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上)第27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上)第27課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學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學習目標】
1.了解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和偉大成就,認識“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及教訓。
2.理解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
3.了解和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
【學習重難點】
1.結合“中共八大”“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史實,從“時空觀念”角度認識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和偉大成就。
2.結合“文化大革命”發生的原因和危害,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及教訓。
3.結合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經濟建設成就和外交成就,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
【學習過程】
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為社會主義建設指明方向,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①召開:1956年。
②內容
③意義: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工作重心是經濟建設。
(2)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①時間:1957年春。
②意義: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
2.探索失誤
(1)表現:1958年,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大煉鋼鐵運動生產關系變革超越生產力水平
(2)評價: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忽視客觀經濟規律,導致出現1959至1961年的嚴重經濟困難。
3.政策調整
(1)表現
(2)結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接近并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
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
(1)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存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
(2)毛澤東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2.過程
(1)1966年春夏全面發動后,中央文革小組乘機煽動“打倒一切”和“踢開黨委鬧革命”。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
(2)1969年4月中共九大之后,全國范圍內普遍開展了“斗、批、改”運動。
(3)1970—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團陰謀奪取最高權力、策動反革命武裝政變,最終被粉碎。
(4)1972年和1975年,周恩來、鄧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領導進行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了各方面的整頓,使各項工作出現轉機。
(5)1976年9月,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10月,被粉碎。
3.認識: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三、偉大的建設成就
1.認識: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從總體上看,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重要成果。
2.原因
(1)全黨、全國人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戰勝各種困難。
(2)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帶動作用。
“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好戰士雷鋒等。
3.成就
(1)工業
(2)科技和國防: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導彈和人造衛星。
(3)農業:通過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教育和醫療:取得長足進步和發展。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
(5)外交:打開新局面,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與世界各國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①建交國數量:由1965年的49個增加到1976年的111個。
②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③1972年,中美兩國結束了長期敵對狀態,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4.影響:在新中國歷史上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
閱讀教材·想一想
1.閱讀教材P163“思考點”: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各項調整的意義是什么?
提示:克服了困難,使國民經濟穩步增長;為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經驗。
2.閱讀教材P166“學思之窗”:結合這一材料,思考為什么說艱苦奮斗、奮發圖強是那個年代的時代精神?
提示:建國初期,我國的工業基礎薄弱,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封鎖。在這樣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中國人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戰勝各種困難,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重大成就,涌現出許多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
3.閱讀教材P167“學思之窗”:為什么說毛澤東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創者?
提示:探索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培養的大批骨干,不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揮了重要作用。
4.閱讀教材P167“問題探究”:通過鄧小平這一結論,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
提示:國家民族獨立;黨的正確領導;人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發掘教材:讀一讀
1.閱讀圖片“七千人大會期間,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鄧小平在一起”(見教材P163)
信息解讀: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擴大的工作會議。出席會議的代表共7118人。人們習慣地稱這次會議為“七千人大會”。這是我們黨在執政后召開的一次空前規模的總結經驗大會,對于統一全黨思想,提高認識和糾正工作中發生的“左”的錯誤,起了積極的作用。
2.閱讀圖片“首都群眾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集會和游行,慶祝粉碎‘四人幫’的重大勝利”(見教材P165)
信息解讀:1976年10月24日上午10時,150萬軍民歡欣鼓舞,豪情滿懷,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慶祝粉碎“四人幫”的勝利大會。一方面說明“四人幫”不得人心,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3.閱讀圖片“1972年2月21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美國總統尼克松”(見教材P166)
信息解讀:1972年2月21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美國總統尼克松。2月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決定實現兩國關系正常化。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20世紀50~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
史論要點
1.中共“八大”的內容和歷史地位
(1)主要內容:會議正確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并且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2)歷史地位:正確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并確立了主要任務,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
2.社會主義建設的失誤
(1)表現:1958年,我國社會主義出現“左”傾思想,表現在“三面紅旗”:“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2)危害:“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違反客觀經濟規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使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損傷人民勞動積極性,造成1959~1961年國民經濟嚴重困難。
對點訓練
1.中共“八大”為我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八大”作出正確決策的基礎是( )
A.對國內主要矛盾的分析
B.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熱情高漲
C.全國土地改革的完成
D.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制訂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并且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因此A項正確。
答案:A
2.下圖反映的是新中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出現圖中B點到C點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經濟建設沒有計劃性 B.自然災害迅速蔓延
C.“左”傾錯誤嚴重泛濫 D.“文革”擴展到經濟領域
解析:根據圖表可知,從1957~1960年農業經濟發展狀況出現大幅度下降,結合所學知識,1957年我國出現“左”傾錯誤,1958年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左”傾錯誤泛濫,給我國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因此C項正確。
答案:C
二、探究二:20世紀70年代新中國外交關系的突破
史論要點
1.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原因:①中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的提升(根本原因)。②美國霸權地位的日益動搖衰落。③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力量增強。④中國長期堅持和平外交的結果。
(2)影響:①宣告了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和中國外交事業的重大勝利。②奠定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基礎,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③大大地增強了第三世界在聯合國的力量。
2.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影響
(1)緩和了世界的緊張局勢,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2)提供了解決臺灣問題的契機,加速了統一大業進程。
(3)破解了建國以來外交困局,打開了與西方交往大門。
(4)促成了中日關系的改善,掀起了國際上與中國建交熱潮。
對點訓練
1.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就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的提案進行投票表決,結果該項提案以壓倒多數票獲得通過。該項提案的議題是( )
A.譴責美國對朝鮮的侵略
B.解決印度支那問題
C.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中美關系正常化
答案:C
2.下圖顯示1972年中國與西方國家建交進入熱潮,中國外交出現新局面。這一局面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1972年中國與西方國家建交大事記
3月13日英國 5月18日荷蘭 6月05日希臘 9月29日日本 10月23日聯邦德國 11月26日盧森堡 12月21日澳大利亞 12月22日新西蘭
A.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
B.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面臨經濟危機
C.中國的綜合國力提高
D.中國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解析:根據圖片材料,1972年中國與西方國家建交熱潮出現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尼克松訪華標志著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此后中國與日本等國建交。故選A。
答案:A
三、探究三(核心素養)“文化大革命”的爆發
素養解讀
1.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文化大革命”爆發的原因
(1)思想上:20世紀五六十年代,黨內“左”傾錯誤的發展。
(2)主觀上:毛澤東錯誤地認為中央出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
(3)具體原因:林彪、江青一伙別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長了毛澤東的錯誤。
2.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文化大革命”的教訓
(1)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不能以階級斗爭為綱。
(2)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原則,不能搞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
(3)必須健全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而不能倡導無法無天。
(4)必須不斷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
對點訓練
1.小說《平凡的世界》描述20世紀70年代初,主人翁孫少平“不關心無產階級政治,光看‘反動書’的行為很快就被人揭發,每天被人監督”。小說的故事背景是( )
A.“文化大革命”時期 B.解放戰爭時期
C.抗日戰爭時期 D.改革開放以后
答案:A
2.口號反映時代特色,“老子反動兒混蛋”、“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砸爛公檢法”。這些出現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口號反映出的本質問題是( )
A.“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 B.國家政治體制建設倒退
C.階級斗爭已發展到黨內 D.民主與法制橫遭踐踏
答案:D
3.右圖是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的新聞照片。
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瀟灑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體描述為:“震碎了議會大廈的玻璃!”喬副部長開心大笑是因為( )
意義重大
A.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B.中日恢復邦交正常化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D.香港回歸祖國
以新聞照片為切入點,從“歷史解釋”角度考查新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史實。抓關鍵材料信息“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的新聞照片”可知,題干主旨與重返聯合國相關。排除干擾明確選項時間是解題的關鍵。1972年田中角榮訪華,標志著中日關系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
答案:A
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下面是為提交中共八大開會討論,中共有關部門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計劃糧、棉、鋼產量1962年應達到的指標。
三個方案 糧產量 棉產量 鋼產量
一(1955年夏) 4600億斤 4300萬擔 1100萬噸
二(1956年1月) 6400億斤 7000萬擔 1500萬噸
三(1956年8月) 5000億斤 4800萬擔 1050~1200萬噸
第一個方案指標較低,第二個方案大幅度提高,第三個方案又降低,但比較適中。
材料二 1956年2月,周恩來在國務院會議上講話:“現在有點急躁的苗頭,這需要注意。社會主義積極性不可損害,說明黨中央已經意識到急躁冒進傾向。但超過現實可能和沒有根據的事,不要亂提,不要亂加快,否則很危險。……決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業化口號。冷靜地算一算,確實不能提。”
材料三 1956年7月17日,周恩來在國務院會議上指出:“計劃必須建立在平衡和可靠的基礎上。計算生產能力,主張制定計劃要實事求是。除人力條件外,還必須考慮到物資與其他條件。”
——以上均摘自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回顧》
材料四 1957年4月30日,毛澤東與民主黨派負責人談話時說:“我的腦子開始也有點好大喜功,去年三四月間才開始變化,找了三十幾個部的同志談話,以后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講了十大關系。”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
(1)根據材料一,概括說明糧、棉、鋼產量的指標變化情況。
(2)根據材料二、三、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二五”計劃醞釀過程中指標起落變化的原因。
第一步審設問·定方向
審讀關鍵 審讀通則
引導詞 第(1)問,“根據材料”說明答案:來自材料;第(2)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答案:來源于材料和教材所學知識。
提示詞 第(1)問,概括——扼要說明;第(2)問,分析——全面歸納。
限制詞 第(1)問,時空限定——1955年、1956年;內容限定——糧、棉、鋼產量的指標。第(2)問,時空限定——“二五”計劃醞釀中,內容限定——指標起落變化。
核心詞 第(1)問,變化;第(2)問,原因。
第二步讀材料·提信息
第(1)問,根據材料一中三個方案中“糧、棉、鋼”產量的指標來直接概括。 第(2)問,根據材料信息“現在有點急躁的苗頭,這需要注意”“計劃必須建立在平衡和可靠的基礎上。計算生產能力,除人力條件外,還必須考慮到物資與其他條件”“我的腦子開始也有點好大喜功,去年三四月間才開始變化,找了三十幾個部的同志談話,以后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講了十大關系”概括。
第三步列要點組答案:
(1)第一個方案,糧、棉、鋼產量較低;第二個方案,糧、棉、鋼產量較高;第三個方案,對糧、棉產量作了下調。 (2)1955年,三大改造進入高潮階段,一些部門在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上,出現急躁冒進情緒,希望加快經濟建設的步伐,提早完成工業化,因此,出現加快建設的第二個方案。周恩來反對冒進,力主制定計劃要實事求是,不能超越現實的物質條件,因此,出現放慢速度的第三個方案。
【課后評估】
1.新中國成立后,經過過渡時期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沈陽憑借機械制造、成套設備制造、軍工生產等支柱產業,成為共和國的工業長子。沈陽機床、變壓器、風動工具、泵閥及重型設備已打造為知名品牌。沈陽成為“共和國的工業長子”是在( )
A.土地改革時期 B.“一五”計劃時期
C.“大躍進”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
解析:“一五”計劃時期,國家重點建設了東北沈陽的重工業基地。
答案:B
2.右圖是《中共八大史》,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這次會議( )
A.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C.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
D.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八大正確分析國內主要矛盾,并制定主要任務。
答案:A
3.“花生殼,圓又長,兩頭相隔十幾丈,五百個人抬起來,我們坐上游東海。”這是20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某地區農民的勞動號子。如果將上述勞動號子作為史料,可以用來印證( )
A.“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
B.“大躍進”運動中的“浮夸風”
C.人民公社欣欣向榮的氣象
D.“文化大革命”的嚴重錯誤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這反映違背經濟規律的浮夸風,出現在“大躍進”運動中。
答案:B
4.時任山東范縣黨委第一書記的謝惠玉曾說:“到那時:人人進入新樂園,吃喝穿用不要錢,雞鴨魚肉味道鮮,頓頓可吃四大盤……人人都說天堂好,天堂不如新樂園。”為建立此“新樂園”,全國開展了( )
A.農業合作化運動 B.“大躍進”運動
C.“一五”計劃 D.人民公社化運動
答案:D
5.“從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幫’的干擾破壞,全國大約損失工業總產值一千億元,鋼產量兩千八百萬噸,財政收入四百億元……”這則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個嚴重后果是( )
A.民主法制遭到踐踏
B.國民經濟遭受巨大損失
C.經濟結構極不合理
D.科學文化教育事業遭到摧殘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文化大革命”對我國工業總產量、鋼產量、財政收入等都造成嚴重損失,說明國民經濟遭受巨大損失。
答案:B
6.當代作家馮驥才在《關于“文革”博物館》一文中寫道:“一代人經受的慘痛教訓,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財富。”從“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我們應吸取的最主要教訓是( )
A.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B.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
C.要重視民主、法制建設
D.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文化大革命”最應該吸取的教訓是重視和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答案:C
7.我國古代嫦娥奔月的傳說、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孫悟空的騰云駕霧,都表達了古代人們探索宇宙蒼穹的愿望。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開始探索宇宙蒼穹的偉大壯舉是( )
A.“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成功
B.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C.“神舟五號”飛船的發射成功
D.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0年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是探索太空的開始。
答案:A
8.“鐵人”王進喜克服重重困難打出大慶第一口油井,焦裕祿為改變蘭考面貌獻出生命,鄧稼先完成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他們的事跡出現在( )
A.新中國成立時期
B.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時期
C.“文化大革命”時期
D.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解析:王進喜、焦裕祿和鄧稼先的事跡出現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時期,故選B。
答案:B
9.“這是世界歷史的轉折點,反西方國家(主要是第三世界國家及共產黨國家)在美國威信動搖時第一次擊敗了美國”,結合右圖,材料中的“轉折點”是指( )
A.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B.中國參加萬隆會議
C.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D.中日關系正常化
解析:依據課本所學,1971年在第三世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在國際外交舞臺上沖破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層層阻撓,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改變了聯合國成立以來被美國操縱的局面,成為中國外交的轉折點。C項符合題意,故選擇C。
答案:C
10.1972年3月6日,一組非常新穎別致的圖案出現在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上,這組圖片傳遞的信息是( )
A.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
B.中美關系緩和并走向正常化
C.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D.中國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解析:依據圖片信息“尼克松的中國之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雙方簽訂了《中美聯合公報》,標志著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由此可見,題干圖片傳遞的信息是中美關系緩和并走向正常化。故B符合題意;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中國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尼克松訪華之前,故A、D不符合題意;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是在1979年,是在尼克松訪華之后,故C不符合題意。
答案:B
11.《人民日報》社論《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指出:“他們(山東省壽張縣農民)的莊稼真長得好,一片黑乎乎的要壓塌地。雖然下面提出的萬斤指標,今年不一定完全實現,但萬斤社、萬斤鄉一定出現,可能不止一個。全縣畝產三四千斤是有把握的。糧食單位產量從百斤到千斤,是個質變,從千斤到萬斤,是更大的質變……”該社論可能發表于( )
A.1950年 B.1953年
C.1958年 D.1966年
答案:C
12.1958年的《紅旗》雜志轉引了毛澤東的一句話:“我們的方針,應該有秩序地把工、農、學、商、兵組成為一個大公社,從而構成我國社會的基本單位。”這反映出當時政府( )
A.變革生產關系,盡快實現“一五”計劃的指標
B.希望加強民族凝聚力,應對嚴峻的國際形勢
C.忽視客觀規律,片面追求經濟建設的高速度
D.忽視生產力發展水平,片面改革生產關系
解析: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過程中的一個重大失誤,其失誤之處是:忽視生產力發展水平,片面改革生產關系,主觀地認為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生產的發展。所以,這反映出當時政府忽視生產力發展水平,片面改革生產關系。
答案:D
13.我國古代逐步發展起來的集市貿易,在新中國成立后一度銷聲匿跡。但在1962年到1965年間,城鎮中重現集市貿易,農民也有了自留地,一些農村甚至開始了包產到戶。這一現象主要說明( )
A.農村的生產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革
B.農村中的經濟體制改革初見成效
C.農村中“左”傾錯誤部分得到糾正
D.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已經全面完成
解析:“但在1962年到1965年間,城鎮中重現集市貿易,農民也有了自留地,一些農村甚至開始了包產到戶”說明農村發生了改變,聯系時代背景可知由于中蘇關系惡化、自然災害、“大躍進”等“左”傾錯誤造成1959~1961年的三年困難時期,1960年冬天實行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重點是調整“大躍進”等“左”傾錯誤造成的農輕重比例失調問題,因此有材料中現象,故選C。
答案:C
14.1976年10月6日晚12點,于光遠將確認可靠的“小道消息”傳給國務院政研室的同事李昌夫婦,大家都興奮得許久沒睡。“小道消息”的內容最有可能是( )
A.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B.四人幫被“粉碎”
C.中美關系正常化 D.中日邦交正常化
答案:B
15.1971年10月在聯合國大會表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提案時,雖然美國不斷游說,但西方陣營的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都投了贊成票,美國控制下的拉丁美洲除古巴、智利外,另有7個國家也投票贊成。這說明( )
A.西歐各國已擺脫美國的控制
B.美國的霸主地位面臨多種挑戰
C.中國結束了被封鎖孤立的困境
D.聯合國成為中國反霸斗爭的舞臺
解析:根據材料的描述可知,二戰后初期形成的資本主義世界唯美國“馬首是瞻”的局面到70年代發生改變,說明世界格局發生變化,美國的霸權地位受到挑戰,即美國的霸主地位面臨多種挑戰。所以答案:選B。
答案:B
16.建國以來,我國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問題上,有成功的探索,也出現過重大的失誤,最終找到了一條新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49~1957年,我國國民經濟狀況統計表
年份 項目 1949 1952 1957
工農業產值(億元) 466 810 1241
糧(億噸) 1.1 1.63 1.95
鋼(萬噸) 15.8 135 535
材料二有學者認為,除了調整時期注重市場機制等一些制度創新外,改革開放前我國僅有兩種典型的發展戰略模式,即“一五”建設模式和“大躍進”模式。
(1)與1949年相比,1952年我國的經濟狀況發生了什么變化?試分析出現材料一中1957年經濟狀況的主要原因和影響。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兩種模式的主要特征,各有何弊端?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的數據可以得出工農業產值呈增長趨勢;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即可。第(2)問,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二者特征和弊端。
答案:(1)1952年我國工農業產值呈增長趨勢,超過了歷史最高水平。
1957年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制定了正確的總路線,實施“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影響:一方面奠定了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同時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奠定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
(2)“一五”建設模式:即蘇聯模式,以優先發展重工業,強調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為特點。
“大躍進”模式:強調工農業生產的高指標、高速度。
弊端:前者易導致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調,后者則易違背客觀經濟規律。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强县| 当涂县| 中方县| 延长县| 内乡县| 绍兴市| 新晃| 象州县| 南皮县| 阳谷县| 巴塘县| 仪陇县| 江川县| 监利县| 海门市| 嘉黎县| 安阳县| 紫阳县| 郎溪县| 南部县| 红桥区| 乐陵市| 兴仁县| 博客| 瑞金市| 凤山县| 寿阳县| 临沂市| 婺源县| 来凤县| 雷州市| 襄城县| 富锦市| 昌黎县| 峨边| 贵溪市| 云安县| 元朗区| 青浦区| 长葛市| 苍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