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習目標1.識記發展的普遍性,理解發展的實質,明確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另一個總特征。2.培養學生正確認識事物發展的方向、發展的道路和發展的形式,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3.通過本課的學習,要具有辯證法的思想,并樹立唯物辨證發展觀,自覺抵制形而上學的靜止觀。學習重難點:唯物辯證法:發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發展的實質。使用說明.依據預習案通讀教材第八課第一框的內容,在課本上勾劃導學案涉及的重點內容,獨立完成探究案。課前預習教材助讀(具體要求:先通讀一遍課本,再研 ( http: / / www.21cnjy.com )究預習案,在課本上規范的勾劃并標注以下知識) (一)發展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發展的。1.自然界是發展的自然界總是處在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運動過程中。自然界的發展是由物質世界的 引起的。正是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了2.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類社會形態的更替表明,3.人的認識是發展的每一個人的認識都會經歷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過程,對事物的認識也都有一個 的過程。注:整個世界包括三部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綜上可見世界是永恒發展的物質世界。(二)發展的實質1.發展的實質唯物辯證法從事物的前進性和方向性出發理解發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認為發展的實質是 。2.發展的意義有了發展才有了繽紛秀麗的自然界,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人類社會,才有了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注:①事物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變化,推動事物的發展②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但并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唯物辯證法的發展概念揭示了萬事萬物的各種運動變化所包含的前進和上升的趨向性。(三)原理總結:世界是永恒發展的原理(發展的普遍性原理)【重點掌握】1.原理內容:世界上一切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都處在永不停息地變化發展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2、方法論: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3、反對:反對認為事物是一成不變的靜止 ( http: / / www.21cnjy.com )觀點(反對形而上學用靜止地觀點看問題);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抱殘守缺和安于現狀的舊觀念。(四)知識拓展(了解)( http: / / www.21cnjy.com )2.知識拓展: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準所謂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觀規律,是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東西。所謂舊事物,是指那些同客觀規律背道而馳、正在日趨滅亡的東西。概括:判斷新舊事物的客觀標準就是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判斷新舊事物的三種錯誤標準:(1)時間標準:以事物出現的時間的先后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新舊(2)旗號標準:從事物的名稱、旗號等表面形式上判斷新舊事物現狀標準:以事物的一時力量的強弱、發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的完善來判斷一事物的新舊。預習自測(具體要求:獨立思考、寫出理由)1.發展屬于變化,變化也是發展。( )2. 新出現的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 )3.目前力量強大,發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4.科學算命是科學與傳統算命相結合而產生的新事物.( )我的疑問課內探究一.質疑探究(總體要求:把握設問方向,梳理探究思路,科學運用原理,規范作答)探究一:辯析:事物的聯系和變化發展不可分割。聯系構成變化,變化即發展。探究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材料一:地球經歷了天文演變和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質演化階段,形成了生命起源和演化條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又經歷了從化學進化到生物學進化的上升過程,最后產生了人類。人類的出現,是 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飛躍。人類的進化大體經歷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個階段,才逐漸演變為今天這種體質的人類。從生命產生到人的出現,經歷了一個什么樣的過程?它說明了什么?2. 材料二: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 ( http: / / www.21cnjy.com )歷史的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歷史,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也經歷了幾千年的滄桑歷程。從夏商周到秦漢;再到唐宋元明清。到了近代,為了中國的發展,中國人民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根據所學知識簡要說明近代我國社會制度的變遷?其揭示了什么哲學道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探究三: 改革開放初期,許多大公司的老板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門時手里總是要拿著一只“大哥大”,人們總是用羨慕的眼光盯著那“大家伙”過了若干年,“大哥大”又變成了小巧玲瓏的模擬手提電話。后來,模擬手機又被數字手機所取代,不久又推出了可以拍照、攝像、MP3、MP4等多功能手機,并且為家家戶戶都擁有的普遍的通訊工具。手機的更新換代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談談你對發展概念的理解。當堂檢測1.以下各項能說明發展普遍性原理的是 ( )①青藏高原海陸變遷 ②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③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④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 哪些屬于“發展”( )哪些屬于“運動變化”( )A、爬行類動物變成始祖鳥 B、始祖鳥變成現代鳥類 C、恐龍滅絕D、候鳥遷徙 E、環境破壞,鳥類減少 F、退耕還林,還草,鳥類回歸3..下列屬于新事物的是( )A.科技電腦算命 B. 蘇聯解體C.生物的退化 D.中國市場經濟的出現我國有古詩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據此回答4—5題。4.“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表明( )A.事物是運動變化的 B.物質是運動的主體C.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 D.任何運動都存在相對靜止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原因在于( )A.新事物代表了事物的發展方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B.新事物是和舊事物相比較而言的C.物質是客觀實在,是永不消亡的 D.事物的聯系是無條件的,因而發展也是無條件的6.某些人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搞“科學算命”,并稱其為“發展”。這種觀點是( )A.正確的,因為它運用了先進的信息技術 B.正確的,因為它是以前所沒有的C.錯誤的,因為它沒有正確理解發展的實質 D.錯誤的,因為它沒有看到事物的運動和變化7.“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下列與水有關的各句中蘊含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哲理的是( )①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②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③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8.“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這些觀點告訴我們( )A、物質決定意識 B、任何事物都有產生和發展的過程C、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 D、靜止是不存在的課后訓練1、發展的實質是什么 (A級)為什么不能把運動變化等同于發展 (B級)思考題2、簡要回答怎樣正確認識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探究一:(1)聯系是指事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變化是指事物由一種狀態過渡到另一種狀態;發展是指新事物代替舊事物。(2)事物的聯系和變化發展不可分割,聯系構成了事物的變化發展。正是由于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才推動了事物的變化和發展。(3)事物的變化發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很廣泛,既有前進的、向上的,也有后退的、向下。事物的發展則僅僅是指事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變化,僅僅是指那些上升的、向前的、進步的變化。可見,一切發展都是變化,但并非任何變化都是發展,“變化即發展”的命題是不正確的。探究二:1.從生命產生到人的出現,經歷了從化學 ( http: / / www.21cnjy.com )進化到生物進化的上升過程,最后產生了人類。人類的出現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飛躍。它說明了自然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2. 中國社會的發展是巨大的,中國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人類社會也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社會形態的更替表明,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3. 說明了隨著實踐的發展,人的認識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不斷發展的。每個人的認識都會經歷一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過程,對事物的認識也都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探究三:(1)手機的更新換代說明了事物是變化發展的。(2)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檢測案答案1.C 2. ABF ABCDEF 3.D 4.A 5.A 6.C 7.A 8.B課后:答:(1)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2)①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它包括宇宙間的一切變化和過程;變化側重于運動發生的狀態及性質變化;發展是事物前進的和上升的變化。②運動、變化都沒有表明變化的性質和趨勢,發展揭示了運動變化的趨勢和方向性,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③運動包含著變化和發展,發展是運動、變化更高層次。三者都表明不是絕對靜止的。④發展是一種運動、變化,但并非所有的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只有那些前進的、上升的運動、變化才是發展。2、答:(1)唯物辯證法從事物的前進性和方向性出發理解發展。(2)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3)并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唯物辯證法的發展概念揭示了萬事萬物的各種運動變化所包含的前進和上升的趨向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