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屆人教版高中歷史必背知識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屆人教版高中歷史必背知識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資源簡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一、知識必背
(一)“一五”計劃
背景 1.新中國成立前夕,國民經濟全面崩潰,通貨膨脹極其嚴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領導人民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3.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國內既不能制造汽車、飛機,也沒有冶金設備、礦山設備和大型發電設備等制造業。
內容 1.優先發展重工業。 2.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 3.成就: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先后建成投產。
意義 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二)三大改造
時間 1953-1956年
內容 農民、手工業者參加生產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
意義 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
(三)中共八大
背景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經建立。
主要內容 1.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 2.指出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四)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的失誤
總路線 內容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影響 會后,全國掀起“大躍進”的高潮。
“大躍進” 特點 片面要求大辦工業、大辦農業。
評價 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
“人民公社化”運動 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財產由公社統一核算,統一分配。
危害 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超越歷史發展階段,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1959—1961年,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五)國民經濟調整
方針 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結果 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到1965年,調整任務基本完成。
(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后,在兩年的時間里,國民經濟仍處于停滯狀態。 2.思想基礎: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3.指導思想: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指導思想。
內容 1.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 3.確定今后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4.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
意義 1.我國的改革開放從此拉開序幕。 2.是新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成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七)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農村,開始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使農民有了生產和的自主權,克服過去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弊端,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2.不久,在全國普遍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 3.1983年,中央決定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銷撤生產大隊,建立村民委員會。
(八)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背景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促進了城市的改革。
內容 1.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 2.在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3.在所有制上,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4.在分配方式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影響 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有了競爭機制,增強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效益顯著提高。
(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背景 1.在國內,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國際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挫折。
過程 1.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開,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5.到21世紀初,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
意義 1.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 2.使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并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邁進。
(十)經濟特區的創辦
創辦 1.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建立。 2.1988年,劃出海南島設置海南經濟特區。
特點 1.有較大的經濟管理權限。 2.以吸收和利用外資為主,實行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導的多元經濟所有制形式,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為主,對外商投資給予優惠和方便。
影響 1.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排頭兵。 2.對沿海地區實行外向型經濟戰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3.特區的改革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經驗。
(十一)沿海港口城市的開放
城市 1984年,國家決定開放天津、上海、福州、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目的 旨在加快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的步代。
(十二)沿海經濟開放區
范圍 包括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等。
作用 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對促進本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內地開發,都有深遠影響。
(十三)浦東的開發和開放
目的 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新飛躍。
成就 浦東新區已成為上海新興高科技產業和現代工業基地,成為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中國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十四)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標志 我國已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
特點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
二、能力提升
(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特點
1.由群眾自發到政府推廣、推動。 2.從個別地區先行試點到全國逐步推廣。 3.從農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進。 4.家庭聯產承包制和國有企業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建立過程 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確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決定,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具體化、系統化。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4.到21世紀初,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
意義 1.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貢獻,是解放生產力的革命,深化了經濟體制改革。 2.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3.有利于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潮流,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三)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4次變革
時間 內容
土地改革 1950年 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
農業合作化 1953年開始 把土地等生產資料,從私有制變為公有制,實行集體經營
人民公社化 1958年 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合作社規模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 堅持公有制,改革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义县| 囊谦县| 台前县| 渝中区| 岢岚县| 比如县| 榕江县| 正蓝旗| 博野县| 墨脱县| 泗水县| 三门峡市| 三门县| 河间市| 齐齐哈尔市| 广南县| 铁岭县| 昌乐县| 康乐县| 日土县| 郯城县| 崇阳县| 蒙城县| 磴口县| 集安市| 德清县| 图木舒克市| 长白| 成都市| 双牌县| 大庆市| 莫力| 长阳| 上思县| 武邑县| 邵东县| 老河口市| 泗洪县| 蓬莱市| 东莞市| 平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