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導學案【課標要求】掌握遼、西夏、金、元政權更迭過程與民族融合;元朝行省制【學習目標】1、唯物史觀:一方面能夠史論結合、實事求是的論述歷史問題。另一方面能夠辯證的看待歷史現象。2、史料實證:培養學生閱讀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并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做到“論從史出”。3、歷史解釋: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探討遼宋夏金元政權更迭帶給中華民族深遠的影響,掌握該時期政治制度的演進。4、時空觀念:一方面掌握遼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權的版圖演進;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在不同時空框架下對歷史事件做出合理解釋的能力。5、家國情懷:通過圖片、史料和視頻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岳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事跡,另一方面讓學生掌握這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不斷壯大,不斷融合的時期,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教學重難點】1、重點:遼、西夏、金、元政權更迭過程與民族融合;元朝行省制的內容及影響。2、難點:構架本節課的整體知識框架;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的能力以及家國情懷。【知識梳理】政權更迭(請同學仔細閱讀資料,并根據教材完成填空)1、遼朝(916年—1125年)遼朝是由北方少數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權。916年,契丹族首領 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936年,后晉開國皇帝 為得到契丹的軍事援助,將燕云十六州割讓于契丹,成為了日后其南下的基地。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南下中原,一度攻占開封,登基稱帝,改國號為遼。北宋建立后,遼與北宋長期對立,但大部分時間里維持了和平,雙方貿易活躍。遼圣宗耶律隆緒在位期間(前期因年幼蕭太后攝政),遼朝國力達到鼎盛,對內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整頓吏治,訓練軍隊,對外四方征戰,尤其是對宋戰爭屢屢獲勝。遼朝后期政治腐敗,皇室內亂,于1125年被崛起的金朝所滅。遼亡后,皇族成員耶律大石率殘余部隊至西域,重建政權,史稱西遼,后滅于蒙古人之手。2、西夏(1038年—1227年)西夏是由西北少數民族 建立的政權。唐末在今陜北、寧夏一帶形成邊疆藩鎮,宋初仍保持半獨立地位。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脫離北宋獨自稱帝,建立西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西夏在宋夏戰爭和遼夏戰爭中獲勝,形成了三國鼎立局面。其政權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還有一套本民族官稱。金朝崛起后,西夏臣服于金朝,后期政權內憂外患,于1227年被 所滅。3、金朝(1115年—1234年)金朝是由東北少數民族 建立的政權。一直被契丹族所壓迫,1114年部落首領舉兵反遼,1115年稱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稱上京(今黑龍江阿城)。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與南宋形成對峙。1153年金遷都燕京并改名為中都(今北京,也是其成為王朝都城的開端)。12世紀后期金世宗完顏雍在位時,金朝進入鼎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 ”,金世宗被百姓譽為“小堯舜”。金世宗駕崩后,金朝受到北方蒙古部落的襲擾,政治日益腐化,金朝統治逐漸衰落。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的南北夾擊下覆滅。4、元朝的大一統(1271年—1368年)1206年漠北蒙古部落首領 統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國,并被尊為成吉思汗。此后蒙古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極速擴張,1218年滅西遼,1227年滅西夏,1234年滅金朝,又招降吐蕃諸部(今青藏地區)并兼并大理政權(今云南地區),還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建立了人類迄今為止面積第二大帝國,13世紀被稱為“蒙古人的世紀”。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在與弟弟阿里木哥的汗位之爭中取得勝利,將統治重心從漠北轉移到漢地,開始漢化,興建大都(今北京)為都,1271年定國號為元,忽必烈即元世祖。此后蒙古在西方統治區域脫離元朝,形成 (欽察/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爾汗國),名義上仍尊元朝為宗主國。1279年元滅南宋,元朝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為保障蒙古貴族的統治利益,元朝起初在多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差別對待政策,隨著時間推移民族矛盾逐漸減弱,但社會貧富差距帶來的階級矛盾卻日益嚴重,再加上內部皇位繼承混亂,權臣干政,政治腐敗,導致14世紀中葉農民起義相繼在中原和南方爆發。朱元璋在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南方起義軍和南方元朝軍隊后,于1367年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協助下開始北伐,1368年攻克元大都,元朝滅亡。一批蒙古貴族退回草原建立北元。知識點鞏固①將“少數民族”、“所建政權”、“建立者”以連線方式正確對應少數民族 所建政權 建立者契丹族 金朝 忽必烈蒙古族 遼朝 完顏阿骨打女真族 西夏 耶律阿保機黨項族 元朝 李元昊②選出下列政權并立正確的兩個選項( )二、政治制度演進元朝的中央官制與地方行政①中央官制:一省兩院( ) 一省:中書省(行政)長官為丞相,權力極大(兩院) ( ) 一省兩院 樞密院(軍事)御史臺(監察)②地方行政:行省制(完成以下填空)A、行省起初為 ,后為地方最高行政單位。B、全國共設十個行省。C、今冀、晉、魯等地由中央中書省管理稱“腹里”。D、中央設 管理西藏、青海。E、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承認當地統治者世襲統治。F、設 經略臺灣;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管理 。G、修驛道,設驛站,又設急遞鋪傳遞公文根據教材總結歸納元朝行省制度的影響知識點鞏固圖1、圖2、圖3是中國古代三個歷史時期的形勢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圖1 圖2圖3摘自《中外歷史綱要(上)》(1)分別提取圖1和圖2和圖3的信息(每圖至少提取兩則信息),并據此說明與其相對應的歷史時期。(2)根據教材,指出“南北面官制度”、“四等人制度”、“猛安謀克制度”分別是哪些少數民族政權的制度,并分別簡述該制度的內容【課后練習】北宋初年,朝廷以禁軍分駐京師與外郡,以三年為期,內外輪換,出戍邊遠條件惡劣地區的軍兵,以半年為期輪換,定期回駐京師。通常將領并不隨之調動,朝廷臨時任命戍軍統兵將官。這些做法( )A. 有利于維護中央集權 B. 杜絕了地方動亂發生C. 旨在提升軍隊戰斗力 D. 增強了官兵的凝聚力王安石變法時,將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為考核和獎懲官員的依據,甚至向下級官員下達貸款指標,全然忘了自己制定的百姓“愿取則與之,不愿不強也”的原則。該做法( )A. 表明青苗法違背歷史發展規律 B. 導致變法出現危害百姓的現象C. 促進政府的財政收入持續增長 D. 說明王安石等人缺少從政經驗下列選項能準確概括從宋到元歷史發展趨勢的是( )A. 繁榮與開放 B. 封建國家陷入危機C. 早期國家的產生 D. 分裂走向統一遼與西夏兩個政權的相似之處有( )①受漢族文化影響②被蒙古汗國所滅③采取“藩漢分治”④與宋朝有戰有和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元大德九年,中書省下達公文,譴責各行省應決不決,“泛濫咨稟”的做法。然而,對重事并創支錢糧,仍重申必合咨稟的舊制。中書省此舉的真實意圖是( )A. 加強中央對地方有效控制 B. 擺脫地方繁重政務的干擾C. 兼顧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 D. 創造條件擴大地方自主權②④中國自古就重視經略邊疆。下列加強西北邊疆的措施,按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為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②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 ③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和大小和卓兄弟發動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④設立北庭都戶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③②① D. ③①7、思考為何說遼宋夏金元是由“小中國”到“大中國”的轉變時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