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現代中國的法治、稅收與社會保障 學案-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統編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現代中國的法治、稅收與社會保障 學案-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統編版

資源簡介

現代中國的法治、稅收與社會保障
目錄
考情分析
復習目標
網絡構建
梳理預測
考點一 現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
【夯基·知識梳理】
知識點1 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選必一)
知識點2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選必一)
【提升·考向預測】
考向1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考點二 現代中國的稅收與社會保障
【夯基·知識梳理】
知識點1 現代中國的稅收演變(選必一)
知識點2 現代中國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選必一)
【提升·考向預測】
考向1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真題感悟
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考情分析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2022天津卷選擇題,3分 這部分內容是新增考點,和政治時事貼合緊密,復習時重點關注。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2022海南卷非選擇題,15分 往年也有涉及,但多數集中在古代社會保障和基層治理方面,現代內容涉及少,但是也屬于復習重點。
理解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內容,了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影響。
熟悉現代中國的稅收演變主要內容,探討現代中國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考點一 現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
知識點1: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選必一)
1.開始:1949年政治協商會議
《共同綱領》、《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
2.初創:20世紀50年代
(1)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2)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的法律。
①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國國務院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
②內容: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
③意義: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
3.發展
(1)改革開放后,強調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1982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刑事訴訟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4.新發展:20世紀90年代
(1)背景:中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成就:
①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
②1999年,將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寫入憲法,2004年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
③2010年,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法制基礎。
5.新時代:中共十八大以來
(1)2018年,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載入憲法。
(2)2020年,通過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
①中共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全面依法治國,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權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②我國切實貫徹落實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國方針,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依法治國進入一個新階段。
知識點2: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選必一)
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1)背景:百廢待興、物質匱乏;人民當家作主;中國人民發揚英勇奮斗的革命傳統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2)榜樣:全國勞動模范孟泰、時傳祥,“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科學家李四光、華羅庚等是杰出代表。
(3)內容:
①道德風尚:英勇(艱苦)奮斗,健康向上。
②政治氛圍: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
③行動準則:關心集體、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④新型人際關系: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2.改革開放以后
(1)20世紀80年代:中共中央頒布有關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號召并鼓勵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即“五講四美三熱愛”,是20世紀80年代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最響亮的口號。
(2)20世紀90年代:我國又開展以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為主要內容的創建活動,對促進社會風氣好轉起了積極作用;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
(3)公民道德建設:2001年,中共中央在總結以往思想道德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從以德治國的高度進一步規劃思想道德建設。
(4)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①提出: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
②發展:中共十七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中共十八大進一步提煉、概括,形成簡明扼要、便于傳播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③2012年,中共十八大,概括并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A.內容: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B.評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就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考向1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2005年,中華全國總工會修訂了全國勞動模范的評選標準,進一步承認了管理、服務、科技等勞動形式的價值創造功能,私營業主、進城務工人員以及體育、娛樂明星等首次納入評選范圍。這一評選標準反映出( )
A.改革開放豐富勞動內涵 B.第三產業的發展主導勞模標準修訂
C.人們職業觀念發生變化 D.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得到解決
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們不能數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發展模式,也絕不會接受任何外國頤指氣使的說教?!逼渲髦际牵? )
A.繼承傳統,抵制西方文化 B.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C.立足現實,堅持文化自信 D.強調堅持獨立自主外交方針
3.20世紀80年代,“五講四美三熱愛”“創建文明城市”及軍民共建文明村鎮、文明街道等活動在全國開展起來;媒體報道了模范共產黨員蔣筑英、羅健夫、活雷鋒朱伯儒和身殘志堅的張海迪等人的事跡。這些做法旨在( )
A.重塑社會核心價值觀 B.加快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C.推進依法治國的方略 D.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考點二 現代中國的稅收與社會保障
知識點1 現代中國的稅收演變(選必一)
1.新中國的關稅制度建設(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真正收回關稅主權)
(1)改革開放前
①制度創立:政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
②重要地位:這個稅則及其實施條例是新中國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統一了全國關稅制度。
(2)改革開放后
A.法制化建設
①原因:新時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需要。
②表現:國務院于198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
B.進一步完善
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國務院據此重新修訂發布了關稅條例,進一步完善了關稅的基本制度,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2.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形成和演變
(1)民國時期
①個人所得稅是以納稅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征收對象的一種稅。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起步于民國時期。
②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稅條例,其中包括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內容,但并沒有實施。
③1936年,國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隨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
(2)新中國成立以后
①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征收個人所得稅。
②198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經數次修訂完善,愈加符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對調節個人收入和實現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知識點2 現代中國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選必一)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1)建立:1951年2月,政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是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社保法規。
(2)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日趨成熟,在滿足人民的醫療、教育、就業、養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保障水平穩步提高。
(3)意義:日益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了人們的后顧之憂,促進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
考向1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1.1949年6月,北平市失業無業人口較多,失業問題成為當時的社會問題之一。1950年 2月,北京市發布了《北京市救濟失業員工決定試行細則》。1952 年8月,北京市勞動就業委員會正式成立,專門負責組織對失業無業的登記和介紹就業的工作。到1956年,失業無業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這說明( )
A.基層民主制度不斷發展 B.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C.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問題 D.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形成
2.自2005年起,常州市武進區城鎮企業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已連續14年上調,其中2005~2015年每年按照上一年平均水平10%的比例增長。企業退休人員的月平均養老金水平由2005年的872元增長至2018年的1865元。這反映出當地( )
A.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民眾 B.社會保障體系完備
C.社會保障范圍不斷擴大 D.政府財政困難加重
3.2022年底,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34570萬人,參保覆蓋面穩定在95%以上,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這說明( )
A.愛國衛生運動不斷深入 B.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保障法規的頒布
C.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 D.基本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
1.(2022·天津·統考高考真題)20世紀80年代,一批時代楷模的事跡廣為人知。蔣筑英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測試裝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鋪路石”;軍人朱伯儒奉獻自我、溫暖別人,被譽為“80年代新雷鋒”。對這些人物事跡的宣傳反映了這一時期我國( )
A.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B.立足法治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C.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為核心價值標準
2.(2023·浙江·統考高考真題)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張
孔子 “為政以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老子 “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
韓非 “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審于法禁”
——引自《論語》《老子》韓非子》
材料二 “貞觀之治”成績的取得,是以人為本、以德治國這一政治路線的成功。以往談及貞觀之治,只是一味強調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覺,常常忽略中國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從貞觀七年開始擔任門下省的長官,直至貞觀十七年去世,都是門下省的負責人。唐太宗與魏徵的關系,與三省制關系密切,而三省制的運行機制,更值得重視。唐朝也被稱為“律令國家”,因為它把中國自漢魏以來的傳統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總結和提煉,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的立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摘編自榮新江等《唐: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
材料三 回顧人類文明史,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志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征和標志。民法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它規范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而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規范已經滯后,難以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編纂民法典,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
——摘編自王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
(1)根據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韓非的政治主張。結合所學,指出秦漢時期治國主導思想的演變。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三省制運行機制的角度說明“唐太宗與魏徵的關系”,并概括《唐律疏議》在中外法制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新中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運用唯物史觀,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的必要性。
3.(2022·海南·統考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國共產黨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設。1948年,東北行政區委員會頒布的《東北公營企業暫行勞動保險條例》是我國在較大區域內實施的社會保障制度,為解放后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積累經驗并奠定了基礎。1951年,政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一位得知此消息的職工說:“社會主義好,生、老、病、死有勞保?!钡?952年11月底,全國實行《勞保條例》的企業達2860家,職工320萬人。1953年,政務院又發布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若干修改的決定》。1956年,全國實行《勞保條例》的職工達到1600萬,比1953年增加了近4倍,簽訂了集體合同的職工有700萬人,比1953年增加了10倍,合計共有2300多萬職工享受了《勞保條例》規定的不同保險待遇。至此,享受勞動保險的職工占國營、公私合營、私營企業職工總數的94%。1956年,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對于缺乏勞動力或者完全喪失勞動力,生活沒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殘疾的社員,在生產上和生活上給予適當的安排和照顧,保證他們的吃、穿和柴火的供應,保證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們的生養死葬都有依靠。”
——摘編自《中國經濟發展史(1949—2010)》
(1)根據材料,概括過渡時期我國社會保障建設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這一時期我國社會保障建設取得歷史成就的背景?,F代中國的法治、稅收與社會保障
目錄
考情分析
復習目標
網絡構建
梳理預測
考點一 現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
【夯基·知識梳理】
知識點1 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選必一)
知識點2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選必一)
【提升·考向預測】
考向1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考點二 現代中國的稅收與社會保障
【夯基·知識梳理】
知識點1 現代中國的稅收演變(選必一)
知識點2 現代中國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選必一)
【提升·考向預測】
考向1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真題感悟
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考情分析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2022天津卷選擇題,3分 這部分內容是新增考點,和政治時事貼合緊密,復習時重點關注。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2022海南卷非選擇題,15分 往年也有涉及,但多數集中在古代社會保障和基層治理方面,現代內容涉及少,但是也屬于復習重點。
理解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內容,了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影響。
熟悉現代中國的稅收演變主要內容,探討現代中國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考點一 現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
知識點1: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選必一)
1.開始:1949年政治協商會議
《共同綱領》、《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
2.初創:20世紀50年代
(1)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2)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制定的法律。
①名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國國務院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
②內容: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
③意義: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
3.發展
(1)改革開放后,強調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1982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刑事訴訟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4.新發展:20世紀90年代
(1)背景:中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成就:
①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
②1999年,將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寫入憲法,2004年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
③2010年,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法制基礎。
5.新時代:中共十八大以來
(1)2018年,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載入憲法。
(2)2020年,通過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
①中共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全面依法治國,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權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②我國切實貫徹落實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國方針,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依法治國進入一個新階段。
知識點2: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選必一)
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1)背景:百廢待興、物質匱乏;人民當家作主;中國人民發揚英勇奮斗的革命傳統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2)榜樣:全國勞動模范孟泰、時傳祥,“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科學家李四光、華羅庚等是杰出代表。
(3)內容:
①道德風尚:英勇(艱苦)奮斗,健康向上。
②政治氛圍: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
③行動準則:關心集體、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④新型人際關系: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2.改革開放以后
(1)20世紀80年代:中共中央頒布有關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號召并鼓勵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即“五講四美三熱愛”,是20世紀80年代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最響亮的口號。
(2)20世紀90年代:我國又開展以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為主要內容的創建活動,對促進社會風氣好轉起了積極作用;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
(3)公民道德建設:2001年,中共中央在總結以往思想道德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從以德治國的高度進一步規劃思想道德建設。
(4)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①提出: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
②發展:中共十七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中共十八大進一步提煉、概括,形成簡明扼要、便于傳播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③2012年,中共十八大,概括并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A.內容: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個人層面: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B.評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就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考向1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2005年,中華全國總工會修訂了全國勞動模范的評選標準,進一步承認了管理、服務、科技等勞動形式的價值創造功能,私營業主、進城務工人員以及體育、娛樂明星等首次納入評選范圍。這一評選標準反映出( )
A.改革開放豐富勞動內涵 B.第三產業的發展主導勞模標準修訂
C.人們職業觀念發生變化 D.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得到解決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05年(中國)。根據材料“全國勞動模范的評選標準”、“私營業主、進城務工人員以及體育、娛樂明星等首次納入評選范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勞動模范的評選標準中加入了私營業主、進城務工人員以及體育、娛樂明星等職業,反映出改革開放后,勞動內涵在不斷豐富發展,A項正確;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私營業主并不一定經營第三產業,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人們職業觀念的變化,排除C項;全國勞動模范的評選標準無法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
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們不能數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發展模式,也絕不會接受任何外國頤指氣使的說教?!逼渲髦际牵? )
A.繼承傳統,抵制西方文化 B.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C.立足現實,堅持文化自信 D.強調堅持獨立自主外交方針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可知是目的題。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準確的時空是:當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習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繼承傳統文化,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照搬,也不接受別國的說教,可以看出,總書記強調的是立足現實,堅持文化自信,C項正確;抵制西方文化與材料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討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排除B項;材料涉及到的是我們對待文化的態度,沒有提及外交,排除D項。故選C項。
3.20世紀80年代,“五講四美三熱愛”“創建文明城市”及軍民共建文明村鎮、文明街道等活動在全國開展起來;媒體報道了模范共產黨員蔣筑英、羅健夫、活雷鋒朱伯儒和身殘志堅的張海迪等人的事跡。這些做法旨在( )
A.重塑社會核心價值觀 B.加快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C.推進依法治國的方略 D.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根據材料“20世紀80年代,‘五講四美三熱愛’‘創建文明城市’及軍民共建文明村鎮、文明街道等活動在全國開展起來”可知,“五講四美三熱愛”“創建文明城市”及軍民共建文明村鎮、文明街道等活動在全國的開展,有助于黨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D項正確;材料與核心價值觀的倡導有關,但使用“重塑”一詞不符合80年代社會實際情況,排除A項;20世紀80年代并未明確提出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排除B項;依法治國方略正式提出于1997年黨的十五大,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考點二 現代中國的稅收與社會保障
知識點1 現代中國的稅收演變(選必一)
1.新中國的關稅制度建設(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真正收回關稅主權)
(1)改革開放前
①制度創立:政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
②重要地位:這個稅則及其實施條例是新中國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統一了全國關稅制度。
(2)改革開放后
A.法制化建設
①原因:新時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需要。
②表現:國務院于198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
B.進一步完善
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國務院據此重新修訂發布了關稅條例,進一步完善了關稅的基本制度,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2.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形成和演變
(1)民國時期
①個人所得稅是以納稅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征收對象的一種稅。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起步于民國時期。
②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稅條例,其中包括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內容,但并沒有實施。
③1936年,國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隨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
(2)新中國成立以后
①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征收個人所得稅。
②198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經數次修訂完善,愈加符合中國社會發展實際,對調節個人收入和實現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知識點2 現代中國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選必一)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1)建立:1951年2月,政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是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社保法規。
(2)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日趨成熟,在滿足人民的醫療、教育、就業、養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保障水平穩步提高。
(3)意義:日益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了人們的后顧之憂,促進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
考向1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1.1949年6月,北平市失業無業人口較多,失業問題成為當時的社會問題之一。1950年 2月,北京市發布了《北京市救濟失業員工決定試行細則》。1952 年8月,北京市勞動就業委員會正式成立,專門負責組織對失業無業的登記和介紹就業的工作。到1956年,失業無業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這說明( )
A.基層民主制度不斷發展 B.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C.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問題 D.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前夕,北平市失業問題相當嚴重;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問題,通過發布《北京市救濟失業員工決定試行細則》和成立北京市勞動就業委員會等措施,到1956年,北京市失業無業問題基本得到解決,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北京市失業問題的解決,未涉及基層民主制度的發展問題,排除A項;社會主義改造指的是將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公有制,這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北京市的就業問題,無法體現社會保障體系的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
2.自2005年起,常州市武進區城鎮企業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已連續14年上調,其中2005~2015年每年按照上一年平均水平10%的比例增長。企業退休人員的月平均養老金水平由2005年的872元增長至2018年的1865元。這反映出當地( )
A.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民眾 B.社會保障體系完備
C.社會保障范圍不斷擴大 D.政府財政困難加重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1世紀(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保障水平也不斷提高,其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廣大退休人員,A項正確;保障體系完備和保障范圍的擴大在材料中缺乏相關信息,排除BC項;根據材料無法得知政府的財政狀況,排除D項。故選A項。
3.2022年底,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34570萬人,參保覆蓋面穩定在95%以上,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這說明( )
A.愛國衛生運動不斷深入 B.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保障法規的頒布
C.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 D.基本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22年(中國)。根據材料“2022年底,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34570萬人,參保覆蓋面穩定在95%以上,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可知,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和完善,到2022年底,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參保率創新高,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社會保障體系,沒有體現衛生運動信息,排除A項;1951年,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保障法規的頒布,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社會保障體系,而非基本醫療衛生體系,排除D項。故選C項。
1.(2022·天津·統考高考真題)20世紀80年代,一批時代楷模的事跡廣為人知。蔣筑英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測試裝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鋪路石”;軍人朱伯儒奉獻自我、溫暖別人,被譽為“80年代新雷鋒”。對這些人物事跡的宣傳反映了這一時期我國( )
A.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B.立足法治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C.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為核心價值標準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蔣筑英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測試裝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鋪路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以來,加大了對時代楷模事跡的宣傳,反映了這一時期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法治建設,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向善成為核心價值標準,排除D項。故選A項。
2.(2023·浙江·統考高考真題)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張
孔子 “為政以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老子 “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
韓非 “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審于法禁”
——引自《論語》《老子》韓非子》
材料二 “貞觀之治”成績的取得,是以人為本、以德治國這一政治路線的成功。以往談及貞觀之治,只是一味強調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覺,常常忽略中國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從貞觀七年開始擔任門下省的長官,直至貞觀十七年去世,都是門下省的負責人。唐太宗與魏徵的關系,與三省制關系密切,而三省制的運行機制,更值得重視。唐朝也被稱為“律令國家”,因為它把中國自漢魏以來的傳統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總結和提煉,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的立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摘編自榮新江等《唐: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
材料三 回顧人類文明史,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志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征和標志。民法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它規范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而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規范已經滯后,難以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編纂民法典,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
——摘編自王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
(1)根據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韓非的政治主張。結合所學,指出秦漢時期治國主導思想的演變。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三省制運行機制的角度說明“唐太宗與魏徵的關系”,并概括《唐律疏議》在中外法制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新中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運用唯物史觀,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的必要性。
【答案】(1)主張:孔子主張德治;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韓非:法治。演變:秦朝:法家思想。漢初:黃老無為思想。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
(2)關系:唐太宗授命中書省草擬詔令;魏徵作為門下省長官進行審核并駁回不妥的詔令。原因: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禮法結合的典范;唐以后歷代王朝大多以此作為藍本創制法律;古代亞洲一些 國家的立法以此為鑒。
(3)地位:基礎性。必要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矛盾已經轉化;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經滯后;依法治國的需要;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
【解析】(1)主張:根據材料“‘為政以德’”可知,孔子主張德治;根據材料“‘無為而民自化’”可知,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根據材料“‘故以法治國’”可知,韓非主張法治。演變:結合所學從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國、漢初以黃老無為思想為指導到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后確立儒家思想為主流地位。
(2)關系:根據材料二“魏徵從貞觀七年開始擔任門下省的長官”及所學可知,魏徵作為門下省長官進行審核并駁回不妥的詔令;結合所學可知,中書省草擬詔令;原因:根據材料二“中國自漢魏以來的傳統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總結和提煉,形成了律令制度”可知,《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根據材料二“《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的立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笨芍?,古代亞洲一些 國家的立法以此為鑒;結合所學從《唐律疏議》是禮法結合的典范、唐以后歷代王朝大多以此作為藍本創制法律來說明。
(3)地位:根據材料三“民法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是基礎性地位。必要性:根據材料三“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可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矛盾已經轉化;根據材料三“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規范已經滯后,難以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可知,現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經滯后;根據材料三“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可知,依法治國的需要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根據材料三“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可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
3.(2022·海南·統考高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國共產黨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設。1948年,東北行政區委員會頒布的《東北公營企業暫行勞動保險條例》是我國在較大區域內實施的社會保障制度,為解放后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積累經驗并奠定了基礎。1951年,政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一位得知此消息的職工說:“社會主義好,生、老、病、死有勞保?!钡?952年11月底,全國實行《勞保條例》的企業達2860家,職工320萬人。1953年,政務院又發布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若干修改的決定》。1956年,全國實行《勞保條例》的職工達到1600萬,比1953年增加了近4倍,簽訂了集體合同的職工有700萬人,比1953年增加了10倍,合計共有2300多萬職工享受了《勞保條例》規定的不同保險待遇。至此,享受勞動保險的職工占國營、公私合營、私營企業職工總數的94%。1956年,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對于缺乏勞動力或者完全喪失勞動力,生活沒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殘疾的社員,在生產上和生活上給予適當的安排和照顧,保證他們的吃、穿和柴火的供應,保證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們的生養死葬都有依靠?!?br/>——摘編自《中國經濟發展史(1949—2010)》
(1)根據材料,概括過渡時期我國社會保障建設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這一時期我國社會保障建設取得歷史成就的背景。
【答案】(1)特點:中國共產黨領導;注重法治化、制度化;先試點后推廣,穩步實施;體現社會主義原則;普及率高、涵蓋面廣,涉及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注重對低收入階層和弱勢群體的保障。
(2)背景:解放戰爭的勝利;新民主主義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恢復的基本完成;“一五”計劃的開展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社會主義制度的逐步確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等。
【解析】(1)特點:根據“中國共產黨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設?!钡贸鲋袊伯a黨領導;根據“頒布的《東北公營企業暫行勞動保險條例》”“《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若干修改的決定》”得出注重法治化、制度化;根據材料的發展歷程可得出先試點后推廣,穩步實施;結合所學可得出體現社會主義原則;根據“至此,享受勞動保險的職工占國營、公私合營、私營企業職工總數的94%?!钡贸銎占奥矢?、涵蓋面廣,涉及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根據“農業生產合作社對于缺乏勞動力或者完全喪失勞動力,生活沒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殘疾的社員,在生產上和生活上給予適當的安排和照顧,保證他們的吃、穿和柴火的供應,保證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們的生養死葬都有依靠?!钡贸鲎⒅貙Φ褪杖腚A層和弱勢群體的保障。
(2)背景:根據“1948年”這一時間可得出解放戰爭的勝利;根據“1951年”的時間和所學可得出新民主主義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恢復的基本完成;結合材料和所學,可從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人大制度的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概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瓮安县| 磐石市| 吉安县| 城市| 广宁县| 荃湾区| 广丰县| 南召县| 平度市| 岱山县| 通州市| 宜兰市| 东源县| 周宁县| 城固县| 嵊泗县| 宜州市| 奇台县| 长宁区| 册亨县| 朝阳区| 东乌珠穆沁旗| 东海县| 肥城市| 巴青县| 伽师县| 南开区| 曲周县| 永仁县| 眉山市| 贵州省| 高唐县| 元氏县| 垫江县| 新余市| 长寿区| 韩城市| 阿瓦提县| 翁牛特旗| 永吉县| 安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