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學案【學習目標】了解二戰后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過程;了解東歐社會主義的建設、改革與劇變;認識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原因;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特點和影響;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時空觀念】完成“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與變化”時間軸在地圖上填寫社會主義國家名稱。【歷史解釋】1、蘇聯發展、改革與解體發展 二戰后,蘇聯經濟恢復和發展,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沒有變化,農業、輕工業長期落后。赫魯曉夫改革 內容 政治:平反冤假錯案,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 農業:加大農業投入,農產品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評價勃列日涅夫改革 內容 在工業領域推行評價 經濟方面只是對傳統體制的修修補補,效果有限;政治方面:熱衷樹立個人迷信,專斷作風嚴重;各項工作缺乏活力,社會矛盾叢生,發展緩慢。戈爾巴喬夫改革 內容 經濟體制改革:1985,承認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收效甚微。 政治體制改革:影響 造成思想混亂,民族分裂,蘇聯解體。蘇聯 解體 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外部原因:過程 1990年立陶宛宣布獨立;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影響 蘇聯解體,標志著冷戰和兩極格局結束,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受到沉重打擊。2、東歐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建設 二戰后,東歐在蘇聯幫助下建立了8個社會主義國家。 它們建立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制度,需要改革,走上獨立發展道路。改革 南斯拉夫建立了其他國家改革有一定成效,但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陷入經濟困境。劇變 原因 內部:蘇聯模式阻礙了生產力發展。 外部: 直接:東歐執政的共產黨迷失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否定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放棄黨的領導,實行政治多元化。影響 社會制度劇變,從社會主義變為資本主義;多國分裂、內戰;德國統一。3、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社會主義 制度建立 1954年 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56年完成 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978年 作出改革開放的決策, 逐步建立了 體制,取得巨大成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意義重大。【唯物史觀】【史料實證】閱讀以下材料,探討蘇聯解體的原因是什么?從中給你哪些啟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是,社會變遷的原因應該從社會經濟與政治制度中去尋找。蘇聯劇變的根本原因亦應從制度中去找,而不能簡單歸結為某些領袖人物的責任。——陸南泉《再看蘇聯劇變的根本原因》1990年蘇聯國營商店的雞蛋便宜得幾乎等于白送,但要買到定額的十個雞蛋,必須排隊四五個小時。 ——金雁《東歐札記》在戈爾巴喬夫“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號下,無政府狀態在全國迅速蔓延,社會日益動蕩,新成立的非正式組織有6萬多個……黨內思想混亂,自由化思潮嚴重泛濫,從全盤否定斯大林發展到徹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蘇聯歷史,反對列寧和馬克思主義,反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 ——吳于廑等主編《世界史》蘇聯解體的根本和關鍵原因在執政黨的變質。黨的變質引起思想路線的變化—思想路線的變化引起社會根本制度的變化—社會根本制度的變化導致蘇聯的最終解體。——吳恩遠《蘇聯解體原因探析》蘇共在解決歷史上遺留的民族問題方面犯了不少錯誤。例如推行單一制國家的做法在某種程度上損害了加盟共和國的利益;推行以俄羅斯為中心的政策,傷害了非俄羅斯民族的民族感情;大搞領土擴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強制將一些民族遷到中亞和哈薩克。——常慶《論民族因素在蘇聯劇變中的作用》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起到一定作用。設在西歐的“自由歐洲電臺”和“美國之音”不斷向蘇聯、東歐人民特別是青少年傳播西方的價值觀,誘導他們放棄共產主義思想。同時他們資助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反對派,制造社會混亂;資助反共作家,歌頌資本主義,抹黑社會主義。——沈逸《和平演變七十年》原因:啟示:【家國情懷】學習了這節課,你對社會主義有什么新認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