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浙教版科學八升九暑期“快人一步”培優講義(八):幾種重要的鹽(2)【word,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浙教版科學八升九暑期“快人一步”培優講義(八):幾種重要的鹽(2)【word,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一、鹽的制取
(一)鹽的分類(鹽的分類方法有很多,常見的分類方法有以下兩種)
(1)按照具有的相同離子分類
①陽離子相同,如氯化鈉(NaCl)、碳酸鈉( Na2CO3)硫酸鈉(Na2SO4)和硝酸鈉(NaNO3)等稱為鈉鹽。
②陰離子相同,如碳酸鈉(Na2CO3)碳酸鉀(K2CO3)、碳酸鈣(CaCO3)和碳酸鋇(BaCO3)等稱為碳酸鹽。
(2)按照鹽的溶解性分類
①可溶性鹽,如碳酸鈉( Na2CO3)、硫酸鉀(K2SO4)硝酸銀( AgNO3)和氯化銨( NH4Cl)等。
②不溶性鹽,如硫酸鋇( BaSO4)、氯化銀( AgCl )、碳酸鈣( CaCO3)等。
③還有些鹽是微溶于水的,如CaSO4、Ag2SO4、MgCO3等。
規律總結2:鹽的溶解性記憶口訣
鉀鈉銨硝溶于水,鹽酸鹽除氯化銀;硫酸鹽除硫酸鋇,碳酸鹽溶鉀鈉銨;微溶鹽類有三種,硫酸鈣銀碳酸鎂。
(二)鹽的制取
人們常利用一些鹽的溶解性來實現鹽的制取提純和鑒別,鹽的制取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有些鹽是天然存在的,通過物理方法提取,如可從海水鹽湖或鹽井中提取食鹽。
(2)用化學方法制取,如用Na2CO3和CaCl2制取CaCO3和NaCl,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CaCl2=CaCO3↓+2NaCl;我國化學家侯德榜對制堿工業有重大貢獻,他發明了“侯氏制堿法”,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中,其原理為NH3+CO2+H2O+NaCl == NaHCO3+NH4Cl 、2NaHCO3 △ Na2CO3+H2O+CO2↑。
(三)復分解反應
(1)概念: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化合物的反應(通式表示為AB+CD → AD+CB )。
(2)特點:復分解反應交換成分,但反應前后各元素的化合價不變。
(3)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
反應類型 反應物條件 生成物條件
酸+堿 至少一種可溶 需具備下列三個條件中至少-一個:①有沉淀生成②有氣體生成③有水生成
堿+鹽 二者都可溶
鹽+鹽 二者都可溶
鹽+酸 酸必須可溶
(4)復分解反應實質:發生復分解反應的兩種物質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換離子,結合成難電離的物質-沉淀、氣體和水。
(四)鹽的化學性質
反應 反應發生的條件
鹽+金屬→新鹽+新金屬(將在第2章學習) ①鹽要溶于水;②金屬的活動性排在鹽溶液中金屬的前面;③K、Ca、Na除外
鹽+酸→新鹽+新酸 生成物符合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
鹽+堿→新鹽+新堿 ①反應物都溶于水;②生成物符合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
鹽+鹽→新鹽+新鹽 ①反應物都溶于水;②生成物符合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
二、鹽與化肥
(一)常見化肥的種類和作用
化肥的種類 常見化肥 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 缺乏時的表現
氮肥(含有氮元素的化肥) 常見的氮肥有NHNO3 CO(NH2)2和NHHCO3等 氮肥含有組成葉綠素的重要元素,能促使農作物的莖葉生長茂盛 植物缺氮元素時葉片發黃,生長緩慢,光合作用減慢
鉀肥(含有鉀元素的化肥) 常見的鉀肥有K2CO3、K2SO4和KCl等 能促進農作物生長旺盛,莖稈粗壯,增強抗病蟲害能力,促進糖和淀粉生成 植物缺鉀元素時莖細小,葉片有褐斑,易倒伏
磷肥(含有磷元素的化肥) 常見的磷肥有過磷酸鈣[CaSO4和Ca(H2PO4)2 的混合物] 能促進農作物根系發達,增強吸收養分和抗寒抗旱能力,促進作物穗數增多,籽粒飽滿 植物缺磷元素時根短小,葉片暗綠帶紅。過量會引起作物貪青晚熟
復合肥(含N、P、K三種元素中兩種或三種) KNO3、K3PO4、(NH4)3PO4 等 具有氮肥、磷肥、鉀肥的兩重或多重功效
(二)銨鹽的制取
工業上用酸與氨氣反應制氮肥(銨鹽)
NH3+H2O+CO2 = NH4HCO3 (碳銨)
2NH3+H2SO4 = (NH4)2SO4 (硫銨)
(三)合理使用化肥
雖然化肥有助于植物生長,但長期使用化肥往往使土壤板結,破壞土壤結構,因此通常需施一些農家肥料(有機肥),農家肥中含有大量有機物和多種營養元素,有利于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
三、堿和鹽的性質實驗
(一)探究氫氧化鈣的性質
操作步驟 現象 結論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兩支試管中分別滴加無色酚酞試液和紫色石蕊試液 滴有無色酚酞試液試管溶液變紅色滴有紫色石蕊試液試管變藍色 氫氧化鈣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紫色管溶液石蕊試液變藍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滴加1滴酚酞試液,再向試管中逐滴滴加稀鹽酸,邊滴邊振蕩 溶液先變紅后褪色 氫氧化鈣能與酸反應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通入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氫氧化鈣能與某些非金屬氧化物反應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滴加碳酸鈉溶液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氫氧化鈣能與某些鹽反應
(二)認識鹽的一-些性質
實驗步驟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取兩支試管,一支試管中倒入少量稀硫酸,另一支倒人少量硫酸銅溶液,向兩支試管中滴加少量氯化鋇溶液,觀察現象。再往這兩支試管中滴人幾滴稀硝酸,振蕩后觀察現象 BaCl2+H2SO4 = BaSO4↓+2HClBaCl2+CuSO4 = BaSO4 ↓+CuCl2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不溶解
取一支試管,倒入碳酸鈉溶液,向該試管中滴加少量氯化鋇溶液,觀察現象。再往這支試管中滴入幾滴稀硝酸,振蕩后觀察現象 BaCl2+Na2CO3 = BaCO3↓+2NaCl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不溶解有氣泡產生BaCO3+2HNO3 = Ba(NO3)2+H2O+CO2↑
取兩支試管,向支試管中倒入稀鹽酸, 另一支試管中倒入NaCl溶液,向這兩支試管中滴加幾滴硝酸銀溶液,觀察現象。再往這兩支試管中滴入幾滴稀硝酸,振蕩后觀察現象 HCl+AgNO3=AgCl↓ +HNO3NaCl+AgNO3= AgCl ↓+NaNO3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不溶解
取一支試管,倒入碳酸鈉溶液,向該試管中滴加幾滴硝酸銀溶液,觀察現象。再往這支試管中滴入幾滴稀硝酸,振蕩后觀察現象 Na2CO3+2AgNO3 = Ag2CO3↓ +2NaNO3Ag2CO3+2HNO3= 2AgNO3+H2O+CO2↑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后白色沉淀不溶解有氣泡產生
例1、鉀肥能促進農作物生長旺盛,莖稈粗壯,增強抗病蟲害能力,促進糖類物質生成,下列肥料屬于鉀肥的是(  )
A.K2SO4 B.NH4Cl C.NaNO3 D.Ca(H2PO4)2
例2、小李在探究氫氧化鈣的性質,進行圖甲所示的實驗。實驗后,他向反應后的溶液中逐滴滴加碳酸鈉溶液,溶液pH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的( )

A.圖甲中實驗儀器操作無誤
B.圖乙中d-m段反應過程中有沉淀產生
C.圖乙中m-n段反應過程中有氣泡產生
D.圖乙中n點之后溶液中的溶質有和
例3、向一定質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蕩。反應過程中溶液質量隨加入Na2CO3溶液質量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ab段對應的實驗現象是有氣泡生成 B.bc段對應的實驗現象是有沉淀生成
C.從a點到c點,溶液中NaCl的質量逐漸增大 D.從b點到c點,溶液的pH逐漸增大
例4、某種粗鹽水中有少量含SO42-、K+的雜質,小金用這種粗鹽水經過下列實驗流程制取純凈氯化鈉晶體。
(1)固體A是________。(填化學式)
(2)加碳酸鈉溶液時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3)若將溶液C蒸發至出現大量固體時停止加熱,利用余熱將溶液蒸干得到晶體,所得體仍不是純凈的氯化鈉,理由是________。
例5、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含有氯化鈉、碳酸鈉、硫酸鈉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組成,小楊設計出實驗方案,實驗步驟及現象如下。請回答:
(1)步驟②中產生的白色沉淀一定有________(用化學式表示)。
(2)有同學認為該實驗不能確定固體粉末的組成。為確定固體粉末的組成,應將上述步驟中________試劑改為________(用化學式表示)。
1.向一定量的硫酸銅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沉淀質量與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質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a點溶液中的溶質有2種
B.滴加過程中,溶液中鈉離子數量不斷增加
C.整個變化過程中硫酸根離子數目沒有改變
D.d點溶液的pH>7
2.向盛有HCl和CuCl2混合溶液的燒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過量。在該過程中,下列4個圖像能正確反映燒杯內物質的某些科學量變化趨勢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
3.及時歸納是學好科學的主要方法之一、利用如圖所示的結構圖歸納鹽的四個方面的科學性質(圖中編號①﹣④),請歸納有關知識。
(1)在歸納性質②時,選取了硫酸銅和氫氧化鈉兩種物質,它們在溶液中相互反應時產生的現象是_______,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
(2)在性質③中,X代表_________類物質。
(3)在歸納性質④時,從“某些鹽”中選取了硝酸銀,寫出與硝酸銀反應的物質的化學方程式(寫一個)_________ 。
4.食用堿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常含有少量的NaCl)。課外小組為測定市售食用堿中Na2CO3的含量,設計了如圖實驗裝置。
設計思路:用空氣將裝置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緩緩吹入裝置D中,利用裝置D的質量變化測定食用堿中Na2CO3的含量。請結合實驗裝置和設計思路,回答下面問題:
(1)裝置D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裝置A的作用是
(3)緩緩通入空氣的目的是 。
(4)若撤除裝置A,直接通入空氣會導致實驗結果_______(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下同);若撤除裝置C,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是________。
5.取石灰石樣品4克,把20克稀鹽酸分4次加入樣品中(樣品中除碳酸鈣外,其余成分既不與鹽酸反應,也不溶與水),充分反應后經過過濾、干燥,最后稱量,得如下數據:
實驗次數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5次
稀鹽酸用量/克 5 5 5 5
剩余固體質量/克 3 2 1 1
(1)求該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_______;
(2)計算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_______。
1.下列關于化肥及其利用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氮肥能促進農作物根系發達
B.白菜生長過程中不茂盛,葉子發黃,可施加尿素
C.Ca3(PO4)2 屬于復合肥
D.把硫酸銨和熟石灰固體混合施用可使肥效提高
2.取一定量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后的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碳酸鈉溶液,測得該溶液pH隨加入碳酸鈉溶 液體積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點和d點處溶液中的溶質分別是CaCl2和NaCl
B.ab段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有沉淀和氣泡產生
C.bc段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有氣泡產生
D.cd段pH上升的原因是Na2CO3溶液增多
3.某溶液中先滴加稀鹽酸,無現象,再滴加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該溶液( )
A.一定含有SO42- B.一定含有Ag+ C.一定含有CO32- D.一定含有Ag+或SO42-
4.為了除去粗鹽中的Ca2+、Mg2+、SO42﹣和泥沙,可將粗鹽溶于水,然后進行下列五項操作:①過濾;②加過量的NaOH溶液;③加適量的鹽酸;④加過量的Na2CO3溶液;⑤加過量的BaCl2溶液,下列操作順序中最合適的是( )
A.②⑤④①③ B.⑤④②③① C.⑤②④③① D.②④⑤①③
5.向下表的甲物質中逐漸加入相應的乙物質至過量,反應過程中生成氣體或沉淀的質量與加入乙的質量關系,能用如圖曲線表示的是( )
A.①④ B.③⑤ C.②⑤ D.③④
6.某同學為了研究生石灰露置于空氣中變質情況,設計如下實驗:
請通過計算分析:
(1)產生氣體B的質量為___________;
(2)粉末A中碳酸鈣的質量為___________ ,這些碳酸鈣是由___________g氧化鈣轉化而來的;
(3)粉末A中氧化鈣的質量分數是多少?(請寫出計算過程)
答案及解析
例1、A
【解析】
A. K2SO4屬于鉀肥,此選項符合題意;
B. NH4Cl屬于氮肥,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C. NaNO3屬于氮肥,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D. Ca (H2PO4)2屬于磷肥,此選項不符合題意。
例2、D
【解析】
A、使用膠頭滴管滴加少量液體的操作,注意膠頭滴管不能伸入到試管內或接觸試管內壁,應垂直懸空在試管口上方滴加液體,防止污染膠頭滴管,故A不正確;
B、由溶液pH的變化圖,d m段pH增大,發生的是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d m斷反應過程中有氣泡產生,故B不正確;
C、由溶液pH的變化圖,m n段pH不變,碳酸鈉能與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反應過程中沒有氣泡產生,故C不正確;
D、圖乙中n點之后溶液中是氯化鈉和碳酸鈉的混合溶液,溶質有Na2CO3和NaCl,故D正確。故選D。
例3、D
【解析】向一定質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碳酸鈉先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這段時間內溶液質量的增大量為加入碳酸鈉的質量與二氧化碳的質量之差;然后,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這段時間內溶液質量的增大量為加入碳酸鈉的質量與沉淀的質量之差;當二者完全反應后,溶液質量的增大量等于加入碳酸鈉的質量,據此分鐘判斷。
A.ab段應該為碳酸鈉先和稀鹽酸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故A正確不合題意;
B.bc管應該為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故B正確不合題意;
C.從a到c,一直有氯化鈉不斷生成,因此它的質量不斷增大,故C正確不合題意;
D.從b到c點,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由于氯化鈉呈中性,因此溶液的pH值保持不變,故D錯誤符合題意。
例4、(1)BaSO4
(2)BaCl2 +Na2CO3=BaCO3↓ +2NaCI
(3)鉀離子未除去
【解析】根據流程圖中加氯化鋇可除去硫酸根離子,加碳酸鈉可除去鋇離子分析。
【解答】(1)固體A是加入過量氯化鋇產生的,為硫酸根與鋇離子生成的硫酸鋇;
(2)加碳酸鈉可除去A中過量的氯化鋇,反應方程式為 BaCl2 +Na2CO3=BaCO3↓ +2NaCI ;
(3)因整個過程中沒有除去鉀離子,所以所得晶體不是純凈氯化鈉。
例5、(1)BaCO3(2)H2SO4;HNO3
【解析】(1)加入硝酸鋇后,生成了白色沉淀,那么沉淀可能是碳酸鈉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的碳酸鋇,也可能是氫氧化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的硫酸鋇沉淀。加入足量稀硫酸后,生成了氣體,肯定是碳酸鋇和稀硫酸反應生成了二氧化碳氣體,而剩余的沉淀肯定是硫酸鋇。這些硫酸鋇可能是硫酸鈉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也可能是稀硫酸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因此只能確定②中碳酸鋇的存在,不能判斷硫酸鋇的存在。
(2)由于加入稀硫酸,會引入硫酸根離子,進而影響對硫酸鈉是否存在的判斷,因此我們應該將稀硫酸換成稀硝酸,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1)步驟②中產生的白色沉淀一定有 BaCO3 ;
(2)有同學認為該實驗不能確定固體粉末的組成。為確定固體粉末的組成,應將上述步驟中 H2SO4 試劑改為 HNO3
1.A
【解析】
A. 0—b段是氫氧化鈉溶液與稀硫酸反應,所以a點溶液中的溶質有硫酸、硫酸鈉、硫酸銅3種,此選項錯誤;
B. 因為反應過程中,鈉離子不與其它離子結合為沉淀,所以滴加過程中,溶液中鈉離子數量不斷增加,此選項正確;
C. 因為反應過程中,硫酸根離子不與其它離子結合為沉淀,所以整個變化過程中硫酸根離子數目沒有改變,此選項正確;
D. d點是氫氧化鈉過量,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所以溶液的pH>7,此選項正確。
2.B
【解析】
①由以上分析可知,開始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時,沒有沉淀產生,當鹽酸充分反應后,氫氧化鈉再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當氯化銅完全反應后,沉淀的質量不再改變,故①正確;
②由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及其質量保持不變,所以反應過程中,氯元素的質量保持不變,故②正確;
③氫氧化鈉先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根據HCl+NaOH=NaCl+H2O可知,每36.5份質量的氯化氫能生成58.5份質量的氯化鈉,此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增大;氫氧化鈉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和氯化鈉,根據CuCl2+2NaOH= Cu(OH)2↓+2 NaCl可知,每135份質量的氯化銅能生成117份質量的氯化鈉,此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減小,故③錯誤;
④氫氧化鈉先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此時溶液中溶劑的質量增大,增大的是生成的水和氫氧化鈉溶液中的水;氫氧化鈉溶液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淀和氯化鈉的過程中,由于加入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存在水,溶劑的質量增大,但是幅度減小,故④正確。4個圖像能正確反應燒杯內的某些物理量變化趨勢的①②④。
3. 產生藍色絮狀沉淀 CuSO4+2NaOH=Cu(OH)2↓+Na2SO4 酸 NaCl+AgNO3═NaNO3+AgCl↓
【解析】
(1)硫酸銅和氫氧化鈉反應會生成氫氧化銅和硫酸鈉,氫氧化銅是藍色沉淀,故實驗現象是由藍色沉淀生成,化學方程式為。
(2)鹽除了能和某些金屬、某些堿、某些鹽反應,還可以和某些酸反應,故在性質③中,X代表酸類物質。
(3)在歸納性質④時,從“某些鹽”中選取了硝酸銀,根據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可知化學方程式可以為:NaCl+AgNO3═NaNO3+AgCl↓。
4.①Ba(OH)2+CO2=BaCO3↓+H2O;
②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二氧化碳,防止進入裝置D中;
③使氫氧化鋇和二氧化碳完全反應;
④偏大,偏大.
【解析】①氫氧化鋇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水,化學方程式為:Ba(OH)2+CO2=BaCO3↓+H2O;
②氫氧化鈉會與二氧化碳反應,堿石灰會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所以裝置A的作用是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裝置E的作用是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二氧化碳,防止進入裝置D中;
③空氣通入過快,不能使氫氧化鋇和二氧化碳完全反應;
④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與氫氧化鈉反應,如果撤掉A ,會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未除導致實驗結果偏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與氫氧化鋇反應,裝置B中產生導出的氣體中含有水,如果不除去氣體中的水,會使D中測定的二氧化碳的質量增大.
5. 75%; 14.6%;
解:根據第1次和第2次加入稀鹽酸的實驗數據可知,5g的稀鹽酸可反應掉1g的碳酸鈣。設5g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為x。
,x=0.73g
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14.6%
【解析】
(1)石灰石樣品中的碳酸鈣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固體減少的質量是參加反應的碳酸鈣的質量。第5次加入稀鹽酸后固體質量仍剩余1g,說明該1g固體是雜質,所以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的質量分數為:=75%;
1.B
【解析】
A、磷肥能促進農作物根系發達,增強吸收養分和抗寒抗旱能力,故A錯誤。
B、白菜生長過程中不茂盛,葉子發黃,是因為缺少氮元素,尿素的化學式為CO(NH2)2,屬于氮肥,故B正確。
C、Ca3(PO4)2 中只含有氮、磷、鉀三種元素中的磷元素,所以屬于磷肥,故C錯誤。
D、硫酸銨和熟石灰會反應生成氨氣,降低肥效,不能同時使用,故D錯誤。
2.D
【解析】
A、a點是加入碳酸鈉溶液前,此處溶液中的溶質是反應生成的氯化鈣和過量的氯化氫,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B、ab段是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能夠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因此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有氣泡產生,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C、bc段發生反應是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氯化鈉,有沉淀生成,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D、碳酸鈉溶液顯堿性,cd段pH上升的原因是Na2CO3過量,該選項說法正確。
3.A
【解析】某溶液中先滴加稀鹽酸,無現象,說明不含銀離子,再滴加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說明生成了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則該溶液一定含有硫酸根離子;
4.A
【解析】根據氫氧化鈉、碳酸鈉、氯化鋇分別能除去鎂離子、鈣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及氫氧化鈉、碳酸鈉可用鹽酸除,氯化鋇用碳酸鈉除分析。
【解答】為了除去粗鹽中的Ca2+、Mg2+、SO42﹣和泥沙,可將粗鹽溶于水, 然后用氫氧化鈉、碳酸鈉、氯化鋇分別除去鎂離子、鈣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因加入試劑均過量,加入的過量氫氧化鈉和碳酸鈉可用鹽酸除去,而氯化鋇只能用碳酸鈉除,所以氯化鋇溶液要加在碳酸鈉溶液前,將雜質轉化為沉淀后先過濾,再向濾液中加鹽酸,即可除去所有雜質;
5.B
【解析】根據圖像可知,反應開始并沒有馬上產生沉淀或氣體,而是過了一段時間后才生成的,據此分析判斷。
①硝酸鋇不與稀鹽酸反應,而只與稀硫酸反應,因此反應開始時就會產生沉淀,故①錯誤;
②稀硫酸與銅不反應,只與鋅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因此反應開始就會生成氫氣,故②錯誤;
③稀鹽酸先與鐵銹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開始時沒有氣體生成;當鐵銹完全反應后,鐵單質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氫氣,故③正確;
④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HCl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二者同時反應,沉淀立即產生,故④錯誤;
⑤鹽酸先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此時沒有氣體生成;然后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故⑤正確。 那么能用曲線表示的是③⑤。
6.(1)1.1g(2)2.5g;1.4
(3)解:由(2)可知,粉末A中含2.5g碳酸鈣,則氧化鈣和氫氧化鈣的總質量為12g-2.5g=9.5g。
原氧化鈣質量為10g,則現未變質的氧化鈣和變質為氫氧化鈣的氧化鈣質量總和為10g-1.4g=8.6g。
設未變質的氧化鈣質量為x
x=5.8g
CaO% = ×100% = 48.3%
答:粉末A中氧化鈣的質量分數是48.3%。
【解析】
【詳解】
(1)氣體B是二氧化碳,沉淀質量2.5g是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的質量,設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x;
解得:x=1.1g
(2)由,可知,粉末A中CaCO3的質量即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的質量,也是2.5g;
設這些CaCO3是由質量為y的CaO轉化而來;
由,可知,CaO~CaCO3,
解得:y=1.4g
(3)解:由(2)可知,粉末A中含2.5g碳酸鈣,則氧化鈣和氫氧化鈣的總質量為12g-2.5g=9.5g;
原氧化鈣質量為10g,則現未變質的氧化鈣和變質為氫氧化鈣的氧化鈣質量總和為10g-1.4g=8.6g;
再利用化學方程式計算得到氧化鈣的質量,過程見答案。
2023浙教版科學八升九暑期“快人一步”培優講義(八)
幾種重要的鹽(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江市| 温泉县| 卫辉市| 石棉县| 安溪县| 汤阴县| 裕民县| 当雄县| 临颍县| 镶黄旗| 嘉黎县| 侯马市| 罗定市| 资阳市| 阿坝| 铅山县| 岢岚县| 罗江县| 宝鸡市| 黄山市| 兴义市| 江川县| 乌鲁木齐县| 犍为县| 紫金县| 双流县| 巧家县| 望谟县| 大渡口区| 时尚| 柯坪县| 九江市| 沾益县| 长丰县| 岳普湖县| 凤凰县| 永德县| 曲水县| 陕西省| 龙川县| 上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