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一輪復習導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一輪復習導學案

資源簡介

第十單元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及中古時期的世界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
Ⅰ.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
知識點一 人類文明的產生
人類文明產生的前提——農耕畜牧的產生
(1)遠古時期,人們從事采集和漁獵,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過著遷徙的生活。
(2)農業和畜牧業發展的成就 約1萬年前,原始的農耕和畜牧出現,成為人類獲取食物的主要手段。西亞地區最早培植出大麥、小麥和豆類作物,南亞、中國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農作物,如南亞的芋頭,中國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在這些地區,還馴養了羊、豬和牛等動物。最初的農業和畜牧業逐漸發展并傳播開來。
(3)農業和畜牧業發展的影響 ①農業的出現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農業和畜牧業產生后,人類開始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
②社會分工出現: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
③貿易發展:原始社會后期,社會分工、產品剩余、私有制產生——交換出現——商業貿易發展。
④藝術和科學產生:社會經濟的發展,讓一部分人能夠脫離社會生產活動而從事專門的管理和文化創造工作。
⑤早期城市形成:農耕生產需要人們定居生活,一些較大的居住點逐漸發展為早期城市。
⑥男女地位的變化:農業產生以后,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婦女以家務勞動和家庭副業為主,女子在農業生產中逐漸退居從屬地位。
人類文明產生的標志——階級的產生、國家和文字的出現
(1)階級的出現 ①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剩余產品出現→私有制逐漸產生→社會分化成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兩大階級。
②為爭奪土地和資源,一些部落之間爆發戰爭,被征服者往往成為征服者的奴隸,奴隸制成為人類第一種剝削制度。奴隸反抗奴隸主的斗爭,成為最早的階級對抗形式。
(2)國家形成 在階級矛盾和部落戰爭的雙重作用下,逐漸出現了政府、軍隊和監獄等強制機關,國家開始形成,人類進入奴隸社會。
(3)文字產生 出于記事和管理的需要。
知識點二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
1.特點:各個文明基本獨立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多元特征;不斷向外拓展。
2.產生的原因: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交通條件的限制,面對不同的自然與歷史環境形成了早期多元文明并立的狀態。
3.多元文明的共性: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把持國家權力,剝削奴隸和平民。
4.表現
(1)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西亞) ①自然地理環境:兩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干旱少雨,但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②蘇美爾時代 公元前3500年左右,產生了最初的文明;約公元前2900年,兩河下游的蘇美爾地區出現一系列城市國家。
③古巴比倫王國時期 a.統一:約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基本統一了兩河流域。
b.政治制度:建立君主專制制度。頒布《漢謨拉比法典》,宣揚君權神授,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和權威,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完整的成文法典。
④文化成就 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爾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詩;誕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傳說;蘇美爾人發明了60進制。
(2)古代埃及文明 (東北非) ①地理環境:尼羅河的定期泛濫,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尼羅河是連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條件。
②埃及統一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實現統一,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官僚系統。
③專制統治 法老被視為神在人間的代表,掌握著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最重要的權力。
④文化成就 豐富多彩的神話和文學故事;象形文字;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莎草紙是古代埃及主要的書寫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資;建造金字塔,體現了法老的至上權威。
(3)古代印度文明(南亞) ①文明產生 誕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后來恒河流域逐步開發,成為印度歷史的中心舞臺。
②種姓制度 實質:是一種不平等的階級制度。 a.形成:到公元前6世紀,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國家。印度發展出種姓制度。
b.內容:婆羅門主掌宗教祭祀;剎帝利主要由以國王為首的武士集團構成,負責統治和保衛國家;吠舍的大多數是普通勞動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首陀羅地位最低,需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后來,在四個種姓之外,還出現了處在社會最底層的“賤民”。
c.基礎:婆羅門教的說教為種姓制度提供了理論和宗教基礎。
d.特點:貴賤分明、職業世襲、法律地位不平等。
③文化成就 a.《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詩。
b.創造了從1到9的數字,發明了“0”,提出了按位計值的方法。
c.在天文、歷法、醫學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
d.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對種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
(4)古代希臘文明(東南歐) ①中心區域 巴爾干半島南部和愛琴海中的部分島嶼。
②城邦制度 a.時間:公元前8-前6世紀。
b.特征:小國寡民,公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
c.代表:斯巴達和雅典。
③政體形成 a.斯巴達是少數人掌握政權的寡頭政治的代表。
b.雅典是多數公民掌權的民主政治的典型。
④文化成就 a.古希臘的神話、悲劇和喜劇等,是世界文學的瑰寶。
b.希羅多德首創“歷史”一詞,在西方,被認為是“史學之父”。
c.修昔底德成為政治史傳統的奠基人,被稱為“歷史科學”之父。著有《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記錄了公元前5世紀前期至公元前411年,斯巴達和雅典之間的戰爭。
d.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
Ⅱ.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
知識點一 人類文明的擴展
文明類型 農耕文明 海洋文明
古代埃及 古巴比倫 亞述 古希臘
擴張因素 農耕文明區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使其具備了穩步擴大范圍和影響的潛能 航海技術和武器先進,組織能力強,山多地少
擴張區域 主要向敘利亞、巴勒斯坦擴展,埃及新王國時期,勢力曾達到兩河流域 首次實現兩河流域的統一,把勢力伸展到地中海東岸 統一兩河流域和小亞細亞的一部分,一度征服埃及 在地中海和黑海周邊的廣大地區建立眾多的城邦國家
擴張方式 武力征服 移民和殖民
擴張影響 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大帝國的興起
知識點二 古代世界的帝國
1.最初的帝國
赫梯、埃及新王國和公元前8世紀以后的亞述都已經是統治范圍比較廣大的國家。
2.主要的帝國
波斯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 羅馬帝國
崛起 公元前6世紀 公元前4世紀末 公元1-2世紀
征服擴張 興起于伊朗高原,征服包括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滅亡了波斯,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城邦。先后征服了從西班牙到兩河流域的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地中海成為羅馬的內海
統治 繼承了西亞的君主專制制度;地方實行行省制,行省總督和軍事長官相互監督和制約;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 繼承波斯帝國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權神授,將政治、軍事等大權集于一身 地方實行行省制,推廣希臘文化,以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被稱為“希臘化時代” 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實行元首制,皇帝掌握國家權力,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法官,軍隊聽命于皇帝1世紀,基督教產生于巴勒斯坦,到4世紀末成為羅馬帝國國教
走向衰亡 公元前4世紀末,被亞歷山大滅亡 亞歷山大死后,帝國分裂為三個希臘化國家 3世紀之后,羅馬帝國陷入危機 4世紀末,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5世紀后期,西羅馬帝國滅亡
影響 客觀上推動了各文明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文明的傳播
知識點三 文明的交流
文明交流的表現
(1)技術傳播 ①農耕技術: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
②冶鐵技術:冶鐵技術最初起源于西亞,從那里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人類從此進入鐵器時代。
(2)藝術的碰撞 (“神話”“雕刻”) ①西亞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
②希臘最初的雕刻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
(3)字母文字的推廣(腓尼基文字) ①流行的原因:字母文字具有書寫便捷、易于記憶、有固定順序與讀音的優點。
②起源與推廣:字母文字最初起源于西亞地區的腓尼基。它在東方演化發展出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它向西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成為今天歐洲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
小結: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原因
中古時期的世界
Ⅰ.中古時期的歐洲(公元5世紀——公元15世紀)
知識點一 西歐封建社會
1.形成背景:在羅馬帝國的廢墟和日耳曼人遷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國的基礎上,誕生西歐封建社會。
2.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
((1)封君封臣制度 產生 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8世紀后逐漸與封土聯系在一起
含義 地方領主為其家族和親兵提供土地作為給養。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
結果 土地被層層分封,各級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實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經濟等各種權力
影響 一方面,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是西歐社會的統治階級;另一方面,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
(2) 莊園與農奴制度 ①莊園地位: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是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軍事防御實體。
土地類型 經營管理者 權利及義務
領主自營地 領主 ①提供農民土地②直接經營領主自營地 ③主持莊園法庭,審理莊園案件,維護莊園秩序
農民份地 自由農份地 自耕農 ①交納地租,服勞役②法律上自由
農奴份地 農奴 ①耕種領主自營地,收入歸領主;繳納租稅,封建地主對農奴有超經濟強制 ②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 ③自備工具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 (農奴制度在14-15世紀逐漸走向消亡)
②影響:莊園經濟的出現反映奴隸制生產關系向封建生產關系的轉化。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是造成地方割據的經濟根源。
知識點二 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王權 的加強 背景 封建制初期,王權軟弱。
表現 15世紀晚期,英格蘭逐步形成了較為強大的王權;法蘭西國王基本完成了法蘭西的統一;伊比利亞半島上形成的國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意義 這些王國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封建城市的發展 原因 隨著西歐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耕地面積增加;風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較有效的利用;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
出現 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
特征 ①以工商業為基本謀生手段。 ②贏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權。(法律性上實現自治而非政治上)③出錢出力,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
影響 ①使歐洲出現了一個新的階級——市民階級。 ②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自然經濟領地莊園制度瓦解和農奴依附地位的消失。 ③促使王權加強,同時促進議會制度的出現。 ④產生了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興辦大學),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做了準備。
3.基督教會 地位 在中古西歐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表現 ①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經濟)
②是最大的有組織的力量,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政治)
③西歐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教會控制著他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束縛了人性的發展。(思想)
知識點三 拜占庭與俄羅斯
拜占庭帝國 建立 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繼續發展,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鼎盛 6世紀,查士丁尼在位時,拜占庭一度擴張,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他在位期間編訂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它與同時或稍后編纂的《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
滅亡 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攻陷,帝國滅亡。(原因:連年征戰消耗資源;游牧部族沖擊;內部矛盾等。)
俄羅斯 興起 發端于9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深受拜占庭帝國影響,基輔羅斯一度是東歐最強大的國家。
發展與壯大 ①13世紀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為金帳汗國的臣屬。
②16世紀初:建立起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③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沙皇。對內:改組中央機關,強化了中央集權。對外:繼續擴張。
④17世紀末: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
Ⅱ.中古時期的亞洲
知識點一 阿拉伯帝國
建立 統一 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622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政權。其去世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形成 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規模向外擴張。到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統治 政治 哈里發為最高統治者,下設各部大臣
經濟 阿拉伯商人從事陸海貿易。都城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 溝通、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阿拉伯文化特點:開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繼承吸收、兼收并蓄、交流發展、開拓創新等特點。
知識點二 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興起 13世紀,奧斯曼人在小亞細亞發展起來。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定為首都
擴張 16世紀后期,成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帝國
統治 ①最高統治者是蘇丹,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捐稅②15-16世紀,帝國一度經濟繁榮,首都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③控制連接亞歐的商路并收重稅,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受到一定影響
知識點三 南亞與東亞的國家
印度 笈多帝國 德里蘇丹國
興起 4世紀初,興起于恒河中游,幾乎征服了北印度 11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紀初,建立德里蘇丹國
統治 帝國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但政令不夠統一 最高統治者稱蘇丹;地方劃分為行省;重要職位由穆斯林擔任
宗教 印度教為主要宗教 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日本 經濟交流 秦漢之際,中國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傳到日本,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
政治 大化改新 646年,日本進行大化改新,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
幕府統治 ①建立:12世紀末,源賴朝在鐮倉建立幕府,進入幕府政治時期 ②鎖國:17世紀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對世界變局,意圖以鎖國加強統治,抵制外來影響
朝鮮 (1)朝鮮的建立與發展 ①7世紀末:新羅初步統一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②10世紀初:高麗王朝建立,仿效唐制,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地方劃分為十道,推行土地國有,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儒家經典和辭章之學廣為傳播。
③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為朝鮮。
④16世紀末,中朝軍民聯合抗擊日本侵略,維護朝鮮獨立。
(2)朝鮮的文化 領域 成就
天文 7世紀,修建了觀測天象的瞻星臺
史學 12世紀的《三國史記》
文學 根據漢字創制本民族文字
音樂、舞蹈 南北朝時的中國宮廷中就存在
Ⅲ.古代非洲與美洲
知識點一 古代非洲文明
1.班圖人的貢獻 (1)農業 培育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馴養了牛,引進了綿羊和山羊等。
(2)手工業 掌握了冶鐵技術。
(3)活動范圍 從西非逐漸擴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并在11世紀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
2.古代非洲的主要國家 地區 主要國家 生活區域 政治 經濟 文化
東非地區 阿克蘇姆王國 公元前后興起于今埃塞俄比亞地區,4世紀進入鼎盛時期,一度成為地區強國
桑給巴爾、蒙巴薩、摩加迪沙等 10-15世紀產生于東非沿海地區 廣泛使用奴隸 農業的進步,環印度洋貿易的發展,對外貿易發達,城市繁榮 伊斯蘭教傳人
西非地區 加納 8-15世紀先后興起,馬里擴張到塞內加爾河和尼日爾河流域 —— 擁有豐富的黃金資源,控制著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黃金交易,出口象牙和奴隸,買進馬、布匹和鹽。桑海擴大對外貿易,奴隸成為生產中重要力量 ——
馬里 征服加納后,進一步擴張,后成為西非最強大的國家 廷巴克圖成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桑海 實行中央集權,官吏直接由國王任免,16世紀,因遭遇外來人入侵逐漸衰落 興建學校,鼓勵文化發展
南非地區 津巴布韋 今津巴布韋地區,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區 班圖人在11世紀末建立,14-15世紀進入鼎盛時期
知識點二 古代美洲文明
1.印第安人的貢獻 (1)農業 獨立培育出馬鈴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農作物。
(2)文明 在中美洲、南美洲創造了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加文明。
2.古代美洲諸文明 文明 生活區域 政治 經濟 文化
瑪雅文明 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 建立眾多城市國家,氏族首領、貴族和祭祀構成了統治階級;一般氏族成為平民,從事農業和手工業,15世紀中期,瑪雅文明衰落 發展了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制造精美的陶器 城內有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廟宇,發明了獨特的文字,發明了瑪雅歷,采用20進制,知道零的概念
阿茲特克文明 14世紀興起于今墨西哥地區 16世紀初,進入鼎盛時期,都城特諾奇蒂特蘭,上層階級壟斷官職,掌握軍隊。被征服者由原來的部落首領管理,但需要向阿茲特克人繳納貢賦 經濟基礎是農業,土地有貴族私有,還有村社公有。發明了浮動園地,擴大了耕地面積,都城內水渠和道路縱橫交錯,承擔著城市的交通運輸 采用天然銅鍛造銅器,會使用圖畫文字記錄重要事件,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銀首飾等
印加文明 南美洲地區 最高統治者是國王,世襲繼承,擁有行政、立法和軍事大權,全國劃分四大政區,每個政區設立一個長官,由貴族充任。政區之下,按照人口多少設置各級官員,遷移被征服地區的全部或部分居民,以防止反抗。 土地、礦藏和牲畜歸國家所有,為征稅和征兵,政府編制了詳細的人口調查表,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統 建造驛道和太陽廟,會使用麻醉劑,能進行人體解剖,制定了太陽歷和太陰歷,結繩記事
小結:①闡釋中華文化圈的含義與形成
②古代非洲文明發展的特點
【經典回顧】
1.梭倫為了鼓動雅典人重開爭奪薩拉米斯島之戰,在廣場上當眾朗誦自己的詩歌,促使雅典人廢除了禁止公民提議爭奪薩拉米斯島的法律。某主戰派統帥在戰前說服雅典人把金錢用于建造海軍,在戰時又說服雅典人留在薩拉米斯。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領袖人物具有絕對權威 B.平民與貴族的關系融洽
C.智者學派雄辯術的普及 D.公民直接參與城邦事務
2.15—16世紀,佛羅倫薩一年有數十個宗教節日。在這些節日里,人們戴著各種假面具扮演各種宗教神話中的角色,進行奇跡劇的演出和游行,沉浸在如癡如醉的歡樂中,類似的“狂歡節”活動在意大利風行一時。這反映出當時的意大利( )
A.狂歡演出成為娛樂主流 B.教會引導市民文化品味
C.節日慶典鞏固宗教信仰 D.世俗精神融入宗教活動
【參考答案】 1、D 2、D
第十一單元 走向整體的世界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第24講 走向整體的世界
Ⅰ.全球航路開辟
知識點一 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
1.動因 (1)歷史原因:從13世紀開始,伊比利亞半島的居民就嘗試從大西洋的島嶼獲取資源。
(2)經濟根源: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3)社會根源:《馬可·波羅行紀》的描述引發“黃金熱”。
(4)直接原因:奧斯曼帝國控制東西方傳統的商路,引發商業危機。
(5)精神動力:人文主義精神以及傳播基督教的熱情。
2.條件 (1)主觀條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航海家的探險精神以及個人努力。
(2)客觀條件:航海經驗的積累;“地圓說”的流行,地理知識日益豐富,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提高。
知識點二 新航路的開辟
時間 航海家 方向 支持國 開辟的航路
1487年 迪亞士 向東 葡萄牙 歐洲→非洲(東海岸)
1492年 哥倫布 向西 西班牙 歐洲→大西洋→美洲
1497-1498年 達·伽馬 向東 葡萄牙 歐洲→非洲(好望角)→印度
1519-1522年 麥哲倫 向西 西班牙 歐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歐洲
知識點三 其他航路的開辟
1.概況:發現紐芬蘭島、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留下了詳細的航行記錄和準確的航海圖等
2.意義:進一步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使世界主要大洋和大陸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
[知識拓展]
(1)鄭和下西洋:目的是宣揚國威,獲得珍寶特產,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性質上屬于封建制度下的朝貢貿易;方式是和平與互利;影響是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交流,但無益于國計民生,沒有帶動民間的商業貿易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目的是傳播宗教、獲取領土和財富;性質上屬于資本主義的海外殖民掠奪;方式是侵占和掠奪;影響上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但引發了西歐國家的殖民擴張。
Ⅱ.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
知識點一 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
1.人口遷移
(1)原因 ①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往來。
②歐洲殖民者的殖民擴張。
③黑奴貿易。
(2)表現及影響 ①美洲:印第安人口銳減;但黑奴貿易使大量非洲黑人進入美洲,為美洲種植園和礦山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
②非洲:由于黑奴貿易,改變了非洲的人口結構,嚴重影響了非洲的社會發展。
③歐洲:歐洲人大批去往美洲,殖民擴張積累了大量財富,為西歐提供資本原始積累。
(3)結果 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等地區也都有族群混合現象。
2.物種交換
(1)原因 新航路開辟,人口遷徙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
(2)表現 ①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家畜家禽、農作物、水果引入美洲。
②美洲的特產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今天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約有1/3的品種源自美洲。
③疾病的傳播 原因 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
表現 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
影響 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原有社會解體
歐洲人能夠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
(3)全球物種大交換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 ①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
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③高產作物的交流與廣泛種植促進了人口的增長;
④傳染病大流行給原住民帶來了災難;
⑤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知識點二 商品的世界性流動
原因 全球海路的開辟,提升了海路貿易的重要性,形成了多海域貿易齊頭并進的態勢。
表現 海路貿易興盛 貿易格局 主導國 貿易線路和主要交換物 特點
印度洋貿易 西歐國家 歐洲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印度洋 歐洲商人逐漸取代阿拉伯商人占據優勢
大西洋貿易 西、葡、英等國 第一階段:歐洲(手工制品)——南美洲貿易(貴金屬、蔗糖和煙草) 第二階段:三角貿易 ①出程:歐洲(紡織品、槍支和手工制品)—非洲(黑人);②中程:非洲(黑人)—美洲(賣為奴隸);③歸程:美洲(貴金屬和煙草、蔗糖、咖啡等)—歐洲 從歐美貿易到形成罪惡的“三角貿易”
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  葡萄牙 第一條線路:中國澳門(生絲、瓷器等)—印度—歐洲各國(白銀) 第二條線路:中國澳門(生絲)—日本(白銀) 貿易線路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內地 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
太平洋貿易 西班牙 菲律賓(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墨西哥(白銀) “馬尼拉大帆船”;白銀基本流入中國
知識點三 早期殖民擴張
1.表現 (1)葡萄牙:16世紀將巴西變為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等地建立了幾十個殖民據點和商站。
(2)西班牙:以美洲為主,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的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菲律賓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
(3)荷蘭、英國、法國:17世紀,三國也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個殖民地。
2.影響 (1)對歐洲:發生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2)對殖民地 ①消極: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
②積極: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地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3)對整個世界: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改變了世界格局和歷史發展進程,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時代。
小結:①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西歐最早探尋新航路的國家的原因
②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的開辟
第25講 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
知識點一 文藝復興 14C—17C
1.概況 (1)性質 以學習和恢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號召,實質是一場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2)精神內核 —— 人文主義 ①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②反對禁欲主義,抨擊教會腐敗和守舊思想,崇尚理性。重視追求現世社會的幸福生活。
③提倡探索人與自然的奧秘。
2.原因 (1)根本原因 西歐中世紀晚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2)文化基礎 意大利擁有古希臘羅馬文化積淀,又汲取了東方的大量文化養料。
(3)人才因素 意大利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文人,他們成為文藝復興的中堅力量。
(4)現實因素 封建神學禁錮人們的思想;黑死病流行,人們對天主教會的信仰進行反思與懷疑。
3.人物及成就 時間 領域 人物 代表作 特點
14世紀 文學 薄伽丘 《十日談》 諷刺教會的封建腐朽,宣揚人性的自由
但丁 《神曲》
彼特拉克 《歌集》
15世紀 美術 達·芬奇 《蒙娜麗莎》 《最后的晚餐》 運用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突破了中世紀呆板僵硬的風格,描繪現世生活,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拉斐爾 《西斯廷圣母》
米開朗琪羅 《大衛》《摩西》
16、17世紀 文學 莎士比亞 《哈姆雷特》《李爾王》 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觀念
4.影響 (1)積極 ①經濟上,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新航路的開辟。
②政治上,天主教權威受到質疑,推動宗教改革的開展。
③思想上,解放了思想,沖破封建神學對人們束縛,為啟蒙運動打下思想基礎。
④文化上,推動文學藝術的繁榮和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與發展。
(2)局限 ①對人文主義的過分推崇,造成運動后期個人私欲的膨脹和社會的動蕩。
②僅局限于上流社會和知識階層。
③沒有完全否定王權、教權,沒有合理的改變現實社會的方案。
知識點二 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1)文藝復興的推動。
(2)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受到教會勢力的阻礙。
2.過程 (1)序幕 1517年,馬丁·路德撰寫了《九十五條論綱》,痛斥教廷推銷贖罪券的欺騙行為。
(2)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主張 人的靈魂獲救靠自己的信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主張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和廉儉教會,力主用民族語言進行宗教活動
影響 德意志宗教改革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
(3)宗教改革的擴展 西歐其他國家也進行宗教改革,建立了獨立于羅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爾文派和英國的國教影響最大。
3.實質 新興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進行的反封建和羅馬神權統治的思想解放運動和社會運動。
4.影響 (1)思想: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
(2)經濟: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
(3)政治: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天主教,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
(4)教育:推動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知識點三 近代科學的興起(科學革命)
1.時間 16-17世紀。
2.背景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深入發展。
3.成就 (1)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否定天主教會宣揚的“地心說”,建立起一種新的宇宙觀。
(2)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為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光學、熱學、電磁學、解剖學等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
4.意義 (1)形成了重視經驗和事實的理性化思維方式,確立了發現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
(2)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推動了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知識點四 啟蒙運動
1.背景 (1)經濟: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2)政治: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王權和教會的思想束縛。
(3)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學發展的推動。
2.歷程 (1)起源:17世紀英國:洛克、霍布斯。
(2)發展:18世紀法國成為啟蒙運動中心。
(3)擴展:18世紀后期,啟蒙運動達到高潮,并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及北美地區。
3.精神內核:理性主義 (1)強調獨立思考與自主精神,認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是人的理性。
(2)對未來社會提出了一些基本政治思想。
4.性質 資產階級掀起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解放運動。
5.人物及主張 國家/領域 人物 主張
法國(反對 君主專制) 領域:政治 孟德斯鳩 強調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相互監督與制衡
伏爾泰 寄希望于“開明”君主進行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
盧梭 主權在民和社會契約論
英國領域:經濟 洛克 分權學說
休謨 -
亞當·斯密: 現代經濟學之父 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和衡量價值的尺度,主張自由競爭
德國領域:哲學 康德(啟蒙思想集大成者) 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主張民主、自由、平等
6.影響 (1)思想: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
(2)政治:直接推動了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有助于在這些國家建立資產階級統治。
(3)對殖民地:成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精神武器。
小結:①文藝復興借古希臘羅馬文化外衣的原因
②西方人文主義發展過程
第26講 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知識點一 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背景 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在英國的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經濟上日益強大,他們以議會為基地(憲政傳統),向專制王權發起挑戰。
(2)過程 ①革命開始: 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英國爆發革命。
②議會獲勝與反復較量:經歷了共和國、軍事獨裁、王朝復辟時期的反復斗爭。
③勝利標志:1688年,“光榮革命”使資產階級革命成果獲得鞏固。
(3)結果 君主立憲制確立形成 ①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
②1701年,通過《王位繼承法》,規定此后國王不得為天主教徒,也不能與天主教徒結婚。
(4)影響 ①促進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②為資本主義制度確立開辟了道路。
③為他國提供借鑒。
美國獨立戰爭 (1)背景 ①經濟:北美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
②政治: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限制和剝削,激起北美人民的強烈不滿。
③思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啟蒙思想的影響。
(2)過程 ①開始:1775年4月,來克星頓的民兵與英軍發生沖突,美國獨立戰爭由此開始。
②建國: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闡述人民主權思想,宣告獨立。
③勝利:1781年,大陸軍打敗了英國軍隊; 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3)性質 是一場民族獨立運動,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4)影響 ①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了民族獨立,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個獨立國家。
②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③對歐洲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產生了積極影響。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1)背景 ①經濟:法國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②政治: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等級制度的束縛。
③思想: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作了理論準備。
(2)過程 ①1789年7月14日,法國民眾攻占了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制憲會議逐漸掌握政權。
②1789年8月,議會頒布《人權宣言》,提出人權、自由、平等、保護私有財產等原則。
③1791年,議會頒布憲法,確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④1799年,拿破侖發動軍事政變,建立軍事獨裁統治。1804年,加冕稱帝。頒布《法國民法典》(即《拿破侖法典》)。1815年,在歐洲各國聯合進攻下,帝國覆滅。
(3)影響 ①對內: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
②對外:打擊歐洲其他國家的封建制度,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③局限:拿破侖實行帝制,入侵其他歐洲國家,給其他國家帶來沉重災難。
知識點二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1.背景 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
2.經濟制度 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實質是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制度。
3.政治制度 主要實行君主立憲制和共和制
(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代表 ①君主權力受到限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國王是國家元首。
②內閣掌握行政權,受議會監督,對議會負責。政府首腦是首相。
(2)美國:實行共和制國家的代表 確立 內容 評價
1787年憲法 ①確立“三權分立”原則: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彼此制衡 ②美國是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擁有最高權力,各州政府擁有一定自治權 ①性質:第一部比較完善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②缺陷:承認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權利等,帶有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色彩
(3)法國 19世紀,法國經歷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復,最后確立了共和制度。
4.政黨制度 大多形成兩黨制或多黨制,代表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輪流執政。
知識點三 資本主義的擴展
俄國1861年改革 原因 沙皇政府面臨空前危機。
形式 自上而下的改革。
內容 廢除農奴制、實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選舉、實行義務兵役制等,刺激工業發展。
評價 ①積極: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局限:沒有直接觸及沙皇專制制度,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
美國內戰 原因 南北雙方在關稅、西部領土建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上存在矛盾。
經過 ①爆發: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
②轉折:聯邦政府先后頒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贏得民眾支持并擊敗了南方勢力。
③結束:1865年,內戰結束。
評價 ①積極:維護了國家統一,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在法律上承認了黑人的公民權利,為此后美國的發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
②局限:黑人仍備受歧視。
意大利 統一 方式 革命和反侵略戰爭。
建國 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
統一 1870年實現了國家統一。
德意志 統一 方式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起用主張“鐵血政策”的俾斯麥為宰相,通過武力統一德意志。
經過 1864-1871年,普魯士先后擊敗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統一了德意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實行君主立憲制。
日本 明治維新 背景 19世紀中期,日本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
前提 1868年推翻幕府統治。
內容 ①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
②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
③仿效西方國家制定憲法。
影響 保留了大量封建勢力,成為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日本很快開始對外侵略擴張。
小結:①英國責任內閣制之下權力機構的運行 ②英法美德四國政體對比
【經典回顧】
1.16世紀中葉,法國人帕斯基耶寫作《法國研究》時說,“我用俗語(而非拉丁語)寫作”;布代的《論錢幣》處處流露出捍衛法國文化并與意大利人競爭的意識。有學者因此認為,16世紀是“法國意識”萌發的世紀。據此可知,“法國意識”的萌發緣于( )
A.人文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 B.新興階層擺脫宗教神權束縛
C.資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 D.“人民主權”學說深入人心
2.法國史學家索布爾認為,從某種角度而言,法國大革命大大超過了以往的歷次革命,包括英國革命和美國革命。可以用來說明這一觀點的是,在啟蒙思想的指導下,法國大革命
A.創建了民主共和政體 B.以暴力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專制復辟危險 D.以社會平等為首要目標
【參考答案】 1、A 2、D
第十二單元 工業革命及其影響下的世界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知識點一 工業革命的背景
1.含義 工業革命是由一系列技術變革引起的從手工勞動轉向機器生產的重大飛躍。
2.背景 因素 表現
政治變革 “光榮革命”后,政局穩定,政府鼓勵,君主立憲制提供制度保障
農業變革 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農產品、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
殖民擴張 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獲得了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
手工業進步 手工工場發展水平較高,勞動分工細致,生產工具日趨專門化,工人的生產技術日益純熟,為技術改革和機器發明提供了條件
科學發達 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生產技術進步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二 工業革命的進程(18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
第一次工業革命 (1)棉紡織業的革命 市場需求刺激了棉紡織業的發展,也催生了新的技術發明。從18世紀30年代提高織布速度的“飛梭”開始,在半個多世紀內,通過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騾機、水力織布機等一系列發明創造,棉紡織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
(2)動力技術的革新 1782年,徒工出身的瓦特試制出旋轉運動的“復動式蒸汽機”,解決了生產動力受自然條件限制的問題。1785年,經過進一步改進的瓦特蒸汽機開始在棉紡織工廠使用。
(3)意義 ①經濟 生產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提高了生產力;
生產組織:工廠取代工場;
經濟結構:農業比重減少,工業上升;
②社會 城鄉結構:工業化推動城市化,城市化推動貧困化;
階級關系:形成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
女性地位:社會地位提高
交通運輸:更加便利,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現代工業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
休閑娛樂和群眾性體育運動逐漸興起,報刊書籍發行量大增,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
從總的趨勢看,人口增加明顯;
社會問題:導致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
③思想意識 促成三大自由主義思想潮流;教育事業有所發展
④世界 世界格局發生變化,東方從屬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 (1)背景 ①工業革命的擴展: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步深入內陸。各國政府通過稅收、立法、直接投資等方式推動工業發展。
②條件 政治條件 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
經濟條件 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歐美國家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積累了大量資本
科技條件 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
(2)表現 ①電力成為補充、取代蒸汽的新動力。
②內燃機帶來更便捷的動力,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應運而生,成為具有深遠影響的成就。
③化學工業的興起,用化學方法加工原料,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
④通過新技術改造的舊產業部門,如煉鋼、紡織、采煤、機器制造和鐵路運輸等,煥發活力。
(3)特點 ①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以及近代科學理論的指導
②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范圍廣、規模大、進展更迅速,其中美國與德國最為突出。
(4)影響 ①經濟 生產力: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生產力大大提高;
農業變革:在歐美地區全面展開;
經濟結構:重工業取代輕工業
生產組織: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②管理方式 隨著工廠制度的發展,科學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視。
③世界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經濟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殖民體系形成
小結:①一工二工對比 ②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過程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知識點一 早期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想的萌發
早期工人運動
(1)背景 ①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各種弊病逐漸顯現。1825年,英國爆發了經濟危機。此后周期性爆發。
②工人階級的生活條件并沒有得到相應改善,他們的政治權利也極其有限。
(2)工人 階級斗爭 ①演變 工人階級進行了從搗毀機器到爭取政治權利的多種形式的斗爭。
②史實 19世紀三四十年代爆發的法國里昂工人武裝起義、英國工人爭取普選權的憲章運動和德意志西里西亞織工起義,表明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失敗的根源:社會經濟沒有發展到能夠鏟除資本主義制度的程度。)
社會主義思想的萌發
(1)代表 法國人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人歐文。
(2)內容 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種種弊端;反對自由放任的競爭,主張建立合作、平等、和諧的理想社會。
(3)局限性 沒有實現理想社會的現實力量和正確途徑,他們的設想被稱為“空想社會主義”。
知識點二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創立者 德國思想家、革命家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
2.標志 1848年2月發表的《共產黨宣言》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3.《共產黨宣言》的內容 (1)肯定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作用。
(2)揭示了資本主義在積累財富和資本的同時對工人階級的殘酷剝奪必將引起工人階級反抗的社會現實,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
(3)肯定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中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作用,宣告了無產階級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和共產主義建設者的偉大使命,闡明了共產黨的性質、目的和策略原則。
4.繼續進行理論探索 (1)1867年,撰寫政治經濟學巨著《資本論》,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家剝削的秘密。《資本論》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2)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唯物史觀科學地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辯證關系,鮮明地提出了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巨大作用。
5.影響 (1)它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始終站在時代前沿。
(2)自19世紀中期起,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運動與民族民主運動的重要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世界范圍內如雨后春筍般建立和發展起來,人民第一次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成為實現自身解放和全人類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無產階級有了科學理論,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
知識點三 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
1.“第一國際”的成立
1864年,國際工人協會在倫敦成立,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一國際”。馬克思是第一國際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成立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國際工人運動進入新階段。
2.巴黎公社革命
(1)時間 1871年3月-1871年5月28日。
(2)政權名稱 巴黎公社
(3)革命措施 ①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立法與行政合一的政權機關和司法機構。
②廢除舊軍隊和舊警察,代之以國民自衛軍和治安委員會。
③人民有權監督和罷免由選舉產生的公職人員,所有公職人員的工資不得超過熟練工人的工資。
④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廠。
⑤實行八小時工作日。
(4)意義 巴黎公社作為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被載入史冊,它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為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5)敗因 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處于上升期;
②沒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聯系
③未能發動廣大人民;
④沒有接管法蘭西銀行
小結: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發展過程
第29講 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
Ⅰ.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知識點一 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背景 新航路的開辟
2.過程 時間 殖民者 殖民地 殖民統治
15-16世紀中葉 西班牙 1496年,在海地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紀中葉,殖民地包括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 西班牙建立總督轄區進行管理,葡萄牙在巴西設立總督制度。殖民者推行農奴制,發展種植園經濟,瘋狂開采金銀礦,掠奪了巨額財富。奴役和屠殺印第安人,造成大量死亡。為彌補勞動力不足,他們發展起黑奴貿易。為保證殖民者的利益,宗主國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國家進行貿易,限制了殖民地經濟的發展
16世紀 葡萄牙 建立了巴西殖民地
17、18 世紀 荷蘭、 英國、 法國 拉丁美洲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的地區
3.結果 18世紀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
知識點二 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
1.殖民擴張過程 背景 時間 殖民者 殖民地
新航路 開辟 16世紀 中葉 葡萄牙 在亞洲建立了包括中國澳門在內的幾十個商站
西班牙 菲律賓
17世紀初 荷蘭 在印度尼西亞建立了巴達維亞殖民地
英國 印度
工業 革命 18、19世紀 英國 幾乎控制了印度全境
英、法、俄 分割奧斯曼帝國領土;在伊朗劃分勢力范圍
第二次工業革命 19世紀末20世紀初 美國 從西班牙手里奪得菲律賓
法國 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撾
英國 將緬甸和馬來半島的大部分變成殖民地
日本 吞并了朝鮮半島
2.殖民擴張的方式 (1)葡萄牙人在亞洲建立商站,以控制商路。
(2)英國直接搶掠、侵占土地、強征巨額土地稅、種植并走私鴉片等手段。
(3)荷蘭和英國建立東印度公司,實行貿易壟斷。
(4)工業革命后,直接進行武力侵略。
(5)簽訂不平等條約。
3.影響 (1)亞洲國家逐漸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英國掠奪大量財富和巨額利潤,成為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之一。
知識點三 西方列強瓜分非洲
時間 侵略活動 特點
15-19 世紀 中葉 局限在沿海地區,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領重要的港口和城鎮,進行奴隸貿易。法國入侵阿爾及利亞,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擴張 集中在沿海進行奴隸貿易
19世紀 中后期 英國發動侵埃戰爭,埃及變成其殖民地;英、法控制蘇伊士運河;英國對蘇丹實行武力擴張;歐洲探險者紛紛深入非洲腹地探險 發動侵略戰爭,準備向腹地進軍
19世紀 后期 列強各自制定侵略計劃。英國妄圖建立北起開羅,南至開普敦,縱貫非洲大陸的殖民地;法國要把殖民地從西非的佛得角一直延伸到東非的索馬里;德國則希望在赤道兩側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1884年,英、法、德等國召開柏林會議,規定了“有效占領”原則。會議還決定,各國可以先在地圖上劃定彼此的勢力范圍,然后再去占領。這次會議也是一次“地圖上作業”的會議 列強間達成侵略協議;19世紀末20世紀初,非洲幾乎被瓜分完畢
知識點四 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
1.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原因:資本主義各國進入壟斷階段
2.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影響
(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他們之間擴張與爭奪加劇,孕育著新的更大的沖突。
(2)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當中,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為一體。
(3)殖民統治和掠奪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了深重的災難。
(4)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高漲。
Ⅱ.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
一 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
1.背景 (1)歐洲殖民者長期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埋下了拉丁美洲人民爭取獨立的火種。
(2)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丁美洲的經濟有了一定發展。
(3)啟蒙思想的傳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增長。
(4)法國大革命動搖了法國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控制。
(5)美國的獨立更是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
2.獨立運動 (1)海地獨立。時間:1804年;結果:擺脫法國殖民統治,建立共和國;意義:拉開了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隨后,獨立運動的浪潮席卷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
(2)西屬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領導人:玻利瓦爾和圣馬丁;結果: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實現了獨立,建立了共和國。
(3)巴西獨立。1822年,擺脫葡萄牙殖民統治。
3.獨立后的美洲 (1)狀況 ①各國大多政局動蕩,普遍實行軍事獨裁統治,政治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②英美等國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緊了對拉丁美洲的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
③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發表宣言,宣稱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將拉丁美洲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美國還對其實行“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④拉美人民面臨著繼續民族民主革命的艱巨任務。
(2)成就 ①1889年,巴西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
②墨西哥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時間:1910-1917年。1917年墨西哥頒布了資產階級憲法。
4.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成功的主要原因 (1)戰爭的正義性。
(2)有利的國際條件——美、法革命的客觀支持。
(3)有一批杰出領袖:南美洲的玻利瓦爾和圣馬丁等。
(4)團結協作,緊緊依靠人民群眾。
(5)宗主國西班牙在歐洲戰爭中遭到重創,實力大為削弱。
知識點二 亞洲的覺醒
1.原因 (1)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
(2)亞洲國家的封建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發展。
(3)民族憂患意識和民主改革意識覺醒。
2.時間與性質 19世紀末20世紀初,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
3.亞洲的覺醒 (1)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 ①國民大會黨成立:民族資產階級政黨,1885年成立,簡稱“國大黨”,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
②1905年,提拉克為首的國大黨激進派主張推翻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
③孟買工人的政治總罷工:1908年,孟買10多萬工人要求釋放被英國殖民當局逮捕的提拉克,引發政治總罷工。這次總罷工成為20世紀初印度人民反英斗爭的高潮,表明印度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斗爭的舞臺。
2)伊朗的立憲革命 1905-1911年,伊朗發生了立憲革命,制定了伊朗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規定伊朗為君主立憲國家。革命雖然在伊朗統治階級和俄英等外部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但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外國勢力,傳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1年,中國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3)中國的辛亥革命
知識點三 非洲的抗爭
1.背景 帝國主義瓜分非洲
2.主要斗爭形式 武裝斗爭
3.概況 (1)埃及的抗英斗爭 ①領導:非洲第一個政黨——祖國黨。
②口號:“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以此喚起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識。
③經過:1882年,祖國黨領袖、愛國軍官阿拉比領導埃及軍民進行了抵抗英國殖民的斗爭。
④結果:抵抗失敗,阿拉比被俘,英國占領埃及。
(2)蘇丹馬赫迪起義 1881年,蘇丹爆發大起義。起義領導人自稱“馬赫迪”,持續近20年,曾占領蘇丹大部分地區,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起義失敗后,英國控制了蘇丹。
(3)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 1894年,意大利發動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戰爭。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發表《告人民詔書》,號召人民抗擊侵略者,保衛國家的獨立。1896年,迫使意大利承認其是獨立國家。
知識點四 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的意義
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削弱了本國的封建勢力,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的發展。
【經典回顧】
1.18世紀后期英國機器費用昂貴,工廠主想方設法讓工人盡可能多干活。原來在工作中習以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戲等行為一概被禁止。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機器出現使工業結構發生根本變革
B.生產方式的轉變推動了社會分化
C.蒸汽時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惡化
D.物價上漲制約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2.19世紀七八十年代,德、英、法、美等歐美國家的一些理論報刊,刊載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宣傳介紹馬克思主義;同時,還刊載大量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文章,闡述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這些報刊對馬克思主義的宣傳
A.表明工人階級力量的逐漸壯大 B.反映了第二國際影響力的擴大
C.真正使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D.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
【參考答案】 1、B 2、A
第十三單元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
第30講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知識點一 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
1.一戰的根本原因 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導致在瓜分世界的爭斗中矛盾重重。
2.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1)英德矛盾(主要矛盾):后起而強大的德國把英國視為“日益衰落的國家”,開始尋求在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英德矛盾逐漸激化。
(2)法德矛盾:法德因阿爾薩斯—洛林等領土爭端積怨已久,對北非殖民地的爭奪劍拔弩張。
(3)俄德矛盾:德國與俄國因不斷的貿易摩擦而關系惡化。
(4)巴爾干火藥桶:巴爾干半島是奧匈帝國與俄國的矛盾集中地,是名副其實的歐洲“火藥桶”。
3.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的形成 20世紀初,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同盟國”,英國、法國、俄國組成“協約國”。
4.瘋狂的軍備競賽 兩大集團競相擴軍備戰,制定戰爭計劃,制造政治危機和局部軍事沖突,國際局勢日益緊張。
5.一戰的導火索 (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7月28日,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6.一戰的性質 這場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帝國主義之戰。
知識點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
1.西線戰場(決定性戰場) (1)交戰雙方 英法軍隊與德軍
(2)主要戰役 ①馬恩河戰役:1914年,德軍進攻法國,9月,雙方在馬恩河激戰,德軍戰敗,標志其“速決戰”破產。
②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1916年相繼發生,雙方均投入巨大兵力,傷亡慘重。
③日德蘭海戰:1916年,英德在日德蘭海域交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
2.東線戰場 和南線戰場 (1)交戰雙方 德奧聯軍與俄軍在東線廝殺,奧軍與俄軍及塞爾維亞軍隊,在南線爭斗。
(2)結果 德奧軍隊取勝
3.一戰結束 (1)1914年,對德國宣戰的日本占領了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租借地,1915年,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企圖滅亡中國。
(2)意大利加入協約國一方。
(3)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
(4)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戰爭。
(5)1918年11月11日,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
4.一戰的影響 (1)它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2)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
(3)這場空前慘烈的戰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
知識點三 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1.巴黎和會和《凡爾賽條約》
(1)巴黎和會:戰爭結束后,戰勝國于1919年在巴黎召開。
(2)《凡爾賽條約》——確立中東、歐洲國際關系格局
主要內容: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
2.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
1921-1922年,戰勝國召開了華盛頓會議,締結了《九國公約》等國際條約,主要內容包括: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
3.國際聯盟 (1)宗旨 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
(2)局限 “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有效行動的可能性,無法制止戰爭發生。
(3)評價 進步性 ①成立初期在維護和平、制止侵略方面做了一定工作。
②在處理世界范圍的衛生、經濟、社會方面的問題上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③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以維護和平、反對戰爭為宗旨的國際組織,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呼聲,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開創了國際合作的新形式。
④為后來聯合國的建立提供了寶貴經驗。
局限性 ①長期被英、法等少數大國操縱,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
②是英、法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最終未能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4.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條約》居于主要地位)
(1)性質 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
(2)構成 以《凡爾賽條約》《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國際聯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知識點四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啟示
1.帝國主義的掠奪本性及其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是戰爭的根源。
2.科技是一把雙刃劍。
3.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和平的環境,和平的環境需要全人類共同營造和維護。維護世界和平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
4.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更應珍視和平,克服狹隘民族主義,實現和平崛起。
小結:①美國參戰作用
第31講 十月革命與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Ⅰ.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知識點一 列寧主義的形成
1.背景 (1)經濟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
(2)政治 沙皇專制統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3)階級 工業的發展造就了俄國第一代產業工人。
(4)組織 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展開了有組織的工人運動。
(5)思想 1900年,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
2.列寧主義誕生 (1)標志 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列寧的擁護者在中央委員會中占多數,被稱作“布爾什維克”。這次代表大會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黨的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即列寧主義。
(2)列寧主義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3.意義 列寧深刻洞悉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特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列寧主義,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等一系列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知識點二 十月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革命)
1.背景 (1)二月革命(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勝利后,工兵代表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同時并存。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的領導人認為俄國無產階級尚無能力管理國家,將政權交給臨時政府,自己則處于次要地位。
(2)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一直沒有滿足人民群眾對“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鎮壓人民的反抗。
(3)1917年4月,列寧提出了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略和策略。
2.經過 (1)彼得格勒武裝起義:1917年11月7日,即俄歷10月,革命武裝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
(2)次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推翻臨時政府,成立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這次大會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
3.意義 (1)十月革命的勝利是俄國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劃時代事件。十月革命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
(2)十月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
(3)從此,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
知識點三 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918—1921
(1)原因 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外的敵對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1918年夏,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勝利,蘇維埃政權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2)內容 余糧收集制,將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集到國家手中。
(3)影響 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危機。
2.新經濟政策 1921—1928
(1)內容 ①重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 ②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
(2)作用 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3.蘇聯成立: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簡稱“蘇聯”。
4.蘇聯模式
(1)背景 1924年1月,列寧逝世。斯大林領導蘇聯。
(2)內容 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實施“農業集體化”。
(3)成果 ①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到1937年,蘇聯宣布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目標,主要工業部門的產量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②在很短時間內從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小農國家發展為世界工業強國。
(4)“蘇聯模式” 斯大林領導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體制機制,后被稱為“蘇聯模式”。
①經濟上表現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體制。
②政治上表現為權力高度集中。
(5)評價 ①使蘇聯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
②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頻發的狀況形成鮮明的對比,令世界矚目。
③蘇聯模式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在農業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這些問題影響了蘇聯的發展。
Ⅱ.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知識點一 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勝利,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推動了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深入開展。
2.概況 地區 運動 特點 結果
東亞 中國反帝反封建斗爭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進行北伐。蔣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國共產黨繼續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 收回漢口、九江的英租界
東南亞 印尼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斗爭 第一階段由印尼共產黨領導,武裝起義;第二階段由蘇加諾等人成立的民族主義政黨印尼民族黨領導,采取不合作政策 武裝起義遭鎮壓,革命力量被嚴重削弱;民族資產階級開始掌握獨立運動的領導權
越南反抗法國殖民統治 — —
西亞 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地反對英法殖民 — —
南亞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甘地和國大黨領導非暴力抵抗 甘地和國大黨重要領導人遭逮捕,運動陷入低谷
3.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甘地提出以愛、真理和非暴力爭取印度自治和獨立的思想;通過動員群眾、運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與英印當局進行斗爭的思想。
(2)第一階段(1920-1922年):阿姆利則慘案發生后,甘地號召印度人民通過放棄英國人授予的爵位、封號和名譽職位,罷課、離職、抵制法院和立法機關,恢復手工紡織和不買英國布,以及抗稅等手段,與英印當局斗爭。
(3)第二階段(1930-1934年):甘地向英印當局提出降低地稅、廢除食鹽專賣、取消鹽稅、實行關稅保護、釋放政治犯等要求。在遭到拒絕后,甘地進行“食鹽進軍”,親自到海濱取海水制鹽,迫使當局答應了他的部分要求。
(4)第三階段(1940-1942年):甘地發動了要求英國立即撤離的“退出印度”行動。英印當局逮捕了甘地和國大黨重要領導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陷入低谷。
知識點二 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一些北非和東非國家的民族獨立意識已經覺醒。
2.埃及的華夫脫運動 (1)埃及的獨立運動:以扎格魯爾為首的華夫脫黨領導埃及人民,通過游行、示威、罷工、罷課、罷市,以及進行街壘戰等斗爭方式,迫使英國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但英國保留了在埃及駐軍、控制蘇伊士運河、領事裁判權等特權。
(2)埃及的民主運動:1922年3月,埃及宣布為獨立的君主立憲國家,次年頒布第一部憲法。以后,華夫脫黨進行了護憲運動,要求英國放棄特權,但未獲完全成功。
3.摩洛哥的反殖斗爭 酋長克里姆領導摩洛哥里夫地區的人民,多次打敗西班牙和法國侵略軍。1923年,建立里夫共和國。1926年,共和國被西、法殖民軍扼殺。
4.埃塞俄比亞的反法西斯戰爭 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亞。1936年,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人民堅持游擊戰爭,配合反法西斯同盟國軍隊,1941年恢復了國家獨立。
知識點三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20世紀二三十年代)
國家 特點
阿根廷 共產黨領導,舉行反對外國資本的罷工,與警察戰斗
智利 左派力量團結其他社會階層,成立民族陣線聯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勢力上臺
尼加拉瓜 1926年,桑地諾領導反對美國扶植的反動獨裁政權的武裝斗爭,以“把美國侵略者趕出國土”為目標,高舉象征“自由或死亡”的戰旗,迫使美軍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后遭當局刺殺。桑地諾被譽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標志”
墨西哥 卡德納斯任總統期間,對內推行土地改革,改組國民革命黨,發展教育,限制教會,遏制軍人勢力,確立總統一任制度;對外捍衛國家主權和本國資源,將石油行業收歸國有,引領墨西哥走上現代化之路
知識點四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影響
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成為影響國際秩序的重要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知識點一 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義: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
2.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1)原因 ①德、意、日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滿。
②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危機,席卷資本主義世界,德日受到沉重打擊,企圖通過戰爭轉嫁危機。
③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日益尖銳。
④誘導因素:西方國家的綏靖政策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⑤蘇聯的政策:蘇聯的中立自保政策給德國吃了一顆定心丸,客觀上導致禍水西引
(2)法西斯運動開始 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戰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主義政黨,后更名為“國家法西斯黨”。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權。
②德國:1920年,德意志工人黨改名為“納粹黨”,德國法西斯運動開始。
③日本:1921年,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日本軍人訂立密約,要求“消除派閥、刷新人事、改革軍制、建立總動員態勢”,是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的開始。
(3)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①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圖把中國東北變成日本獨占的海外殖民地,進而征服中國,最終征服世界。
②1931年,日本軍隊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
③1936年,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4)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①經濟大危機使德國本來就十分脆弱的經濟落入低谷,社會各階層普遍對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勢力迅速發展。納粹黨利用民眾對《凡爾賽條約》的強烈不滿,煽動民族復仇主義,種族狂熱和對外擴張得到了廣泛支持。
②1933年,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積極擴軍備戰。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國結成軸心國。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5)《慕尼黑協定》 英法實行綏靖政策,與德意簽訂《慕尼黑協定》,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更加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
知識點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局部戰爭到全球戰爭)
1.局部戰爭 (1)亞洲 ①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了侵華戰爭,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中國人民開始局部抗戰。
②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開始全民族抗戰,這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爆發的標志。中華民族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抗日,開辟了對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戰的東方主戰場。
(2)非洲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2.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1939年9月,德國以“閃擊戰”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2)德國東突西進,迅速占領歐洲大部分地區,法國敗降,英國堅持抵抗。
3.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1)背景 ①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戰場成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
②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
(2)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年1月,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從此,同盟國家協同作戰,相繼打敗意大利、德國和日本。
(3)二戰結束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抗戰為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概念闡釋] 雅爾塔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大國開始按照雅爾塔等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起新的國際關系格局。
知識點三 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
1.雅爾塔體系—世界大國劃分勢力范圍 (1)含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等地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
(2)主要內容 ①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德國由美、蘇、英、法分區占領,日本由美國單獨占領;日本領土限制在四個島嶼及若干小島,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太平洋區域所占的一切島嶼以及日本竊取于中國的領土,如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承認朝鮮最終獨立。
②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
③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國聯的委任統治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
④成立聯合國;等等。
(3)聯合國 ①時間:1945年10月24日成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體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政治秩序。
②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
③原則:將制裁侵略的權力集中于安理會,實行形成實質性事項的決議需要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大國一致”原則,使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4)評價 雅爾塔體系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但是,它也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
2.兩極格局形成 (1)歐洲衰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各國國力受到嚴重消耗。
(2)美國霸權地位確立: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戰后初期,美國擁有全球財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一度壟斷核武器。
(3)蘇聯政治影響力提升:經濟遜于美國,但軍事和政治十分強大,因在戰爭中的巨大貢獻而贏得很高威望。
(4)國際格局的變動:二戰的結束成為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的轉折點。
小結: 四次國際會議
會議名稱 時間 內容 作用
開羅會議(美、英、中) 1943年11月 《開羅宣言》宣告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 中國收復領土的權利得到國際公認
德黑蘭會議(蘇、美、英) 開羅會議后 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及商談戰后處置德國和成立國際組織等問題 加速德國走向滅亡
雅爾塔會議(蘇、美、英) 1945年2月 商談對德政策和安排戰后世界事宜 為雅爾塔體系建立奠定基礎
波茨坦會議(蘇、美、英) 1945年7月 重申雅爾塔會議關于處理德國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了《波茨坦公告》,重申了《開羅宣言》的主要內容 加速日本法西斯的滅亡
【經典回顧】
1.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連續發表文章,主張只要臨時政府不直接危及群眾利益,就應給予支持;要求放棄無條件反對戰爭的立場,改行對臨時政府施加壓力以迫其開始和談的策略。這個主張得到了黨內大多數人的支持。這表明當時( )
A.臨時政府反對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 B.沙皇殘余勢力仍對革命存在嚴重威脅
C.布爾什維克黨對革命形勢認識尚不明晰 D.國際局勢不利于俄國革命持續深入發展
2.一戰初期,英國對法國只進行了象征性的有限軍事援助。隨著法國和平主義運動和反戰運動的高漲,以及法國政府有可能單獨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以走出戰爭,英國轉而全力與法國合作以贏得勝利。英國轉變態度是為了
A.盡快恢復歐洲和平 B.保持戰后歐洲均勢
C.避免單獨對德作戰 D.聯合法國控制歐洲
【參考答案】 1、C 2、B
第十四單元 二戰后世界的新變化
第33講  二戰后國際格局的演變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Ⅰ.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知識點一 冷戰與兩極格局
1.冷戰的含義 1947—1991年,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逐步形成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長期對峙與競爭狀態。
2.冷戰發生的根源 (1)雅爾塔體系勾畫出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基本輪廓。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和蘇聯這兩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級大國,在消滅了法西斯這個共同敵人之后,戰時同盟的基礎不復存在。兩國的國家利益存在嚴重沖突,意識形態也尖銳對立。
(3)美國對蘇聯率先挑起冷戰,蘇聯予以反擊。
3.冷戰的表現 美國 蘇聯
政治 “杜魯門主義”:1947年3月,杜魯門發表演說,宣布世界已經分裂為兩個對立的營壘,美國將支持所有反對共產主義的國家。標志著美國對蘇聯發動冷戰 1947年9月,蘇聯和波蘭等東歐國家成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宣布世界已經分裂為帝國主義和反帝國主義兩個相互敵對與斗爭的陣營
經濟 馬歇爾計劃:美國實施,鞏固了西歐的資本主義制度 蘇聯與東歐各國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形成了以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為主導的經濟體系
軍事 1949年,美國和英法等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1955年5月,北約接納聯邦德國為成員 1955年5月,蘇聯成立包括民主德國和其他東歐國家在內的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
地緣政治 第一次柏林危機直接導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于1949年相繼成立,德國分裂
4.兩極格局的形成 (1)1955年,美蘇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2)兩極格局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美國及其盟國的總體實力始終強于蘇聯及其盟國。
5. 兩極對峙格局的特點 (1)陣線分明: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
(2)主導力量: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
(3)斗爭方式:“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
(4)體現矛盾:體現著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
(5)對峙地區:歐洲是美蘇雙方最重要的爭奪地區。
知識點二 冷戰的發展與多極力量的成長
1.冷戰的發展 東西方關系既有緩和,又有激烈的冷戰對抗。在美蘇開展對話的同時,發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機和古巴導彈危機。
2.多極力量的成長 (1)表現 ①資本主義陣營: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和發展,日本經濟的“起飛”及其要成為“政治大國”的追求,表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逐漸分化。西歐和日本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
②社會主義陣營: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所導致的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以及中蘇關系的破裂,表明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瓦解。
③中國:以中國自立更生擁有“兩彈一星”、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等重大事件為標志,中國成
④第三世界: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舉行了萬隆會議,由此誕生了體現和平共處原則的“萬隆精神”。萬隆會議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重要標志。
(2)影響 國際關系的這些變化,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了有力沖擊。
知識點三 兩極格局的瓦解
1.背景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遏制并大搞軍備競賽,提出“戰略防御計劃”,企圖拖垮蘇聯;1985年以后,美蘇關系走向緩和;蘇聯與中國關系也實現了正常化。
2.原因 蘇聯放任西方對東歐的“和平演變”攻勢,國內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最終形成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局面。
3.影響 (1)國際格局的改變:從兩極格局變成了一超多強的格局,促進了多極化趨勢的加速發展。
(2)經濟全球化加速:從兩大經濟體系——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變成了單一的市場經濟。
(3)國際力量對比失衡: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試圖建立一個由其主導的單極世界。
(4)各種矛盾凸顯: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凸顯。
Ⅱ.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
知識點一 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1.亞洲 (1)印度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印度人民在國大黨領袖甘地、尼赫魯和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等人的領導下,積極爭取獨立,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成為獨立的自治領。
②20世紀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為共和國。
(2)其他國家 印度尼西亞、老撾、菲律賓等也紛紛獨立。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
2.非洲 國家(地區) 時間 事件
埃及 1952年 埃及中下層軍官發動起義,廢黜國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國
1956年 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英軍撤離運河區
阿爾及利亞 1954年 阿爾及利亞成立民族解放陣線,與法國殖民者進行了艱苦斗爭
法國國內反戰運動高漲,政局不穩,戴高樂政府調整殖民政策
1962年 阿爾及利亞獨立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諸國 1960年 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
到20世紀60年代末 非洲的獨立國家已達41個,殖民者在非洲的殖民帝國徹底崩潰
3.拉丁美洲 (1)1959年,以卡斯特羅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1961年,卡斯特羅宣布古巴是社會主義國家。
(2)巴拿馬人民也不斷開展斗爭,終于在1999年從美國手中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4.世界殖民體系崩潰 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以驚人的速度摧毀了世界殖民體系。
知識點二 發展中國家的成就
1.概念 發展中國家,又稱“第三世界”,是指原來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取得獨立后建立的擁有完整主權的新興民族國家。
2.成就取得原因 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掀起了現代化建設浪潮。
3.概況 (1)亞洲:20世紀60-80年代,抓住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國資本,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了經濟增長,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出現了“石油繁榮”和經濟起飛。
(2)非洲:非洲國家獨立后,經濟一度發展較快。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經過調整,20世紀90年代中期,經濟又開始增長。
(3)拉丁美洲: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積極促進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家基本實現了工業化。大多數拉美國家屬于中等收入國家。
知識點三 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
1.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發展問題 (1)亞洲一些國家過分依賴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曾使它們受到巨大打擊,促使它們重新調整經濟結構,健全政府對金融體系的監管。
(2)拉丁美洲各國過于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欠下巨額外債,影響了發展。經過改革,20世紀90年代的拉美經濟出現繁榮勢頭。
(3)非洲是發展最不平衡的地區,到21世紀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非洲國家已經成立了各種經濟合作組織,共同謀求發展。
2.發展問題出現的原因 (1)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發達國家操縱國際市場,壓低農產品和原料價格,抬高工業品價格,損害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2)殖民主義侵略遺留下來的邊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區沖突和政局動蕩。
(3)發展中國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誤、人口過快增長、社會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等問題
小結:①世界政治格局變化的原因
②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原因
第34講 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變化
Ⅰ.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
知識點一 國家的宏觀調控
1.背景 (1)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危機,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的弊病。
(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生死存亡教訓。
(3)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沖擊與影響。
2.特點 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強化國家干預為核心。
3.措施 (1)國內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業領域的開支,增加就業機會,刺激消費需求;制定經濟發展計劃,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利用信貸、利率、稅收等經濟杠桿實施宏觀調控等。
②演變:20世紀70年代以前,上述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經濟增長一度較快。20世紀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不同程度的“滯脹”現象,表現為經濟增長停滯,通貨膨脹嚴重。各國再次實行調整,適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2)國際 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國際經濟組織,加強在金融、投資和貿易等領域的國際協調,維護經濟秩序。
知識點二 科學技術的新發展
1.背景 (1)20世紀科學理論取得重大突破,例如:相對論的提出和量子力學的發展。
(2)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問世,為技術革命進一步提供了理論支持。
(3)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科學技術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
2.主要內容 原子能的開發利用,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互聯網的建立,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新材料的出現,生物工程技術的突破等。
3.作用 使社會發展進入信息時代,勞動方式日益自動化和智能化,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知識點三 社會結構的新變化
1.根源 科學技術的新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2.表現 (1)農業和工業的就業人口所占比重逐漸下降,從事服務業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2)“中間階層”的人數增加。他們一般不擁有生產資料,但有較高的收入,有可觀的生活資產。
知識點四 “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
1.“福利國家” (1)概念 通過加大社會服務開支,保證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安全
(2)目的 縮小貧富差距,維護資產階級執政
(3)影響 ①積極:在緩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一定積極作用。
②消極: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
2.社會運動 (1)出現根源 加強國家干預的辦法沒能觸動造成這種不平等和貧困的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
(2)表現 ①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直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對黑人的歧視仍廣泛存在
②婦女運動:資本主義國家對婦女的歧視長期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越來越多的婦女參加工作,婦女運動興起,其目的是爭取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在婦女運動的推動下,大多數國家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一些國家建立了維護婦女權益的機構。
③其他運動:20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普遍爆發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美國學生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對美國侵略越南戰爭的運動。
Ⅱ.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
知識點一 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
1.發展 二戰后斯大林等人執政時期
(1)成就:相繼爆炸了原子彈和氫彈,1957年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缺陷: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沒有變化,農業、輕工業落后的局面沒有改觀。
2.改革 (1)赫魯曉夫執政時期 ①改革內容 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加大農業投入、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等。
②評價 經濟 注入市場經濟成分;改革推進了農業的發展,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有所增加
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
政治 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但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作出全面科學的分析,造成嚴重的后遺癥
(2)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 ①改革內容 在工業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提高效益。
②評價 改革只是對傳統體制的修修補補,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執政后期,發展緩慢。
(3)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 ①經濟改革 1985年,進行經濟改革,承認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
②政治改革 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在意識形態上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亂,民族分離主義隨之興起。
3.解體 (1)1990年,立陶宛率先獨立。隨后,俄羅斯發表主權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國也紛紛效仿。
(2)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
知識點二 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
1.建設 二戰勝利前后,東歐各國人民經過艱苦斗爭,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一些東歐國家希望擺脫蘇聯控制,通過改革,走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
2.改革 (1)南斯拉夫改革:建立了社會主義自治制度,通過權力下放,調動地方、企業和群眾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發展。但改革也導致地方主義抬頭,民族問題尖銳,為后來國家的分裂埋下了隱患。
(2)東歐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革也曾取得顯著成效,如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等。
3.東歐劇變 (1)背景 ①東歐各國的改革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政局動蕩。
②蘇聯鼓勵東歐改革。
③西方“和平演變”戰略的影響。
(2)表現 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拋棄共產黨領導地位,實行政治多元化。
(3)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高度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右旗| 樟树市| 营山县| 无极县| 志丹县| 耒阳市| 云阳县| 奉贤区| 汶上县| 乌兰察布市| 恩施市| 黄浦区| 陵水| 墨玉县| 仙桃市| 营口市| 江川县| 上虞市| 孝昌县| 三穗县| 天津市| 铜鼓县| 太康县| 华宁县| 景洪市| 军事| 奎屯市| 志丹县| 资兴市| 绥化市| 香港| 古浪县| 巴南区| 津市市| 新河县| 类乌齐县| 全椒县| 鄱阳县| 泌阳县| 九龙坡区| 延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