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用心觀察觀察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較持久的認識活動,是用人類的多種感官去認識客觀事物、現象的一種活動。(一)為什么要使用儀器和工具 指紋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目前尚未發現有不同的人擁有相同的指紋,所以每個人的指紋是獨一無二的。由于指紋是每個人獨有的標記,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現場留下的指紋,成為警方追捕疑犯的重要線索。現今鑒別指紋的方法已經電腦化,使鑒別程序更快、更準。(1)許多情況下,單憑感官進行觀察是不能對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斷的。經常要借助于一些儀器和工具來幫助我們做出準確的判斷。(2)更多情況下,科學觀察是經過精密計劃和研究后進行的。例如:亞當斯和勒威耶通過對太陽系中天王星軌道的數學計算,預言天王星外有一顆新行星存在。后來,人們果然在他們預言的位置發現了新的行星,并將它命名為海王星。因此,海王星又被稱為“筆尖上發現的行星”。二、拓展觀察能力自然界中,僅靠我們感官觀察的范圍有很多局限。我們的肉眼看不到很遠的物體和微小的物體,也看不清運動極快的物體。為了擴大我們觀察的內容和范圍,科學家們研究和發明了很多方法,設計與研制了許多觀測儀器,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觀察能力。利用顯微鏡觀察細菌 哈勃望遠鏡下的太空人們不滿足于這些觀察,還想知道這些現象是否反復出現以及其中的道理。為此,人們需要進行反復觀察和精確測量,并設計各種實驗,從中總結出普遍規律。【能力拓展】(1)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的區別直接觀察是指我們直接用眼睛等感覺器官去觀察;間接觀察是指我們借助儀器和工具進行觀察。(2)定量觀察和定性觀察的區別定量觀察一般是具體到測量數值,用數據對觀察的對象進行描述,比較精確;定性觀察僅僅涉及性質,用文字對觀察的對象進行描述。觀察可分三步進行,即一看、二找、三定。一看,就是首先要學會看現象。二找,就是在反復觀察大量的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找規律,也就是找觀察到的現象的共同點,這是觀察物理現象的結果。三定,就是確定條件。因為任何規律的成立都是有條件的,所以在總結規律時,一定要考慮它在什么條件下成立。三、觀察結果的記錄與整理科學觀察不僅要認真仔細,更要有客觀有效、規范的記錄。在實驗中,我們必須仔細觀察各種實驗現象,正確記錄實驗現象和所測數據。在任何一個觀察活動中,都要及時記錄與整理觀察到的現象與數據,這往往是科學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基礎材料。觀察記錄的方法文字記錄 將觀察結果用文字描述的形式進行記錄表格記錄 利用表格形式記錄觀察過程中的具體數據、實驗結果等信息,記錄結果較為精準,方便閱讀和對比,有利于實驗結果的得出圖形記錄 直觀地通過對應的圖像進行對比,視覺沖擊強烈觀察與實驗實驗是利用相關的儀器儀表和設計計的裝置通過對現象的觀測、數據的采集、處理、分析后得出正確結論的種方法。 它是研究探討驗證科學規律的主要方法,也是科學家研究科學的主要途徑。(一)正確進行實驗(1)認真操作:正確使用各種儀器規范操作程序。(2)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發生的條件、實驗現象的變化。(3)如實記錄:實驗現象所測數據,實驗現象一般用文字描述,數據多用表格記錄。(4)注意安全:遵守實驗室的規章制度,遵守操作規程,注意安全。(5)為了避免實驗的偶然性、總結出普遍的規律,需要進行反復觀察和精確測量。(二)實驗現象的觀察與記錄觀察化學變化的程序。變化前 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等變化中 變化過程中發生的主要現象,如是否放熱、發光,顏色狀態的改變,有什么氣味的氣體生成,有什么顏色的沉淀生成等變化后 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等(三)實驗設計的基本過程(1)了解設計要求。看清題意是要求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步驟還是分析實驗結果。(2)明確實驗目的、原理。明確實驗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要用到科學上的什么原理。(3)確定實驗思路。根據原理對實驗做出假設,對可能產生的現象做出預測,并充分利用實驗材料設計實驗、達成實驗目的。(4)設計實驗步驟。根據上述實驗目的、原理和思路,設計出合理的實驗裝置和實驗步驟。要思考題目中所給出的實驗材料和試劑分別起什么作用,怎樣運用,并且還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題目中給出的實驗器材一-般應充分利用;二是除非題目條件允許,否則不能自己隨意增加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時,一般要設置對照組和控制變量。(5)預設記錄方式。在實驗中,將觀察到的現象如實、準確地記錄下來。除了用文字進行記錄外,還可以用數據或符號進行記錄。(6)預計不同現象對應的結果。根據觀察的實驗現象和記錄的數據,通過分析計算、推理等處理,歸納出一般概括性判斷,并用文字、圖表繪圖等方法做一個簡明的總結。四、生活中的探究科學探究是獲得科學知識的一種基本方法。它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通過多種途徑尋求證據,運用創造性思維來解決問題,并通過評價與交流達成共識的過程。在探究問題時,我們一般會先假設幾種可能的原因,再對每種原因可能產生的結果做進一步探究,直至找到真正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我們在學習科學知識、進行探究時,一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從中發現和提出問題;二是根據提出的問題,依據自己已有的科學知識和經驗,通過思考,建立猜想和假設;三是要善于動手,通過觀察、實驗等多種途徑收集證據,對假設進行檢驗;四是要對探究的過程與結論進行評價,并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五、科學家的探究(一)科學家的探究(1)科學家們為探究科學真諦做出了艱辛的努力。下面是科學史上一位科學家( 琴納醫生)一次成功的探究活動--天花和牛痘的科學實驗。故事中的內容 體現探究方法10世紀時中國人已發明了往人的鼻孔里吹痘痂粉的方法預防天花,但這種方法并不安全,有時會致人死亡。已經得過天花的人不會再次感染天花 提出問題或許得過一次天花,人體就會對天花產生免疫力 提出猜想和假設從牛身上采集牛痘膿漿,接種到人的身上,觀察變化 制訂探究方案琴納從一位擠奶女工的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膿漿,接種到一個8歲男孩的手臂上。不久,種痘的地方長出痘皰,接著痘皰結痂脫落。一個多月后,琴納在這個男孩手臂上再接種人類的天花痘漿,竟沒有出現任何天花病癥 獲取事實與證據牛痘接種到人的身上,可以產生對天花的免疫力 解釋、檢驗與評價人類從此獲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辦法--種牛痘 表達與交流(二)探究活動的基本要素、學習行為與達成目標基本要素 學習行為 達成目標提出問題 在觀察、調查、閱讀等情景中發現問題,嘗試提出可以通過科學探究來解決的問題 能從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提出問題,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提出的問題;能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簡單分析,初步判斷是否適合于探究;知道科學探究始于問題建立猜想 收集相關信息,將已有科學知識和問題相聯系,嘗試提出可檢驗的猜想和假設和假設 能提出猜想和簡單的假設,并陳述理由;了解猜想和假設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制訂探究方案 制訂取得信息的途徑與方法,決定收集證據的范圍和要求所需的相關材料、設備和技術等,并制訂相應的實施方案 能針對探究目的和條件,設計探究的思路,選擇合適的方法(觀察、實驗、調查、訪問、資料查詢等),制訂探究方案獲取事實與證據 使用有關設備和材料進行調查、檢索、實驗、觀察、測量;安全規范地操作;記錄觀察與測量的結果 能從多種信息源中選擇有關信息;能進行一系列觀察、比較和測量;能對獲得的事實、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能注意錯誤和誤差;了解科學探究需要事實與證據解釋、檢驗與評價 分析、處理觀察和測量得到的結果,與猜想和假設進行比較,做出解釋;收集更多證據支持解釋 ,檢查解釋、過程和方法是否存在問題,必要時提出改進措施 能將事實與科學知識建立聯系,能注意與預想結果不一致的現象,嘗試做出合理的解釋;評價數據的可靠性,知道實驗中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并注意減小實驗誤差; 能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資料,并與自已的探究進行比較,能提出改進探究方法的具體建議;認識科學解釋需要基于經驗事實、運用科學知識和科學推理表達與交流 規范書寫探究報告,并以適當的形式進行討論與交流 能用語言、文字 、圖表等方式表述探究的過程和結果,會書寫簡單的探究報告;善于與同伴合作,能傾聽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觀點和評價,并交換意見在實際探究的過程中不一定非得這六個環節都有,有可能是六個環節中的幾個環節。(3)值得我們學習的科學精神。作為科學家,他們能夠將事物歸納為最基本的簡單而重要的法則,并通過這些基本法則去了解許多其他事物。一名優秀的科學家具備的素質:首先,必須要有好奇心,對于自然的好奇,對于普遍事物的好奇;其次,優秀的科學家必須要有恒心,他們在研究實驗過程中不斷努力,鍥而不舍;最后,優秀的科學家一般都有很強的自信心,相信自已的判斷。【能力拓展】科學探究方法科學探究方法是連接知識和能力的紐帶。“掌握一種科學探究方法勝過解答十個問題。”常見科學探究方法:(1)控制變量法:在研究由多個因素(變量)影響的問題時,每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余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然后對其他因素分別研究,最后綜合得出結論的研究方法。(2)等效替代法:在科學實驗中有許多物理特征、過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觀察和測量很困難,這時往往把所需觀測的變量換成其他間接的可觀察或測量的變量進行研究的研究方法。(3)轉換法:對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科學問題,通過研究其表現出來的現象、效應、作用效果,間接研究問題的方法。(4)類比法:由一類事物所具有的某種屬性,可以推測與其類似的事物也應具有這種屬性的推理方法。(5)科學推理法:根據已知現象和規律,通過想象和推理對未知的現象做出科學地推理和預見的研究方法。(6)模型法:通過引入模型(能方便我們解釋那些難以直接觀察到的事物的內部構造、變化以及事物之間的關系的符號、公式、表格、實物等),將問題實際化。例1、下列有關科學觀察或操作不正確的是( )A.多次觀察和記錄水沸騰前后的現象,目的是便于總結出水在沸騰前后表現出的規律B.木工為了判斷一根木條的邊沿是否為直線,可以借助直尺進行判斷,提高判斷的準確性C.科學觀察可以在經過精密計算后進行,如2021年5月26日11:19我們有機會觀察月全食D.為了更加便于觀察手指的指紋,可以將放大鏡適當靠近指紋,使指紋被放大得更大些例2、在觀察校園生物時,以下同學的做法中正確的是( )A.小軍發現好幾株他不認識的植物,于是把它們拔出來,帶回家研究B.小明發現一只老鼠,太惡心了,不記錄C.小梅撥開草叢,一只蟋蟀蹦了出來,很快蹦到校園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記錄下來D.小偉的觀察記錄中有蚰蜒,其他同學都沒有,小偉決定把它刪掉例3、某興趣小組就“不同水質對蛙卵孵化的影響”進行了探究,其實驗記錄如下表:你認為該實驗設計的不妥之處是( )水質 水量 水溫 蛙卵數 孵出的蝌蚪數A組 河水 500mL 23℃ 30個 28只B組 蒸餾水 500mL 10℃ 30個 9只A.不符合單一變量原則 B.水量過多 C.水溫太高 D.水中沒有水草例4、據報道,高空墜物傷人事件時有發生。某興趣小組對物體從高空落到地面的破壞力進行研究,做了以下兩個實驗。實驗一:將相同的雞蛋從不同樓層靜止釋放,砸中鋪在草坪上的二層玻璃,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序號 物品 樓層數 實驗現象1 一個雞蛋 10樓 一層玻璃破碎2 一個雞蛋 15樓 第一層玻璃破碎,第二層玻璃裂痕3 一個雞蛋 20樓 二層玻璃全碎實驗二:將150克西紅柿,300克土豆,500克瓶裝礦泉水分別從8樓靜止釋放,觀察到的現象與實驗一中三次實驗現象相同。(1)實驗中,物品從高空墜落的破壞力是通過________來反映。(2)實驗一想驗證的假設是________。(3)小明通過實驗二得出結論:高度相同時,高空拋物的質量越大破壞力越大。你認為小明這樣得出的結論是否合理?請說明理由________。例5、海鮮館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種軟體動物)炒九層塔(一種香料植物)”媒體報道九層塔含有黃樟素。(甲)小明認為微量黃樟素會導致癌癥;(乙)于是,他準備了兩組老鼠,一組長期喂含有微量黃樟素的食物,另一組喂正常食物;(丙)一年后,兩組老鼠都沒患癌癥。 (1)上文(甲)應屬于科學探究方法的哪一步?答:________;(2)當實驗結果不符合假設時,說明假設是________;(3)步驟________采用的是科學探究活動中常用的對照實驗;(4)科學探究的方法很多,下列方法中①觀察,②調查,③收集和分析資料,④實驗,屬于科學探究方法________。1.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時,首先要做的是( )A.設計方案 B.推論 C.觀察 D.實驗2.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好奇于蘋果落地而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的沸騰頂起壺蓋而發明了蒸汽機……在討論這些事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時,4位同學分別講了如下的看法.甲說:小小的疑問都有可能引發科學的發現.乙說:從探究身邊的問題著手可以進入科學的世界.丙說:科學的發現有賴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積極實驗.丁說:科學的發現都是從偶然的觀察中得到的.根據你的觀點,最不同意誰的看法( ).A.甲 B.乙 C.丙 D.丁3.有人說:“由于地球自轉的原因,在南北半球,馬桶下水的旋轉方向不同。”小科為驗證這個觀點是否正確,以下做法屬于獲取證據的是( )①相信這種說法 ②建立新的假設③查找資料研究 ④親自動手實驗 ⑤向南半球的朋友求證A.①③①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4.分析下列幾種情況的觀察實例:①用體溫表測量體溫;②用手摸病人的額頭,判斷發熱程度;③用眼觀看葉片的形狀和構造;④用耳辨聽是哪種樂器發音;⑤用天文望遠鏡探測星系;⑥用紅外線測溫儀快速測量旅客的體溫;⑦用刻度尺測量科學課本的長度;⑧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結自己所學,判斷屬于直接觀察的是________,屬于間接觀察的是________,屬于定量觀察的是________,屬于定性觀察的是________。5.盛夏來臨,人們又為“怎樣才能不曬黑”而犯愁。資料表明:將皮膚曬黑的罪魁禍首是太陽光中的長波紫外線。“好奇實驗室”為此檢測了若干衣服的防曬效果。檢測方法:先用光纖探頭和計算機測算出陽光中長波紫外線的強度;再把衣服擋在光纖探頭上,測算出透射到光纖探頭上的長波紫外線強度。利用前后兩次測得的長波紫外線的強度計算出長波紫外線的透過率。實驗數據如表所示:實驗序號 衣服材料 衣服布料層數 長波紫外線透過率1 天蠶絲(白色) 1 12%2 2 5%3 化纖(白色) 1 28%4 2 14%5 全棉T恤(白色) 1 7%6 全棉T恤(黑色) 1 4%分析表中數據,回答下列問題:(1)該實驗是通過比較________來分析衣服的防曬效果的。(2)比較實驗1、2或3、4得到的結論是________。(3)根據測量結果,請向你的家人提出一條夏季戶外活動時著裝的建議:________。6.科學家琴納在調查時發現,幾乎家家都有天花的受害者。只有養牛場的擠奶女工(得過輕微天花)沒有人再得天花。這是為什么呢?琴納想:也許得過一次天花就會對天花產生免疫力。1796年5月,琴納從一位擠奶女工的手中取出微量牛痘膿漿。接種到一個男孩兒的手臂上。一個多月后,琴納在這個男孩子手臂上再接種人類的天花痘漿。竟沒有出現任何天花病癥。人類也從此獲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辦法--種牛痘。(1)“琴納想,也許得過移植天花就會對天花產生免疫力”。這屬于科學研究的________環節?(2)現在“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需要對病毒經過滅活處理,且必須經過前后3期的臨床實驗后方可推廣使用。由此你認為琴納的研究忽視了什么問題?________7.一種以地下莖繁殖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別生長在海拔10m、500m和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應生長發育階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無顯著差異,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隨海拔的增高而顯著變矮。為檢驗環境和遺傳因素對野菊株高的影響,請完成以下實驗設計。⑴實驗處理:春天,將海拔500m和1000m處的野菊幼芽同時移栽至海拔10m處。⑵實驗對照:生長于原海拔處的野菊幼芽。⑶收集數據:第二年秋天________。⑷預測支持下列假設的實驗結果:假設一:野菊株高的變化只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實驗結果:移栽的野菊株高________(選填序號,下同)①與生長在10m處的野菊株高無顯著差異;②與生長在10m處的野菊株高有顯著差異。假設二:野菊株高的變化只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實驗結果:移栽的野菊株高________。①與原海拔處野菊的株高無顯著差異;②與原海拔處野菊的株高有顯著差異。假設三:野菊株高的變化受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實驗結果:移栽的野菊株高________。①比10m處野菊株高高,比原海拔處野菊株高矮;②比10m處野菊株高矮,比原海拔處野菊株高高。⑸該實驗中運用的科學方法是________。1.課間,小科發現同桌趴在桌上,滿臉通紅。小王說他可能發燒了,提出用體溫計測量。對于“提出用體溫計測量”屬于科學探究中的哪個環節( )A.提出問題 B.建立假設 C.設計方案 D.收集證據2.在練習擲實心球時,小嘉發現每次雖然用最大的力量擲實心球,可是實心球拋出距離并不一樣,小嘉猜想可能是實心球脫離手時的方向不相同導致的,請對以上現象提出一個具有探究價值和易于探究的科學問題( )A.做拋物運動的物體拋出點與落地間的水平距離與拋出角度是否有關B.投實心球時拋出點與落地間的水平距離與初速度是否有關C.做拋物運動時物體拋出點與落地間的水平距離跟力的大小是否有關D.投實心球時拋出點與落地間的水平距離與哪些因素有關3.意大利科學家曾經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房間里掛了許多鈴鐺,然后讓蝙蝠在房間中自由飛翔。第一次未對蝙蝠有任何限制,鈴鐺未響;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鈴鐺也未響;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間中的鈴鐺響了。下列問題不是該實驗所研究的是( ) A.蝙蝠飛行靠什么躲避障礙物 B.眼睛對蝙蝠飛行是否起作用C.耳朵對蝙蝠飛行是否起作用 D.鈴鐺是怎樣發聲的4.科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基礎學科,關于下列實驗中的觀察實例,正確的是( )A.用手摸感冒同學的額頭,判斷同學的發熱程度屬于定量觀察B.用量筒測量石塊的體積屬于定性觀察C.在生物實驗中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結構屬于直接觀察D.用眼睛觀察葉片的形狀和構造屬于直接觀察5.為了研究光照對蚯蚓活動的影響,同學們給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想一:光照對蚯蚓的活動沒有影響。猜想二:光照對蚯蚓的活動有影響,而且蚯蚓不喜歡強光照射。小柯組:取一紙盒并在其底部均勻地鋪上濕土,將紙盒的一半用黑紙蓋住以遮光。在遮光和不遮光的交界處放一條蚯蚓,并將裝置放在陽光下。(1)如果猜想二成立,將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_。(2)本實驗存在明顯不足,請寫出一點:________。(3)完善方案后進行實驗,實驗結果與猜想不符。對此, 該小組應采取的措施是 。A.放棄自己的實驗結果B.進一步查找資料重新作出假設C.適當修改實驗結果以保持與原有假設一致D.不管實驗結果,直接根據假設得出結論答案及解析例1、D【解析】科學觀察和操作是科學探究重要的步驟,應當仔細觀察,正確操作步驟,有助于科學探究的進程。A、多次觀察和記錄水沸騰前后的現象,目的是便于總結出水在沸騰前后表現出的規律,A不符合題意;B、木工為了判斷一根木條的邊沿是否為直線,可以借助直尺進行判斷,提高判斷的準確性,B不符合題意;C、2021年5月26日11:19我們有機會觀察月全食,這是科學觀察經過精密計算后能進行,C不符合題意;D、為了更加便于觀察手指的指紋,應增大放大鏡與被觀察物體的距離,因此應當將放大鏡適當遠離指紋,D符合題意。例2、C【解析】調查時不要損傷植物植物和傷害動物動物,不要破壞生物的生活環境生物的生活環境,調查時,不能以個人喜好而定,要如實記錄,因此小軍發現好幾株他不認識的植物,于是把它們拔出來,帶回家研究,小明發現一只老鼠,太惡心了,不記錄,小偉的觀察記錄中有蚰蜒,其他同學都沒有,小偉決定把它刪掉,這些做法都是錯誤的,小梅撥開草叢,一只蟋蟀蹦了出來,很快蹦到校園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記錄下來,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C符合題意。例3、A【解析】探究實驗要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只能存在一個變量;這樣兩組所出現不同的實驗現象,才能說明是由這一環境因素引起的。單一變量原則就是在兩組對照實驗中只保留一個變量,這個變量也就是你所要探究的因素。該興趣小組就“不同水質對蛙卵孵化的影響”進行探究,但實驗變量除了水質外,還有水溫不同,出現了兩個變量,不符合單一變量原則,A符合題意。例4、(1)玻璃破碎的程度(2)高空墜物的破壞力與樓層高度有關(3)不合理,因為物體的種類沒有控制相同【解析】(1)被撞擊后的玻璃破碎的程度越大,說明物品的破壞力越大;被撞擊后的玻璃破碎的程度越小,說明物品的破壞力越小。(2)根據表格分析實驗一中的變量即可;(3)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可知,高空拋物的破壞力與物體的質量和種類都有關系,探究破壞力與質量的關系時,必須控制物體的種類相同。【解答】(1)實驗中,物品從高空墜落的破壞力是通過玻璃破碎的程度來反映。(2)實驗一中,物體的種類和質量相同,但是高度不同,因此想驗證的假設是:高空墜物的破壞力與樓層高度有關。(3)我認為小明這樣得出的結論不合理,理由:物體的種類沒有控制相同。例5、(1)作出假設(2)錯誤(3)乙(4)①②③④【解析】1、科學探究的步驟有: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尋找事實與證據、做出評價、合作與交流;2、實驗是檢驗一切的標準,當實驗結果不符合假設時說明假設是錯誤的;3、對照實驗由對照組和實驗組構成,實驗時對某一變量控制不同而控制其他條件都相同;4、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 1,觀察法 ;2,調查法 ;3,收集和分析資料 ;4,實驗探究等。【解答】(1)上文(甲)是人的主觀判斷,未經實驗證明,所以是一種假設,可填作出假設;(2)實驗是科學的基礎,只有被實驗證實的才是正確的。所以當實驗結果不符合假設時,說明假設是錯誤;(3)步驟乙中“準備了兩組老鼠,一組長期喂含有微量黃樟素的食物,另一組喂正常食物”,控制了食物不同是對照實驗;(4)科學探究的方法很多,下列方法中①觀察,②調查,③收集和分析資料,④實驗,屬于科學探究方法①②③④。1.C【解析】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是: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各種工具,觀察事物之后,根據觀察的現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和設計實驗,搜集證據,得出結論,故首先要做的是觀察,C符合題意。2.D【解析】科學探究需要認真觀察所研究的事物,建立假設,并設計實驗和操作,得出結論。科學發現是通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大膽假設,積極求證,認真探討,努力思考得到的,并非偶然得到的,D符合題意。3.D【解析】實驗研究也稱為實驗性研究,是收集直接數據的一種方法。①相信這種說法,對結論的認可,不是獲取證據;故 ① 錯誤;②建立新的假設,不是獲取證據,而是建立假設;故 ②錯誤;③查找資料研究,屬于獲取證據的過程;故 ③正確;④親自動手實驗,屬于獲取證據的過程;故 ④正確;⑤向南半球的朋友求證,屬于獲取證據的過程;故 ⑤正確;4.②③④;①⑤⑥⑦⑧;①⑥⑦;②③④⑤⑧【解析】直接觀察法就是直接用肉眼進行的觀察叫做直接觀察法,間接觀察法是觀察者利用科學儀器或其他技術手段對客觀事物進行細致觀察。定性觀察只是要求對物質的組成有所了解,此僅僅涉及到性質,而且只是用語言描述,定量觀測要求到物質的組成以及在各物質的含量問題,需要用具體的數據來描述,定量是具體到數值,一般比較精確,定性就模糊許多。【解答】直接觀察法就是直接用肉眼進行的觀察叫做直接觀察法,因此屬于直接觀察法的有間接觀察法是 :②用手摸病人的額頭,判斷發熱程度;③用眼觀看葉片的形狀和構造;④用耳辨聽是哪種樂器發音。間接觀察法是觀察者利用科學儀器或其他技術手段對客觀事物進行細致觀察,或先記錄客觀事物,再進行深入細致觀察的一種方法,因此屬于間接觀察的是:①用體溫表測量體溫;⑤用天文望遠鏡探測星系;⑥用紅外線測溫儀快速測量旅客的體溫;⑦用刻度尺測量科學課本的長度;⑧用顯微鏡觀察細菌。定量觀察:要求用具體的數據來描述物質的組成以及在各物質的含量問題,因此屬于定量觀察的是:①用體溫表測量體溫;⑥用紅外線測溫儀快速測量旅客的體溫;⑦用刻度尺測量科學課本的長度; 定性觀察一般指定性課堂觀察。定性課堂觀察是研究者依據粗線條的觀察綱要,在課堂現場對觀察對象做詳盡的多方面的記錄,并在觀察后根據回憶加以必要的追溯性的補充與完善,因此屬于定性觀察的是:②用手摸病人的額頭,判斷發熱程度;③用眼觀看葉片的形狀和構造;④用耳辨聽是哪種樂器發音;⑤用天文望遠鏡探測星系;⑧用顯微鏡觀察細菌。5.(1)長波紫外線透過率(2)其他條件相同時,防曬效果與衣服的層數(厚度)有關(3)穿全棉長袖T恤(或穿顏色較深的衣服;穿較厚的衣服,合理即可)【解析】(1)衣服對長波紫外線的透過率越低,衣服的防曬效果越好;(2))比較實驗1、2或3、4中,哪個因素不同,然后根據控制變量法描述結論;(3)比較實驗1、3或2、4,弄清防曬效果與衣服材質的關系;比較實驗5、6,弄清防曬效果與衣服顏色的關系,再綜合(2)中的結論,對夏季戶外活動時的著裝進行建議。【解答】(1)該實驗是通過比較長波紫外線透過率來分析衣服的防曬效果的。(2)比較實驗1、2或3、4可知,衣服的材質和顏色不變,長波紫外線透過率隨衣服布料層數的增加而降低,即防曬效果變好。(3)分析實驗1、3或2、4可知,防曬效果與衣服的材質有關,并且其他條件相同時,棉料的衣服比化纖的衣服防曬效果好;分析實驗5、6可知,防曬效果與衣服的顏色有關,并且其他條件相同時,衣服的顏色越深防曬效果越好;根據以上分析,夏季戶外活動時著裝的建議:穿全棉長袖T恤;穿顏色較深的衣服;穿較厚的衣服等。6.(1)猜想(2)接種疫苗的安全性問題。【解析】(1)題干敘述過程中,屬于抗原的是抗體,病毒進入人體后,淋巴細胞產生抵抗該病毒的天花病毒。所以患過天花的人不會再患天花,它的免疫過程屬于特異性免疫。(2)實驗探究的基本環節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表達交流。【解答】(1)“琴納想,也許得過移植天花就會對天花產生免疫力”,這屬于科學研究的猜想環節。(2)一個是人數太少,可能會有偶然性。還有一個是琴納在一個多月之后就開始接種人類天花,應該在兩年之后還要再做一次實驗,提高疫苗的安全性。7.測量野菊株高并記錄數據;①;①;②;控制變量法【解析】本實驗主要采用控制變量法探究野菊株高影響因素。(3)收集數據:第二年秋天測量野菊株高并記錄數據。(4)假設一:野菊株高的變化只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實驗結果:移栽的野菊株高與生長在10m處的野菊株高無顯著差異。假設二:野菊株高的變化只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實驗結果:移栽的野菊株高與原海拔處野菊的株高無顯著差異。假設三:野菊株高的變化受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實驗結果:移栽的野菊株高比10m處野菊株高矮,比原海拔處野菊株高高。(5)該實驗中運用的科學方法是控制變量法。1.C【解析】科學探究是指人們通過一定的過程和方法對客觀事物和現象進行探索、 質疑和研究。提出用體溫計測量體溫,屬于科學探究中的設計方案環節;2.A【解析】由題意,每次雖然用最大的力量擲實心球,可是實心球拋出距離并不一樣,本題研究實心球拋出距離與實心球脫離手時的方向的關系,故提出一個具有探究價值和易于探究的科學問題是:做拋物運動的物體拋出點與落地間的水平距離與拋出角度是否有關,A符合題意。3.D【解析】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時,利用設罝對照實驗的方法,通過變量的控制得出變量對研究問題的影響。所以由意大利科學家對蝙蝠進行了三次實驗,通過三次實驗間的比較可以確定實驗研究的問題。A、蝙蝠飛行靠什么躲避障礙物,由三次實驗可以研究蝙蝠飛行靠什么躲避障礙物的,A選項是該實驗研究的問題,A不符合題意;B、眼睛對蝙蝠飛行是否起作用,通過第一次和第二次實驗可以研究眼睛對蝙蝠飛行是否起作用,B選項是該實驗研究的問題,B不符合題意;C、耳朵對蝙蝠飛行是否起作用,通過第一次和第三次實驗可以研究耳朵對蝙蝠飛行是否起作用,C選項是該實驗研究的問題,C不符合題意;D、鈴鐺是怎樣發聲的,三次實驗中控制的變量不是來研究鈴鐺是怎祥發聲的,D選項不是該實驗研究的問題,D符合題意。4.D【解析】觀察是一個科研名詞,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觀察力是人們從事觀察活動的能力。A、用手摸感冒同學的額頭,判斷同學的發熱程度屬于定性觀察;故A錯誤;B、用量筒測量石塊的體積屬于定量觀察;故B錯誤;C、在生物實驗中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結構,借助顯微鏡來觀察,屬于間接觀察;故C錯誤;D、用眼睛觀察葉片的形狀和構造,沒有使用任何工具,屬于直接觀察;故D正確;5.(1)蚯蚓向遮光一側移動(2)只有一條蚯蚓,實驗存在偶然性/未進行多次實驗(合理即可)(3)B【解析】控制變量在進行科學實驗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實驗因素(自變量)以外的所有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量,這些變量不是本實驗所要研究的變量,所以又稱無關變量、無關因子、非實驗因素或非實驗因子。【解答】(1) 猜想二是光照對蚯蚓的活動有影響,而且蚯蚓不喜歡強光照射,所以猜想二成立時,觀察到的是蚯蚓會向遮光一側移動;(2)實驗過程中只使用了一條蚯蚓,實驗對象太少,存在偶然性,并且該實驗只做了一次,沒有重復多次實驗;(3)AC、對于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和實驗結論都要尊重事實,不能修改和放棄;故AC錯誤;B、當實驗結果與猜想不符時,要通過查找資料,重新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故B正確;D、結論必須以實驗結果為基礎;故D錯誤;2023浙教版科學小升初暑期“快人一步”培優講義(四)溫度的測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