消耗,故可判斷③是稀鹽酸,酸與堿發生了中和反應;故選C。3.C【解析】充分反應只能說其一是沒有剩余,而不能理解為兩者就一定恰好完全反應。A、氫氧化鈉呈堿性,能使酚酞變紅,開始時左邊為紅色,不是藍色,故A錯誤;B、氫氧化鈉呈堿性,能使酚酞變紅,開始時左邊為紅色,不是無色,故B錯誤;C、充分反應后溶液可能呈堿性,故溶液可能為紅色,故C正確;D、充分反應后,由于加入的酸和堿的量沒有明確說明濃度,所以不能確定此時溶液是酸性還是堿性,即溶液的酸堿性不確定,所以顏色不確定,故D錯誤。4.D【解析】A、由溫度的變化圖,實驗中溶液的溫度不是一直升高,故選項說法錯誤。B、氫氧化鈉與鹽酸的中和反應屬于放熱反應,完全反應后,隨著氫氧化鈉溶液的加入,溫度逐漸降低,故選項說法錯誤。C、40s時放出的熱量還沒有達到最高,且溶液呈酸性,還沒有完全反應,稀鹽酸有剩余,40s時溶液中的溶質為氯化氫和氯化鈉,故選項說法錯誤。D、圖象中pH值的變化是從小于7逐漸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顯酸性,然后不斷的加入堿性溶液,該實驗是將稀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稀鹽酸中,故選項說法正確。5.(1)稀鹽酸(2)NaCl、NaOH 或氯化鈉、氫氧化鈉【解析】(1)圖像中pH的變化是從大于7逐漸增大到小于7,所以該實驗操作是將稀鹽酸滴加到另一種溶液中;(2)當加入溶液的質量為ag時,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堿性,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所得溶液中的溶質為:NaCl、NaOH。6. 放熱 NaCl A 2.925%【解析】(1)由圖知,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的反應時溶液溫度不斷升高,是放熱反應;(2)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B處溫度最高,說明剛好完全反應,溶液的溶質是氯化鈉,化學式:NaCl;(3)A點溶液為氫氧化鈉溶液,溶液呈堿性;B點溶液呈中性;C點酸過量,溶液呈酸性,A、B、C三點中,表示堿性最強的點是A;(4)恰好完全反應時,反應的氫氧化鈉的質量為:20g×4%=0.8g;設恰好完全反應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xx=1.17g恰好完全反應時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B【解析】A、圖像中pH值的變化是從小于7逐漸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顯酸性,然后不斷的加入堿性溶液,使pH增大,說明是把氫氧化鈉溶液滴加到稀鹽酸中,甲溶液是氫氧化鈉溶液,故A錯正確。B、反應到40s時,溶液pH值小于7,說明溶液呈酸性,稀鹽酸過量,故B錯誤。C、在20s時,溶液pH值小于7,說明溶液呈酸性,溶液中溶質有有NaC1和HCl,故C正確。D、AB兩點間的pH由小于7增大到大于7,說明鹽酸被消耗,可作為判斷稀鹽酸和氫氧化鈉發生反應的依據,故D正確。2.D【解析】A、水的質量隨著反應的進行在增加,但反應停止后,由于稀鹽酸中有水,隨著稀鹽酸的加入,水的質量還會增加,故錯誤;B、溶液的pH值會隨著稀鹽酸的加入而減小,由于反應過程中產生了水,pH不會小于或等于2,只會接近2,故錯誤;C、隨著反應的進行,氯化鈉的質量會不斷增加,當反應停止后不變,但是其質量分數由于稀鹽酸的不斷加入,又會減小,故錯誤;D、隨著反應的進行,氫氧化鈉的質量不斷減小為0,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也會不斷減小為0,故正確。3.C【解析】A、由圖示可知,a到b過程中,溫度逐漸升高,氫氧化鈉逐漸減少,堿性減弱,故pH值逐漸減小,不符合題意;B、根據圖象可以看出,隨著稀鹽酸的加入,溫度逐漸升高,在b點前后溫度是兩種情況,b點溫度最高,b點表示酸堿恰好完全反應,不符合題意;C、b到c的過程中,是鹽酸完全中和完氫氧化鈉后繼續加入稀鹽酸,稀鹽酸過量,故c點溶液中的溶質含有NaCl和HCl,符合題意;D、圖象可以看出:隨著鹽酸的加入溫度在逐漸上升,說明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的反應是放熱反應,不符合題意。故選C。4.D【詳解】A、由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微觀示意圖,稀鹽酸與氫氧化鈉發生了化學反應,反應的實質是氫離子結合氫氧根離子生成了水分子,故選項說法錯誤;B、由稀鹽酸與氯化鈉混合后,溶液的離子沒有發生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故選項說法錯誤;C、由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微觀示意圖,稀鹽酸與氫氧化鈉發生了化學反應,堿性減弱,恰好完全反應變成中性;氯化鈉中滴加稀鹽酸,中性變成酸性,故選項說法錯誤;D、由稀鹽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反應的實質是氫離子結合氫氧根離子生成了水分子,可表示酸堿反應的實質,故選項說法正確。故選D。5.溶液的紅色褪去 H2O AD【解析】(1)酚酞遇堿性溶液變紅色,遇酸溶液、鹽溶液不變色,氫氧化鈉是堿會使酚酞變紅,滴入鹽酸后,兩者發生中和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不會使酚酞變色,所以現象為:溶液的紅色褪去。(2)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氯化鈉由氯離子和鈉離子構成,水由水分子構成,所以D為水分子,粒子符號為:H2O。(3)A.氧化銅能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氯化銅溶液為藍色,有明顯現象,能證明滴加稀鹽酸過量,故A正確。B.硝酸銀能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有明顯現象,但是AgNO3溶液與NaCl同樣會生成沉淀,不能證明滴加稀鹽酸過量,故B錯誤。C.氯化鈣不和鹽酸反應,無明顯現象,不能證明滴加稀鹽酸過量,故C錯誤。D. pH試紙能測量溶液的pH值,若溶液pH值小于7,則溶液呈酸性,能證明滴加稀鹽酸過量,故D正確。6. HCl和NaCl 滴入10g稀鹽酸時,設參加反應的氫氧化鈉的質量為x,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y解得:x=0.8g ,y=1.17g所以2.1g混合物中NaOH的質量為0.8g 求當滴入10g稀鹽酸時,所得溶液中的溶質的質量:所得溶液的質量: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8.2%2023浙教版科學八升九暑期“快人一步”培優講義(六)酸和堿的反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