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一、知識必背(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行背景 1.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準備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2.國內外的敵對勢力聯合起來,蘇俄進入國內戰爭時期。目的 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戰勝敵人。內容 1.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 2.工業:大中小工業企業全部實行國有化。 3.流通:取消自由貿易。 4.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結果 粉碎了國內外敵對勢力發動的三次大規模武裝干涉,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二)新經濟政策的實行原因 國內戰爭結束后,蘇俄繼續執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內容 1.農業方面: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2.工業方面:解除了大部分小企業和一部分中型企業的國有化,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對一些國家暫時無力開發的礦產、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讓的方式讓外國資本家經營。 3.貿易方面:改變國家壟斷貿易的做法,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4.分配方面:廢除實物分配制,實行按勞分配。影響 1.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 2.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 3.有利于穩定政治形勢。(三)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方式 社會主義工業化 1.目的:迅速增強經濟實力和國防力量。 2.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和輕工業為重工業的發展提供資金。 3.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 ①在經濟體制方面,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排斥市場經濟。 ②建立相對獨立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外的經濟體系。農業集體化運動 1.目的:為了加強對農業的管理,擺脫糧食供應困難。 2.內容:把分散的農民組織到集體農莊。 3.結果:到1937年,超過90%的農戶加入集體農莊。影響 積極影響 1.通過兩個五年計劃,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到 1937年,蘇聯的工業產量達到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物質基礎。消極影響 1.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 2.犧牲農民利益,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 3.壓制地方和企業積極性,阻礙經濟可持續發展。 4.日益僵化,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四)赫魯曉夫改革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顯露。 2.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上臺。 3.1956年,蘇共二十大召開,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內容 農業方面 1.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 2.鼓勵農民和農場職工發展家庭副業,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 3.大規模開墾荒地,提高糧食產量,提倡種植玉米。工業方面 1.廢棄部門管理體制,將部分中央企業的管理權下放給加盟共和國。 2.給企業部分權利。 3.一定程度上承認企業和個人的物質利益。結果 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對其弊端缺乏科學認識,無法從根本上破除這一模式。1964年,赫魯曉夫下臺,改革隨之告終。(五)勃列日涅夫改革內容 1.恢復部門管理體制,加強對經濟的集中領導。 2.擴大國營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運用經濟手段,刺激企業改進經營管理。特點 改革的重點在工業方面,注重發展重工業。結果 蘇聯的軍事實力達到了與美國相匹敵的水平,1975年以后,蘇聯的經濟發展進人停滯時期。(六)戈爾巴喬夫改革背景 20世紀 80年代中期,蘇聯社會動蕩、經濟停滯、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1985年,戈爾巴喬夫執政。內容 1.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用經濟管理的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 2.政府減少了指令性計劃指標,代之以指導性計劃指標。 3.通過一系列法規,調整了所有制結構。 4.企業開始實行各種形式的租賃和承包,還出現了與國外合資的企業。 5.一些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也開始實行租賃制或建立家庭農場。結果 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最終導致國內局勢失控和蘇聯的解體。二、能力提升(一)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國內戰爭結束后,蘇俄廣大的農民、工人和士兵對繼續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強烈不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不適應戰爭結束后的新情況,面對嚴重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列寧等人改變了經濟政策,實施新經濟政策,調動廣大人民的生產積極性,蘇俄經濟很快走出困境,為實現工業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在總結戰時共產主義的教訓之后找到的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二)蘇聯的經濟改革給我國經濟改革的啟示1.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在發展的道路上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 2.社會主義改革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3.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具有復雜性、曲折性和艱巨性。 4.改革要關注人民大眾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貫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進,也不能保守停滯,更不能改變改革的方向。 6.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要處理好其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特別要保持政治的穩定。 7.為國內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三、例題鞏固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問題。材料一 1913—1937年俄國/蘇聯工業產值及重要工業產品在歐洲和世界的排名表。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世界 世界 世界 歐洲 世界 歐洲工業總產值 5 5 3 2 2 1機器制造業 4 4 2 1 2 1電力 15 10 7 4 3 2煤 6 6 4 3 4 3鋼 5 5 5 4 3 3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初期工農業生產統計表(單位:億元)1952年 1956年 1957年工業總產值 343.3 703.6 783.9農業總產值 483.9 582.9 604.0工農業總產值 827.2 1286.5 1387.9【問題】(1)材料一中的數據變化說明了什么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28-1937 年變化的原因。(2)材料二反映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濟呈現怎樣的趨勢 試從經濟方面分析原因。(3)結合材料一分析20世紀30代的蘇聯在經濟結構上存在什么問題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為解決經濟體制弊端采取了什么措施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解讀圖表的能力。第(1)問通過分析表格數據可以看出,此時期的蘇聯工業發展較快。第(2)問從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新中國的經濟快速增長,工業產值增加尤為突出。原因應結合1952-1957年經濟方面的重大事件分析。第(3)問分析兩國經濟發展中的曲折,總結中國的經濟調整措施。【答案】(1)說明:①1913-1937年蘇聯工業產值及重要工業產品在歐洲和世界 的排名逐步上升。②1937年,蘇聯已是世界工業強國。原因:優先發展重工業,實施兩個五年計劃。(2)趨勢:①經濟迅速增長。②工業化程度提高(或工業發展快于農業)。原因:①國家重視經濟調整。②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③“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④三大改造。⑤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中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制定正確的經濟政策。⑥蘇聯的援助。(3)蘇聯:農輕重比例失調,形成了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農業落后的不合理的經濟結構。中國:①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②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