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兩次世界大戰,理解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學習目標】1.唯物史觀:運用唯物史觀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原因。2.時空觀念: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3.史料史證:通過文獻資料記載,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及日德蘭海戰的概況。4.歷史解釋:運用文獻資料,識記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內容,分析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5.家國情懷: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秩序的影響,認識全人類反對戰爭、追求和平的愿望。【學習重點:】一次世界大戰背景、影響;【學習難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引起的國際秩序的重要變化【教法教具:】PPT,教師講授,史料展示,小組合作【時空坐標:】【課堂導入:】【教學過程:】帝國主義與大戰的醞酸1.背景(1)瓜分世界的狂潮①原因:隨著 和 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他們競相奉行殖民擴張、建立龐大帝國的帝國主義政策。②表現:它們掀起 。亞洲諸國很快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盡。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2)列強矛盾激化:①根源:帝國主義各國 不平衡,導致它們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②表現:英德矛盾:歐洲乃至世界的霸主地位(殖民地和世界霸權);法德矛盾:普法戰爭結仇以及引起的領土爭端,對北非殖民地的掠奪;俄德矛盾:不斷地貿易摩擦;俄奧矛盾:對 的爭奪,巴爾干半島成為歐洲的“火藥桶”。(3)兩大軍事集團形成: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②表現:20世紀初, 組成“同盟國”, 組成“協約國”③影響:它們競相擴軍備戰,制定戰爭計劃,制造政治危機和局部軍事沖突,國際局勢日益緊張。2.戰爭的爆發(1)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 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兩大集團利用這一事件,推波助瀾,導致國際局勢迅速惡化。(2)全面爆發: ,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此后,德、俄、法、英相繼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3)性質:這場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 。3.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必然性:①根本原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強對世界市場和世界霸權爭奪的矛盾。②主要原因: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并積極擴軍備戰。③意識形態: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使兩大軍事集團相互仇視。④導火線:巴爾干半島問題復雜,薩拉熱窩事件引發兩大軍事集團成員國相繼宣戰。可能性:⑤客觀條件:20世紀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個整體,各國聯系日益加強,形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面。⑥可能條件:科技進步成果和巨大生產力被運用于軍事領域,使戰爭能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從而形成世界性大戰。⑦現實條件:完成工業革命的主要列強,爭奪殖民地的斗爭或戰爭會影響到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進而影響整個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1 三條戰線西線:英法軍隊-----德軍東線:德奧聯軍------俄軍南線:奧軍-------俄軍、塞爾維亞軍隊2 戰爭進程(1)第一階段:1914年德國進攻法國,在 中德國失敗,“速決戰”計劃破產;日本對德國宣戰,占領了德國在中國山東半島的租借地。(2)第二階段:1915-1916年1915年 ①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企圖滅亡中國。②意大利在英法的拉攏下,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③德奧軍隊未能擺脫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1916年 ①西線相繼發生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雙方傷亡慘重。②英德在日德蘭海域進行海戰,德國未能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3)第三階段:1917-1918年①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②1918年,俄國退出戰爭,11月11日,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1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帶來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全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殖民體系:削弱了 ,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國際格局: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始改變以 的國際格局。愛好和平: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2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體系建立:①主要會議: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別召開 與 。②締結條約: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③性質:帝國主義的新秩序。(2)主要內容:①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②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③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 。④中國收回 ,但日本保留諸多 。⑤列強同意將“ ”“ ”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3)國際聯盟的成立:①性質:第一個由 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②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③評價:A.國聯形成決議的“ ”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B.英法則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C.國聯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美國沒有加入,使國聯喪失了堅定的支持力量;D.開創了 的形式,順應了世界整體發展的趨勢,為后來的國際組織提供了經驗教訓。【課外補充】如何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實質:帝國主義國家按照現有的實力重新瓜分世界。(2)進步性:①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緩和了它們之間的矛盾,使世界從此走向相對穩定。②改變了歐亞政治格局,促使相對穩定的國際關系出現,有利于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3)局限性:它是建立在宰割戰敗國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礎之上的,具有反動性和非正義性。(4)不穩定的主要原因:①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 ②沒有解決矛盾,反而潛藏矛盾【課堂小結】(板書設計):【作業布置】:【勵志策略】:【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