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變異和進化(復習)班級 姓名【學習目標】1.辨析生物變異類型的異同點。(科學思維) 2.理解自然選擇學說為基礎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科學思維)【預學案】1.有關基因突變的4個易混點(1)DNA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替換不一定是基因突變,只有引起了基因結構變化,才是基因突變。(2)基因突變不一定都產生等位基因,如原核生物和病毒的基因突變產生的是新基因。(3)基因突變不只是發生在分裂間期:基因突變通常發生在有絲分裂的間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也能發生在其他各時期,只是突變率更低。(4)誘變因素不能決定基因突變的方向:誘變因素可提高基因突變的頻率,但不會決定基因突變的方向,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的特點。2.與基因重組有關的4個易錯點(1)自然條件下,原核生物一般不能進行基因重組。但是特殊情況下可以,如肺炎雙球菌的轉化。(2)基因重組只產生新的性狀組合,不產生新性狀。(3)雜合子自交,后代發生性狀分離,根本原因是等位基因的分離,而不是基因重組。(4)受精過程中精卵隨機結合,導致后代性狀多樣,不屬于基因重組。3.與染色體變異有關的4個易混點(1)基因突變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屬于分子水平的變化,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到;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重復、缺失、倒位或易位屬于細胞水平的變化,在光學顯微鏡下能觀察到。(2)單倍體所含染色體組的個數不定,可能含1個、2個或多個染色體組,也可能含同源染色體或等位基因。(3)單倍體并非都不育。多倍體的配子中若含有偶數個染色體組,則其發育成的單倍體中含有同源染色體就可育。(4)“可遺傳”≠“可育”。三倍體無子西瓜、騾子、二倍體的單倍體等均表現為“不育”,但它們均屬于可遺傳變異。4.與現代進化理論有關的5個易錯點(1)突變≠基因突變。“突變”不是基因突變的簡稱,而是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2)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能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從而使種群發生定向進化。(3)能產生后代≠同一物種。兩個個體能夠交配產生后代,但子代可能高度不育,則仍是兩個物種。(4)生物進化不一定導致物種的形成,但新物種一旦形成,則說明生物肯定進化了。(5)只有地理隔離而沒形成生殖隔離,可能產生亞種,但沒有產生新物種。【導學案】探究一.生物變異類型例1:下圖1表示人類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病因,圖2是一個家族中該病的遺傳系譜圖(控制基因為B、b),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已知谷氨酸的密碼子是GAA、GAG)。(1)圖中①表示遺傳信息傳遞過程中的_______________過程。過程①發生的時間是__________,場所是______________。(2)β鏈堿基組成是______________。(3)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遺傳方式屬于___________________遺傳病。(4)Ⅱ代6號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Ⅱ代6號和Ⅱ代7號婚配后生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5)若正常基因片段中的CTT突變為CTC,由此控制的生物性狀不會發生改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例2:近些年,隨著抗生素的人均用量增多,細菌耐藥率也逐年提高。耐藥性一旦產生,藥物的治療作用就明顯下降。為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科研人員做了如下實驗:步驟一:取少量含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培養液,均勻涂在培養基平板上,再放上4片含有青霉素的圓形濾紙片,在無菌且適宜條件下培養12~16 h,濾紙片周圍出現抑菌圈(如圖)。測量并記錄抑菌圈的直徑并取平均值,記為N1。步驟二: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接種到液體培養基中培養,然后重復上述步驟,培養至第五代。測量并記錄每一代抑菌圈直徑的平均值(N2~N5)。請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1)細菌的耐藥性變異一般來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細菌耐藥率逐年提高是_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2)根據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藥物的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_____(填“強”或“弱”)。隨著培養代數的增加,抑菌圈直徑數據從N1→N5會_____________。(3)人類不斷研發新的抗生素,細菌對新藥的耐藥性也在不斷提高,甚至出現了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請用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觀點解釋“超級細菌”出現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科研人員從第五代抑菌圈邊緣挑取細菌接種,調換含有卡那霉素的濾紙片,重復培養5代;又在抑菌圈邊緣重新挑取細菌培養,恢復使用含有青霉素的濾紙片,測得抑菌圈直徑平均值為N11,且N11>N5,這一結果為我們防止“超級細菌”的出現提供的思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學案】1.宮頸癌是女性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人乳頭瘤病毒(HPV)是宮頸癌的主要致病因子,癌細胞將會不受機體控制,可以連續進行分裂。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癌細胞的細胞周期中,分裂間期比分裂期長B.癌細胞能夠連續進行分裂可能與端粒酶活性強有關C.癌細胞是外界因素導致的,與遺傳物質無關D.癌細胞的分裂期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2.某同學對一患有某種單基因遺傳病的女孩的其他家庭成員進行了調查,記錄結果如表(“○”代表患者,“√”代表正常,“ ”代表患病情況未知)。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祖父 祖母 姑姑 外祖父 外祖母 舅舅 父親 母親 弟弟 ○ √ ○ √ √ ○ ○ √A.調查該病的發病率及遺傳方式應在自然人群中隨機取樣調查B.若祖父正常,則該遺傳病一定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C.若祖父患病,則這個家庭中所有患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為1/3D.該患病女孩的父母再生一個正常孩子的概率為1/43.科學家根據血紅蛋白α鏈中氨基酸組成上的差異,推測“鯉→馬→人”的蛋白質分子進化速率,從而為生物進化提供( )A.胚胎學證據 B.比較解剖學證據C.生物化學證據 D.古生物化石證據4.下圖表示生物新物種形成的基本環節,對圖示分析不正確的是( )A.a表示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C.c表示新物種形成,新物種與生活環境共同進化D.d表示地理隔離,新物種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離5.(多選)下圖①~④表示二倍體生物細胞中染色體可能發生的一系列狀況,①中字母表示染色體上對應的基因。下列對圖示的有關分析,不正確的是( )A.①~④都發生了染色體結構變異B.發生①染色體變化的細胞中只有一條染色體發生了變異C.②中異常染色體所在細胞中基因數量減少,但種類不一定減少D.③中“凸環”的形成原因是聯會中的一條染色體上增加或缺失了某一片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