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動物分類(一)分類(1)概念:分類是一種把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歸類到一起的科學方法。對事物進行分類后,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會變得更加清晰。(2)舉例①圖書管理員將圖書館內的藏書按作者或其他不同的特征進行分類管理,方便讀者在眾多的藏書中迅速地找到需要的圖書。②自然界中的物體,根據能否生長能否繁殖、是否需要營養等特征,將它們分為生物和非生物兩大類。(二)生物分類的方法(1)生物分類的依據科學的分類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以及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等為依據進行分類。(2)生物分類的等級現代生物的分類,包括對動物和植物等的分類,統一規定應用等級分類法。該方法有七個等級,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一個“界”含有若干個“門”,一個“門” 含有若干個“綱”,以此類推,分類的最小單位是“種”(物種),“種”也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3)動物分類舉例按照生物分類等級,每種生物在分類系統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分類地位及其從屬關系。例如,人、貓和蝗蟲分別在動物的分類等級上所處的位置如下表所示。人 貓 蝗蟲界 動物界 動物界 動物界門 脊索動物門 脊索動物門 節肢動物門綱 哺乳綱 哺乳綱 昆蟲綱目 靈長目 食肉目 直翅目科 人科 貓科 蝗科屬 人屬 貓屬 飛蝗屬種 智人 貓 東亞飛蝗二、常見的脊椎動物(一)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根據動物體內有無脊椎骨,我們可將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1)脊椎動物:身體背部具有一條脊柱,脊柱由許多塊脊椎骨組成,如魚、蛙、鳥、兔等。(2)無脊椎動物:身體中沒有脊椎骨的動物,如蚯蚓、蝸牛蝗蟲等。(二)脊椎動物的類別脊椎動物是動物界中的高等動物,根據它們的形態特征不同,可分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等幾大類。(1)魚類①概述:魚類大約出現在4.5億年前,是脊椎動物中比較低等的類群。目前世界上約有魚類3.2萬種,在海洋中生活的魚類占三分之二,其余的生活在淡水中。②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靠鰭運動,身體表面常覆有鱗片,卵生,體溫不恒定。魚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特征結構 特征體色 背面呈深灰黑色,腹面為白色,這是一種保護色,不易被敵害發現,具有保護作用,利于防御和捕食體形 身體呈梭形,可減小游泳時的阻力體表 體表有鱗片,可分泌黏液,減小游泳時的阻力側線 身體兩側各有一條,有感知水流和測定方位的作用鰭 運動器官,協調魚的平衡和運動鰓 呼吸器官,可以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氣③常見的魚類:生活在海水中的帶魚、黃魚、鯊魚和生活在淡水中的草魚、鳙魚、青魚、鰱魚等。(2)兩棲動物①概述:兩棲動物是由水生向陸生過渡的一種動物類型,大約出現在3.5億年前,現存的種類比較少。在其生活史中,由在水中用鰓呼吸,變為在陸地上用肺呼吸,皮膚輔助呼吸;由在水中用尾游泳,變為在陸地上用四肢爬行或跳躍。盡管它們可以在陸地上生活,但由于在水中受精、發育,靠濕潤的皮膚輔助呼吸等因素的限制,兩棲動物的生活仍離不開水域環境。②主要特征:幼體生活在水中,有尾無四肢,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陸地上或水中,無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皮膚裸露濕潤,可輔助呼吸;體外受精,卵生。(3)爬行動物①概述:地球上的爬行動物大約出現在3億年前,是真正適應陸地生活的脊椎動物。爬行動物不僅解決了”在陸地上呼吸(用肺呼吸)和運動的問題,還解決了在陸地上水分散失(體表覆蓋著鱗片或甲) 和繁殖(體內受精)的問題。②主要特征:一般貼地爬行,身體內有肺,體表覆蓋著鱗片或甲,體內受精,卵生,體溫不恒定。③常見的爬行動物:蛇、烏龜、鱷魚、變色龍等。(4)鳥類①概述:最早的鳥類大約出現在1.5億年前。除了少數的鳥類外(如企鵝、鴕鳥等),絕大多數鳥類都能飛行。②主要特征:身體呈紡錘形,前肢特化為翼,體表有羽毛,體溫恒定,胸肌發達,骨骼愈合、薄、中空,腦比較發達,有喙無齒,體內有氣囊,體內受精,卵生。③常見的鳥類:雞、鴨、鵝、麻雀、雀、大雁、鴿子、貓頭鷹、孔雀等。三、利用檢索表來辨認生物(一)檢索表生物學上常使用檢索表來鑒定生物的種類。目前,常用的是二歧分類檢索表。這種檢索表把同一-類別的生物,根據一對或幾對相對性狀,分成相對應的兩個分支。接著,根據另一對或幾對相對性狀,把上面的每個分支再分成相對應的兩個分支,如此逐級排列下去,直到編制出包括全部生物類群的分類檢索表。(二)利用檢索表鑒定生物類別教材圖2-42是一張直觀的動物檢索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它是根據生物某一方面的明顯特征,按其異同或有無分為相對的兩組;然后再按其相反的特征,繼續分為相對的兩組,如此反復細分,越分越細,直到可鑒定出該生物所屬的類別為止。將教材圖2-42轉換成文字形式的檢索表如下所示:脊椎動物檢索表1 a體外長有毛皮,胎生..........................................哺乳類(貓)1 b體外沒有毛皮,卵生................................................22 a體外長有羽毛,體溫恒定........................................鳥類(雞)2 b體外無羽毛,體溫不恒定..........................................33 a表皮干燥,在陸地上產卵.........................................爬行類(蛇)3 b皮膚濕潤,在水中產卵..............................................44 a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在水中或上陸生活,用肺呼吸,有四肢......兩棲類4 b幼體、成體都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無四肢,用鰭劃................魚類(草魚)四、常見的無脊椎動物(一)種類繁多的無脊椎動物地球上大約有4.7萬種脊椎動物,而無脊椎動物則約有120萬種,因此大自然中的動物大部分屬于無脊椎動物。(二)無脊椎動物的分類根據各種無脊椎動物不同的形態特征,科學家將無脊椎動物分成了許多類,如下表所示。動物類群 特征 代表動物原生動物 身體由一個細胞構成 變形蟲、草履蟲、瘧原蟲腔腸動物 身體呈輻射對稱,兩胚層,有口無肛門 水母 、水螅、海蜇、珊瑚蟲扁形動物 身體背腹扁平,左右對稱,有口無肛門 渦蟲、血吸蟲線形動物 身體細長呈線形 ,不分節,有口有肛門 蛔蟲、鉤蟲、蟯蟲環節動物 身體由許多相似的環狀體節構成 蚯蚓、沙蠶軟體動物 身體柔軟,大多數有貝殼 蝸牛、河蚌、烏賊、螺節肢動物 身體分部,足、觸角分節,有外骨骼 蝗蟲、蝦、蚱蜢、蜈蚣棘皮動物 體具棘皮 海參、海星(三)昆蟲(1)昆蟲是最大的動物類群:昆蟲屬于節肢動物,它是動物中成員最多的大家族,目前已知的種類大約有100 萬種。(2)昆蟲的主要特征:身體可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觸角、口器和眼,胸部長有兩對翅、三對足,身體、觸角和足都分節,體表長有堅韌的外骨骼。(3)昆蟲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昆蟲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很密切,有些昆蟲對人類是有益的,可幫助植物傳粉,是益蟲,如蜜蜂等;也有些昆蟲危害人類的健康和動植物的生長,是害蟲,如蝗蟲、蒼蠅蟑螂等。例1、如圖甲所示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的會標,如圖乙所示為小樂將會標中的大熊貓、孔雀、魚、蝴蝶和人等動物進行分類的結果,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①表示的分類依據是體溫是否恒定B.②和孔雀的區別是體內有無脊椎骨C.③表示的動物是魚D.④的體表具有保護身體的外骨骼例2、生物檢索表常用來鑒定生物的種類。請利用這張簡單的“脊椎動物檢索表”, 鑒定出下列動物中屬于 Y 類動物的是( )1a 體外長有皮毛,胎生………………S 類1b 體外沒有皮毛,卵生………………22a 體外長有羽毛,體溫恒定…………R 類2b 體外沒有羽毛,體溫不恒定………33a 表皮干燥,在陸地上產卵…………Y 類3b 皮膚濕潤,在水中產卵……………4A.兔子 B.蛇 C.企鵝 D.青蛙例3、棘蛙屬于兩棲動物,分布于我國福建、湖南等地,成熟的棘蛙及其蝌蚪均生活在海拔500-1400m植被繁茂的小山溪里。下列有關棘蛙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棘蛙的皮膚裸露,保持濕潤 B.棘蛙的生殖方式屬于有性生殖,體內受精C.棘蛙的幼體蝌蚪用鰓呼吸 D.成蛙水陸兩棲,用肺和皮膚呼吸例4、如果用下圖表示表格中各種概念間關系,則表中各選項與圖示相符的是( )1 2 3 4A 綱 目 科 種B 細胞 細胞核 細胞質 染色體C 昆蟲 節肢動物 無脊椎動物 甲蟲D 動物 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 節肢動物A.A B.B C.C D.D例5、自然界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是可以被人們認識的。(以下兩小題均填序號)(1)當我們對生物體進行觀察分析時,發現它有明顯的結構層次。動物結構層次由低到高的順序是:________①生物體 ②組織 ③系統 ④細胞 ⑤器官(2)當我們對生物進行觀察分析時,發現生物的進化也有一定規律。請對下列脊椎動物按水生到陸生,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進行排列:________ ①魚類 ②爬行類 ③鳥類和哺乳類 ④兩棲類例6、善于觀察的小明發現:蒼蠅停下來就匆忙搓腳(如甲圖)。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是它的腳很臟嗎?于是他設計了一個實驗來探究:蒼蠅搓“腳”是不是為了清除“腳”上的“臟物”。 (1)仔細觀察發現:蒼蠅與其他昆蟲一樣,它屬于________門。(2)設計實驗:①在A (瓶內無臟物)、B(瓶內________兩個玻璃瓶中,分別放入一只品種、大小相同且腳上無臟物的活蒼蠅(如乙圖) ;②在相同時間內觀察并記錄:A、B兩個玻璃瓶中________。(3)實驗結果和實驗結論①若A瓶中蒼蠅搓腳次數接近或明顯多于B瓶中蒼蠅搓腳次數,則說明“蒼蠅搓腳”與清除“腳上污物”無關。②若________,則說明“蒼蠅搓腳”與清除“腳上污物”有關。(4)實驗評價與交流:小紅認為小明設計的實驗中存在明顯缺陷,你覺得該如何改進?________。1.下列不屬于如圖任何一個框圖內兩種生物分類依據的是( )A.是否有種子 B.有無脊椎骨 C.有無花 D.有無葉綠體2.如圖是比較三種動物特征的示意圖,其中家鴿與白鯨交叉部分4表示( )A.用鰓呼吸 B.卵生 C.體溫恒定 D.體內有脊柱3.以下對動物結構、生理和功能關系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A.魚的體形呈梭形——減少游泳時水的阻力B.青蛙的皮膚裸露濕潤,內含豐富血管——便于消化吸收營養物質C.鳥類的骨骼愈合、薄、中空——減輕體重,便于飛翔D.人體皮膚的皮下組織主要是脂肪——緩沖撞擊、儲藏能量4.下列分別是熊貓、蝸牛、魚、青蛙、蚱蜢5種動物的示意圖。請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體內有無脊椎骨將上述動物分成兩組,與②同組的有 (選填序號)。(2)青蛙幼體生活在水中,用 呼吸。(3)上述動物中,體溫恒定的是 (選填序號)。5.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大量的科研人員針對病毒溯源、感染機制以及治療方案等開展了深入研究。 (1)研究發現很多致命病毒都源于蝙蝠,有科學家研究認為,蝙蝠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原始宿主。在分類上蝙蝠是一種________動物。(2)蝙蝠的生活習性與人類基本沒有交集,其體內的很多病毒對人類不具傳染性。有科學家研究認為,這次的新冠病毒首先由蝙蝠傳給穿山甲,并在穿山甲體內發生變異,演化出具備了傳染人類的能力。據此請你對人類應如何對待野生動物提出合理建議是________。(3)面對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人們寄希望于抗病毒藥物和疫苗的早日上市。但相對于細菌等其他病原體,由于病毒寄生在人體的________中,因此很難研制出具有針對性的特效藥。而疫苗的使用對象是數量龐大的健康人,研發后的疫苗在上市前必須經過嚴格規范的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以確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早期臨床試驗對象通常是少量志愿者,通過檢測接種后其體內是否具有相應的抗體來判斷疫苗的有效性。1.現有以下生物:鯨、蟹、蝴蝶、麻雀、烏賊、袋鼠、蚱蜢,同學們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了分類,下面四個同學的分類,不合理的是( )A.根據是否有脊椎骨,分為脊椎動物(鯨、蟹、麻雀、袋鼠)和無脊椎動物(蝴蝶、烏賊、蚱蜢)B.根據是否生活在水中,分為水生動物(鯨、蟹、烏賊)和陸生動物(蝴蝶、麻雀、袋鼠、蚱蜢)C.根據是否會飛,分為會飛的動物(蝴蝶、麻雀、蚱蜢)和不會飛的動物(鯨、蟹、烏賊、袋鼠)D.根據是否哺乳,分為哺乳動物(鯨、袋鼠)和非哺乳動物(蟹、蝴蝶、麻雀、烏賊、蚱蜢)2.如圖的三個圓圈分別表示青蛙、蝗蟲、家兔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們的共同特征。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A.Р可以表示在陸地上產卵B.E可以表示有系統這一結構層次C.Q可以表示體溫恒定D.F可以表示體內有脊柱3.櫻桃是人們較為喜歡的一種水果,如圖是櫻桃及其分類地位圖示和二歧分類檢索表。據圖完成下列各題。](1)薔薇科植物種類 (填“多于”或“少于”)薔薇目植物種類。(2)la的“?”處要填寫的內容是 。(3)櫻桃在上述二歧分類檢索表中的位置是 。4.學習了無脊椎動物的知識后,小珂對環節動物蚯蚓產生了興趣,為了探究環境因素對蚯蚓生活的影響,于是進行了以下實驗:取甲、乙兩個同規格的玻璃杯,甲杯中放入潮濕的肥沃土壤,乙杯中放入經烘干的同種土壤,然后在甲、乙兩杯中同時各放入 10 條大小及生活狀況相同的同種蚯蚓.請回答下列問題:(1)用 10 條蚯蚓而不是 1 條蚯蚓做實驗,其目的是________;(2)一段時間后,發現乙杯中的蚯蚓蠕動逐漸減弱,然后就不動了,而甲杯中蚯蚓活動正常,該實驗說明影響蚯蚓生活的環境因素是________;(3)小珂向甲杯倒入清水至剛好覆蓋土壤,發現蚯蚓都鉆出了土壤,這與雨后大量蚯蚓鉆出地面一樣,這是為什么呢?你的猜想是:________。答案及解析例1、D解:A、蝴蝶的身體內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屬于無脊椎動物;而大熊貓、孔雀、魚和人的身體內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屬于脊椎動物,所以①表示的分類依據是有無脊柱,A錯誤;B、②是魚類,魚類和孔雀都屬于脊椎動物,二者的主要區別是體溫是否恒定,魚類屬于變溫動物,孔雀屬于恒溫動物,故B錯誤;C、③是脊椎動物,生殖方式是胎生,表示大熊貓,C錯誤,D、④是蝴蝶,屬于無脊椎動物中的節肢動物,體表具有保護身體的外骨骼,D正確。故選:D。例2、B【解析】Y類動物表皮干燥,在陸地上產卵,蛇的體表有鱗片,它的作用是保護身體、防止體內水分的過度蒸發,蛇在陸地上產卵,B符合題意。例3、B【解析】A、棘蛙的皮膚裸露,保持濕潤,A不符合題意;B、棘蛙的生殖方式屬于有性生殖,體外受精,B符合題意;C、棘蛙的幼體蝌蚪用鰓呼吸,C不符合題意;D、成蛙水陸兩棲,用肺和皮膚呼吸,D不符合題意。例4、A【解析】A、生物分類單位由大到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界是最大的分類單位,最基本的分類單位是種,分類單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分類單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A符合題意;B、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是: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液泡、葉綠體,但是植物有,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雖然形態不同,但都有基本相同的結構,植物細胞最外面是一層較薄的壁,叫做細胞壁,起保護和支持細胞的作用,緊貼細胞壁內側的一層膜非常薄,在光學顯微鏡下不易看清楚,叫做細胞膜,植物細胞都有近似球形的細胞核,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部分稱為細胞質,植物細胞質里有液泡、線粒體、葉綠體。而染色體是細胞核中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B不符合題意;C、無脊椎動物包括節肢動物,節肢動物包括昆蟲和甲蟲,C不符合題意;D、根據動物體內有無脊柱,可以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屬于無脊椎動物,D不符合題意。例5、(1)④②⑤③① (2)①④②③【解析】(1)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由微觀到宏觀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人體。(2)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古代魚類→古代兩棲類→古代爬行類→古代鳥類、哺乳類。【解答】(1)細胞是動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再由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形成系統,故動物結構層次由低到高的順序是:④細胞→②組織→⑤器官→③系統→①生物體。 (2)根據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古代的魚類→古代的兩棲類→古代的爬行類→古代的鳥類和古代的哺乳類,所以鳥類和哺乳類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是古代爬行類,故下列脊椎動物按水生到陸生,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進行排列:①魚類→④兩棲類→②爬行類→③鳥類和哺乳類。例6、(1)節肢動物(2)有臟物;搓腳次數(3)A 瓶內蒼蠅搓腳次數少于 B 瓶內搓腳次數(4)每組多加幾只蒼蠅【解析】科學探究時,首先要發現和提出問題。然后,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科學知識和已掌握的有關該問題的信息,通過思考建立猜想或假設。接著,制定探究計劃,通過觀察、實驗等途徑獲取盡可能多的事實或證據,對猜測或假設進行檢驗。科學探究往往設置對照實驗。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1)蒼蠅體表有外骨骼,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三對足,兩對翅,屬于節肢動物。(2)A瓶中無臟物,B瓶中則應有臟物,形成對照。實驗中,要在相同時間內觀察記錄A、B兩瓶中蒼蠅的搓腳次數。(3)若A瓶中蒼蠅搓腳次數接近或明顯多于B瓶中蒼蠅搓腳次數,則說明“蒼蠅搓腳”與清除“腳上污物”無關。若A瓶內蒼蠅搓腳次數少于B瓶內搓腳次數,則說明“蒼蠅搓腳”與清除“腳上污物”有關。(4)探究實驗應多選取實驗對象以避免出現偶然性。所以該實驗的缺陷是:每組應多加幾只蒼蠅。1.B解:A、葫蘆蘚屬于苔蘚植物,沒有種子;豌豆屬于被子植物,有種子。所以葫蘆蘚和豌豆所在框圖可以按照是否有種子進行分類,A正確。B、蛔蟲屬于線形動物,蝸牛屬于軟體動物,二者都是無脊椎動物,體內無脊椎骨。所以蛔蟲和蝸牛所在框圖不能按照有無脊椎骨進行分類,B錯誤。C、葫蘆蘚依靠孢子生殖,不會開花;豌豆的生殖方式為有性生殖,會開花。所以葫蘆蘚和豌豆所在框圖可以按照有無花進行分類,C正確。D、葫蘆蘚和豌豆都屬于有葉綠體的植物,蛔蟲和蝸牛都屬于沒有葉綠體的動物。所以葫蘆蘚和蛔蟲所在框圖可以按照有無葉綠體進行分類,豌豆和蝸牛所在框圖可以按照有無葉綠體進行分類,D正確。故選:B。2.C【解析】根據魚類、鳥類、哺乳類的特征,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解題即可。金魚、家鴿的生殖方式為卵生,它們的受精卵孵化是在母體外進行的,胚胎發育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是由卵黃和卵白提供;白鯨的生殖方式為胎生,它們的受精卵是在輸卵管內形成的。白鯨和家鴿都是恒溫動物,因為它們的體溫不因外界環境溫度而改變,始終保持相對穩定的動物,金魚屬于變溫動物,因為它們的體溫隨著外界溫度改變而改變的動物;金魚、家鴿、白鯨的體內都有脊柱,屬于脊椎動物。圖中的4表示家鴿與白鯨相同的特征,為體溫恒定3.B【解析】生物在不斷進化,也在不斷適應環境,不適應環境的動物會被淘汰,生物的身體結構的特征是為了適應環境。A、魚的體形呈梭形--減少游泳時水的阻力,A不符合題意;B、青蛙的皮膚裸露濕潤,內含豐富血管--便于青蛙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B符合題意;C、鳥類的骨骼愈合、薄、中空--減輕體重,便于飛翔,C不符合題意;D、人體皮膚的皮下組織主要是脂肪--緩沖撞擊、儲藏能量,D不符合題意。4.解:(1)②蝸牛屬于軟體動物,⑤蚱蜢屬于節肢動物,體內都無脊柱屬于無脊椎動物;①熊貓屬于哺乳動物,③魚屬于魚類,④青蛙屬于兩棲動物,B麻雀屬于鳥類,體內都有脊柱屬于脊椎動物。(2)青蛙的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水中或陸地上,用肺呼吸,同時用皮膚輔助呼吸,因此屬于兩棲動物。(3)體溫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樣的動物稱為變溫動物,如:魚、青蛙、蛇等,體溫不因外界環境溫度而改變,始終保持相對穩定的動物,叫做恒溫動物。如絕大多數鳥類和哺乳動物。上述動物中,體溫恒定的是①熊貓。故答案為:(1)⑤。(2)鰓。(3)①。5.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大量的科研人員針對病毒溯源、感染機制以及治療方案等開展了深入研究。 (1)研究發現很多致命病毒都源于蝙蝠,有科學家研究認為,蝙蝠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原始宿主。在分類上蝙蝠是一種________動物。(2)蝙蝠的生活習性與人類基本沒有交集,其體內的很多病毒對人類不具傳染性。有科學家研究認為,這次的新冠病毒首先由蝙蝠傳給穿山甲,并在穿山甲體內發生變異,演化出具備了傳染人類的能力。據此請你對人類應如何對待野生動物提出合理建議是________。(3)面對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人們寄希望于抗病毒藥物和疫苗的早日上市。但相對于細菌等其他病原體,由于病毒寄生在人體的________中,因此很難研制出具有針對性的特效藥。而疫苗的使用對象是數量龐大的健康人,研發后的疫苗在上市前必須經過嚴格規范的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以確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早期臨床試驗對象通常是少量志愿者,通過檢測接種后其體內是否具有相應的抗體來判斷疫苗的有效性。【答案】(1)哺乳(2)禁止捕獵、販賣和食用野生動物(3)活細胞【解析】病毒是一種體積非常微小,結構極其簡單的生命形式。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主要由內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質外殼組成,不能獨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細胞里才能進行生命活動。一旦離開就會變成結晶體。 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動物最顯著的特征。(1)蝙蝠胎生哺乳,屬于能進行飛翔的哺乳動物。(2)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人類應該積極保護野生動物,禁止捕獵、販賣和食用野生動物(3)病毒寄生生活,寄生在動植物、細菌或人體的活細胞中,病毒要是離開了活細胞,通常會變成結晶體。1.A解:A、根據體內有無脊柱可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鯨、麻雀、袋鼠體內有脊柱屬于脊椎動物;蟹、蝴蝶、烏賊、烏賊、蚱蜢背部沒有脊柱為無脊椎動物,A錯誤。B、根據是否生活在水中分水生生物和陸生生物,鯨、蟹、烏賊是水生動物,蝴蝶、麻雀、袋鼠、蚱蜢是陸生動物,B正確。C、根據是否會飛,分為會飛的動物如蝴蝶、麻雀、蚱蜢,不會飛的動物如鯨、蟹、烏賊、袋鼠,C正確。D、根據是否哺乳,分為哺乳動物如鯨、袋鼠,非哺乳動物如蟹、蝴蝶、麻雀、烏賊、蚱蜢,D正確。故選:A。2.B解:A、青蛙和蝗蟲都是卵生,青蛙是水中產卵,而蝗蟲是陸地上產卵,錯誤。B、家兔和家兔都是動物,結構層次都具有系統,正確。C、青蛙屬于兩棲動物,體溫不恒定,蝗蟲屬于節肢動物,體溫不恒定,家兔屬于哺乳動物,體溫恒定,所以Q不能表示體溫恒定,錯誤。D、家兔屬于哺乳動物,體內有脊柱;蝗蟲屬于節肢動物,體內沒有脊柱,錯誤。故選:B。3.解:(1)生物的分類單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門、綱、目、科、屬、種。生物的分類單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多;分類單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種類就越少。科的分類單位比目小,所以薔薇科植物種類少于薔薇目植物種類。(2)la和1b的分類依據是植物是否產生種子,1b表示無種子,則la的“?”處要填寫的內容是有種子。(3)櫻桃屬于被子植物,能產生種子,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在上述二歧分類檢索表中的位置是Q。故答案為:(1)少于;(2)有種子;(3)Q。4.(1)避免實驗的偶然性,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2)水分(3)當水浸入土壤后,土壤中缺少空氣【解析】(1)在實驗的時候,要避免偶然性的影響,盡量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2)影響蚯蚓生活的環境因素很多,有溫度、水分、空氣等;(3)雨后的土壤里水分增多,空氣減少。【解答】(1)用10條蚯蚓而不是1條蚯蚓的目的是避免實驗的偶然性,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2)一段時間后,乙杯中蚯蚓蠕動逐漸減弱,然后不動了,而甲杯中蚯蚓活動正常,說明影響蚯蚓生活的環境因素是水分;(3)向甲杯倒入清水至剛好覆蓋土壤,發現蚯蚓都鉆出土壤,可能的原因是當水浸入土壤后,土壤中缺少空氣;2023浙教版科學小升初暑期“快人一步”培優講義(八)常見的動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