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考點一 基督教的興起1.背景:1世紀時,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長期遭受苦難,渴望“救世主”的到來。2.過程:傳道者宣傳耶穌就是“救世主”。“救世主”在希臘語中稱作“基督”,這種信仰耶穌基督的宗教后來被稱為“基督教”。3.確立:4世紀末,羅馬皇帝確定基督教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考點二 法蘭克王國4.建立:481年在高盧地區建立。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者是克洛維。5.鞏固:(1)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后整個法蘭克王國都信仰了基督教。(2)克洛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法蘭克王國不斷擴張。考點三 封君與封臣6.背景: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11世紀時,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7.內容: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的時候,要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封君對封臣也有義務,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8.結果: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帶有一定的契約意義。考點四 查理曼帝國9.8世紀,法蘭克國王丕平之子查理繼位后,四處征伐。10.800年前后,法蘭克王國成為當時西歐最大的王國,查理繼續實行鼓勵基督教發展的政策,后教會勢力強大起來。11.800年的圣誕節,教皇為查理加冕,被稱為“查理大帝”,他統治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12.814年,查理曼去世,帝國走向分裂。13.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締結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三個王國彼此間不存在隸屬關系。1.2023年1月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的天使報喜大教堂(圖所示)參加了東正教禮拜活動。在禮拜場所舉行的儀式上,普京在自己身上劃了十字。據此判斷,普京信奉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蘭教 D.猶太教【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中的“東正教禮拜活動”“劃了十字”,結合所學可知,“劃十字”是基督教的宗教儀式,東正教是基督教的一支,B項正確;佛教誕生于印度,信奉者主要在東亞東南亞,伊斯蘭教誕生于西亞,信奉者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等地區,猶太教的信奉者主要是猶太人,均與題意不符,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2.中古西歐社會,僧侶是祈禱的人,騎士是作戰的人,農民是勞作的人,其中“僧侶”來自于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蘭教 D.印度教【答案】B【詳解】由題意可知中古西歐社會,僧侶是祈禱的人,騎士是作戰的人,農民是勞作的人,它體現了中古西歐社會的分工。在中古西歐社會基督教會統治之下,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所以其中“僧侶”來自于基督教,而非佛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3.“通過封建契約和分封儀式,如臣服禮、授職禮,領主和附庸形成依附關系。”材料體現的是A.種姓制度 B.羅馬共和制 C.西歐封建制度 D.西漢分封制【答案】C【詳解】由材料“通過封建契約和分封儀式,如臣服禮、授職禮,領主和附庸形成依附關系。”可知,材料體現的是西歐封建制度,C項正確;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等級制度,排除A項;羅馬共和制是奴隸制,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西歐的封建等級制,排除D項。故選C項。4.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建立了封君封臣制度,奠定了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基礎。下列選項與法蘭克王國封君封臣制度相關的是A.“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C.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揭示了 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每個封君只能管轄自己的封臣,不能管轄封臣的封臣,B項正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指的是西周實行的分封制,排除A項;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指的是大學的興起,排除C項; “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指的是西歐城市的自治,排除D項。故選B項。5.如果封臣們是忠誠的,那么封地的占有應該是穩定的,安寧的,這是法律,是人們心目中既定的道德規律。這反映了西歐A.封君與封臣等級森嚴 B.封建制度與血緣關系密切C.權利與義務交織的契約精神 D.各級封臣對國王直接效忠【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如果封臣們是忠誠的,那么,封地的占有應該是穩定的、安寧的。這是法律,是人們心目中既定的道德規律。”可知,題干強調封君與封臣對對方既有權利又有義務,這種權利與義務具有相互性,帶有一定的契約精神,而且受到法律保護與制約,C項正確;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但材料不能體現,排除A項;封君與封臣之間是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11世紀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排除B項;封臣只對自己的封君負責,排除D項。故選C項。6.西方歷史學家在研究西歐封建社會時提到:“在一定程度上,封君封臣制是政治、經濟、法律制度的替代品,這一制度使得社會連成一個整體,有了某種秩序,從上到下形成了所謂責任的‘鏈條’。由于有效忠關系、經濟聯系,使這種鏈條十分緊密。”西方歷史學家所說的“鏈條”其實是指A.奴隸 B.土地 C.軍權 D.金錢【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從上到下形成了所謂責任的‘鏈條’。由于有效忠關系、經濟聯系,使這種鏈條十分緊密”和所學可知,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將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這樣,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于封君、封君則須保護封臣的觀念日益流行開來。11世紀時,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等級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的時候,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封君對封臣也有義務,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帶有一定的契約意義,所以西方歷史學家所說的“鏈條”其實是指土地,B項正確;奴隸不屬于“鏈條”,排除A項;“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根源在土地,不是軍權,排除C項;金錢不起“鏈條”作用,排除D項。故選B項。7.公元805年,法蘭克王國的一份法令強調,凡擁有12曼希(每曼希約30英畝)的采邑者要全副武裝服兵役,如果不穿鎖子甲,裝備不達標,其采邑將被沒收。據此可知,采邑制度( )A.強調權利和義務的關系 B.推動了西歐莊園的發展C.使國王掌握了軍國大權 D.開啟了歐洲封建化進程【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采邑者需要向法蘭克國王提供兵役,否則他的被賜予的采邑就會被收回,這體現了國王和采邑者之間強調權利和義務的關系,A項正確;題干與莊園的發展沒有直接的聯系,排除B項;材料中未涉及國王對軍權的掌控,排除C項;公元5世紀至11世紀,這是歐洲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開啟”一次說法過于絕對,且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8.“中古時期的歐洲存在一個帶有軍事性質的領主附庸集團……它與同樣帶有軍事色彩的領主、農奴制度相結合,形成一種特殊的貴族等級制度。”材料中提到的“領主附庸集團”的形成取決于A.古希臘文化 B.基督教神學 C.封建莊園制 D.封君封臣制【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中古時期的歐洲存在一個帶有軍事性質的領主附庸集團……它與同樣帶有軍事色彩的領主、農奴制度相結合,形成一種特殊的貴族等級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歐封建社會的封君封臣制度,是一個帶有軍事性質的領主附庸集團與帶有軍事色彩的領主、農奴制度的結合,由此可知,材料中提到的“領主附庸集團”的形成取決于封君封臣制,D項符合題意,D項正確;古希臘文化與材料反映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基督教神學與材料反映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封建莊園制與材料反映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9.這個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法蘭西、德意志、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這個帝國是A.查理曼帝國 B.奧斯曼帝國 C.亞歷山大帝國 D.羅馬帝國【答案】A【詳解】814年,查理曼去世,強盛一時的帝國很快走向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締結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按照約定,三個王國彼此間不存在隸屬關系。題干這個帝國是查理曼帝國,A正確;奧斯曼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均與題干無關,排除BCD項。故選A。10.歐洲文明被稱為“基督教文明”,是西方近代文明的孕育者。讓我們走進中古時期的歐洲。【時空觀念·見證王國變遷】材料一(1)481年法蘭克王國建立,其建立者是誰?843年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哪三個國家的雛形?【史料實證·剖析封建制度】材料二 封建關系的基礎是土地……如果領主將一塊土地賜予一個人,這個人就成了封臣……封臣的權力和對于土地的所有權他在舉行臣屬儀式時承擔的義務是相應的……臣屬僅式和賜封儀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約。——摘編自[英]威爾斯《全球簡史》(2)根據材料二,指出西歐“封建關系”確立的基礎是什么?并歸納西歐封建關系的特點。【歷史解釋·感悟宗教土壤】材料三 據說,克洛維的妻子請求他皈依基督教時,他拒絕了:“你的神毫無用處。”但是,在與另一日耳曼部落的一次戰斗中,克洛維的軍隊面臨毀滅,他高聲喊道:“耶穌基督!如果你能踢我勝利,我一定信奉你,接受洗禮。”他活音剛落,敵人就開始逃跑。于是,496年克洛維接受洗禮,皈依基督教。材料四 六七世紀的西歐,日耳曼國王對西歐根本不加治理,也不會治理。……文化上日耳曼人目不識了,當時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只是在修道院。日耳曼國王控制著西歐國家的政權,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領導權卻屬于基督教會。(3)材料三、四中所述王權與基督教結合的理由,哪一種理由是真實可信的?對另一種理由應該怎樣解釋?【答案】(1)建立者:克洛維;國家: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2)基礎:土地。特點:封臣必須效忠于封君,封君則須保護封臣,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帶有一定的契約性。(3)材料四的理由是真實可信的。材料三把克洛維皈依基督教神化了,為王權與教權的結合制造了輿論。【詳解】(1)結合所學可知,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了許多大小不同的王國,被稱為“蠻族王國”,其中,最為強大的是481年建立的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者克洛維,為穩固自己的統治,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推動下,整個法蘭克王國都信仰了基督教。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締結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按照約定,三個王國彼此間 不存在隸屬關系。(2)據材料二“封建關系的基礎是土地……如果領主將一塊土地賜予一個人,這個人就成了封臣……封臣的權力和對于土地的所有權他在舉行臣屬儀式時承擔的義務是相應的……臣屬僅式和賜封儀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約。”并結合所學,西歐“封建關系”確立的基礎是土地。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將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跟隨封君作戰。這樣,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則為封臣,封臣必須效忠于封君,封君則須保護封臣,中世紀的西歐在土地分封的基礎上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封君封臣制。11世紀時,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等級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的時候,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封君對封臣也有義務,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帶有一定的契約意義。(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四中所述王權與基督教結合的理由,材料四的理由是真實可信的。材料三把克洛維皈依基督教神化,為王權與教權的結合制造輿論。11.教化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著眼于教育和引導。閱讀下列材料,探究問題。【材料一】宋朝以后,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鄉里。明朝后期,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孝敬父母、尊敬長上等),使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明朝儒學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來解釋六諭,不遵鄉約的百姓要受到處罰,甚至送官府治罪。原本由儒學士人發起的教化百姓的鄉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材料二】基督教影響了中古時期歐洲人的方方面面。他們開辦宗教學校,講授基督教義,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們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基督教會都要介入,幾乎所有的節日都與基督教有關。教會時刻不忘告誡人們必須孝敬父母,不許偷盜、奸淫、殺人、貪戀別人的財物等,要求人們逆來順受、忍受世間的一切痛苦。基督救的宗教倫理和教化作用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1)根據材料,概括古代中歐社會教化的異同點。(2)綜上探究,古代世界文明發展有怎樣的基本特征 【答案】(1)異:中國由儒學士人參與,歐洲由基督教會主導:中國將法律與教化結合起來,歐洲基督教義相對獨立;中國教化強化了君主和政府權力,歐洲教化加強了基督教會權威;等等。(符合題意、一組即可)同:都注重對民眾的道德教育;重視家庭倫理道德。(符合題意、一條即可)(2)既具有多樣性,也具有相似性。【詳解】(1)根據題干材料“宋朝以后,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鄉里……原本由儒學士人發起的教化百姓的鄉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基督教影響了中古時期歐洲人的方方面面。他們開辦宗教學校,講授基督教義,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和教化作用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可知,不同點有:中國由儒學士人參與,歐洲由基督教會主導;中國將法律與教化結合起來,歐洲基督教義相對獨立;中國教化強化了君主和政府權力,歐洲教化加強了基督教會權威等。根據題干材料“明朝后期,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孝敬父母、尊敬長上等),使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教會時刻不忘告誡人們必須孝敬父母,不許偷盜、奸淫、殺人、貪戀別人的財物等,要求人們逆來順受、忍受世間的一切痛苦。”可知,兩者的相同之處是:都注重對民眾的道德教育;重視家庭倫理道德。(2)根據上述兩則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東西方文化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由此可見:古代世界文明發展既具有多樣性,也具有相似性。第7課 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考點一 基督教的興起1.背景:1世紀時,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長期遭受苦難,渴望“救世主”的到來。2.過程:傳道者宣傳耶穌就是“救世主”。“救世主”在希臘語中稱作“基督”,這種信仰耶穌基督的宗教后來被稱為“基督教”。3.確立:4世紀末,羅馬皇帝確定基督教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考點二 法蘭克王國4.建立:481年在高盧地區建立。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者是克洛維。5.鞏固:(1)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后整個法蘭克王國都信仰了基督教。(2)克洛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法蘭克王國不斷擴張。考點三 封君與封臣6.背景: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11世紀時,這種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已經普遍存在。7.內容: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的時候,要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封君對封臣也有義務,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8.結果: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帶有一定的契約意義。考點四 查理曼帝國9.8世紀,法蘭克國王丕平之子查理繼位后,四處征伐。10.800年前后,法蘭克王國成為當時西歐最大的王國,查理繼續實行鼓勵基督教發展的政策,后教會勢力強大起來。11.800年的圣誕節,教皇為查理加冕,被稱為“查理大帝”,他統治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12.814年,查理曼去世,帝國走向分裂。13.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締結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三個王國彼此間不存在隸屬關系。1.2023年1月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的天使報喜大教堂(圖所示)參加了東正教禮拜活動。在禮拜場所舉行的儀式上,普京在自己身上劃了十字。據此判斷,普京信奉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蘭教 D.猶太教2.中古西歐社會,僧侶是祈禱的人,騎士是作戰的人,農民是勞作的人,其中“僧侶”來自于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蘭教 D.印度教3.“通過封建契約和分封儀式,如臣服禮、授職禮,領主和附庸形成依附關系。”材料體現的是A.種姓制度 B.羅馬共和制 C.西歐封建制度 D.西漢分封制4.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建立了封君封臣制度,奠定了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基礎。下列選項與法蘭克王國封君封臣制度相關的是A.“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C.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5.如果封臣們是忠誠的,那么封地的占有應該是穩定的,安寧的,這是法律,是人們心目中既定的道德規律。這反映了西歐( )A.封君與封臣等級森嚴 B.封建制度與血緣關系密切C.權利與義務交織的契約精神 D.各級封臣對國王直接效忠6.西方歷史學家在研究西歐封建社會時提到:“在一定程度上,封君封臣制是政治、經濟、法律制度的替代品,這一制度使得社會連成一個整體,有了某種秩序,從上到下形成了所謂責任的‘鏈條’。由于有效忠關系、經濟聯系,使這種鏈條十分緊密。”西方歷史學家所說的“鏈條”其實是指A.奴隸 B.土地 C.軍權 D.金錢7.公元805年,法蘭克王國的一份法令強調,凡擁有12曼希(每曼希約30英畝)的采邑者要全副武裝服兵役,如果不穿鎖子甲,裝備不達標,其采邑將被沒收。據此可知,采邑制度A.強調權利和義務的關系 B.推動了西歐莊園的發展C.使國王掌握了軍國大權 D.開啟了歐洲封建化進程8.“中古時期的歐洲存在一個帶有軍事性質的領主附庸集團……它與同樣帶有軍事色彩的領主、農奴制度相結合,形成一種特殊的貴族等級制度。”材料中提到的“領主附庸集團”的形成取決于A.古希臘文化 B.基督教神學 C.封建莊園制 D.封君封臣制9.這個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法蘭西、德意志、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這個帝國是A.查理曼帝國 B.奧斯曼帝國 C.亞歷山大帝國 D.羅馬帝國10.歐洲文明被稱為“基督教文明”,是西方近代文明的孕育者。讓我們走進中古時期的歐洲。【時空觀念·見證王國變遷】材料一(1)481年法蘭克王國建立,其建立者是誰?843年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哪三個國家的雛形?【史料實證·剖析封建制度】材料二 封建關系的基礎是土地……如果領主將一塊土地賜予一個人,這個人就成了封臣……封臣的權力和對于土地的所有權他在舉行臣屬儀式時承擔的義務是相應的……臣屬僅式和賜封儀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約。——摘編自[英]威爾斯《全球簡史》(2)根據材料二,指出西歐“封建關系”確立的基礎是什么?并歸納西歐封建關系的特點。【歷史解釋·感悟宗教土壤】材料三 據說,克洛維的妻子請求他皈依基督教時,他拒絕了:“你的神毫無用處。”但是,在與另一日耳曼部落的一次戰斗中,克洛維的軍隊面臨毀滅,他高聲喊道:“耶穌基督!如果你能踢我勝利,我一定信奉你,接受洗禮。”他活音剛落,敵人就開始逃跑。于是,496年克洛維接受洗禮,皈依基督教。材料四 六七世紀的西歐,日耳曼國王對西歐根本不加治理,也不會治理。……文化上日耳曼人目不識了,當時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只是在修道院。日耳曼國王控制著西歐國家的政權,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領導權卻屬于基督教會。(3)材料三、四中所述王權與基督教結合的理由,哪一種理由是真實可信的?對另一種理由應該怎樣解釋?11.教化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著眼于教育和引導。閱讀下列材料,探究問題。【材料一】宋朝以后,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鄉里。明朝后期,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孝敬父母、尊敬長上等),使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明朝儒學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來解釋六諭,不遵鄉約的百姓要受到處罰,甚至送官府治罪。原本由儒學士人發起的教化百姓的鄉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材料二】基督教影響了中古時期歐洲人的方方面面。他們開辦宗教學校,講授基督教義,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們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基督教會都要介入,幾乎所有的節日都與基督教有關。教會時刻不忘告誡人們必須孝敬父母,不許偷盜、奸淫、殺人、貪戀別人的財物等,要求人們逆來順受、忍受世間的一切痛苦。基督救的宗教倫理和教化作用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1)根據材料,概括古代中歐社會教化的異同點。(2)綜上探究,古代世界文明發展有怎樣的基本特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7課 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原卷版).docx 第7課 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