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一歷史導學案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2課時)主備: 審核: 班級: 姓名: 時間:【預學2】基礎知識我做主知識點三 十六國與北朝1.十六國統治者族屬表匈奴 羯 鮮卑前趙 北涼 夏 后趙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涼 西秦氐 羌 漢前秦 后涼 后秦 成漢 前涼 北燕 西涼2.淝水之戰(1)4世紀下半葉,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隨后大舉進攻_東晉_______,被擊敗于淝水。(2)由于內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統治基礎脆弱,強大的前秦政權在__淝水之戰______后迅速崩潰,曾經稍顯緩和的__民族矛盾______又加劇了。3.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統一北方4世紀末,鮮卑__拓跋部______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于439年統一北方。(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①將都城從__平城______遷到洛陽,遷到洛陽的鮮卑貴族一律將籍貫改為洛陽。②以漢族服飾取代鮮卑服飾,朝中禁鮮卑語,統一說__漢語______;改鮮卑姓為漢姓。③仿照魏晉以來漢族社會的__士族階層______,將新改姓的部分鮮卑貴族定為一等高門,并鼓勵他們與漢族高門士族___通婚_____。(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①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順應了北方民族_交往交流交融_______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②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__隋唐盛世______的出現打下了基礎。知識點四:北朝更替①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后又分別被北齊、__北周_____取代。上述五個王朝合稱北朝。②北齊、北周東西對峙,北周滅掉北齊。__隋朝____取代北周,統一全國,終于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合學·展學】重難點問題探究主題二 移風易俗,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史料實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政策及其影響史料一 北魏興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為首都,為便于向南擴張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為南都,后遂遷都平城。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平城被稱為北京。——華林甫《中國地名史話》史料二 遷居洛陽的鮮卑族人,經過三十年,大體上已經漢化。一個統治民族僅僅經過三十年時間,就與被統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說是孝文帝漢化政策的極大成功。——樊樹志《國史十六講》史料三 民族融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進步的現象。特別是那些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于中原漢族的少數民族,一旦走進黃河流域這個漢文化的搖籃,他們就終究要融入這個汪洋大海之中。——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十五講》[探究](1)根據史料一,指出北魏遷都的過程及特點。過程:由盛樂遷至平城,再遷至洛陽。特點:不斷南遷。(2)根據以上史料和所學知識,概括孝文帝改革漢化政策的主要表現,并指出孝文帝改革的歷史影響。表現:易服裝,講漢話,改漢姓,定門第等級,通婚姻,改籍貫。影響:孝文帝改革措施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促進了社會繁榮,為隋唐盛世出現打下了基礎。[歷史解釋]——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徑(1)民族遷徙:魏晉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大批內遷,他們在北方各地和漢族人民雜居相處。(2)聯合斗爭:西晉末年統治者對各民族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十六國時期的連年戰亂,迫使各民族人民聯合起來,共同斗爭,從而使民族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3)友好往來:魏晉以來,我國北方出現過幾次統一局面,各民族人民頻繁交往,使民族交融進程進一步加快。(4)各民族間的征戰:當時各民族的征戰打破了各民族原有的部落組織,有利于民族交融。(5)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借鑒和學習漢族文化,促進了民族交融。[唯物史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大意義(1)促進了北魏社會的發展,北方出現了魏晉以來空前的繁榮景象。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民族矛盾得到緩和,鞏固了封建統治。(2)加速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促進了鮮卑族封建化的進程。(3)促進民族的交流與融合,為國家再次統一奠定了重要基礎。【隨堂檢測2】1.魏晉南北朝時期,游牧民族的乳制品在中原地區漸漸流行開來,深受內地人的喜愛。這一現象說明了( A )A.民族之間的互相交融 B.乳制品在全國普及C.國家實現了完全統一 D.中原地區經濟發達2.“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已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從語意判斷,該史料最可能出自( A )A.《魏書》 B.《隋書》 C.《漢書》 D.《晉書》3.《魏書》載:“(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上文表明推動孝文帝進行改革的一個重要因素是( C)A.崇尚武力控制 B.促進民族交融C.認同漢族文化 D.避免政治斗爭4.北魏時期,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制、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分明姓族、改易漢俗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A.符合時代發展潮流 B.改革的措施得當有力C.加速了封建化進程 D.孝文帝改革決心堅定【課后作業2】一、單項選擇題1.北魏文成帝時期(公元440-465),云岡石窟的佛造像伴隨著漢化改革,穿上了褒衣博帶的服裝,面容、形體也有雄勁逐漸向清秀轉變。這些清秀形象的形成( D )A.繼承了漢代雕塑的柔美風格 B.深受理學思想的影響C.背離了鮮卑貴族的審美取向 D.源自南朝文化的北漸2.著名學者易中天曾對北魏孝文帝改革做出評價:“原來有的沒了,原來沒有的有了。”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 )A.漢民族文明對少數民族文明的單向融合 B.漢胡民族交融有利于隋唐經濟文化發展C.國家分裂嚴重影響了中華文明發展進程 D.導致近千年歷史的純粹的鮮卑文化消失3.《魏書》高度評價了北魏孝文帝深厚的漢文化修養,以及他改革的意義。以下關于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錯誤的是( A )A.從洛陽遷都到平城 B.以漢服取代鮮卑服 C.與漢高門士族通婚 D.禁鮮卑語,說漢語4.據統計,北魏最盛時期戶口數“已經恢復并超過了東漢時的水平”。《齊民要術》中記載的黃河中下游農副業技術領先于長江流域。這表明南北朝時期( B )A.經濟重心南移即將完成 B.經濟重心仍然在黃河流域C.土地改革推動經濟發展 D.北魏農業技術比東漢先進5.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自鄴城返回洛陽,責備群臣曰:“昨望見婦女之服,仍為夾領小袖(鮮卑舊服),卿等何為而違前詔?”這反映出當時北魏( D )A.社會矛盾尖銳 B.婦女社會地位較高C.民族交流頻繁 D.傳統習俗影響深刻6.北朝時,嗜好奶類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習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據此可知,唐中期( C )A.國家統一使南茶開始北運 B.南北方飲食習慣趨于一致C.南方經濟文化影響力上升 D.南方經濟水平已超越北方7.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動了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的潮流。該潮流的發展對中國政治格局的變化產生的影響是( B )A.鞏固了北魏對黃河流域的統治 B.為結束分裂完成統一奠定了基礎C.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D.加速了北方各少數民族的封建化8.東晉存國100多年,大都由王、謝等幾家南渡世家大族輪流掌政,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史家謂之“門閥政治”或“士族專權”。這一特色政治局面的出現主要因為( C )A.君權和相權的根本沖突消失 B.中央集權的松弛C.皇權對當時形勢的控制力弱 D.游牧民族的威脅9.東晉建立后,江南出現“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局面。下列與此局面有關的是( C )A.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B.《齊民要術》總結了生產經驗C.政府安置南遷流民 D.寺院、莊園經濟增加政府收入10.據西晉的史料記載,內遷的少數民族認同中原地區的歷史和文化,如鮮卑族人說自己是黃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鐵弗部自稱是大禹的后代。這種現象說明( D )A.中原地區的人們大量遷徙到邊疆 B.西晉對內遷各族實行了仁政C.內遷各少數民族已全部封建化 D.民族交融的趨勢進一步加強二.材料分析題材料:北魏王朝肇興于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淝水之戰后,拓跋硅攻滅后燕、坐擁中原,于天興元年( 398年)六月正式建國,選定“魏”為國號。七月正式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并參照中原王朝進行都城規劃建設。十一月,“典官制,立爵品,定律令,協音樂……撰郊廟、朝勤、饗宴之儀”。十二月,拓跋硅正式稱帝,“群臣奏以國家繼黃帝之后,宜為土德”,“黃帝后裔”成為獲得北魏官方正式認可的皇室族源敘述。進駐中原后,北魏王朝“以經術為先,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余人。”同時下令“朝野皆束發加帽”,以示襲用中原衣冠。遷都平城前后十余年間,鮮卑統治者苦心經營,實現了由塞外游牧政權到中原王朝的政治轉型,為統一北方、走向極盛奠定基礎。——摘編自彭豐文《從盛樂到平城:北魏王朝的國家建構與政治轉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魏遷都平城后建構國家的措施。措施:①仿照中原都城建設新都城;②確定官制、法制和禮樂制度;③尊奉黃帝為祖先,增強民族認同;④興辦太學,傳播儒家文化;⑤移風易俗,促進民族融合。(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北魏國家建構的影響。影響:①增強了北魏政權的實力,促進了鮮卑族的社會進步;②創造了相對安定的社會秩序,促進北方地區經濟文化發展;③推動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進民族文融;④延續中原政治傳統,傳承和發展了中華文明;⑤對民族交融起到了示范作用,加深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認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