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學習目標】1.從“時空觀念”角度認識隋唐至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更替及統治。2.搜集部分唐詩,從“史料實證”和“唯物史觀角度認識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現及出現原因。3.結合唐朝的民族政策,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少數民族在邊疆開發中的作用。【學習重難點】1.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2.認識隋唐時期的制度創新、民族交融和區域開發的新成就。【學習過程】一、知識點1:隋朝的興亡(1)建立:581年,楊堅奪取________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2)統一:________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3)建設:①興建倉庫:在長安、洛陽兩都和地方廣設。②興建________城。③開通大運河: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重要作用。(4)滅亡:①原因:隋場帝大興土木,窮奢極欲,3次大舉征伐________導致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②概況:618年,隋場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二、知識點2: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1.唐朝的統一(1)建立:618年,李淵在稱帝,建立唐朝。(2)統一:派兵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2.政治統治(1)唐太宗:①措施:吸取隋亡教訓,________、勸課農桑、戒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②結果:出現了少有的開明政治局面。史稱“________”(2)武則天: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當權期間,盡管政局紛紜,但唐朝社會經濟持續發展。(3)唐玄宗:具有革新魄力,最終將唐朝統治推向歷史上的全盛時期,史稱________。3.民族關系開明的民族政策。(1)與東突厥:大敗東突厥,俘獲________,在不改變原有部落組織和風俗習慣的情況下,委派突厥貴族管轄。唐太宗被尊稱為“天可汗”。(2)與西突厥:640年,唐朝在高昌設置________;高宗時,滅亡西突厥;武則天在位時,設置________。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3)與吐蕃:①通過和親,把________嫁給吐贊普松贊干布,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②9世紀中期,吐蕃與唐會盟,民族紛爭基本停止。與靺鞨: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領大祚榮為________。三、知識點3: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1.安史之亂(1)原因:①唐玄宗統治后期,沉于享樂,怠于政事,邊疆形勢緊張。②在邊疆重鎮增置軍鎮,設節度使加強邊防。伴隨地方節度使兵力的擴大,國家出現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2)過程:755年,身兼三個地區節度使的________趁機在范陽起兵,發動叛亂,于763年被唐平定。(3)影響:①許多將領擁兵自重,獨立性強,________被削。②邊防空虛,邊疆告急,唐朝由盛轉衰,逐漸形成________的局面。2.黃巢起義(1)背景:唐朝后期,和朋黨之爭,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2)概況:橫掃大半個中國,一度攻占________。(3)影響:沉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3.五代十國(1)唐朝滅亡:907年,________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2)五代:指________先后出現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________五個政權。(3)十國: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現的吳越、唐等9個政權和山西的________。【學習探究】一、探究一:隋唐封建經濟的繁榮1.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隋唐經濟繁榮的原因(1)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社會穩定。(2)政府推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3)政府實行較為開放的政策,民族之間、中外之間交流頻繁。(4)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2.隋唐經濟空前繁榮的啟示(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2)正確的政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3)先進的科技是經濟發展的條件之一。(4)正確處理民族關系、開展對外交往是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5)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二、探究二“隋唐”的更替及衰亡史論要點角度 內容隋朝滅亡的原因 隋朝大運河的開鑿,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讓百姓們不滿;隋煬帝橫征暴斂,極度奢侈,朝廷腐敗。唐朝的衰落 (1)唐玄宗后期,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政治腐敗,終于導致安史之亂。 (2)安史之亂后唐朝出現藩鎮割據、宦官專政、朋黨之爭的混亂局面。 (3)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終于引發了唐末農民戰爭。在農民戰爭打擊下,唐朝名存實亡。三、探究三:(核心素養)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素養解讀1.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和作用(1)特點:以通婚、和親方式促進民族融合,以議代戰,尊重民族習慣,交換使節,文化交流行德政。(2)作用:開明的民族政策對于各民族的發展是有利的,社會安定有利于經濟等方面的發展,有利于各民族的發展,主要從民族交往的雙方去理解相互發展的好處。2.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啟示(1)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則國家興盛富強,海納百川,積極吸收先進文明,有利于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則導致落后。(2)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3)加強民族團結,實行對外開放,對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達標檢測】1.唐太宗說:“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則兆庶非國家所有。”為此,唐太宗( )A.重視發展生產B.擴充國學規模C.注重虛心納諫D.加強邊疆管理2.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大治之年。唐玄宗統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訛,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譽為( )A.“文景之治”B.“貞觀之治”C.“開元盛世”D.“光武中興”3.“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的詩句。唐末農民戰爭( )A.沖擊了唐朝統治B.推翻了唐朝統治的C.平定了安史之亂D.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面4.對圖1、圖2所示歷史變化,下列解釋最合理的是( )(圖1唐末藩鎮割據形勢圖(902年) 圖2五代十國前期形勢圖(910年)A.生產力發展影響王朝更替B.歷史發展具有一定的延續性C.分裂割據在古代難以避免D.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演進5.唐太宗說:“其(夷狄)情與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實中,與唐太宗直接相關并體現上述觀念的是( )A.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B.派衛青反擊匈奴C.開鑿大運河D.發動玄武門之變6.“大唐文武孝德皇帝,與大蕃圣神贊普,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永無淪替!神人俱以證知,世世代代,使其稱贊。是以盟文節目,題之于碑也。該碑頌揚與期盼的是( )A.仰慕唐朝盛世,擴大朝貢貿易B.推進唐蕃聯盟,保障絲路暢通C.追念唐蕃和親,增進漢蕃友誼D.加強唐蕃合作,抵御佛教入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