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學案(含解析) - 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學案(含解析) - 2024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中外歷史綱要下冊

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1.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
2.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及人類社會生活產生的深遠影響。
一、工業革命的背景
1.概念:工業革命是由一系列技術變革引起的從手工勞動轉向機器生產的重大飛躍。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
2.工業革命興起的條件:
(1)政治條件:英國“光榮革命”后,國內政局穩定,政府積極鼓勵經濟發展。
(2)經濟條件:
①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裕的農產品、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
②英國通過殖民擴張,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獲得了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
③英國的手工工場發展水平較高,勞動分工細致,生產工具日趨專門化,工人的生產技術日益純熟,為技術改革和機器發明提供了條件。
④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很多科學家關心社會對技術的需求,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生產技術進步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
3.工業革命興起的必然性:隨著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手工生產的產品已不能滿足需要,提高生產力成為當務之急。
二、工業革命的進程
1.第一次工業革命
棉紡織業 的機械化 原因 (1)英國公眾對棉紡織品的喜愛,促使棉紡織品價格上漲,棉紡織業獲利豐厚。(2)市場的需求刺激了棉紡織業的發展,催生了新的技術發明。
成就 從 18世紀30年代提高織布速度的“飛梭”開始,通過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騾機、水力織布機等一系列發明創造,棉紡織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
近代工廠的 開端 原因 為了提高效益、加強管理,人們開始將機器、工人集中起來進行生產,工廠出現了。
表現 1771年,阿克萊特在曼徹斯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逐漸取代了手工工場。
蒸汽機 改進 1782年,瓦特試制出旋轉運動的“復動式蒸汽機”;1785年,經過進一步改進的瓦特蒸汽機開始在棉紡織工廠使用。
意義 (1)能產生巨大的動力,解決了生產動力受自然條件限制的問題。(2)是英國工業革命中偉大的技術發明,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也是生產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
交通工具的革命 動力技術的革新,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19世紀初,汽船、火車先后問世,從此,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機器制造業 的機械化 隨著生產機械化的推進,機器工業迅速成長。19世紀中期,英國的機器制造業也實現了機械化。
工業革命的擴展 (1)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步深入內陸,形成持續不斷的輻射效應。 (2)各國政府通過稅收、立法、直接投資等方式推動工業發展。
2.第二次工業革命
條件 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為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成就 電力技術 電力成為補充、取代蒸汽的新動力,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內燃機 內燃機的創制和應用,帶來更便捷的動力,汽車、飛機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應運而生,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具有深遠影響的成就。
化學工業 人們用化學方法加工原料,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
舊產業 部門 通過新技術改造的舊產業部門,如煉鋼、紡織、采煤、機器制造和鐵路運輸等,也煥發出新的活力。
特點 (1)由于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以及近代科學理論的指導,第二次工業革命比第一次工業革命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2)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范圍廣、規模大、進展更迅速,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等都有重要的發明創造,其中美國與德國最為突出;(3)各國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不同,工業革命的進程也各具特色。
三、工業革命的影響
影響方面 具體內容
生產力 (1)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給實現了工業化的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2)在工業化的帶動下,商業和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農業變革也在歐美地區全面展開。
生產 方式 (1)工業革命使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建立了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隨著工廠制度的發展,科學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視; (2)隨著技術的日益復雜、投資的不斷擴大、競爭的日趨激烈,生產進一步集中,出現了壟斷組織;資本家通過建立壟斷組織獲取了高額利潤,同時也阻礙了競爭,導致某些停滯和腐敗。
社會 結構 (1)工業革命造成社會階級結構的重大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2)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工業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他們通過改革,進一步鞏固了統治地位;(3)工人階級迅速崛起,為爭取自己的權利展開斗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中間階層的力量也開始發展。
社會 生活 (1)以工廠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現代工業提供了價廉物美的商品,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3)休閑娛樂和群眾性體育運動逐漸興起,報刊書籍發行量大增,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4)女性獲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5)從總的趨勢來看,人口增加明顯。
社會 問題 (1)工業革命導致了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2)在工人運動的推動下,歐美各國開始通過社會立法來解決工業革命導致的問題。
世界 市場 (1)工業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工業革命提供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繼續向世界各地大肆擴張; (3)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
兩次工業革命的對比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許多技術發明都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 自然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重點是發展輕工業,主要任務是在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部門中,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確立 以重工業為重點,其主要任務是改造、擴大和創新重工業的各個部門,如鋼鐵工業、化學工業等
出現了工廠,其中中小企業占多數,生產組織規模小 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組織出現
“蒸汽時代”和“紡織時代” “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
首先發生在英國,以英國為中心緩慢向周邊地區擴展 幾乎同時在歐美諸國展開,范圍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或技術革命,是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階段到大機器生產階段的一個飛躍,它既是生產領域的一場大變革(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也是社會關系方面的一場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
圈地運動: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占的土地圈占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或大農場。大批農民被迫離開土地,成為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雇傭勞動者。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中指責這是“羊吃人”。
3.壟斷組織:隨著股份公司的發展,資本和生產日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里,企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這些大企業為了避免競爭帶來的損失和破壞,互相妥協,通過聯合,最大限度的保證彼此的既得利益,并防止新的競爭對手的出現。他們定立各種協議,規定價格、劃分市場,分配產量,形成了壟斷和壟斷組織。壟斷組織一般是指資本主義企業之間為獨占生產和市場以攫取高額利潤而聯合組成的壟斷性經濟同盟。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英國在衰退嗎?
有學者認為,1870—1910年代的英國日漸走向衰退,英國真的在衰退嗎?要研究這一問題,我們應該如何使用下面幾則史料,它又會告訴我們什么?
材料一 有關英國工業生產的一組數據
甲:1873—1913年英國工業生產情況統計表
1873年 1883年 1893年 1903年 1913年
工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 40 40 41 43 —
生鐵產量(千噸) 6671 8666 7089 9078 10425
粗鋼產量(千噸) 582 2040 2997 5115 7787
煤炭產量(百萬噸) 130 166 167 234 292
乙:1913年英、美、德電器產品 丙:1870—1913 年英、美、法、德在
占世界總額的比例 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比例

——據【英】B.R.米切爾《世界歷史統計》等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這類史料對我們研究的問題是必需的嗎?說明你的理由。(3分)
(2)材料一中的三則史料對英國經濟狀況的反映相互矛盾嗎?請加以說明。(5分)
(3)把材料二作為研究問題的證據,使用時需要注意什么?(3分)
(4)材料三可以從怎樣的視角拓展我們對問題的認識?(3分)
(5)考量歷史上一個國家的興衰,應堅持什么原則?說說你的看法。(3分)
1.(2023·湖北·統考高考真題)19世紀后期,從希臘神廟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風格,法國都有人模仿。“思想純正”的建筑師們長期拒絕利用鋼鐵和鋼筋混凝土等新工業材料,認為以埃菲爾為代表的這些人“不能妄稱可以創造美”,尤其對1889年萬國博覽會之際出現的那座鐵塔感到憤慨。這說明( )
A.技術進步改變民眾生活 B.工業文明孕育藝術創新
C.啟蒙運動影響設計理念 D.建筑風格固守歷史傳統
2.(2023·海南·統考高考真題)17世紀,歐洲貴族男性穿著華美、妝容精致,且以戴假發和編發辮為時尚。從19世紀中葉開始,工業資產階級引領服裝潮流,男裝簡潔而實用。這一變化主要體現了( )
A.科技進步提高生活水平 B.思想解放推動政治變革
C.工業革命促進經濟發展 D.社會變遷影響流行風尚
3.(2022·重慶·統考高考真題)1895年,馬克斯·韋伯在談及帝國東部地主中占據領導地位的普魯士容克階層時說“他們自己負擔勞動,如今陷入經濟上的殊死搏斗,沒有任何國家經濟政策可以幫助他們脫離苦海并將其帶回到舊日的社會角色當中。”據此可知,當時德國( )
A.工業化引起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 B.普魯士貴族階層喪失了政治權力
C.區域間的經濟結構發生重大改變 D.社會福利改革落后于經濟的發展
4.(2022·廣東·高考真題)18世紀后期英國機器費用昂貴,工廠主想方設法讓工人盡可能多干活。原來在工作中習以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戲等行為一概被禁止。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機器出現使工業結構發生根本變革
B.生產方式的轉變推動了社會分化
C.蒸汽時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惡化
D.物價上漲制約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5.(2022·全國·高考真題)蒸汽機發明后,日益成為歐美國家雇傭大農場機器動力的重要來源,需要多人協同操作。20世紀初,農業機器的使用變得個人化、小型化,家庭農場在勞動生產率方面縮小了與雇傭大農場的差距,后者日趨衰落。這一系列變化表明( )
A.內燃機的應用改變農業生產組織形式 B.農業技術發展導致失業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機成為農業生產的機器動力來源 D.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依賴于生產規模
6.(2022·浙江·高考真題)據學者研究,被馬克思稱為“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其《國富論》引用中國古籍資料24次,并以司馬遷“貧富之道,莫之奪予”“物盛則衰,時極而轉”的思想,論述自由競爭與價格波動。他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表明,必須讓生產和交換中的某些“自然法則”在經濟市場上自行發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獲得的啟示與認識是( )
①文明需要互鑒,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古”
③政府的職責是控制“看不見的手” ④讓市場機制發揮調節資源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2·全國·高考真題)1879年,德國杜伊斯堡成為世界最大內河港口,輸入礦砂和糧食,輸出煤和鋼鐵制品。1900年,德國船隊總噸位由1870年不足百萬噸發展至近200萬噸,成為蒸汽時代以來第一個能與大英帝國一爭高低的船隊。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德國( )
A.已經確立“世界工廠”的地位 B.航運業的發展助長其海外擴張
C.海上實力飛躍源于蒸汽機的改進 D.共和政體確立推動經濟飛速發展
8.(2022·浙江·統考高考真題)新式動力機一柴油機,因馬力大、體積小重量輕、效率高,逐漸取代蒸汽機,成為工業上的主要動力機。柴油機的發明者是
A.福特 B.戴姆勒 C.卡爾.本茨 D.狄塞爾
9.(2023·北京·統考高考真題)延續與變遷
材料一 西方傳統觀點認為,公元1500年前后是歐洲歷史的分水嶺,此時歐洲告別中世紀,進入現代。
材料二 20世紀后期,有學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這一時段固然重要,但還不能稱之為歐洲歷史的分水嶺,因為此時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關系等領域并無本質變化。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后期,此后歷史才真正步入現代,分水嶺才真正出現。
歷史發展往往是一個延續與變遷交織的過程。從這一角度,結合15—18世紀歐洲歷史的重大史實,評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
1.(2023·湖南九校聯盟聯考·13)17世紀中期英國農場平均面積145英畝,農業產出增長速度超過人口增長速度。17世紀英格蘭和威爾士人口增長近1倍,農業生產約占國民收入的40%,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約占全部就業人口的40%。這反映出(  )
A.農業發展源于工業革命推動 B.工業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農業
C.生產方式變革推動農業發展 D.農業的發展阻礙工業化進程
2.(2023·重慶模擬·12)1664—1670年間,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的亞洲貨物中,胡椒占比20.01%,茶葉占比0.02%,而棉紡織品占比高達62.59%;到1731—1740年間,茶葉占比急速上升至9.26%,棉紡織品占比進一步提升至65.35%。這一現象(  )
A.推動了英國的生產技術革命 B.表明英國已獨占東方貿易
C.導致亞洲種植園經濟普遍化 D.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3.(2023·山東威海二模·13)圖2為西方某學者統計的英國不同年份紡織工人的平均日工資情況。據此判斷,他研究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
圖2
A.技術革命的成因 B.圈地運動與勞動力轉移
C.工人運動的影響 D.價格革命與物價的變化
4.(2023·廣東佛山二模·13)18世紀,英國涌現出許多休閑城鎮。表4為不同時期舒茲伯利居民的就業結構表。這說明當時(  )
表4 1700—1775年舒茲伯利鎮居民的就業結構
1700—1725(%) 1750—1775(%)
皮革業 18.1 9.9
紡織業 9.5 5.7
服務、專業人員 4.5 8.5
休閑部門人員 19.9 35.7
有閑階層 7 18.4
A.重商主義影響深遠 B.民眾就業觀念突變
C.中間階層日益壯大 D.貧富差距逐漸擴大
5.(2023·廣東茂名二模·13)工業革命初期,機器生產弱化了手工勞動,工人失業增多,引發了破壞機器以反抗企業主的“盧德運動”。19世紀40年代后隨著機器日益變得復雜,工廠對懂得操作機器的技能工人需求增多,工人收入也隨之增長,工人不再反抗機器。這種變化說明(  )
A.技術的進步一定程度緩和階級矛盾 B.工人運動推動了技術的變革
C.社會結構變化受技術影響并不明顯 D.電氣時代工人生活得到改善
6.(2023·江蘇蘇錫常鎮四市二模·13)1867年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研究出達納炸藥,1885年用于裝填炮彈;1869年美國人海厄特發明賽璐珞(塑料)制造技術,1872年建廠生產臺球;1884年法國人夏爾多內發明人造纖維,1891年開始批量生產紡織品。這反映了(  )
A.科技成果源于工人和技師 B.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
C.工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 D.西方國家引領工業化潮流
7.(2023·廣東惠州一模·14)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一批技術熟練的工人,被稱為“工人貴族”,他們大約占工人階級的15%,工資是非熟練工人的兩倍。這一現象(  )
A.凸顯了科技進步的意義 B.緩和了兩大階級的矛盾
C.擴大了社會的貧富差距 D.豐富了工人運動的形式
8.(2023·江蘇南京三模·14)圖4為1860和1900年四個國家制造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比例示意圖,其中對應國家最有可能的是(  )
圖4
A.英國、美國、德國、俄國 B.英國、德國、美國、中國
C.法國、日本、俄國、中國 D.中國、德國、美國、俄國
9.(2023·浙江臺州二模·21)下表所示為英、法、美、德四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的相對份額(單位:%)對其分析正確的是(  )
國家/年代 1880年 1900年 1913年 1928年 1938年
① 22.9 18.5 13.6 9.9 10.7
② 14.7 23.6 32.0 39.3 31.4
③ 8.5 13.2 14.8 11.6 12.7
④ 7.8 6.8 6.1 6.0 4.4
A.①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
B.②國人在19世紀80年代發明了汽車
C.華工成為③國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的主要勞動力
D.④國在19世紀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
10.(2023·安徽A10聯盟最后一卷·33)西方工藝美術大師威廉·莫里斯在《我是如何成為社會主義者的》(1894年出版)一文中說“我一生最主要的激情就是對現代文明的痛恨”,機器生產的產品是如此的粗制濫造、毫無美感,“這完全毀滅了勞動唯一能得到的安慰——藝術”。據此可知,威廉·莫里斯(  )
A.反思了工業文明的弊端 B.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
C.否定了工廠制勞作方式 D.批判了資產階級的庸俗
11.(2023·遼寧大連二模·14)1869—1874年,英國興建了47所女子中學;1870年英國議會通過“初等教育法”,規定5—12歲兒童必須到校接受學習,這是英國女孩獲得和男孩平等受教育權的開始。這主要由于(  )
A.工業化進程的推動 B.婦女具有道德優勢
C.民主政治開始完善 D.女權運動不斷促進
12.(2023·山東臨沂二模·19)(16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殖民侵略與工業文明
材料一
圖7
圖8
材料二
19世紀中期以前,如果想征服熱帶非洲和亞洲,無論從生命還是資源的耗費來說,都無疑是巨大的。在持續了四百年的奴隸貿易時期,西非曾被人們稱作“白人的墳墓”。19世紀60年代,海底電纜鋪設成功,電報機為統治遙遠的殖民帝國提供了很大幫助。蒸汽機船,無論是遠洋船還是內河船,都大幅削減了通信和交通成本,在幫助歐洲人滲透至亞非內陸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19世紀70年代,后膛裝填的來福槍已經十分常見,不久之后,連發槍和機關槍也加入了它的行列。很多場與非洲和亞洲人的戰斗簡直就是屠殺。
——【美】弗蘭克·薩克雷約翰·芬德林主編《世界大歷史(1799—1900)》
材料三
在政治上,非洲各國原有的部落組織、酋長制度陷于崩潰邊緣,從歐洲引進了西方的司法和管理體制。在經濟上,非洲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歐洲商品的輸入破壞了原有的經濟形態,形成了經濟畸形發展的單一制或礦產制。在歐洲人和非洲人開辦的工廠和企業里,出現了一批雇傭工人。在文化上,宗主國的語言成為殖民地的官方語言,形成了所謂英語國家、法語國家。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 第二編:工業文明的興盛——16~19世紀的世界史》
(1)列表比較歐洲殖民國家早期入侵非洲與19世紀中期以后侵略非洲活動的不同。(8分)(要求:在給定的答題框中列表比較,表格設計合理,角度清晰,內容準確,表達精煉。)
(2)談談你對工業文明的認識。(8分)
參考答案
【問題探究】
是。理由:能結合工業化背景,說明工業部門在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解析】第一小問首先明確研究的問題是“1870一1910年代的英國日漸走向衰退,英國真的在衰退嗎?”,然后確定材料一中的這類史料與這個問題的相關性,因為相關,所以答案是肯定的,是研究所必需。第二小問需要從“1870一1910年代"這個時期階段特征出發去思考,這一階設主要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所以工業化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標志,工業部門在經濟中居于重要地位,因而材料一中的史料都涉及到了英國的工業生產情況。
(2)不矛盾。從材料甲主要反映了傳統工業,乙反映了新興工業的角度作答;從材料甲反映英國自身經濟發展狀況,乙、丙反映英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角度作答。(若回答“矛盾”,言之有理有據,可酌情給分。)
【解析】第一小問判斷是否矛盾的標準是看史料是否從同樣一個角度有不相對立的觀點,據此可知,材料一中的三則史料反映了英國工業發展的不同角度,所以不矛盾。第二小問說明材料一中的三則史料分別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設計的即可,具體來說,從新舊工業部門發展的標準來看,材料甲是1873一1913年英國工業中生鐵、粗鋼和煤炭三個部們生產的產量及其所占比重,這些數據主要反映了英國的傳統工業生產發展情況,乙是1913年英、美、德電器產品占世界總額的比例,這些數據可以反映英國新興工業發展的情況;也可以從三個史料所反映的主要國家來看,很明顯材料甲只反映英國自身經濟發展對比的情況,而乙、丙則反映多個國家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占的比重,所以反映的是英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這一角度。
(3)能認識到材料是個案,只能從一個層面或視角反映客觀歷史的角度作答。
【解析】首先需要明確研究的問題是“1870一1910年代的英國日漸走向衰退,英國真的在衰退嗎?”,而材料二是英國北部的紡織業重地坎布里亞這一個地方的工業興衰的歷程,這屬于個案,只能從一個層面或視角反映客觀歷史的角度,歷史研究的基本原則是弧證不立,所以使用時需要再尋找其他證據使之能夠互證。
(4)能從一戰后英國國際地位變化的角度作答。
【解析】材料三提供了一幅漫畫作品,從中可以看出美國總統威爾遜是一個評判員,而英國在內的歐洲各國則是在搞“歐洲孩童秀”,漫畫時間為1919年,反映了一戰后英國國際地位變化這一視角,英國由戰前歐洲或者世界的霸主地位到戰后淪為與歐洲其他國家地位相當,需要接受美國評判的地位,明顯地位降低了。
(5)所提原則合理,說明充分,符合唯物史觀。
【解析】第一小問屬于開放性問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比如原則可以是論從史出、歷史主義、多角度分析,等等。第二小問可以結合題干材料和設問思考,為研究英國是否衰落,題干提供了多個史料,需要通過不同類型的史料來分析,所以應堅持論從史出、有一份材料說一分話:另外,研究英國在1870-1910年間是否衰落,要把英國放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分析,而不能用今天的限光和標準去分析,所以要堅持歷史主義原測;研究英國是否衰落,不能僅僅看其經濟發展及其地位變化還要看其政治發展及其地位變化,所以要堅持多角度分析的原則;等等。
【體驗高考】
1.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后期(歐洲)。材料涉及時間是19世紀后期,此時正值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期,從當時建筑師們拒絕使用鋼鐵等新型建筑材料以及對1889年萬國博覽會時期出現的埃菲爾鐵塔感到憤慨的態度可知這些建筑師們依然懷念傳統,D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技術進步改變民眾生活,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技術進步改變民眾生活,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工業革命時期建筑師們固守傳統,B項說法與題意相反,排除B項;材料信息未涉及啟蒙運動,排除C項。故選D項。
2.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19世紀(歐洲)。根據材料“17世紀,歐洲貴族男性穿著華美、妝容精致,且以戴假發和編發辮為時尚。從19世紀中葉開始,工業資產階級引領服裝潮流,男裝簡潔而實用。”可知,17世紀,歐洲貴族引領服裝潮流,而到了19世界中葉,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工業資產階級實力大增,轉變為工業資產階級引領潮流,從側面反映了工業革命對經濟的促進,以及推動工業資產階級地位的提升,C項正確;材料中描述的是引領服裝潮流,沒有體現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思想解放,也沒有體現社會變革,排除B項;社會變遷影響流行風尚,是社會現象,而非本質,排除D項。故選C項。
3.A
【詳解】1895年,馬克斯·韋伯在談及普魯士容克階層時認為,“沒有任何國家經濟政策可以幫助他們脫離苦海并將其帶回到舊日的社會角色當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沖擊了作為封建勢力的普魯士容克貴族的地位,反映了工業化引發了德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A項正確;普魯士貴族階層地位受到沖擊,但并沒有喪失政治權力,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德國內部整體工業化產生的影響,并非區域間的經濟結構變化,排除C項;材料體現了工業化沖擊了普魯士容克貴族的地位,并沒有體現社會福利改革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
4.B
【詳解】材料體現了“機器的使用”和“工廠的規定”使得工人的工作內容變得單一(相比工場手工業時代),從而推動了社會分化(社會分化特指原來承擔著多種功能的某一社會單位發展為承擔單一功能的多種不同的社會單位),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工業結構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工人的工作變化而非生活境遇,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物價上漲,排除D項。故選B項。
5.A
【詳解】根據材料可得出,20世紀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內燃機的使用,使農業的機械化的逐步實施,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及組織形式發生變化,A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人口增長,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內燃機的影響,排除C項;農業生產效率依賴于科技,排除D項。故選A項。
【點睛】本題情境聚焦第二次工業革命,試題的落腳點并未落在常見的交通運輸業和石油化工業領域,而是另辟蹊徑,突出內燃機對農業生產的推動作用(蒸汽機過于笨重,不便于個人使用,內燃機輕巧),考查學生對兩次工業革命特點的深度理解,學生如果僅靠生搬硬套教材內容和作答套路,則無法進行正確推理。
6.B
【詳解】亞當·斯密《國富論》引用中國古籍資料24次,說明不同文明之間可以相互借鑒,①正確;亞當·斯密認為“必須讓生產和交換中的某些‘自然法則’在經濟市場上自行發生作用”,即主張讓市場發揮調節資源的作用,④正確,B項正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古”強調的是要變革,這與材料亞當·斯密的主張不符,②錯誤;亞當·斯密并未強調政府的作用,③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
7.B
【詳解】依據材料“1900年,德國船隊總噸位由1870年不足百萬噸發展至近200萬噸,成為蒸汽時代以來第一個能與大英帝國一爭高低的船隊”,可以看出此時德國的航運業發展速度非常迅猛,經濟的發展,國家實力的增強,促使其海外擴張,試圖與英國爭奪爭奪“陽光下的地盤”,B項正確;“世界工廠”是對英國的稱呼,排除A項;材料不能看出航運飛速發展的原因,排除C項;德國是君主立憲制,排除D項。故選B項。
8.D
【詳解】柴油機是德國人狄塞爾發明的,故D項正確;美國人福特發明四輪汽車,德國人卡爾.本茨發明三輪汽車,排除AC項;戴姆勒發明了第一輛卡車,排除B項。故選D項。
9.材料一觀點:公元1500年前后是歐洲歷史的分水嶺,歐洲進入現代。
評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開辟,密切了歐洲與其他地區的聯系,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世界市場雛形出現,食物物種交流增多,引起了歐洲商業革命、價格革命,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發展;西歐開始早期殖民擴張,促進了早期資本原始積累,為工業革命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引發了思想的變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推動了人文主義的發展,解放了思想;經濟與思想的變化,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變革。
材料二觀點:公元1500年前后歐洲無本質變化,18世紀中后期歐洲才真正步入現代化。
評析:公元1500年前后,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關系等領域并無本質變化。到18世紀中后期,蒸汽機改良并得到推廣使用,促進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爆發。工業革命產生了巨大生產力,促進了歐洲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加速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法國大革命爆發,促使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從一國向多國擴展,影響蔓延至其他國家,最終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因此18世紀中后期歐洲社會發生了巨變,真正步入了現代化。
【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說明題,時空是1500年-18世紀中后期的歐洲。這一題屬于開放性試題,由于沒有較多基礎知識做依托,要求學生結合15-18世紀歐洲歷史的重大史實,評析兩則材料給出的不同觀點,能夠在敘述歷史時把握歷史發展的各種聯系。首先,對兩則材料中觀點進行概括,可知材料一觀點為“公元1500年前后是歐洲歷史的分水嶺,歐洲進入現代”,材料二觀點為“公元1500年前后歐洲無本質變化,18世紀中后期歐洲才真正步入現代化”。其次,結合所學15-18世紀歐洲歷史重大史實,分別對材料中的兩個觀點進行評析,材料一觀點要列舉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早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史實進行論證;材料二觀點要列舉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法國大革命等史實進行論證。
【模擬訓練】
1.【答案】C【解析】據材料“農場平均面積145英畝,農業產出增長速度超過人口增長速度”“農業生產約占國民收入的40%”“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約占全部就業人口的40%”可知此時期英國農業獲得較大發展,結合所學知識,英國自15世紀開始實行圈地運動,采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極大的推動農業生產,故選C項;農業的發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和勞動力,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開展,A項因果關系倒置,排除A項;材料內容只有農業發展情況,并沒有工業發展情況,無法作出比較,排除B項;農業的發展不是阻礙而是推動工業化進程,排除D項。
2.【答案】A【解析】據材料“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的亞洲貨物中,胡椒占比20.01%,茶葉占比0.02%,而棉紡織品占比高達62.59%;到1731—1740年間,茶葉占比急速上升至9.26%,棉紡織品占比進一步提升至65.35%”并結合所學可知,英國進口的棉紡織大量增加,白銀外流,英國急需要提高工業生產能力扭轉這種局面,所以推動了英國的生產技術革命,故選A項;材料數據是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的亞洲貨物的比重,沒有涉及到其他國家的貿易額,所以不能表明英國已獨占東方貿易,排除B項;種植園經濟主要在美洲不在亞洲,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排除D項。
3.【答案】A【解析】據圖2信息可知,1660年至工業革命前紡織工人的平均日工資是逐漸增長,到工業革命爆發時達到頂峰,工業革命后紡織工人的平均日工資呈下降趨勢,說明工業革命前后紡織工人的平均日工資是截然相反的兩個趨勢,這反映出工業革命前是手工勞動,熟練工人的工資水平高,工業革命后是機器生產,生產效率提高,工人工資下降,由此可以判斷此位學者研究的主題最有可能是“技術革命的成因”,故選A項;英國圈地運動開始于13世紀,一直持續到19世紀,這與圖2中“不同年份紡織工人的平均日工資情況”的時間發展趨勢不符,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工人運動是工業革命之后的階級斗爭現象,其目的從經濟上說是為了增加工資,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工人的工資狀況會逐步得到改善,而不是呈現下降的趨勢,排除C項;價格革命與物價的變化是新航路開辟對歐洲社會的影響,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打擊了依靠地租收入的封建地主階級,這與工人的工資狀況無關,排除D項。
4.【答案】C【解析】據表格信息,1750—1775年相比1700—1725年,從事服務業及其相關行業的人數比重明顯增多,傳統制造業的比重逐漸減少,這說明工業革命的進行進一步深化了社會分工,促進了中間階層的日益壯大和社會結構的多元化,故選C項;重商主義主要體現在擴大出口、限制進口,增加貨幣財富積累,體現商業資本對資本原始積累的需求,材料并未體現,排除A項;民眾就業觀念的改變是社會生產發展過程中緩慢量變的過程,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分工逐漸深化的產物,排除B項;材料并未對不同行業的收入差距進行對比,無法體現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排除D項。
5.【答案】A【解析】據題干“工業革命初期,機器生產弱化了手工勞動,工人失業增多”“工廠對懂得操作機器的技能工人需求增多,工人收入也隨之增長,工人不再反抗機器”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工人的就業機會、收入增多,工人與資本家的矛盾有所緩和,故選A項;“工人運動”不合史實,推動了技術的變革的是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與技術的密切結合,排除B項;“并不明顯”不合史實,工業革命造成了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排除C項;“電氣時代”不合時空,電氣時代開始于19世紀六七十年達,排除D項。
6.【答案】B【解析】據材料“1867年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研究出達納炸藥,1885年用于裝填炮彈;1869年美國人海厄特發明賽璐珞(塑料)制造技術,1872年建廠生產臺球”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大大縮短,體現出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故選B項;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科技成果都源于科學家的實驗室,A項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排除A項;第二次工業革命重視重工業的發展,工業結構發生變化,而材料強調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的時間縮短,因此C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C項;D項說法正確,但是材料強調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的時間縮短,因此D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D項。
7.【答案】A【解析】從材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可知,此時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技術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推動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一批技術熟練的工人,故選A項。材料中的工人貴族只占工人階級的15%,無法得出緩和了兩大階級的矛盾,故排除B。工人貴族工資是非熟練工人的兩倍,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貧富差距,故排除 C。從材料中無法得出豐富工人運動的形式,排除D項。
8.【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1860年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但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英國相對美德呈現出衰退趨勢,所以第一個是英國;德國由于國內四分五裂,開始工業革命的時間最晚,直至19世紀末德國統一后才同時進行兩次革命,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所以第二個是德國;1860年美國深陷南北矛盾,工業革命的層次相比英國落后,但是美國南北戰爭實現國內市場統一和西進運動后,國內政局穩定、大力發展科技創新使美國工業發展逐漸超越了英國,所以第三個是美國;19世紀中期中國的傳統手工業依然比較發達,占據較大的國際市場份額,但是19世紀末隨著列強侵略加劇和自然經濟的解體,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長期受到多重限制,使中國的工業生產很快處于世界末位;選擇B項符合題意。
9.【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英國率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所以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初期處于領先地位,但是美德的崛起使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逐漸被反超,所以①國是英國,故選A項;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經歷一戰后,美國經濟處于快速增長的態勢,甚至出現了“柯立芝繁榮”,所以②國是美國,但是最早發明汽車的是德國人,排除B項;1871年德國統一后工業化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甚至一度反超英國,但是一戰后德國經濟發展出現了相對下降的趨勢,所以③國是德國,但是太平洋鐵路主要在美國修建,排除C項;法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明顯處于下降的趨勢,一戰后進一步衰落,所以④國是法國,但是德國在19世紀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排除D項。
10.【答案】A【解析】據題干內容可知,西方工藝美術大師威廉·莫里斯之所以痛恨現代文明,其主要原因是“機器生產的產品是如此的粗制濫造、毫無美感”,以致于他認為機器生產毀滅了藝術,其實質是對工業文明進行了反思,故選A項; 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是資本家通過雇傭關系剝削勞動者的剩余價值,但是在題干內容中并沒有述及相關“剝削”的內容,排除B項;據題干內容可知,威廉·莫里斯反對的是機器生產的產品,而不是其勞作方式,排除C項;題干內容反映出威廉·莫里斯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并沒有對資產階級進行價值評判,排除D項。
11.【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工業化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逐漸提高,客觀上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發展,故選A項;“初等教育法”屬于法制建設的范疇,與道德優勢無關,排除B項;1689年英國建立君主立憲制后,民主政治經歷了長期完善的過程,排除C項;女孩受教育權的提高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女權運動主要開始于兩次世界大戰后,排除D項。
12.【答案】(16分)
(1)示例一:
時間 項目 早期 19世紀中期以后
國家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 英國、法國、德國等
方式、內容 搶占沿海據點,直接掠奪; 如:進行黑奴貿易,掠奪金銀財富等 搶占、瓜分殖民地;商品輸出、資本輸出、文化侵略
范圍 西非、中非和南非的沿海地區 深入內陸,并逐漸瓜分非洲
列強關系 以爭奪為主 既有爭奪也有勾結
示例二:
時間 國家 方式、內容 范圍 列強關系
早期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 搶占沿海據點,直接掠奪; 如:進行黑奴貿易,掠奪金銀財富等 西非、中非和南非的沿海地區 以爭奪為主
19世紀中期以后 英國、法國、德國等 搶占、瓜分殖民地;商品輸出、資本輸出、文化侵略 深入內陸,并逐漸瓜分非洲 既有爭奪也有勾結
(說明:合理運用表格形式答題,2分;比較項目答出三個即可,且不拘于示例所列項目,每個項目2分,共6分。本問共計8分。)
(2)作答應包括以下角度:
工業文明的主要貢獻和積極意義;
工業文明建立和擴展中的侵略性及其消極影響;
工業文明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地位。
【示例】
工業文明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段,其本質特征是科技和生產力的突飛猛進,具體表現為機器大工業生產方式的確立和擴展。工業文明帶來社會財富的迅速增加,人類生活更加便利,世界聯系進一步加強。(2分)
但是工業文明在發展中,帶來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劇、貧富差距加大等負面影響,也引起了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等諸多新問題。工業文明是西方國家主導的,對亞非拉地區的殖民掠奪是其迅速發展的重要基礎。西方國家在全球的掠奪給殖民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打斷了世界多元文明的發展進程,加劇了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不公平、不平等的國際關系格局。(4分)
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進步,工業文明只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一個階段,其影響有利也有弊。(2分)
【解析】
(1)首先根據材料一所示兩幅地圖的圖例明確其比較項,如國家、方式和內容、范圍、列強之間的關系;然后結合所學(早期殖民擴張與掠奪及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以及材料一所示的兩幅地圖(特別是圖例信息),可以進行如下作答,就侵略方來說,早期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19世紀中期以后主要是英國、法國、德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就侵略的方式和內容來說,早期主要是搶占沿海據點,直接掠奪,如:進行黑奴貿易,掠奪金銀財富等;19世紀中期以后主要搶占、瓜分殖民地,如:商品輸出、資本輸出、文化侵略。就侵略范圍而言,早期是西非、中非和南非的沿海地區;19世紀中期以后是深入內陸,并逐漸瓜分非洲。就西方列強之間的關系而言,早期是以爭奪為主;19世紀中期以后是既有爭奪也有勾結。
(2)首先要明確工業文明的主要貢獻,結合所學(工業革命)可知工業文明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段,其本質特征是科技和生產力的突飛猛進,具體表現為機器大工業生產方式的確立和擴展。其次結合所學(工業革命)及材料二所列舉的諸多成就的意義(“19世紀60年代,海底電纜鋪設成功,電報機為統治遙遠的殖民帝國提供了很大幫助。蒸汽機船,無論是遠洋船還是內河船,都大幅削減了通信和交通成本,在幫助歐洲人滲透至亞非內陸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對工業文明的積極意義進行簡要闡述:工業文明帶來社會財富的迅速增加,人類生活更加便利,世界聯系進一步加強。第三,結合材料三“在政治上,非洲各國原有的部落組織、酋長制度陷于崩潰邊緣”、“在經濟上,非洲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歐洲商品的輸入破壞了原有的經濟形態,形成了經濟畸形發展的單一制或礦產制”、“在文化上,宗主國的語言成為殖民地的官方語言,形成了所謂英語國家、法語國家”以及所學(早期殖民侵略與擴張的影響以及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的影響)可知工業文明在發展中,帶來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劇、貧富差距加大等負面影響,也引起了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等諸多新問題。工業文明是西方國家主導的,對亞非拉地區的殖民掠奪是其迅速發展的重要基礎。西方國家在全球的掠奪給殖民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打斷了世界多元文明的發展進程,加劇了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不公平、不平等的國際關系格局。最后,從總體上對工業文明的歷史地位進行定位: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進步,工業文明只是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一個階段,其影響有利也有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兴市| 金阳县| 旬阳县| 五峰| 万荣县| 临泉县| 尼玛县| 洪湖市| 安图县| 会同县| 濮阳县| 永兴县| 仪陇县| 武夷山市| 陵川县| 郸城县| 连云港市| 基隆市| 宁乡县| 鄂温| 秦安县| 霍林郭勒市| 乐亭县| 开封市| 延长县| 耿马| 通城县| 英山县| 郧西县| 崇仁县| 若尔盖县| 巴中市| 两当县| 宜阳县| 铁岭市| 饶平县| 枣强县| 禹州市| 喀什市| 万源市| 年辖:市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