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課標要求〗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概述新文化運動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課標解讀〗1.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政治方面 袁世凱復辟帝制 1912年3月,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1913年11月,解散國民黨;1914年5月公布《中華民國約法》;1914年底頒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1915年5月與日本簽訂“中日民四條約”;1915年10月,召開“國民代表大會”;1915年12月稱帝。護國戰爭 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云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1916年3月,袁世凱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元。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袁世凱死后,形成直系、皖系、奉系等,先后爆發直皖、直奉混戰,北京政權實際由不同軍閥所控制。1917年5月爆發“府院之爭”;此后出現張勛復辟、護法運動等;1917年8月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方面 民國初年經濟新氣象 中華民國的成立、南京臨時政府鼓勵民間興辦實業、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列強忙于歐戰、群眾性反帝愛國斗爭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社會生活方面 社會生活的新氣象 共和政體的建立、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的除舊布新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應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大權獨攬的袁世凱走上復辟帝制之路,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2)北洋時期,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相繼爆發。軍閥混戰和割據,政治上分崩離析,是這個時期最大特點;’(3)中華民國建立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條件,日常生活中也出現種種新氣象;(4)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反對封建禮教,提倡文學革命,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2.概述新文化運動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內容:提倡民主和科學;提倡文學革命意義:開啟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反對封建主義舊文化斗爭的序幕;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新文化運動沖擊了舊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沖決了禁錮人們思想的閘門,各種新思想不可遏制的涌流、傳播。〖課堂精練〗一、選擇題 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5分,計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1.下面為1912—1918年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簡稱“南洋公司”)產品銷售示意圖。這一時期,南洋公司等民族工業發展的外部原因是( )A.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統治 B.南京臨時政府鼓勵興辦實業C.提倡國貨運動 D.西方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2.下表是北洋政府財政支出預算中軍費增長的情況。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與這段時期軍費不斷增長相關的主要背景是( )年份 歲出總數/百萬元 軍費支出數/百萬元 軍費占歲出總數的比重 軍費增長指數 (1916年=100)1916年 471.5 159.4 33.8% 1001919年 495.8 217.2 43.8% 1361925年 634.4 297.7 46.9% 187A.農民起義不斷 B.參與國際戰爭 C.國內匪患嚴重 D.軍閥長期混戰3.民國實業家劉鴻生曾說:“我在推銷煤炭的工作中,接觸到了生活的另一面。我押著煤船逆江而上,有一次幾乎被成千以打柴為生的山民包圍起來打死,因為廉價的煤奪去他們的生計。”材料實際上揭示了A.民國建立推動民族企業發展 B.振興實業損害了山民生計C.群眾反帝愛國斗爭此起彼伏 D.民族工業發展的艱難不易4.魯迅說:“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于是失望、頹唐得很了。”這實質上反映了當時A.思想文化革新的緊迫性 B.晚清政治狀況腐朽黑暗C.社會主義成為必然選擇D.君主專制阻礙民主進程5.右圖為1911年出版的《婦女時報》第2號刊載的一幅題詞為“劉君吉生與陳女史定貞本年四月二十三日新式結婚時之攝影”的結婚照。據此可知,當時A.新式婚俗在中國已經出現 B.拍結婚照是社會普遍現象C.城鄉婚俗有很大的差異 D.自由婚姻是年輕人的共識6.下圖所示是20世紀初流行的“文明新裝”,身穿立領、收腰、窄袖上衣,下著百褶裙、黑色長筒襪,腳穿黑皮鞋,最初是女學生率先穿著,后逐漸成為當時社會女性普遍穿著的樣式。這反映了當時中國( )A.傳統服飾已蕩然無存 B.女性引領時代的進步C.社會變革改變女性觀念 D.西方商品充斥中國市場7.民國初期 ,有人指出"近來上海女界旗袍盛行 , 閨秀勾欄 ,各竟其艷 。 夫人之裝飾原無一定 , 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黨(由滿族貴族組成) 之臭味 ……故我以為袍可著 ,惟不可以以旗名。 無以 ,其改稱為暖袍乎!"這種看法A.有狹隘的民族主義色彩 B.倡導西方文明 C.反對近代社會生活變革 D.主張新式生活8.歷史記錄電視劇《覺醒年代》里毛澤東問陳獨秀、李大釗:“先生認為中國落后的原因是落后的傳統文化嗎?”陳獨秀:“當然不是”。毛澤東又問“那先生為什么要大力批判傳統文化?”陳獨秀說:“因為有的人把傳統文化當做治國救國的指導思想”。他們的談論反映出新文化運動( )A.有利于反思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 B.為科學理論的到來開辟新天地C.培養具有民主與科學思想的新青年 D.探尋救國救民的民主革命道路9.陳獨秀在《吾人最后之覺悟》(1916年2月15日)中寫道:“三年以來,吾人于共和政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后之覺悟。”此,陳獨秀主張A.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專制統治 B. 以西方文化改造國民心靈C. 以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發展 D. 以漸近改革實現國家富強10.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國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離家出走的行為被稱贊為體現了“女性的自覺”。后來魯迅發表《娜拉走后怎樣》,則作如下比喻:“因為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別的什么東西之類……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以下解釋正確的是 ( )A.“小鳥”代表尚未覺醒的女性 B.“籠子”是指落后的經濟形態C.“無路”源于君主專制的壓迫 D.“鷹”等是指社會上的舊勢力二、非選擇題(10分)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華民國政制形式與內容的分割迫使新文化運動中的知識分子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層中去尋找國家富強的出路,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不論是新文化派,還是文化保守主義,都對“民主”持有肯定態度,同時,他們對民主的理解和追求方向又不完全相同,可分為激進民主主義、自由派民主主義、無政府主義等五類。新文化運動時期,從西方文明尋找到的科學旗幟已超越了自然科學領域,逐漸滲透到社會科學、宇宙人生領域。科學主義作為一種時代思潮取得了輿論上的勝勢。——摘編自穆允軍《文化比較視域下 “五四”新文化運動再思考》根據材料一,概括新文化運動時期民主與科學的發展特點。參考答案一、選擇題 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5分,計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1 2 3 4 5 6 7 8 9 10D D D A A C A B B D非選擇題(10分)11.特點:民主深入到思想文化的深層并與國家富強相結合;各派知識分子對西方民主思想均持肯定態度;出現眾多政治思想類型;自然科學的內涵跨領域滲透。(10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