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兩宋的政治和軍事【學習目標】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的新變化【學習重難點】1.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影響2.王安石變法的措施及評價3.正確評價岳飛抗金的事跡【學習過程】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1.背景(1)北宋建立后,相繼滅掉南方的幾個割據政權和北方的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2)統治者鑒于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強化專制集權、維護政權穩定的措施。2.措施(1)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內容 具體措施行政 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財政 設諸路轉運司綜理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軍政 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分別拱衛京師和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2)分散各級機構的權力,使其互相牽制。中央:①由樞密院專掌軍權,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②樞密院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不統兵,后者統兵但無權調兵。3.問題思考(1)材料:宋朝中書治民,三司理財,樞密主兵,各不相知,而言路之權又特重。這原是因大權都集中于中央,以此防內重之弊的。立法之初,亦可謂具有深意。然而宰相既無大權,而舉動有多掣肘,欲圖改革,其事就甚難了。(2)思考:據材料指出宋朝限制相權的舉措,并說明這些舉措的影響。4.提示(1)舉措:①分散相權:中書門下掌管行政權,三司掌管財政權,樞密院掌管軍權,三者各自獨立。②強化監察機關對相權的監督。(2)影響: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相權受到牽制,無法進行必要的改革,導致北宋政治衰弱。地方:①先后設立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合稱四監司,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②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3)為抑制武將勢力膨脹,北宋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①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易錯提醒: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啟示過分集權無法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導致國家積貧積弱,因此加強中央集權應當適中。5.影響:(1)積極: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專制集權。(2)消極:制度束縛過死,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風氣。6.歸納總結:對北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認識(1)特點:①重文輕武,實行文人治國。②分割地方權力,高度集權于中央。③強干弱枝,守內虛外。(2)影響:①積極:北宋通過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形成了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②消極:由于冗兵現象的出現,北宋邊防空虛,時常遭到遼和西夏的進攻;由于冗官和冗費的出現,北宋中期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機。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1.宋遼的和議(1)背景:①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領了燕云十六州,對中原形成嚴重威脅。②北宋統一后,兩次發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2)過程:①簽訂:后來遼軍大舉南下,逼迫北宋簽訂協議。②內容: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歲幣”。判斷正誤:宋遼以兄弟相稱,宋夏以君臣相待,表明宋對夏保持軍事優勢。(×)提示:澶淵之盟達成后,宋遼以兄弟相稱表明雙方勢均力敵;宋夏之間因歷史傳統,夏向宋稱臣,但保持獨立地位,宋夏之間的戰爭,宋屢戰屢敗,說明宋雖有政治優勢但無軍事優勢。③影響:通過這項協議,北宋勉強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安定。深化理解:正確評價澶淵之盟消極作用:澶淵之盟是在宋遼雙方勢均力敵,都無力戰勝對方,宋朝做了較大讓步的情況下簽訂的和約。這個和約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加劇了北宋的財政困難。積極作用:維持了宋遼邊境長期的和平,促進了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保證了北宋社會經濟的繼續發展,也促進了民族融合。2.宋夏的和議(1)背景:北宋與西北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生戰爭,屢戰屢敗。(2)內容:①西夏保持帝號,同時向北宋稱臣。②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3.財政危機(1)原因:①雖在邊疆戰事中頻吃敗仗,北宋卻供養了一支空前龐大的軍隊,軍隊不斷擴編,導致軍費直線上升,占到國家財政開支的大半。②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致使官僚隊伍不斷膨脹。(2)表現:養兵和養官成為朝廷的沉重負擔,財政狀況日益惡化。4.判斷正誤:(1)北宋政府給遼、夏“歲幣”或“歲賜”,給北宋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北宋的做法是錯誤的。(×)(2)宋代的財政危機根源于冗兵、冗官的出現。(×)三、王安石變法1.背景(1)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宋仁宗在位時,范仲淹發起“慶歷新政”。①宗旨:整頓官僚機構。②結果:新政明顯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抵制,很快歸于失敗。2.開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3.基本原則:加強國家對農業、軍事訓練等領域的管理和控制,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4.措施內容 具體措施富國 官府通過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等手段,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強兵 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借以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5.評價(1)成效: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大筆收入,消除了財政赤字。(2)不足:①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②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激烈爭議。③圍繞變法問題,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引發黨爭,北宋逐漸走向衰亡。6.問題思考:(1)材料(2)思考:結合漫畫和所學知識,談談造成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哪些?(3)提示:①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對。②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引起民間不滿。③王安石變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深化理解:理解王安石變法的失敗當時社會問題的主題是加強中央集權所導致的官僚機構的臃腫,而王安石變法只集中在社會經濟改革的層面上,即使改革真的可以消除財政赤字、增強軍事力量,也會進一步加劇政治結構與經濟發展不相協調的矛盾。四、南宋的偏安1.宋金的和戰(1)背景:①靖康之變:1127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徽宗、欽宗被俘虜北去。②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2)過程:①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形成幾支較有戰斗力的部隊,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績卓著。②宋高宗和宰相秦檜卻視岳飛等為心腹之患,主動向金朝求和。岳飛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殺害。③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3)內容: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2.偏安局面形成:(1)背景:宋金之間又發生幾次戰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2)政治地位: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3)深化理解:正確認識兩宋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和議兩宋時期的宋遼和議、宋夏和議、宋金和議,對兩宋政府來說都是接受屈辱條件以求得茍安,也給宋朝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但和議本身是民族間友好和睦的表現,和議之后,雙方減少了戰爭,客觀上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和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民族的融合。3.知識圖示:【能力提升】北宋遼西夏對峙圖(1111年)應用:在北宋、遼、西夏對峙圖上填寫政權和都城的名稱。提示:A.北宋、東京;B.遼、上京;C.西夏、興慶1.印證教材觀點材料:宋初措施在防范內部動亂、維護統治穩定方面效果顯著。時人描述說:吾宋制治,有縣令,有郡守,有轉運使,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于上。雖其地在萬里外,方數千里,擁兵百萬,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間,三尺豎子,馳傳捧詔,召而歸之京師,則解印趨走,唯恐不及。——蘇洵《嘉祐集》卷1《審勢》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維,輕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統制列城,付以數千里之地,十萬之師,單車之使,尺紙之詔,朝召而夕至,則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轉對條上四事狀》應用:這段材料印證了教材哪一觀點?提示:材料支持了教材關于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積極作用的論述;這些措施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專制集權。2.獲取材料信息材料一:(宋太宗)因謂近臣曰:“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指遼、西夏掠奪)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續資治通鑒長編》應用1:依據材料一,指出宋太宗對待“外憂與內患”的態度。提示:態度:認為“內患”甚于“外憂”,“外憂”是邊事可預防,“內患”則“深可懼”。材料二:本朝鑒五代藩鎮之敝……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朱子語類》應用2:材料二對宋初改革的措施是怎樣評價的?你如何認識這一評價?提示:認為它使地方兵弱財困,終于導致“靖康之役”。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確實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據,但因此形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和軍隊,加重了中央財政負擔,使地方兵弱財困,無力抵抗少數民族的進攻。這些都是形成北宋社會危機的重要因素。岳飛赤誠愛國的《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3.針對練習 對岳飛《滿江紅》的理解正確的是( )A.“靖康恥,尤未雪”,所指史實為“紹興和議”B.“臣子恨,何時滅”,體現了岳飛的忠君愛國思想C.“怒發沖冠”,是針對南宋政權對他的誣陷迫害D.“收拾舊山河”,是要收復被契丹族占領的國土答案:B解析:“靖康恥”指北宋靖康年間,金軍入侵,北宋滅亡的恥辱,故A項錯誤;“臣子恨,何時滅”表達出岳飛為君分憂,忠于王事的忠君愛國思想,故B項正確;“怒發沖冠”指對金軍入侵和未能收復故土的憤恨,故C項錯誤;“收拾舊山河”指收復被女真族占領的國土,故D項錯誤。【教材疑難指導】1.(P51)思考點:北宋這種“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為什么?提示:本題可以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1)可取。客觀上,減少了相互之間的斗爭,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緩和,有利于南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減少了相互之間的戰爭,有利于各民族人民的友好往來。(2)不可取。北宋的這一做法,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也加劇了財政危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遼夏對北宋的威脅。2.(P53)問題探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宋初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利弊得失。提示:這些措施,從影響看有利有弊,從長遠看弊大于利。利:鏟除了藩鎮割據的基礎,維護了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弊:矯枉過正,過度的防弊之策導致國家規模狹小,氣度不夠廣大;嚴密的法律導致行政效率低下,加劇政治腐敗;過度的中央集權導致財政困難,軍事較弱,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最終被少數民族政權滅亡。【基礎演練隨堂鞏固】1.宋太祖采取多種措施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其核心是圍繞( )A.削弱中央大將和丞相的權力B.解除地方割據的經濟基礎C.解決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D.削弱地方軍隊的實力答案:C解析:抓住題干“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宋太祖”,結合所學知識,判斷選項,可知C項符合題意。2.“今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故財已匱而樞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中書視民之困,而不知使樞密減兵、三司寬財以救民困者,制國用之職,不在中書也。”對此理解最為準確完整的是( )A.北宋財政入不敷出,出現積貧局面B.北宋政府機構重疊,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削弱相權,產生嚴重弊端D.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故財已匱而樞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說明這一制度存在權力分割,無法從全局考慮事情的弊端,故C項正確。3.宋太祖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但北宋兵額卻漸增,宋初20萬人,宋仁宗時140萬人。這說明( )A.邊患日益嚴重 B.立國政策改變C.軍人地位上升 D.藩鎮擁兵自重答案:A解析:北宋軍隊數量增加的原因有二:一是隨著邊患的日益嚴重,為應付遼、夏的侵擾,在邊防大量屯兵;二是統治者奉行養兵的政策,故選A。4.“熙寧(宋神宗年號)青苗取息二分,提舉使復以多散為功,遂立各郡定額,而有抑配(強制分配)之弊。”這段話反映的是( )A.政府積極幫助農民解除高利貸負擔B.官吏以青苗法作為聚斂財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農民提供所需貸款和種子D.新法打擊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答案:B解析:從材料中“青苗取息二分”可知是王安石改革中“青苗法”的內容。“提舉使復以多散為功,遂立各郡定額,而有抑配”,反映出變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弊端,由于有利可圖,提舉使對各郡定額、強制分配,把它作為聚斂財富的手段,故B項正確。5.司馬光說:“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但性不曉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遠,讒佞輻輳”。司馬光所說的“讒佞”指的是( )A.擁護變法的人 B.政府中的貪官污吏C.反對變法的人 D.從變法中受益的人答案:A解析:司馬光是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材料是對王安石的詆毀,所以“讒佞”指的是圍繞在王安石周圍堅決擁護變法的人,故A項正確。6.北宋將領李綱的《述懷》,“退避固知非得計,威靈何以鎮四方?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從來只自強”。他要求統治者( )A.變法革新 B.勵精圖治C.加強集權 D.驅逐韃虜答案:B解析:詩的點睛之筆在尾句,“圣哲從來只自強”強調“自強”。B項符合題意。【課時對點練】題組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1.宋代官制有官、職、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外之事”的局面。這反映了( )A.官僚體系的成熟 B.科舉制度的完善C.君主專制的加強 D.行政效率的提高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種等級待遇,表示祿位、品級的高低,“職”只是一種榮譽性質的虛銜,只有“差遣”才是實際職務,這種官制導致官員冗余,不能說明官僚體系的成熟,故A項錯誤;材料和科舉制無關,故B項錯誤;官、職、差遣的劃分使得權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項正確;這種官制導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項錯誤。2.下圖是某學者整合的關于宋代的主要資料,由此可見宋代( )(1)宋太祖極力提倡“宰相須用讀書人” (2)對先賢哲人的重視,“命葺修先圣廟” (3)要求武人讀書,“并勵武人讀書”A.注重“以文治國” B.集權加強C.冗官現象嚴重 D.影響深遠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宰相須用讀書人”“對先賢哲人的重視”“要求武人讀書”等都體現了宋代注重“以文治國”,故A項正確;材料不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到官員的增多,故C項錯誤;材料與儒學無關,故D項錯誤。3.宋朝規定樞密院有調兵權但并不統兵,“三衙”有統兵權但無權調兵。這種設計表明( )A.將領職責明確 B.強化了專制集權C.官僚機構重疊 D.提高了軍隊戰斗力答案:B解析:材料中樞密院與“三衙”互相牽制的制度設計,消除了統軍將領調動軍事力量的可能性,皇帝將軍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表明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故B項正確。題組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4.宋朝在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交往過程中,經常“以錢財換和平”。下列說法中最能體現雙方政治地位平等的是( )A.歲幣 B.歲賜 C.歲貢 D.交子答案:A解析:“歲幣”是北宋給遼朝的財物,反映出雙方地位大體平等;“歲賜”是北宋給西夏的財物,其中的“賜”字,反映出北宋地位高于西夏;“歲貢”是南宋給金朝的財物,“貢”說明其地位低于金朝,排除B、C項,“交子”是北宋時期出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的名稱,排除D項;選A。5.宋太祖時選練禁軍作為作戰的精銳,全國有禁軍193000人。仁宗對西夏用兵,禁軍激增到806000人,軍隊規模空前龐大。這種急劇變化最有可能( )A.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B.造成財政狀況惡化C.增強對社會的控制力D.消除周邊政權威脅答案:B解析:從宋初到宋朝中期,禁軍的數量增加了四倍,這導致軍費直線上升,消耗了大量財政開支,造成財政狀況日益惡化,故選B項。6.宋遼邊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發年邁之人),不識干戈”。這說明澶淵之盟( )A.削弱了北宋的軍事力量B.使遼的統治趨向腐朽C.促進了北方畜牧業的發展D.使宋遼維持了長久的和平答案:D解析:解題關鍵是理解“戴白之人,不識干戈”,這表明澶淵之盟維持了遼宋間的長期和平,故D項正確。題組三:王安石變法7.王安石變法的指導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這表明他意圖解決( )A.邊境危機 B.財政危機C.政治危機 D.軍事危機答案:B解析:從材料“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中,可知王安石變法的要點是解決財政問題,故選B項。8.王安石認為宋神宗對變法的態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隨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推斷變法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 B.動搖不定C.反對變法 D.用人不當答案:B解析:急功近利強調變法求快求強,與材料意思不符,故A項錯誤;據材料“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隨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可知宋神宗對變法動搖不定,故B項正確。題組四:南宋的偏安9.岳飛在對金戰斗中戰績卓著,但卻被宋高宗和秦檜認為是心腹之患。造成岳飛悲劇的主要原因是( )A.鳥盡弓藏的卑劣心態 B.飛揚跋扈的驕傲姿態C.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 D.投降賣國的屈辱路線答案:C解析:宋朝鑒于唐末五代軍閥割據的弊端,采取措施大力強化中央集權,制定了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岳家軍的卓越戰功被宋高宗和秦檜看作是對趙宋王朝的威脅,正確答案是C項。10.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下列關于紹興和議說法正確的是( )A.擴大了南宋的統治區域 B.確保了雙方的長久和平C.厘清了雙方的政治關系 D.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負擔答案:D解析:紹興和議規定,宋金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的疆域進步縮小,故A項錯誤;紹興和議后,宋金之間又發生了幾次戰爭,南宋的政治地位有所上升,故B項、C項錯誤;紹興和議規定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增加了南宋人民的負擔,故D項正確。11.對以下大事年表解讀正確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北宋建立 宋遼訂立“澶淵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達 成和議 金滅遼 金滅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與金簽訂和議A.各民族政權始終處于戰爭狀態B.北宋政權存在不超過一百年C.遼與南宋維持相對和平的局面D.各民族政權并立與力量消長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兩宋時期還存在幾個少數民族政權,這表明各民族政權并立;從政權的更替和演變看可知幾個政權力量消長的情況,故本題選D項。12.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縣。周渭到任時,大將符彥卿親往城外迎接,但周渭僅在馬上作揖,符彥卿極為不滿又無可奈何。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京官周渭對符彥卿的輕視B.周渭是來自京城的皇帝親信C.中央集權制度的日益完善D.宋朝重文輕武的制度設計答案:D解析:“但周渭僅在馬上作揖,符彥卿極為不滿又無可奈何”可見是當時制度對武將不利,不只是周渭一個人的態度,故A項錯誤;“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縣”是一種常規調任,不能體現“親信”,故B項錯誤;“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縣”這一事件不能體現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故C項錯誤;綜上可見這一現象不是個人的恩怨,而與當時的社會制度設計相關,故D項正確。13.有學者統計:唐開元以前官額18809員,開元二十二年人口16163863人,二者的比例為1∶2460。宋朝皇祐前官額24000員,仁宗皇祐五年人口22292861人,二者比例為1∶926。宋朝與唐朝相比( )A.官員定額漸趨正常B.官僚機構龐大C.科舉制度逐漸完善D.選官范圍擴大答案:B解析:材料宋朝與唐朝相比,官員在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官員定額漸趨不正常,故A項錯誤;官員在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反映出官僚機構龐大,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出官員人數的增加與科舉制完善的關系,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出官員人數的增加與選官范圍擴大的關系,故D項錯誤。14.宋初,三司(戶部、鹽鐵、度支)獨立掌握全國財政,王安石變法時期將三司重新組織起來并統一到一個新的機構里。這一措施的主要意圖是( )A.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制度B.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C.提高處理經濟事務的效率D.消除宋初加強皇權的弊端答案:C解析: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應該指中央與地方,而三司屬于中央機構,故A項錯誤;三司重新組織到一個新機構,并不一定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故B項錯誤;三個機構合并可以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辦事效率,故C項正確;這一措施并不能消除宋初加強皇權的弊端,故D項錯誤。15.南宋寧宗時屢降內批,強迫臣下執行,但諫諍者仍相繼不斷。游仲鴻上疏說:“陛下……御批數出,不由中書(此指宰相機構)。……自古未有舍宰相、諫官、講官,而能自為聰明者也”。由此可知( )A.當時君臣矛盾激烈 B.皇權專制加強C.皇權受到制度制約 D.官僚挑戰皇權答案:C解析:“諫諍者仍相繼不斷……自古未有”反映皇帝權力受到制度約束,故C項正確。16.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減天下冗吏十九萬五千人。所減者如此,未減者可知也……劉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萬貫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萬貫供川陜一軍而不足。——趙翼《廿二史札記》材料二: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驕盛,寇盜橫熾,不可不更張以救之。——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請完成:(1)根據材料一所述,你認為它反映了哪個朝代的什么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何在?(2)據材料二,范仲淹反映了當時的哪些社會問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統治者是怎樣“更張以救之”的?(3)面對兩宋之際“夷狄驕盛”,南宋君臣各自的態度如何?如何評價紹興和議?答案:(1)問題:北宋中期政府財政危機十分嚴重。原因:一是政府不斷擴充軍隊,增設官吏,軍費和官俸開支越來越大;二是北宋還要送給遼和西夏“歲幣”“歲賜”。(2)社會問題:官僚機構臃腫,百姓貧苦,遼和西夏的威脅,農民起義不斷發生。挽救措施:北宋中期發起了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慶歷新政”和以理財為中心的王安石變法。(3)態度:宋高宗:茍且投降;岳飛:堅決抗金。評價:主觀上是簽訂屈辱性條約,給南宋人民帶來沉重負擔;客觀上,使宋金之間保持了一定時期的和平,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間的交流和融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