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長度的測量(一)測量的意義在觀察實驗和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比較距離的遠近、物體的輕重、時間的長短、溫度的高低.....靠我們的感覺器官去判斷,很難精確,而且有時會出錯,所以要做出準確的判斷,得到精確的數據,就必須采取一定的方法進行測量。學習測量時,同時要學習待測量的名稱:例如表示長短的量叫長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量叫速度等。還要學習各待測量所對應的數據的單位,例如長度的單位是米等。如圖所示,比較a和b哪個較長 先目測,再用刻度尺測量,通過測量我們會發現僅憑感覺判斷一個物體的大小、長短,有時并不準確,所以要對物體的某些情況進行定量的描述,必須用儀器來測量。測量是把待測的量與公認的標準進行比較的過程。要測量物體的長度,要先規定長度的標準一長度單位,然后用合適的工具進行測量。(二)長度的單位長度的常用單位是米( m )測量較大的距離時一般用千米( km ) ;測量較小的距離時-般用分米( dm )、厘米( cm )和毫米( mm );在研究微觀世界時,還會用到微米( μm)和納米( nm )等單位。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毫米=1000微米 1微米=1000納米進行長度單位換算時的正確步驟:數值不變,乘目標單位與原單位之間的進率, 將原單位改寫為寫為目標單位25.64厘米=25.64 x = 0.2564米同理,0.2564米= 0.2564 x 100厘米= 25.64厘米。(三)長度的測量(1)測量工具:直尺、卷尺。(2)認識刻度尺測量長度最常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在使用刻度尺前,首先應該弄清楚刻度尺的以下幾個定義零刻度線:測量范圍的起點。分度值(最小刻度):每一小格表示的量。量程(測量范圍) :刻度尺一次能測出的最大長度。單位:就是該刻度尺標注的單位。(3)刻度尺的使用會選 “會選"是指根據測量要求選擇適當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選量程:選擇刻度尺的量程時,要選擇一次就能測完全長、不必分段測量的;選分度值: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其測量精確程度越高。而測量對象不同,所需|的精確程度也不同,要根據測量需要合理選擇不同精確程度的刻度尺。例如,在安裝門窗玻璃時進行的測量, 精確程度要求較高,長度一般只有幾十厘米,因此要選用分度值是1毫米的米尺;而測量教室的長和寬時,精確程度要求不高,長度較大,選用分度值是1厘米的且量程較大的卷尺較合適會放 “會放”是將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端, 有刻度線的一邊要緊靠被測物體,與被測邊保持平行, 不能歪斜, 如圖所示; 零刻度線磨損的刻度尺,可使某整數刻度線對齊物體,用物體另一邊對準的刻度值減去這一整數刻度值,就可得到物體的實際長度, 如圖所示會看 “會看”是指讀數時,視線要正對刻度線,即視線與尺面垂直,不能斜視會讀 “會讀”是指在讀數時,要注意區分大格和小格的數目,除準確讀出分度值會讀的數字外,還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字。如25.38厘米中,25.3厘米是準確值,0.08厘米是估計值會記 “會記” 是指除了正確無誤地記下所讀出的數值外 ,還要注上測量單位,只寫數值而未標明單位的記錄是無意義的,而忘記寫單位是初學者較容易犯的錯誤(四)長度測量的方法平移法 當一個物體的長度無法直接測量時,我們可以采用平移的方法來測物體的長度。 如測小球、圓柱硬幣等物體的直徑。生活中測身高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化曲為直法 測如右圖所示曲線的長度時,可以選取不易拉伸的細線與曲線重合,再將細線拉直,用刻度尺直接測量化直為曲法 用已知周長的滾輪在待測的較長的直線或曲線(如操場跑道、某段道路曲法等)上滾動, 記下滾動的圈數,用滾輪的周長乘圈數得出被測長度累積法 把某些難以用常規儀器直接測量的微小量累積起來,將小量變成大量的測量方法叫累積法。如把n段相同長度的物體疊合,使疊合后的總長度比刻度尺的分度值大得多,測出總長度除以n,可以算出物體的長度。 如測紙張厚度、硬幣的厚度、銅絲直徑等常用此法。注意:累積法中疊合的物體長度要完全相同,否則被平均之后,測量結果不準確。如測課本紙張厚度,要將封底封面除去(五)長度估測和特殊測量生活中也常用一些粗略的方法來測量長度。例如,知道自己的指距后,就可用它來估測書本、課桌的長度;知道自己的身高后,可以估測樓層高度;知道樓層高度,可以估測旗桿高度。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測量時,人們還會用其他一些測量儀器和測量方法。例如,潛水艇在水下航行時常用聲吶來測量潛水艇與障礙物之間的距離,雷達用電磁波反射的原理測量飛機與雷達站之間的距離。另外精密的儀器還有螺旋測微器和游標卡尺等。【能力拓展】(1)古人采用自己的身體或其中某一部分(如身高、足長等)作為長度單位。這種方法在現代也可以用來估測長度。(2)1960年,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了一套統一的測量標準,叫國際單位制。長度的國際單位為米。(3)測量時,將待測量與標準量進行比較。若待測物體長度為標準長度1米的10倍,則待測物體長為10米。(4)光年:光在一年內通過的距離叫做光年,屬于長度單位。宇宙中恒星之間的距離常用光年表示。1光年=3 x 108米/秒 x 365 x 24 x 3 600秒≈9.46 x 1015米。(5)刻度尺的分度值決定了測量結果的準確程度。如圖所示,上面的刻度尺只能精確到1 cm,可以讀為3.3 cm,其中3 cm是準確值,0.3 cm是估計值。下面的刻度尺能精確到1 mm,測量值可以讀為3.30cm。其中3.3cm是準確值,0.00cm是估計值。可見上面的刻度尺就沒有下面的刻度尺精確。(6)通過測量結果的準確程度可判斷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測量結果倒數第二位所對應的單位長度就是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據圖中下面的刻度尺的測量值3.30cm可以知道,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根據上面刻度尺的測量值3.3cm可以知道,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所以從這個意義上看,3.30cm和3.3cm是不一樣的,后面的“0”不是可有可無的。了解誤差和錯誤的區別(7)所謂誤差,是在正確操作的前提下,所測得的數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誤差與錯誤不同,錯誤可以避免,而誤差不可避免,只能減小。引起誤差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如測量工具不夠準確、測量方法不夠完善、人的眼睛不能估讀得非常準等,所以存在誤差是不可避免的。而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造成的。可以通過選用精密儀器、改進測量方法來減小誤差,而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是我們做實驗時減小誤差采用的主要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時應注意先將測量數據中的錯誤數據去掉,剩余的數據再求平均值,且求得的結果保留有效數字的位數應與測量值保持一致,并不是保留的位數越多越精確。例1、下列單位換算正確的是( )A.170m=170m /1000=0.17cm B.355μm=355/1000m=0.355mC.4000cm=4000/100m=40m D.550m=550m×100cm=55000cm例2、身高160cm的小明,利用自己的身體特征進行了以下估測,接近真實值的是( )A.教室寬5庹,約8m(庹:兩臂左右平伸時,兩手中指尖之間的距離)B.教室長10步幅,約30m(步幅:走路時,兩腳尖之間的距離)C.課桌長4拃,約2.8m(拃:張開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間的距離)D.物理課本厚1指寬,約10cm例3、如圖所示,用刻度尺測量一支鉛筆的長度,測量方法正確的是( )例4、小科路過一座大橋時,發現橋面有條寬窄相同的裂縫,他用刻度尺測得裂縫某處寬為 7.00cm,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為得到該裂縫的平均寬度,小科應在裂縫的________(選填“同一”或“不同”)位置多次測量取平均值。1.如圖所示,小寧用刻度尺測量一條形金屬片的長度,該金屬片的長度是( )A.2.80 B.2.8cm C.8.30cm D.2.80cm2.如圖所示為某同學測量一支鉛筆長度,最終測得鉛筆的長度為( )A.6.80cm B.5.00cm C.4.80cm D.4.70cm3.某同學測得一支鉛筆的長度是16.34厘米。從數據分析,他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A.1分米 B.1厘米 C.1毫米 D.1微米4.要測量1元硬幣的厚度,使測量結果的誤差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是( ) A.用刻度尺仔細地測量1個硬幣的厚度B.用刻度尺分別測出10個硬幣的厚度,再求平均值C.用刻度尺多次測1個硬幣的厚度,再求平均值D.用刻度尺測出10個硬幣疊加起來的總厚度,再除以105.某同學想測量一卷筒紙的總長度。考慮到紙筒上繞的紙很長,不可能將紙全部放開拉直了再用尺測量。該同學的方法是:首先從卷簡紙的標簽上了解到,卷筒紙拉開后紙的厚度為d,然后測出卷簡紙內半徑為r,外半徑為R,則卷簡紙的總長度L為( )A.(R-r) B. C. D.6.用 A、B 兩刻度尺測同一木塊的長度,就分度值而言,________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____尺不正確。從用法正確的尺上讀出此木塊的長度為________cm。7.某同學家里裝修,所用墻紙的規格是“0.53m×10m(寬×長),厚度0.63mm”,他想測量一下墻紙厚度是否屬實,實驗步驟如下:A. 用刻度尺測出取一張廢棄的墻紙長度為L1B. 把紙緊密地環繞在圓柱形鉛筆上,數出圈數為n圈C. 用刻度尺測出鉛筆的直徑為D1D. 用刻度尺測出圓環的直徑為D2(1)以上步驟中,沒有必要的步驟是________。(2)墻紙的厚度的表達式是________。(3)該同學一共測了三次,每次墻紙都重新繞過,并放在刻度尺的不同位置進行讀數,結果三次讀數都不相同,產生誤差的原因有___________A.每次繞的松緊程度不同B.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勻 C.墻紙厚度不均勻D.讀數時小數點點錯1.小科用毫米刻度尺測量一塊積木的高度時,測得四次數據分別是2.12厘米、2.13厘米、2.13厘米、2.24厘米,則正確的測量結果應該是( )A.2.12 厘米 B.2.127 厘米 C.2.13 厘米 D.2.15 厘米2.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下列情況中屬于誤差的是( )A.觀察時,視線未能與刻度尺垂直B.測量用的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完全均勻C.未能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D.物體的左邊緣未對準刻度尺的“0”刻度線,就將物體右邊緣所對刻度值作為物體的長度3.測量球形物體直徑時,下列幾種測量方法中正確的是( )A. B. C.D.4.某同學欲測量一根細銅絲的直徑,他的實驗步驟如下:A.將細銅絲拉直,用刻度尺測出細銅絲的長度L1;B.用刻度尺測出鉛筆桿上銅絲繞圈總長度L2;C.用銅絲的長度L1除以銅絲的圈數n,即得細銅絲的直徑d;D.將細銅絲緊密纏繞在鉛筆桿上;E.數出纏繞在鉛筆桿上細銅絲的圈n。(1)以上步驟中,沒有必要的步驟是________;錯誤的步驟是________,應改正為________。 (2)實驗步驟的合理順序應是________。(3)如圖是他把一根細銅絲緊密的排繞在筆桿上,一共繞了31匝。請你幫他讀出31匝的總長度為________cm,并根據上面的實驗方法測量銅絲的直徑為________ cm。答案及解析例1、C例2、A【解析】首先要對題目中涉及的幾種物體的長度有個初步的了解,并熟悉長度的各個單位,找出符合生活實際的選項。【分析】此題考查對生活中常見物體長度的估測,結合對生活的了解和對長度單位的認識,選出符合實際的選項即可.【詳解】A、教室的寬一般接近10m;故8m符合生活實際;故A正確;B、教室的長度一般在15m左右,達不到30m;故B錯誤;C、單人課桌長在1m以內,雙人課桌長在1.5m左右,不會達到2.8m;故C錯誤;D、物理課本厚約1cm,達不到10cm;故D錯誤;故選A.例3、C【解析】刻度尺的使用規則:①刻度尺要與被測部分對齊;②讓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緊貼被測部分,測量的始端與0刻度線對齊,如果0刻度線磨損,可以與其它整格刻線對齊,測量結果要減去前面的數值;③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④讀數時結果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記錄數據要寫單位。【分析】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測量工具,使用前要觀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讀數時視線與刻度垂直。刻度尺要注意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數。【詳解】A、刻度尺刻線一側沒有靠近鉛筆。故A錯誤;B、鉛筆沒有緊靠刻度尺有刻線的一側。故B錯誤;C、鉛筆左側與刻度尺0刻度線對齊,并且緊靠刻線。故C正確;D、鉛筆左側沒有與0刻度線或其它整格刻線對齊。故D錯誤。故選C.例4、毫米(mm);不同【解析】(1)一個正確的長度的測量結果,包括準確值和估讀值。從右邊數起,第一位為估讀數字,而第二位所在的單位就是刻度值的最小刻度值;(2)為了減小測量誤差,我們可以在不同位置多次測量,然后將測量結果相加除以次數的度平均值即可。【解答】(1)根據裂縫寬度7.00cm可知,從右邊數,第二個“0”所在的單位為mm,因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mm;(2)為得到該裂縫的平均寬度,小科應在裂縫的不同位置多次測量取平均值。1.D【解析】由圖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金屬片左側與5.50cm對齊,右側與8.30cm對齊,所以金屬片的長度為L=8.30cm-5.50cm=2.80cm2.C【解析】首先確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據測量值=準確值+估讀值記錄鉛筆所對的兩個刻度值,最后將兩個刻度值相減即可。根據圖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那么鉛筆的長度為:6.80cm-2.00cm=4.80cm,故C正確,而A、B、D錯誤。3.C【解析】一個正確的長度的測量結果,從右邊數起,倒數第一個數字為估讀數字,倒數第二個數字所在的單位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同學測得一支鉛筆的長度是16.34厘米,最右邊的數字“4”為估讀數字,而數字“3”所在的單位毫米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故C正確,而A、B、D錯誤。4.D【解析】對于一些非常微小的物理量,可以使用“累積法”進行測量,即測量幾十、幾百個相同的物理量,然后除以個數即可,據此分析解答。1元硬幣的厚度太小,直接測量無法很大,可以使用“累積法”測量,即:用刻度尺測出10個硬幣疊加起來的總厚度,再除以10,故D正確,而A、B、C錯誤。5.C【解析】不可能把紙拉直再測量長度,但卷成筒狀的紙的橫截面積等于拉開后紙的長度和厚度的乘積;則測出橫截面積的大小為 S=π(R2-r2)紙的厚度為d,故紙的總長度(L)的計算表達式6.A;B;2.23【解析】(1)根據圖片確定刻度尺的分度值,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測量越精密;(2)根據刻度尺的使用規范判斷即可;(3)木塊的長度=準確值+估讀值。【解答】(1)刻度尺A上,一個大格表示1cm,中間有10個小格,那么分度值為:1cm÷10=0.1cm;刻度尺B上,一個大格表示1cm,中間有5個小格,那么分度值為:1cm÷5=0.2cm;刻度尺A的分度值更小,測量更精密。(2)在測量物體長度時,刻度尺的刻度要最大限度的接近被測物體,故B的使用不正確。(3)刻度尺A的分度值為0.1cm,準確值為2.2cm,估讀值為0.03cm,那么此木塊的長度為:2.20cm+0.03cm=2.23cm。7.(1)A (2)h=(D2 D1)/2n (3)A,B,C【解析】(1)將墻紙纏繞在鉛筆上后,正好構成一個圓環,而內外兩個大圓的半徑之差恰好等于n圈的厚度之和,只要測出圈數、鉛筆的直徑和圓環的直徑即可;(2)根據(1)中的分析解答;(3)測量工具、測量方法、測量經驗,被測量物本身都會造成測量誤差,據此分析即可。【解答】(1)只要測量出壁紙的圈數、鉛筆的直徑和圓環的直徑就能計算出壁紙的厚度,測量墻紙的長度是多于的,故選A;(2)內外兩個大圓的半徑之差恰好等于n圈的厚度之和,那么得到:nh=; 解得:。(3)每次繞的松緊程度不同 、 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勻、 墻紙厚度不均勻,都會影響測量的結果,從而產生誤差,故A、B、C正確;讀數時小數點點錯,這是錯誤,而不是誤差,故D錯誤。故選ABC。1.C【解析】同一把刻度尺測量同一物體的長短,結果略有不同但相差不大,據此去掉錯誤數據,然后求出剩余數據的平均數即可。比較可知,2.24cm明顯偏大,將其去掉。那么這個物體的測量值為:。2.B【解析】誤差是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測量人的技術、方法、測量工具等,都是產生誤差的原因,據此分析判斷。A. 觀察時,視線未能與刻度尺垂直,產生的是錯誤,故A不合題意; B. 測量用的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完全均勻,產生的是誤差,故B符合題意; C. 未能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測量方法錯誤,故C不合題意; D. 物體的左邊緣未對準刻度尺的“0”刻度線,就將物體右邊緣所對刻度值作為物體的長度,產生的是錯誤,故D不合題意。3.C【解析】A.夾住物體的桌面沒有對準刻度尺的某個刻度線,故A錯誤;B.只用一把刻度尺很難確定直徑的位置,故B錯誤;C.用兩個三角板的直角邊夾住物體,它們的另外一條直角邊與刻度尺的邊線重合,此時三角板的兩條直角邊之間的距離就是物體的直徑,故C正確;D.只用一把刻度尺很難確定直徑的位置,故D錯誤。4.(1)A;C;用銅絲繞圈總長度L2除以銅絲的圈數n,即得細銅絲的直徑d(2)DBEC(或DEBC)(3)5.00;0.16【解析】(1)根據“纏繞法”測細金屬絲的直徑的方法分析解答;(2)根據(1)中的分析解答;(3)弄清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據準確值+估讀值記錄總長度,最后根據銅絲直徑=計算即可。【解答】(1)測量細銅絲的直徑時,首先將銅絲緊密纏繞在鉛筆桿上,然后用刻度尺測出銅絲直徑的總長度L2,并數出纏繞的圈數n,最后根據計算細銅絲的直徑,因此有用的步驟為BCDE,沒用的步驟為A;錯誤的步驟為C,改正為:用線圈的的總長度L2除以銅絲的圈數n,即得細銅絲的直徑d;(2)正確的實驗步驟為:D.將細銅絲緊密纏繞在鉛筆桿上;B.用刻度尺測出鉛筆桿上銅絲繞圈總長度L2;E.數出纏繞在鉛筆桿上細銅絲的圈n。C.用線圈的的總長度L2除以銅絲的圈數n,即得細銅絲的直徑d。那么正確的步驟順序為:DBEC。(3)根據圖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2cm,那么準確值為:15.0cm-10.0cm=5.0cm,估讀值為0.00cm,因此31匝的總長度為5.00cm,那么銅絲的直徑為:。2023浙教版科學小升初暑期“快人一步”培優講義(二)長度的測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