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學習目標】本課課標 1.早期中華文明 (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要點 學綱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一)舊石器時代 1.含義; 2.代表性遺址; 3.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特點。 (二)△新石器時代 1.含義; 2.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特點; 3.代表性遺址:時間(早期和晚期)、地域(黃河和長江流域等),社會生產和生活狀況。 (三)原始社會組織二、從部落到國家 (一)部落時代,“三皇五帝”的傳說 1.“三皇五帝”; 2.炎黃部落聯盟; 3.“禪讓”制。 (二)國家的產生 1.禹建立夏朝; 2.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3.夏朝統治特點三、▲商和西周 (一)商周時期的政治 1.商朝:(1)商朝建立與遷都,(2)商朝統治特點:內外服制,(3)商朝的政治勢力與文化影響(范圍); 2.西周:(1)西周的建立與都城,(2)分封制與宗法制,(3)“國人暴動”與西周滅亡。 (二)商周的社會經濟 1.農業:井田制、農業生產工具; 2.手工業:青銅鑄造、養蠶繅絲。 (三)商周時期的文化 1.文字:甲骨文和金文; 2.燦爛的青銅文化注:“▲”為教材主干或重點知識,是涵育學科核心素養與培養學科核心能力的重要載體,也是各種命題(尤其是高考選拔性考試)中的常考點;“△”為較重點知識,其知識地位和考試地位僅次于“▲”。學習要求:請同學們結合學綱提要,認真閱讀課文并在課本上整理好讀書筆記。【基礎知識】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一)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1.人類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為舊石器和新石器兩個時代。舊石器時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新石器時代是指以打磨結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2.舊石器時代代表性的古人類化石點遺址有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和距今約70萬—20萬年的北京人。他們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已經學會用火。3.思考點:觀察課文P2《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分析我國早期人類分布的基本特點。(二)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表1)地域 早期(距今7 000—5 000年) 晚期(距今5 000年)黃河流域 (1)中上游地區:仰韶文化,基本特征是:彩繪陶器,以粟為主要栽培作物; (2)下游地區:大汶口文化 龍山文化,基本特征是:以黑陶為代表器物長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基本特征是:種植水稻,并且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 良渚文化 共同特征是:出土精美的玉器,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其他 遼河上游有紅山文化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發展的基本特點是:(1)發源于大江、大河流域;(2)分布廣泛,并逐漸朝著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方向發展。(三)原始社會組織中國原始社會組織分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3個階段。其中,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會,父權制取代母權制,社會貧富分化開始出現,氏族間的聯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二、從部落到國家1.古史相傳,中國歷史從三皇五帝開始。黃河中上游一帶的部落首領黃帝,聯合另一部落首領炎帝,形成炎黃部落聯盟,被后世尊為華夏始祖。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堯、舜、禹,他們在最高權力更替上實行“禪讓”制。2.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夏王是最高的統治者,稱為“后”;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夏朝除對夏后氏生活的地區直接統治外,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實行間接統治。考古學家在河南偃師發現的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三、商和西周(一)商周時期的社會(表2)角度 商朝 西周政治 政權建立 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領湯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領周武王率眾滅商,周朝定都于鎬統治特點 (1)多次遷都; (2)王權具有神秘色彩(占卜); (3)國家管理結構是內外服制 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經濟 (1)農業: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①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②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 (2)手工業:①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②絹帛是商周貴族普遍的衣著材料文化 (1)文字:商朝形成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西周使用金文或銘文; (2)青銅文化:商周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二)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表3)角度 分封制 宗法制概念 即“封建親戚”制,是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宗族姻親、功臣子弟分封領地的制度 宗法即宗族法規,宗法制是具有血緣關系的宗族組織內部的制度概況 (1)分封區域: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 (2)分封對象:王族子弟、功臣、前朝貴族; (3)主要諸侯國:魯、齊、燕、衛、宋、晉 (1)實行嫡長子繼承制; (2)確立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嫡、庶區分)特點 層層分封,形成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 嚴格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作用 “以蕃屏周”,鞏固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 (1)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 (2)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西周政治統治的特點是:分封制與宗法制結合,即政權與族權相結合。【核心素養】一、中華文明的起源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民食瓜果蓏蜯蛤,腥臊惡臭,而傷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使王天下,號以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疏浚水道)……——《韓非子·五蠹》材料二:古者包羲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作結繩而為網罟(gǔ,魚網),以佃以魚……——《周易》材料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白虎通》(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的哪些歷史傳說?這些傳說怎樣反映了我國遠古居民生活進步的史實?歷史傳說:①有巢氏構木為巢(改善居住條件,實行巢居);②燧人氏鉆木取火(吃上熟食);③伏羲氏結網捕魚(增加食物來源,補充營養);④神農氏制作農具,教民耕種(開始從事農業,生活穩定下來);⑤鯀、禹治水(治理水患,興利除害)。(2)考古發現的哪些遺址印證了這些歷史傳說?元謀人和北京人(用火),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遺址等印證了這些歷史傳說。(3)這種歷史現象的出現對原始居民有什么重大意義?意義:①改善了生存環境,提高了生存質量;②擺脫了人類對自然的依賴,擴大了活動的范圍;③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影響材料一:關于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記載。《史記·夏本紀》寫道:“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材料二:公元前21世紀,夏后氏部落首領禹的兒子啟在中原建立了第一個國家政權——夏。夏朝歷時470余年,是奴隸社會的開端時期,中國歷史自此步入文明史的大門。夏朝以夏后氏部落為中心建立了對眾多部族的統治,其領域包括今山西、河南、河北及山東等地區。夏朝的統治機構極為簡單,王室擁有衛隊。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歷時600余年,統御規模遠遠超乎前代,國家機器更加完善。公元前11世紀,商朝屬國周興起,經牧野大戰等戰爭滅商建立了自己的統治,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史稱西周。“赫赫宗周”,“封藩建衛”,統轄著北及今遼寧,南至長江以南,西極今甘肅東部,東達瀕海的廣大區域。——《夏商周時期的軍事后勤》材料三:從整個中國歷史的角度看,西周作為短暫的一瞬消失了,但創始于斯的宗法組織和宗法結構并沒有隨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國封建社會,承襲了宗法觀念和宗法傳統,使中國封建政治呈現出諸多特征,這些特征又都具有濃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國封建的等級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緣宗親關系,它表現為絕對的君臣隸屬原則和極端的皇權主義;中國封建政治還有一個宗法特征是親貴合一和裙帶作風,最終導致中國封建政治統治中的反智主義傾向,即反對理性,經驗守舊,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石培華《中國歷史縱與橫》(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指出夏、商、西周的統治特點。夏朝:以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對夏后氏部落實行直接統治,對“眾多部族”實行間接統治;“統治機構極為簡單”。商朝:“國家機器更加完善”(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國家管理結構是內外服制)。西周: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商比夏、周比商的統轄范圍(統御規模)不斷擴大。(2)根據材料三,概括宗法制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的影響。影響:“封建宗法政治”貫穿于“自秦以后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國封建政治呈現宗法色彩,表現為封建等級制、絕對的君臣隸屬原則、極端的皇權主義,以及親貴合一、裙帶作風、反智主義(反對理性和守舊思想)等。【知識升華與反饋】【認知結構】【質疑與反思 啟示與認識】由學生在學習后,進一步提出質疑與反思,或總結學習啟示與認識。【限時訓練】總分30分,限時15分鐘。一、選擇題:在下列各小題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每小題2分,共16分。1.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曾說:“近代對上古史之探究,可分兩途敘說:(一)史前遺物之發掘。(二)傳說神話之審訂。”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我們可以運用下列哪些材料( )①龍山文化的“蛋殼陶” ②燧人氏“鉆木取火”③神農氏“耕而作陶” ④周口店遺址發掘的用火痕跡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2.距今約1萬年,我國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是指以打磨結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下列文化遺址中,典型代表新石器時代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的是( )A.北京人遺址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龍山文化3.文明的意義只有在歷史的長時段中才能凸現。站在今天,回顧人類從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轉變過程,最具決定性意義的一步是( )A.谷物種植 B.房屋建造 C.陶器制作 D.牲畜飼養4.《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出土于河南安陽,骨版巨大且完整,背面字內填朱,色彩炫麗,可見是吉祥卜。內容涉及商王武丁進行祭祀的活動,商王室人員的傷、病、死以及當時的天象。據此可知( )A.商代君主權力實現高度集中 B.殷商時神權與王權密切相關C.以獸骨占卜有助于正確決策 D.該文物是研究殷商唯一史料5.在分封制下,任何一個諸侯都知道自己僅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領土也僅僅是國家土地的一部分,這一認知直到春秋中葉都沒有大的改變。這說明分封制( )A.進一步強化了宗法等級秩序 B.成為開拓疆土的主要手段C.有助于國家整體觀念的形成 D.實現了拱衛周王室的目的6.陳立在《白虎通疏證 封公侯》中說:“天子以別子為諸侯,其世為諸侯者,大宗也。諸侯以別子為卿,其世為卿者,大宗也。卿以別子為大夫,其世為大夫者,大宗也。大夫以別子為士,其世為士者,大宗也。天子建國,則諸侯于國為大宗,對天子而言則為小宗。”材料主要反映出( )A.宗法制維系了統治秩序 B.宗法制保證了大宗特權C.分封制鞏固了西周統治 D.分封制擴大了統治區域7.《禮記》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則提出“天命靡(無)常,惟德是輔”,周公曾說:“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材料表明,西周統治者的政治觀念不同于商朝的是( )A.體現民本觀念 B.宣揚君權神授C.實行等級制度 D.強化宗族關系8.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商王的世系,但長期以來并不能確定該記載是否真實。19世紀末20世紀初殷墟甲骨文的發現,證實《史記》的記載基本上是正確的。這說明( )A.考古資料比文獻材料更加有價值 B.歷史的記載不存在純粹客觀性C.歷史記載必須經過考古發現證實 D.二重證據更利于還原歷史真相二、非選擇題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周初的分封是一種武裝駐防事業……我們知道周王當時所能直接統治的只有王畿之地。……王畿之外,周室先后封立了很多諸侯國,諸侯對王室的義務不過按期納貢朝覲,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濟畿內的災患而已。諸侯國的內政幾乎完全自主,而王室開國初年的武王成王過去以后,諸侯對王室的義務也就成了具文(徒有形式而無實際作用的空文)。——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二:封建制度最重要的問題是權力的繼承,中國大概至晚從紀元前十二世紀起,就實行諸子均分制度。父親遺留下的財產,每一個兒子都有一份。但父親遺留下來的如果是一個不能均分的寶座,或是一個不能均分的世襲爵位,只能由一個兒子繼承時,問題就發生了。——柏楊《中國人史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西周實行分封制的目的及諸侯國與周王政治關系的特點,并分析這種特點對周朝政治產生的影響。目的:對全國進行有效統治。特點:周王分封諸侯,受封諸侯要對周王盡義務;諸侯國具有較大的自主性(獨立性)。影響:初期“以蕃屏周”,鞏固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后期隨著周王室衰微,導致諸侯國之間割據紛爭。(2)西周統治者是如何解決材料二中的問題的?這反映了周朝統治的什么特點?解決: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度。特點:政權與族權相結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