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一)生物與非生物自然界的物體可分為生物與非生物。(1)非生物是自然界中沒有生命的物體。(2)生物是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區分生物與非生物的依據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二)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和非生物之間存在許多不同特征,生物的基本特征如下表所示。生物的基本特征 內容由細胞構成 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能生長、發育和繁殖后代 生物體能由小長大,個體成熟后,能夠進行繁殖,產生后代,保證種族的延續對外界刺激有反應 生物都能察覺到外界環境的變化,并作出一定的反應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生物親代和子代之間的相似性,屬于遺傳;生物子代個體之間以及親代和子代個體之間的差異,屬于變異生物能不斷進化 環境的變化促使生物不斷向前發展、進化二、觀察蝸牛的生物特征(一)觀察蝸牛的外形(1)蝸牛的整個身體包括眼、口、足、殼、觸角等部分。蝸牛身背貝殼,其形態、顏色、大小不一,它們的貝殼有寶塔形陀螺形圓錐形、球形、煙斗形等。(2)觸角:兩對,一對比較短,另一對比較長,頂端有眼。觸角具有觸覺、味覺、視覺和嗅覺功能。(3)口:有牙齒,主食植物的根、葉和葉芽。(二)觀察蝸牛的爬行把蝸牛放在玻璃板上,蝸牛會爬行,爬行時會在玻璃板上留下痕跡。蝸牛腹部有腹足,腹足是它的運動器官。蝸牛的腹足扁平、肌肉發達,有足腺,能分泌黏液,所以蝸牛經過的地方會留下痕跡。此外,蝸牛也能在鋒利的刀刃和垂直的墻壁上爬行。(三)觀察蝸牛是否有視覺讓蝸牛在燈光下爬行3分鐘后,用書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體處于陰影中,蝸牛將爬向陰影。實驗表明:蝸牛有視覺。(四)觀察蝸牛是否有觸覺用鉛筆頭分別輕觸蝸牛的觸角、足和殼等部位,蝸牛會有反應,當鉛筆頭接觸蝸牛的觸角時,蝸牛反應最快。當外界刺激較強烈時,蝸牛會將整個身體縮回殼內。實驗表明:蝸牛有觸覺。蝸牛的觸角非常靈敏,用來感受外界刺激。行動之前,它會先伸出小觸角探測一番再前進。(五)觀察蝸牛是否有聽力在正在爬行的蝸牛前方0.5 米處,用力鼓掌,蝸牛會停止爬行。實驗表明:蝸牛能感受到空氣的震動。(六)觀察蝸牛的嗅覺用棉花蘸一點米醋,放在蝸牛前方3厘米處,蝸牛會向遠離米醋的方向爬行。在蝸牛前方的玻璃板上滴幾滴蔗糖溶液,蝸牛會向著蔗糖溶液爬行。實驗表明:蝸牛有嗅覺。結論:通過實驗我們知道,蝸牛有視覺、觸覺和嗅覺等,能感受空氣的震動,能對外界的各種刺激作出反應。(七)蝸牛的生物特征通過實驗,我們發現蝸牛有下列基本特征:①蝸牛具有嚴整的結構;②蝸牛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③蝸牛的生活需要營養等。三、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說(一)細胞的發現1665年,英國科學家胡克利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軟木塞薄片時,發現了許多蜂窩狀的小室,并繪制了顯微圖, 他把這種小室命名為細胞。后來,他又觀察了葉片的表皮和樹枝的橫切面,發現活的植物體也都是由細胞構成的。(二)細胞學說(1)細胞學說的提出①“細胞里有什么”。自胡克發現細胞以后的近200年間,科學家研究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探討“細胞里有什么”的問題,先后發現了細胞的一些結構,如1831年英國科學家布朗發現了植物細胞內有細胞核。②“細胞是什么”。隨著觀察的深人和有關事實材料的增加,科學家開始探討“細胞是什么”的問題。19 世紀40年代,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在總結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歸納,提出了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單位一細胞所構成的,這就是細胞學說。③“細胞來源于什么”。20 年后(19世紀60年代),德國科學家魏爾嘯進一步提出:一切細胞來自細胞。(2)細胞學說的內容:所有的動物和植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單位;細胞是由細胞分裂產生的。(三)細胞的形態(1)細胞的大小:細胞很小,直徑一般只有幾微米到幾十微米,要用顯微鏡才能觀察到。(2)細胞的形狀:不同種類的細胞,形態各不相同,如精子呈蝌蚪狀,細胞的結構(一)動、植物細胞結構模式圖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如圖所示。(二)細胞各結構的功能(1)細胞壁:植物細胞具有而動物細胞不具有的結構之一,位于細胞膜的外面,與細胞膜緊密地貼在一起,主要由纖維素組成。細胞壁具有保護和支持細胞的作用,使植物細胞具有一定的形狀。(2)細胞膜:是一層薄而透明的膜,厚度大約只有十萬分之一毫米。細胞膜能將細胞與外界環境隔開,保持細胞的相對獨立性;具有保護細胞的作用,還具有控制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物質交換的作用。(3)細胞核:一般位于細胞的中央位置,呈圓球形,核外有核膜包圍,內含遺傳物質,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4)細胞質:介于細胞膜和細胞核之間半透明的膠狀物,內含多種結構,是細胞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場所。(5)葉綠體: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一般位于植物體綠色部分的細胞中,含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葉綠素。(6)液泡:成熟的植物細胞中常有較大的液泡,液泡內有液體---細胞液,細胞液中溶解有多種物質。例如西瓜之所以甘甜可口,主要是因為西瓜的細胞液中含有較多的糖分。四、顯微鏡的使用(一)顯微鏡的結構及功能(重點)顯微鏡的基本結構可以分為支持部分、光學部分和調節部分。(二)練習使用顯微鏡(1)目標①認識顯微鏡的結構,知道各結構的操作方法。②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微小的物體,并學習繪制顯微圖。③體驗工具和技術對科學觀察所起的作用。(2)器材:顯微鏡、“上”字載玻片、鉛筆、頭發、線、紙片、透明塑料尺等。(3)過程①認識顯微鏡的結構a.小心地從箱中取出顯微鏡,輕放在實驗臺上。搬動顯微鏡時,應一只手握著鏡臂,另一只手托著鏡座,輕拿輕放。b.逐一辨認顯微鏡的各個部分。c.觀察目鏡:每臺顯微鏡通常有3個目鏡,每一個目鏡都刻有放大倍數,如“5x”“10x”或“12.5x"等。3個目鏡的長度并不相同,目鏡的長度與放大倍數的關系是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目鏡越短,放大倍數越大。d.觀察物鏡:每一個物鏡都可以旋進物鏡轉換器中,物鏡上也刻有放大倍數,如“10x”“40x"或“100x"等。物鏡的長度與放大倍數的關系是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物鏡越短,放大倍數越小。e.顯微鏡放大倍數的計算公式: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x物鏡的放大倍數。如當使用“10x”目鏡和“40x”物鏡時,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400倍。②練習使用低倍顯微鏡顯微鏡的使用一般包括安放對光、放片、調距和觀察等過程。a.安放。將顯微鏡放置在接近光源、靠身體前方略偏左的地方,鏡筒在前,鏡臂在后。鏡座后端距桌邊7厘米為宜,便于坐著操作,并根據需要安放好低倍目鏡和物鏡。b.對光。用拇指和中指轉動物鏡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再轉動遮光器,讓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用左眼通過目鏡觀察,右眼必須睜開,以便及時記錄觀察結果。同時調節反光鏡,直到出現一個明亮的圓形視野。c.放片。將寫有“上”字的載玻片放在載物臺上,兩端用壓片夾壓住,使“上”字正對通光孔。d.調距。I.兩眼同時睜開,眼睛注視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讓物鏡靠近載玻片,但不要碰到載玻片。II.用左眼朝目鏡內注視,同時要求右眼睜開,并慢慢調節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上升。當看到“上”字的物像時,停止調節粗準焦螺旋,繼而輕微來回轉動細準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為止。III.觀察目鏡和物鏡,記下其上所刻的放大倍數。e . 觀察。I.觀察“上”字載玻片時看到的物像是“”。顯微鏡視野中的像是倒像,即物像與實物是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II.若把玻片向前移,則會看到物像向后移動;若把玻片向左移,則會看到物像向右移動。即玻片的移動方向與視野中物像的移動方向相反。③觀察一些實物將準備好的頭發、線、紙片、透明塑料尺等實物分別放在潔凈的載玻片上,再把載玻片放在載物臺上,用低倍鏡觀察,并用鉛筆畫出觀察結果。五、觀察細胞細胞是構成生物體(除病毒外)的基本單位。細胞非常微小,需要將其制作成玻片標本放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一)觀察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1)目標①繼續練習使用顯微鏡。②練習制作臨時裝片。③進步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動、植物細胞的區別。④練習繪制生物顯微圖。(2)器材: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滴管、牙簽、吸水紙、紗布、刀片、水、紅墨水(或碘液)、質量分數為0.01%的亞甲基藍溶液、質量分數為0.9%的氯化鈉溶液洋蔥鱗片。(3)過程①觀察洋蔥表皮細胞a.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步驟 具體操作擦 用干凈的紗布將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滴 將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其中央滴一滴清水撕 用刀片把洋蔥葉鱗片葉切成大小約0.5厘米x0.5厘米的小塊,用鑷子撕下一小塊洋蔥鱗片葉內表皮展 將撕下的內表皮放在載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鑷子將它展平蓋 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蓋玻片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慢慢放平,以防止氣泡產生染 在蓋玻片的一側,加1 ~ 2滴紅墨水(或碘液)。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水,使染液浸潤全部標本b.用顯微鏡觀察臨時裝片并繪圖。如果找到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將它繪制出來,并注明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等名稱。c.觀察植物細胞時的問題與對策。現象 原因 對策細胞有嚴重重疊 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撕得太厚 重新撕幾次,挑選較薄的表皮進行實驗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未在載玻片上展平,甚至造成折疊現象 用鑷子展平洋蔥鱗片葉表皮后,重新制作裝片細胞結構不太清楚 未加滴紅墨水 加滴紅墨水有黑色圓圈等 氣泡太多 重新蓋蓋玻片或重新制作裝片視野中無光斑或視野太暗等 顯微鏡操作失誤(如反光鏡未對好,光過強、過弱或無光,物鏡未對準通光孔) 重新按正確方法操作顯微鏡②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a.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步驟 具體操作擦 用干凈的紗布將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滴 在干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刮 漱凈口, 用消毒牙簽在自己口腔內壁上沿同一方向輕刮幾下涂 把刮下來的口腔上皮細胞涂抹在生理鹽水中,盡量涂均勻蓋 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蓋玻片的一側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 ,然后慢慢放平(避免產生氣泡),制成臨時裝片染 在蓋玻片一側加一滴亞甲基藍溶液(或稀碘液),在相對應的另一側用吸水紙吸水,使染液浸潤全部標本b.用顯微鏡觀察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如果找到口腔上皮細胞,將它繪制出來,并注明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c.觀察動物細胞時的問題與對策。現象 原因 對策視野中沒有細胞 未在口腔內壁上刮取細胞 找到正確部位后再刮取細胞,重新制作裝片刮取的細胞數太少 多刮取幾次,重新制作裝片刮取細胞后,涂抹不均勻 重新制作裝片,涂抹均勻視野中有細胞,細胞結構不太清楚 未加滴亞甲基藍溶液 加滴亞甲基藍溶液有黑色圓圈等 氣泡太多 重新蓋蓋玻片或重新制作裝片視野中無光斑或視野太暗等 顯微鏡操作失誤(如反光鏡未對好,光過強、過弱或無光,物鏡未對準通光孔) 重新按正確方法操作顯微鏡(二)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和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的異同比較項目 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不同點 所滴液體 清水 質量分數為 0.9%的氯化鈉溶液(生理鹽水)取材方法 從洋蔥鱗片葉內表皮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 用消毒牙簽在口腔內壁輕輕刮取防止細胞重疊的方法 用鑷子將薄膜展平 將附有碎屑的牙簽放在生理鹽水中涂抹均勻染液 紅墨水(或碘液) 亞甲基藍溶液(或稀碘液)相同點 擦凈玻片、蓋蓋玻片、滴加染液后用吸水紙吸水例1、下列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生物是( )A.捕蠅草 B.綠色的螳螂C.野生靈芝 D.茶樹菇例2、鉀元素是人體所需礦物質中較大量的元素,它可以維持細胞內的正常滲透壓,從而影響物質的進出。如圖所示的細胞結構中,具有控制物質進出功能的結構是( ?。?br/>A.① B.② C.③ D.④例3、小明同學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br/>A.若小明同學想看到盡可能多的細胞,應選擇的鏡頭組合為①④B.可以直接使用③號鏡頭以盡快找到觀察目標C.欲使位于顯微鏡視野右下方的氣泡移出視野,小明同學應向左上方移動裝片D.若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胞在視野的左下方,要將物像移到視野正中央,小明同學應向左下方移動裝片例4、下列圖示中,圖甲①、②、③、④、⑤表示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操作步驟;圖乙為該同學在顯微鏡下觀察臨時裝片時看到的一個視野。(1)圖甲中的操作步驟,正確的排列順序應該是________(填序號)。(2)當圖乙中出現a的情況時,應采取的對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換用大光圈B.重新制作裝片C.再滴加亞甲基藍溶液染色(3)圖乙中,要將b細胞移到視野的正中央,玻片應向________移動。1.下列不屬于生物的是( ?。?br/>A.新型冠狀病毒 B.枯樹干上的木耳C.做成風鈴的貝殼 D.冬眠中的蛇2.小麗同學在做“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實驗時,通過低倍顯微鏡發現視野的上方有一個口腔上皮細胞,若要在高倍物鏡下觀察該細胞,應( )A.向下移動載玻片使細胞位于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調節細準焦螺旋B.向下移動載玻片使細胞位于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調節粗準焦螺旋C.向上移動載玻片使細胞位于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調節粗準焦螺旋D.向上移動載玻片使細胞位于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調節細準焦螺旋3.如圖中圖一為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制作,圖二為口腔上皮細胞模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制作臨時裝片正確的操作順序是acdbB.圖一c中滴在載玻片中央的液體是清水C.圖二中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結構是③D.從結構層次上分析,圖二所示結構屬于器官4.如果用同一臺顯微鏡觀察同一標本三次,每次僅調整物鏡和準焦螺旋,結果得到以下各圖。那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視野最暗的是② B.正常觀察順序是②→①→③C.觀察圖③時可調節粗準焦螺旋 D.為使圖③中A細胞移到視野中央,須將裝片向左移5.圖甲是小科同學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部分操作步驟;圖乙表示顯微鏡的結構;圖丙中A、B、C是顯微鏡下觀察到的三個視野。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操作是為了對人體口腔上皮細胞進行染色,小科同學的操作 ?。ㄌ睢罢_”或“不正確”)。(2)圖丙中的A是使用顯微鏡對光時看到的視野,此時外界光源沒有被遮擋,調節反光鏡和遮光器后視野無變化,分析原因可能是物鏡沒有對準 。(3)為使圖丙中的視野B轉變為視野C,下列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填字母)a.調節圖乙中的④,換用高倍物鏡;b.向左方移動裝片,將要觀察的細胞移動到視野中央;c.調節圖乙中的③使物像更清哳。6.請回答制作和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幾個問題:(1)下圖中幾個實驗步驟,正確的操作順序是________(填標號)。(2)如果要把位于視野右上方的物像移至視野的中央,應將載玻片向________移動;(3)若你的顯微鏡只有四個鏡頭(右上圖),想在視野中細胞數目最多,應選用的鏡頭組合是________。(4)正確地蓋蓋玻片是成功制作臨時裝片的關鍵。如圖所示制作臨時裝片時最不容易出現氣泡的是(箭頭代表蓋蓋玻片的方向)________。(5)因口腔上皮細胞的透明度較高,觀察時應將視野調________,方法是________。1.如圖的實驗裝置放置一段時間后,取甲組乙組蒸餾水進行檢測時,只在乙組中明顯檢測到蔗糖。這與兩組馬鈴薯細胞中控制物質進出的結構及其功能是否正常有關,該結構是( ?。?br/>A.細胞壁 B.細胞膜 C.細胞核 D.液泡2.如果在載玻片上寫一個字如圖甲所示,怎樣才能使顯微鏡下觀察的圖像變成圖乙( )A.將載玻片順時針轉動90° B.將載玻片逆時針轉動90°C.將載玻片向左上角移動 D.將載玻片向右下角移動3.小科用顯微鏡觀察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A.換上高倍物鏡后會使視野變暗B.換用高倍物鏡時需轉動物鏡轉換器C.換上高倍物鏡前需將裝片向左移動D.換上高倍物鏡后若物像模糊不清,可調節細準焦螺旋4.小麗同學在做“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實驗時,通過低倍顯微鏡發現視野的上方有一個口腔上皮細胞,若要在高倍物鏡下觀察該細胞,應( )A.向下移動載玻片使細胞位于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調節細準焦螺旋B.向下移動載玻片使細胞位于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調節粗準焦螺旋C.向上移動載玻片使細胞位于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調節粗準焦螺旋D.向上移動載玻片使細胞位于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調節細準焦螺旋5.小科同學在實驗室進行“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并用顯微鏡觀察”的實驗,據圖回答問題。(1)圖1所示為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操作步驟示意圖,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選填序號)。(2)蓋上蓋玻片的操作方法如圖2所示,其中正確的是 ?。ㄟx填字母,箭頭表示蓋上蓋玻片的方向,橢圓表示載玻片中央的清水)。(3)在對光時發現視野中有異物,她轉動物鏡轉換器后發現異物未移動,則異物可能在 ?。ㄟx填“目鏡”或“物鏡”)上。(4)調距時,先使鏡筒下降,再向后轉動粗準焦螺旋,鏡筒上升到最高點,還是沒有找到物像,接下來應進行的操作是 ?。ㄟx填字母)。A.前后轉動細準焦螺旋,繼續尋找物像B.轉動物鏡轉換器,換用高倍鏡繼續尋找物像C.眼睛看著物鏡,向前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降至最低D.左眼看著目鏡,向前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繼續尋找物像答案及解析例1、A解:A、捕蠅草是綠色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A正確。B、綠色的螳螂屬于消費者,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B錯誤。C、野生靈芝是真菌屬于分解者,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C錯誤。D、茶樹菇是真菌,屬于分解者,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D錯誤。故選:A。例2、A解:①細胞膜能控制物質的進出,也有保護作用;②細胞質是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結構,活細胞的細胞質具有流動性,從而加速細胞內、外的物質交換;③細胞核含有遺傳物質,是遺傳物質的控制中心;④線粒體是呼吸作用的場所,A符合題意。故選:A。例3、B解:A、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小,亮度越大,看到的細胞就越小,看到的細胞數目就越多。若小明同學想看到盡可能多的細胞,應選擇的鏡頭組合為長①目鏡和短④物鏡,A正確。B、③是高倍物鏡,顯微鏡的使用,都要先用低倍鏡找到要觀察的物像,然后再轉動轉換器換用高倍鏡,不能先用高倍物鏡觀察,B錯誤。C、顯微鏡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動方向和裝片的移動方向相反。使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時,氣泡位于視野右下方,要使物像移出視野范圍,氣泡的圖像應向右下方移動,因此玻片標本應向左上方移動,C正確。D、顯微鏡成倒像,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若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胞在視野的左下方,要將物像移到視野正中央,小明同學應向左下方移動裝片,D正確。故選:B。例4、(1)③②①④⑤(2)B(3)右下方【解析】臨時裝片就是將要用顯微鏡觀察的事物臨時做成裝片。臨時裝片是從生物體上撕取或挑取的材料制成的,制成的臨時裝片包括載玻片組織材料蓋玻片。顯微鏡是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是人類進入原子時代的標志。 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體成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儀器。顯微鏡分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1)①是涂抹細胞;②是取材;③是滴加生理鹽水;④是蓋蓋玻片;⑤是染色;制作臨時裝片時,先在載玻片上滴加生理鹽水,然后取材、涂抹細胞,其次蓋上蓋玻片,最后染色;即③②①④⑤;(2)圖乙中的a是氣泡,當出現氣泡時,裝片要重新制作;故B符合題意;(3)b在視野的右下方,因此要想移動到視野中央,只需把玻片向右下方移動即可;1.C解:ABC.新型冠狀病毒、枯樹干上的木耳、冬眠中的蛇都具有生物的特征,屬于生物,ABD不符合題意。D.做成風鈴的貝殼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屬于生物,C符合題意。故選:C。2.D解: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我們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如我們向右移動玻片標本,而在顯微鏡內看到的物像則是向左移動的。實驗時通過低倍顯微鏡發現視野的上方有一個口腔上皮細胞,要想把它移到視野中央,上方移動玻片標本,物像才向下方移動移到視野中央。然后轉動轉化器,換用高倍物鏡,調節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清晰。故選:D。3.C解:A、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順序是:擦→c滴(生理鹽水)→a(漱)刮→涂→d蓋→b染(碘液+吸水紙)。故圖一中,制作臨時裝片正確的操作順序是c→a→d→b,A錯誤。B、制作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B錯誤。C、③細胞膜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還有保護作用,C正確。D、圖二所示結構屬于細胞,D錯誤。故選:C。4.B【解析】此題主要考查的顯微鏡的使用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識,只有熟練地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操作才能較容易地完成此類題目。A、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的細胞就越大,細胞數目越少,視野就越小,進入的光線越少,視野也越暗。圖③中的細胞體積最大,說明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最大,因而視野最暗;而圖②中的細胞體積最小,放大倍數最小,視野最亮。所以A錯誤,不符合題意;B、顯微鏡的觀察順序是觀察細胞的體積逐漸增大的過程,圖①中的細胞體積較大,放大倍數比②大,比③小,正常觀察順序是②→①→③。B正確,符合題意;C、當換上高倍物鏡后物像只是有點模糊,一般轉動細準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C錯誤,不符合題意;D、圖③中A細胞位于視野右方,為使圖③中A細胞移到視野中央,須將裝片向右移。D錯誤,不符合題意。5.解:(1)為了便于在顯微鏡下觀察時物像清晰,在染色時用碘液對口腔上皮細胞進行染色處理。染色的方法是: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碘液,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重復2~3次,使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因此圖中的操作是錯誤的。(2)在使用顯微鏡觀察前,對光這一步非常重要,如果看不到明亮的視野會影響后面的觀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物鏡沒有對準通光孔;反光鏡沒有調節到位;遮光器沒有選擇合適光圈;圖丙中的A外界光源沒有被遮擋,調節反光鏡和遮光器后視野無變化,可能是遮光器遮住了通光孔。(3)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我們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圖C中的物像偏左,向左移動玻片,物像會向右移動到視野的中央。然后再轉動④轉換器,換用高倍物鏡B,對準通光孔,物像會放大,但可能會模糊,然后再調節圖乙中的③細準焦螺旋,使物像變得更加清晰。因此正確的操作步驟是bac。故答案為:(1)不正確。(2)通光孔。(3)bac。6.(1)①②④③ (2)右上方 (3)甲丁(4)A (5)暗;用反光鏡的平面鏡或者小光圈【解析】 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分為:1. 取鏡和安放,2. 對光,3. 觀察。高倍鏡的使用:先用低倍物鏡確定要觀察的目標的位置,再將其移至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把低倍物鏡輕輕移開,在原位置小心地換上高倍物鏡(操作要卜分仔細,以防鏡頭碰擊玻片)。正常情況下,當高倍物鏡轉正之后,在視野中央即可看到模糊的物像,只要沿逆時針方向略微調到細準焦螺旋,即可獲得清晰的物像。在換上高倍物鏡觀察時,視野變小、變暗,要重新調節視野亮度,可通過升高聚光器或利用凹面反光鏡來增大。(1)制作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順序是:擦→滴(生理鹽水)→(漱)刮→涂→蓋→染(碘液+吸水紙)。故題干過程圖中,制作臨時裝片正確的操作順序是①是滴,②是刮,④是蓋,③是染。(2)移動視野在右上方的物象至視野中央,需謹記“像在哪往哪移”,視野在右上方那么向右上方移動。(3)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于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大,視野中細胞的體積越大,細胞的數目越少,視野越暗;反之,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小,視野中細胞的體積越小,細胞的數目越多,視野越亮。圖中甲乙鏡頭不帶螺紋因此是目鏡,丙丁鏡頭帶螺紋是物鏡,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越短放大倍數越小,想在視野中觀察到細胞的數目最多應選用放大倍數最小的目鏡甲和放大倍數最小物像丁。(4)蓋蓋玻片的正確操作是: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緩緩放平,避免產生氣泡,只有圖示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5) 由于口腔上皮細胞裝片的透明度較高,需要較暗的視野才能看清細胞的結構,所以,觀察時應使用 用反光鏡的平面鏡或者小光圈 。1.B解: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對細胞有用的物質可以進入,而對細胞有害的物質則不能進入,乙組的馬鈴薯已死亡,細胞膜失去控制性,因此在乙組中明顯檢測到蔗糖,這個實驗說明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作用。故選:B。2.B【解析】1、顯微鏡中所成的像是倒像,倒像主要是指像與物的關系是上下相反,左右互換。在顯微鏡中物體的轉動方向與物體的轉動方向是一致的,所以此題只需要將甲圖的像先進行確定,然后變到乙,或將乙的實物樣子判斷出后,甲轉動到乙對應的實物。根據顯微鏡中所成的像為倒像,可判斷出甲圖對應的像為, 要將此像變動到乙像的位置,可以逆時針轉90°或順時針轉動270°。所以B選項正確,A、C、D錯誤。3.C解:A、切換至高倍物鏡后,細胞的體積會變大,細胞的數量會減少,視野變窄,透光量減少,因此視野會變暗,A正確。B、物鏡鏡頭安裝在轉換器上,低倍物鏡換至高倍物鏡時,需要轉動轉換器,B正確。C、換上高倍物鏡前需將要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中央,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顛倒的物像,所以我們移動玻片標本時,標本移動的方向正好與物像移動的方向相反。從圖中可知要觀察的物像位于視野右側,所以,應該往右移動裝片,C錯誤。D、細準焦螺旋可以小幅度的升降鏡筒,可以精細調焦,能夠使模糊的物像變得更加清晰,D正確。故選:C。4.D【解析】顯微鏡是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是人類進入原子時代的標志。 [1]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體成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儀器。在用高倍鏡觀察時,首先要將目標物像移動到視野中央,即向上移動載玻片,然后換用高倍鏡,視野會變得模糊,這時需要調節細準焦螺旋讓視野變得清晰;故D正確;5.解:(1)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簡單的總結為:擦、①滴、撕、③展、②蓋、④染,故圖示中正確的操作順序是:①③②④。(2)蓋蓋玻片的正確方法:用鑷子夾起蓋玻片,讓蓋玻片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水滴的邊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產生氣泡,A正確。(3)用顯微鏡進行觀察時,視野中出現了的污點,污點的位置只有三種可能,目鏡、物鏡或玻片標本。小科在對光時發現視野中有異物,轉動物鏡轉換器后發現異物未移動,說明異物不在物鏡上,又因為對光的時候還沒有把裝片放到顯微鏡上,所以污點只能在目鏡上。(4)調距時,先使鏡筒下降,再向后轉動粗準焦螺旋,鏡筒上升到最高點,還是沒有找到物像,接下來應進行的操作是眼睛注視物鏡,向前轉動粗準焦螺旋,使物鏡靠近載玻片,重新進行觀察尋找,期間可以移動玻片標本,讓標本移動到通光孔正中央。故選C。故答案為:(1)①③②④。(2)A。(3)目鏡。(4)C。2023浙教版科學小升初暑期“快人一步”培優講義(六)細胞及顯微鏡的使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