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辛亥革命【學習目標】1.搜集有關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史料,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三民主義”的內容及影響。2.結合辛亥革命前后的變化,從“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角度認識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3.結合民國成立后的社會現象,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學習重難點】1.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2.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學習過程】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1.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試圖通過實行“新政”進行“自救”。(2)內容:在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雖然是清政府的自救舉措,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3)認識:由于政權掌握在極端腐敗無能的權貴手中,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2.民主革命的興起和發展(1)興起:①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走上革命道路。②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中國同盟會。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策。③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權主義即建立民國;民生主義即平均主義。(2)發展:孫中山除繼續宣傳革命的理論和主張外,還組織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其中1911年4月27日廣州黃花崗起義影響巨大。3.預備立憲(1)背景:革命運動高漲。(2)歷程(3)結果:清政府無誠意推行立憲,資產階級立憲派轉而支持革命。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1.武昌起義(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將川漢、粵漢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后,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引發保路運動。(2)爆發:1911年10月10日,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3)結果:起義軍控制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省和上海紛紛獨立。2.中華民國的建立(1)建立共和政體: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職第一任臨時大總統。(2)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直接目的:防止袁世凱專制獨裁。①時間:1912年3月11日。根本目的: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②制定機構:參議院。③內容: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等自由和權利;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④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3.袁世凱竊取勝利果實:(1)原因:(2)結果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意義: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注意:結束的是君主專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2)經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3)思想: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4)風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2.歷史局限(1)表現: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從這一點上說,辛亥革命是一次失敗的革命。(2)原因: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資產階級軟弱性和妥協性的體現,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導致。閱讀教材·想一想1.閱讀教材P109“史料閱讀”:林覺民的《與妻書》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提示:林覺民作為一個矢志拯救國家民族的革命者,暢敘了兒女情必須服從革命事業的至理,將一己之愛擴展到普天下人之愛,表達了犧牲個人幸福,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崇高情懷。2.閱讀教材P110“歷史縱橫”:保路運動和武昌起義的爆發有何關系?提示:(1)清政府派兵屠殺保路人士,使全國人民充分看清了其賣國求榮的本質,導致辛亥革命的總爆發。(2)為鎮壓四川保路運動,清政府將湖北新軍西調,造成武漢地區兵力空虛,給武昌起義創造了條件。3.閱讀教材P112“問題探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孫中山是怎樣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的。提示: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中國近代仁人志士試圖在王朝體制下變法維新以圖強之舉屢遭挫折后,孫中山選擇了一條以政治革命的方式來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以達到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革命之路。發掘教材·讀一讀1.閱讀“《奏定學堂章程》”(見教材P108)信息解讀:《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國實行的學制,它根據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階段的劃分,對學校教育課程設置、教育行政及學校管理等作了明確規定。它對中國近代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2.閱讀“《民報》創刊號”(見教材P109)信息解讀:《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11月創刊于東京,是一個大型月刊,是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傳陣地。3.閱讀“孫中山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得票票數”圖信息解讀:得票票數是人們對孫中山長期以來不屈不撓領導反對清王朝斗爭的肯定,說明孫中山已成為當時眾望所歸的領袖。4.閱讀“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與北洋將領合影”圖(見教材P111)信息解讀: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進一步培植黨羽,擴大勢力,形成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權的軍事集團,是為北洋軍閥。【合作探究】一、探究一:辛亥革命的爆發史論要點1.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1)歷史教訓:維新運動的失敗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2)物質和階級基礎: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較快發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質基礎和階級力量。(3)思想基礎:清末民權意識增長,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為辛亥革命爆發作了輿論準備。(4)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和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形成,為辛亥革命爆發作了組織準備。(5)群眾基礎:“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使得清朝統治危機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稅斗爭、收回利權運動等,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奠定群眾基礎。2.辛亥革命發生的偶然性(1)四川爆發保路運動。(2)革命黨人不慎點燃炸彈,革命不得不提前爆發。合作探究:1.中國同盟會成立后,“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這說明中國同盟會( )A.推動了各個革命團體的“百家爭鳴”B.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形勢的日益高漲C.使民主共和觀念日益深入人心D.使工農運動風起云涌解析::據題干材料“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可知,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推動了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故選B項。答案::B2.1907年,浙江巡撫張曾揚以革命黨罪名捕殺秋瑾,輿論大嘩,認為官府未按“文明國對于國事犯之辦法,而是無供無證,欲殺則殺,不必按律,人權盡為侵削”。張聲名狼藉,后雖調離浙江仍難平民憤。張憂懼成疾,辭官回籍。材料說明( )A.清末時民權意識漸醒B.清政府重視民眾輿論C.巡撫張曾揚徇私枉法D.西方國家同情革命黨解析::材料中,張曾揚受到輿論指責不是因為捕殺革命黨人,而是因為他的捕殺無供無證,欲殺則殺,沒有“按律”,侵犯了人權,這體現了清末時民權意識漸醒,A項正確。答案::A二、探究二:三民主義的內容及評價史論要點1.三民主義的內容綱領 含義 地位民族主義 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清朝封建統治 前提民權主義 創立民國 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核心民生主義 平均地權 核定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 補充和 發展2.從“唯物史觀”角度評價三民主義(1)進步性①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愿望。②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2)局限性:帶有明顯的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民族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民權主義沒有將整個封建主義作為斗爭對象;民生主義是不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對點訓練1.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民報》創刊號上刊登了黃帝像。其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B.宣傳排滿革命C.倡導個人崇拜D.反對帝國主義解析::黃帝被公認為華夏族的祖先,中華民族的象征,把他畫像印在《民報》創刊號,蘊涵著“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意,是孫中山民族主義的體現。故選B符合題意。答案::B2.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一書中認為,民權應包括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和復決權四個方面。這一解釋的本質意義在于( )A.建立真正意義的資產階級共和國B.實踐美國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C.在中國境內實現各民族一律平等D.真正實現民主權利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答案::D三、探究三:(核心素養)辛亥革命的評價素養解讀1.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工人階級的隊伍也隨之壯大起來。(3)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的一個里程碑,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2.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帝國主義扶持的封建軍閥袁世凱所竊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對點訓練1.毛澤東指出:“中國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統的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這是因為孫中山( )A.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B.第一個提出了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C.領導辛亥革命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D.最先發動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武裝起義解析::A項并不能完全體現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內涵,排除;B項是《資政新篇》的意義,與孫中山無關;D項只體現了孫中山反封建的一面,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符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內容,故選C項。答案::C2.1913年,某身著日式服裝的革命黨人途遇一老農,老農詢問其國籍,某稱“予中華民國人也”。老農“忽作驚壯,似絕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當被告知亦為中華民國人時,老農茫然惶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人,我非中華民國人。”這表明( )A.國內民眾的反日情緒強烈B.革命黨人處于不合法狀態C.辛亥革命對農村影響有限D.農民階級不支持辛亥革命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當辛亥革命已經發生、中華民國成立一年有余的時候,國內的農民尚不知中華民國為何物,這說明辛亥革命脫離群眾,對農村的影響有限,故應選C。A項在材料中沒有反映;從材料中的“1913年”可判斷此時的革命黨人已處于合法狀態,因此B項有誤;材料中的“老農茫然惶然”只能說明老農對辛亥革命缺乏了解,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農民階級不支持辛亥革命,因此D項有誤。答案::C3.同盟會會員在國內宣傳革命時,只強調“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而對“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多不提及。這表明他們( )A.突出民族革命目標 B.重點反對列強侵略C.缺乏動員民眾意識 D.弱化憲政民主任務明立意:以同盟會會員的革命策略為切入點,從“歷史解釋”角度考查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抓關鍵:材料“只強調‘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屬于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排干擾:“驅除韃虜”指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這說明三民主義的矛頭不直接指向帝國主義,反帝思想不明確。“缺乏動員民眾意識”與“弱化憲政民主任務”在材料中未體現。答案::A4.回顧、檢討對辛亥革命性質的研究以求改進,進而揭開辛亥革命的“廬山真面目”。材料:呂明灼學者認為,不能因為當時孫中山主張中國實行社會主義,主張由分權制向集權制、多黨制向一黨制、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權轉變,主張解決農民土地問題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性質。把辛亥革命定性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一點也沒有貶低其偉大意義的意思,相反,這是很崇高、偉大、光彩的。肯定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性質楊天石學者則認為,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這個看法對辛亥革命的性質存有疑義未必準確。因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最要緊的任務是救亡,而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同時,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后會馬上和工人階級產生矛盾沖突,而孫中山特別講到,要讓中國的工人階級避免受剝削的痛苦。評析材料中關于辛亥革命性質的觀點。(要求:圍繞材料中關于辛亥革命性質的一種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思想、革命目標等角度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第一步:審設問·定方向審讀關鍵 審讀通則引導詞 “圍繞材料”說明答案:部分來自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答案:部分來源于教材基礎知識提示詞 評析——辨析與評價限制詞 辛亥革命性質;從政治、經濟、思想、革命目標等角度核心詞 評析觀點第二步:讀材料·提信息第(1)問,材料中“把辛亥革命定性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表明了呂明灼學者的觀點,再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和思想近代化角度分析。第(2)問,材料中“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這個看法未必準確”表明了楊天石學者的觀點,結合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來回答。第三步:列要點·組答案:觀點一:辛亥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經濟上,資本主義有了很大發展;階級上,領導辛亥革命的是代表新生產方式的資產階級;政治上,是反封建的暴力斗爭;思想上,革命領導者提出了明確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以西方資產階級的革命學說為根據,反對清王朝的專制統治;目標上,是掃除資本主義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最終目的是發展資本主義。觀點二:辛亥革命的性質不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經濟上,辛亥革命時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遠未達到資本主義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國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思想上,“三民主義”只是革命的理論綱領,并沒有深入人心;目標上,僅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沒有徹底摧毀封建王朝的社會基礎,中國社會又走上了軍閥割據的道路。(任選一種觀點即可)【課后練習】1.有不少學者認為,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均為清政府的自救運動。上述歷史事件的共同點是( )A.均主張“中體西用”B.自救未成卻促進社會進步C.未能觸及政治制度D.以政治制度的改革為核心解析::“戊戌變法”沒有涉及到“中體西用”,但是觸及到了政治制度,故A、C兩項錯誤;洋務運動不是以政治制度的改革為核心,D項錯誤;清政府的這些自救運動沒有成功,卻促進社會進步,故選B項。答案::B2.“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聯絡,各自號召,終必成秦末二十余國之爭”,為改變這種現象,革命黨人采取的最主要行動是( )A.成立中國同盟會 B.發動武昌起義C.發動黃花崗起義 D.成立南京臨時政府解析::由材料中“終必成秦末二十余國之爭”等信息可知,革命黨人要建立一個全國性領導機構,即成立全國性的政黨,故選A。答案::A3.1905年,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綱領闡發為“民族主義”。這一思想( )A.完全符合當時的中國國情B.與維新派的政治目標一致C.延續了民主共和國的精神D.推動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答案::D4.1905年,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其“民權主義”的內涵是( )A.推翻君主專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B.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C.進行社會革命,實行“耕者有其田”D.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解析::民權主義是“創立民國”,即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答案::A5.1911年出籠的“皇族內閣”,激怒了所有被動員起來的政治力量。用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的話叫做“參與爆炸”。士紳們痛恨滿人王朝,但絕對排斥革命。忽然間,只要有人放火,他們是樂于煽風。可見,“立憲”騙局與辛亥革命之間的關系是( )A.立憲派與革命派合流是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B.辛亥革命的發生純系立憲失敗后的歷史偶然C.社會各界的失望與覺悟使革命時機日趨成熟D.清政府的自救運動沒有防止辛亥革命的發生解析::材料中“激怒了所有被動員起來的政治力量”和“只要有人放火,他們是樂于煽風”反映了社會各界的失望與覺悟使革命時機日趨成熟,故選C項。答案::C6.孫中山總結黃花崗起義時說:“事雖不成……已震動全球。”這主要是因為它( )A.擴大了武裝起義的規模B.導致了武昌起義的爆發C.體現了革命黨人的斗志D.推動了國內革命形勢的發展解析::題干說明黃花崗起義的意義重大。解答本題要注意題干中的關鍵詞“已震動全球”。答案::D7.下圖是辛亥革命時期的漫畫《葫蘆尚未捺下,瓢兒又起來了》,它表明( )A.清朝統治面臨崩潰 B.保路風潮已被鎮壓C.武昌起義即將爆發 D.革命派的實力強大解析::漫畫瓢上有一個“鄂”字,標題《葫蘆尚未捺下,瓢兒又起來了》表明清政府統治危機四伏,已經顧此失彼,B項不能體現“顧此失彼”;C項無法體現漫畫所表達的形勢,武昌起義只是其中一個“瓢”;漫畫中沒有體現革命派力量的強大,排除D項。答案::A8.觀察下圖。圖中所示起義的重大歷史意義是( )A.建立了與清政府對峙的農民政權B.使腐朽的清王朝逐步走向滅亡C.北洋軍閥統治建立D.積極推進立憲運動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因此,答案:為B。答案::B9.下圖是《清帝退位詔書》,這一實物資料充分佐證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清帝退位詔書》A.資本主義 B.封建制度C.封建帝制 D.帝國主義解析::依據《清帝退位詔書》的“宣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2年2月12日,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頒布退位詔書,這一實物資料充分佐證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故C符合題意。答案::C10.“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中國人的思想也由此而獲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是指( )A.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B.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C.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D.宣傳了維新變法的思想解析::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因此,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是指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因此,A選項符合題意。答案::A11.為了茍延殘喘,“滿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膚淺的憲政改革;很多漢人目睹了“滿族政權”毫無希望的領導能力后,轉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國家的唯一希望。據此可知( )A.戊戌變法失敗使立憲派轉而支持革命B.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C.辛亥革命獲得了社會各階層支持D.憲政改革加速了清朝滅亡進程解析::根據題目中“‘滿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膚淺的憲政改革;很多漢人目睹了‘滿族政權’毫無希望的領導能力后,轉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國家的唯一希望”,故D項正確。答案::D12.觀察下邊20世紀初期的一幅畫,下列各項符合該畫主題的是( )A.《南京條約》打開中國大門B.甲午戰爭使清朝統治崩潰C.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D.武昌起義使清朝統治崩潰答案::D13.1912年,孫中山自豪地說,這是“我國有史以來所未有之變局,吾民破天荒之創舉也”。這里的“變局”和“創舉”指( )A.辛亥革命爆發 B.清朝統治被推翻C.中華民國成立 D.《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答案::C14.辛亥革命“完成了國家政權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現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轉變”,實現了從“朝代國家”向“共和國家”的轉變。這說明辛亥革命( )A.完成中國民主政治的任務B.促成了社會性質的轉變C.推動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務解析::辛亥革命沒有完成中國民主政治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故A項錯誤;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故B項錯誤;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國,頒布了《臨時約法》,推動中國民主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發展,故C項正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民族革命反帝的任務,故D項錯誤。答案::C15.林伯渠說:“對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意義是常被低估的……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這段話旨在強調( )A.辛亥革命意義重大 B.廣大民眾尚未覺悟C.革命時機不夠成熟 D.革命缺乏社會基礎解析::根據材料關鍵詞“政治意義”“被低估”“不容易的一件事”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意義重大。故答案:為A。答案::A16.多角度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角度一:史料研習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間,《申報》直接涉及革命黨人活動的新聞僅僅只有幾則:《亂首被獲》《拿獲華興會匪要電》等。1912年元旦的《申報》以顯著位置刊登慶祝標語和祝詞。其中一條是:“中華民囻萬歲”。……在《共和國大總統履任祝詞》的最后寫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轂我蒸民,振興實業……軼美駕歐,揚我國力。”角度二:理論指導近代化(現代化)以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演進為縱向發展主線,包括政治上的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內容;經濟上的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自然經濟到市場化等內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大眾化進程;社會生活和風俗的演進,即城市化。(1)根據角度一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申報》把“國”字改為“囻”的用意是什么?(2)根據角度二中近代化的研究角度,結合所學知識對辛亥革命進行評價。解析::第(1)問依據“囻”字的構成,即民在其間分析其含義。第(2)問依據材料,分別從政治、經濟、思想和社會生活方面評價辛亥革命。答案::(1)用意:表示國家由專制走向民主。(2)評價:政治上: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經濟上:辛亥革命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思想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人們民族、民主意識提高,促進了人們思想解放。社會生活:辛亥革命還推動了服飾、飲食、交通、禮儀等變革,推動了社會風俗的近代化進程。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